蘭杜赫·愛德華·弗拉基米羅維奇
(圣彼得堡大學, 俄羅斯)
圣彼得堡市基于基因信息的司法鑒定掠影
蘭杜赫·愛德華·弗拉基米羅維奇
(圣彼得堡大學, 俄羅斯)
俄羅斯內務部正在實施一項教育改革“路線圖”計劃,其任務之一就是要提高教育科學部的效率。近年來,圣彼得堡市在醫(yī)學方面呈現出了相當多的科研成果,特別是脫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的系列特性的同一性認定。利用DNA 鑒定技術,可以直接認定犯罪現場的血跡、精斑、毛發(fā)、唾液斑等生物檢材是否為犯罪嫌疑人所留,從而為案件的偵破、訴訟提供有力的證據。DNA 鑒定技術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于刑事偵查中,其在刑事偵查中的獨特功效不容低估,但同時應當引起注意的問題是,DNA鑒定技術的作用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
俄羅斯;圣彼得堡;脫氧核糖核酸;刑事偵查
俄羅斯內務部正在實施一項教育改革“路線圖”計劃,其方向之一就是提高教育科學部的效率。根據俄羅斯聯邦內務機關下一步改革的路線圖,對于俄羅斯內務部的教學進行一系列重要的改革。主要包括:在提高專業(yè)性和建立統(tǒng)一的多級職業(yè)培訓和人才深造方面完善自己的業(yè)務活動;保證在執(zhí)法實踐中應用科學技術的先進成果,其中關鍵的是最新的信息技術;在現有裝備條件下,警察局的工作人員可以直接在事故現場從信息系統(tǒng)獲取必要的信息; 用信息學的最新方法對各類學員培訓的全過程進行信息分組。
俄羅斯內務部圣彼得堡大學已經開展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包括對犯罪偵查與鑒定人員進行認真的培訓。根據2011年12月30日俄羅斯內務部1400號令,要在大學建立一整套犯罪偵查與司法鑒定的教學體系,該體系主要用于犯罪偵查學和司法鑒定學的教學與科研,以保障相關教研室工作業(yè)務的優(yōu)化。圣彼得堡大學培訓的主要內容包括:(1)在教學過程中,采用科學的教學方法以保障教研活動的有效開展;(2)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充分采集教學過程的信息,以有效組織教學和科研工作;(3)監(jiān)督俄羅斯內務部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向;(4)組織有關專家探討犯罪偵查學和刑事鑒定學的教學協(xié)作事宜;(5)制定吸引高水平人才和具有實踐性人員參與教學的措施;(6)在有關院校共同進行教學過程中給予應有支持的措施;(7)在教學過程中,應用技術手段進行綜合性教學的新技術。
為了實施俄羅斯內務部的上述路線圖,對于鑒定人員和犯罪偵查人員開展了以下培訓:組織學員到鑒定和刑事偵查機構進行見習;研究在刑事訴訟中打擊犯罪行為的特殊手段和方法;研究司法鑒定中的最新信息以及具有高科技含量的工藝和儀器(如利用離子、電子和光子光譜的方法進行固體體積分析的分析儀);了解自動化數學控制方法和物證研究方法;在勘查事故現場實踐中采用現代的犯罪偵查學技術;對事故現場(包括火災現場、爆炸現場)進行勘查的綜合性科學技術手段;研究刑事偵查中的信息技術,包括采用自動化的指紋鑒定信息系統(tǒng);建立指紋圖譜和痕跡的電子數據庫;研究案件現場進行勘查的技術和程序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俄羅斯內務部圣彼得堡大學對學員進行培訓時,重點放在了對刑事案件進行偵破時基因信息和分子遺傳學鑒定的用途和實施的方法。
因此,最近十幾年來圣彼得堡在醫(yī)學方面呈現出了相當多的科研成果,特別是脫氧核糖核酸(DNA)分子的系列特性的同一性認定。把刑事案件現場對偵破有價值的生物檢材的DNA型存入數據庫,即把檢案過程中未破案件現場生物檢材的DNA分型結果直接存入數據庫中,形成犯罪現場庫,用于刑事案件的串并案和比對,所用方法為STR復合擴增熒光全自動檢測或線粒體DNA測序的方法,具體因現場檢材的不同而選擇相應的檢驗方法。把適齡的有犯罪前科人員的DNA型存入數據庫,以形成犯罪前科庫,用于查找犯罪嫌疑人,用STR復合擴增熒光全自動檢測的方法對所采集樣品進行DNA分型。
在人類細胞的細胞核中,有46條兩兩成對的染色體,其中一半來自父親,另一半來自母親,DNA正是染色體的重要成分,攜帶著人體生長和組織功能的指令性信息,通常這些指令被稱為基因。人類身體的每一個細胞均擁有與最初的受精卵完全一樣的整套基因組合,因而同一個體的血液、指甲、骨骼、毛發(fā)、精液和唾液等不同組織中的有核細胞內的DNA 都是一樣的,而人類個體的差異也正是緣于生命之初精卵相結合后形成的受精卵細胞中染色體上DNA 的彼此不同,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基因不同。實際上DNA就是一連串的密碼序列,除了同卵雙胞胎之外,每一個人細胞中雙股螺旋DNA所具有的堿基對順序都是獨一無二的。利用這一點,可對兇殺、強奸、強奸殺人等刑事案件和親子糾紛、被拐賣和遺失兒童等民事案件中相關個體進行DNA鑒定,并與嫌疑人或受害者的DNA進行比對做出同一認定。DNA分型結果輸入計算機網絡系統(tǒng)構建的DNA數據庫,然后將要比對的樣品DNA分型直接輸入數據庫,通過比對系統(tǒng)進行比對,確定數據庫是否存在與比對樣品分型的一致的個體,如果與庫中某一嫌疑人匹配時,就可揭示案犯的資料,縮小排查范圍,為偵破案件提供有價值的線索,甚至直接認定案犯,真正發(fā)揮DNA的作用。
DNA數據庫用于偵查破案,首先依賴技術獲得大規(guī)模個體的準確信息資料建庫,然后依靠數據庫進行查尋。在這個過程中準確性是最至關重要的,并且在建庫過程中面臨大量的樣本,這就意味著對數據庫中個人資料進行糾錯幾乎是不可能的,因而所有數據資料一旦進入數據庫都必須是絕對正確的。任何環(huán)節(jié)上的錯誤,在后果上都可能導致兩類錯誤,第一類取偽,第二類棄真。通常人們認為第一類錯誤更嚴重,可能會導致錯誤執(zhí)法,但對這類錯誤通過案件鑒定或其它手段是易于察覺發(fā)現的。第二類錯誤一方面使現有案件缺乏證據,其實更為嚴重的是,若錄入錯誤,犯罪分子可一直逍遙法外,即便是重新犯罪也是如此。因而,技術方法的篩選、參數指標的制定、質量控制與質量保障體系的建立都圍繞確保準確性避免錯誤這一目的。
分子基因鑒定的任務是:在司法活動中,DNA鑒定技術主要應用于人身識別鑒定領域,其作用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民事親子關系鑒定。即利用 DNA 遺傳物質的屬性,通過DNA分型鑒定匹配情況運用概率推算個體間生物學上的關系,進而推斷親屬關系。二是刑事人身同一認定。即利用 DNA物證雙聯系性原理,將犯罪現場遺留的生物性痕跡物證與特定人聯系起來,即通過 DNA分型鑒定判斷該嫌疑物證是否為某一特定人所留。另外,親子關系鑒定也可應用于刑事犯罪偵查領域,比如,在嫌疑人 DNA 證據樣本無法直接取得的情況下,可間接取得其父母、子女等的 DNA 樣本,通過比對現場證據樣本是否與被檢測者具有父子關系,間接發(fā)現犯罪嫌疑人。
DNA鑒定在刑事司法中的應用可大致歸類如下:
1. 依靠DNA 鑒定技術鎖定犯罪嫌疑人。利用DNA 鑒定技術幫助破案和打擊犯罪活動已在世界范圍內形成共識,這是現代醫(yī)學高科技技術在刑事偵查領域中的應用。就其應用效果而言,可謂卓有成效、功不可沒,這已成為無可爭辯的事實。在性侵害案件和兇殺案件中,犯罪現場往往會遺留有被害人、犯罪人的血液、精斑、毛發(fā)、唾液等大量的生物檢材,這些生物檢材中可提取出 DNA,并進行人身同一認定,這為關聯犯罪嫌疑人與犯罪現場提供了物質條件,據此可為發(fā)現犯罪嫌疑人提供認定依據。
2. 依靠DNA 鑒定技術為案件偵破提供線索,尸塊、尸體身源認定。從刑事偵查的角度看,殺人碎尸案件相對于一般殺人案件來說,破案的難度更大,因為這類案件被害人的尸體不是處于完整的狀態(tài),有的甚至被分割成十幾塊、幾十塊,而且散落多處,必然導致被害人的身份難以識別和認定。碎尸案件、無名尸體案件,通過 DNA 鑒定會實現尸塊的個體識別,結合親屬的樣本證據可實現尸體身份的認定。DNA 鑒定技術在此類案件的偵查中能發(fā)揮獨特的作用。通過DNA 分析可以將碎尸塊整合成一具完整的尸體,同時通過檢測被報失蹤者父母或子女的DNA,往往能夠確定死者身份。
3. 生物犯罪鑒定。犯罪現場除了有人類的生物物證外,有時還會有其他生物物證。這些其他生物物證對證明犯罪事實的發(fā)生、證明犯罪嫌疑人的身份、聯接犯罪嫌疑人與犯罪現場或者被害人的關系以及協(xié)助判斷犯罪發(fā)生的時間、地點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4. 糾正錯案,排除無辜。在錯案糾正中,DNA 證據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強奸案和謀殺案中,案犯遺留的實物證據相對較多,更加適合應用DNA 技術進行鑒定,從而給法庭提供更為科學、客觀、真實的證據。
因此,利用DNA 鑒定技術,可以直接認定犯罪現場的血跡、精斑、毛發(fā)、唾液斑等生物檢材是否為犯罪嫌疑人所留,從而為案件的偵破、訴訟提供有力的證據。刑事訴訟中的DNA 鑒定主要是指DNA 的同一認定,就是應用分子生物學的方法,對犯罪現場遺留的生物物證所含的DNA與犯罪嫌疑人的DNA 樣本進行比對,鑒定其DNA 結構是否相同,從而對兩種DNA 是否來源于同一個體或者現場遺留的生物物證是否來源于犯罪嫌疑人作出評價,為案件的偵破、訴訟提供證據。目前,DNA鑒定技術在生物物證檢驗中的應用非常廣泛,現場遺留的血跡、精斑、骨骼、肌肉、毛發(fā)、唾液斑、尿斑、指甲、汗液指紋等生物物證都是DNA 鑒定的常見檢材。
DNA 鑒定結論的局限性:DNA 鑒定技術越來越廣泛地運用于刑事偵查中, 其在刑事偵查中的獨特功效不容低估,但同時應當引起注意的問題是,不能把DNA 鑒定技術的作用無限夸大。DNA鑒定技術并非萬能技術,在偵查實踐中,少數偵查人員由于對DNA 鑒定技術知之甚少,因而對該技術存在誤解,對其過分依賴。但DNA鑒定也有出錯的可能性,因為DNA證據須經過以人為主導的提取、保管、送檢及鑒定等程序后方才獲得,其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存在瑕疵,都可能影響DNA證據的真實可靠性。在客觀真實性方面,DNA 鑒定只是就其涉及的專門性問題而言具有極高的可信度,但這種可信度也是相對的,由于諸多復雜因素的存在,DNA 鑒定技術的應用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絕對準確的程度。不同個體的DNA結構存在偶然重合的可能性。人體含有46條染色體,約60億堿基對,DNA鑒定并不是也不可能是針對全部的DNA進行鑒定的,這樣做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意義的,因為對人群而言,DNA 結構絕大部分是相同的。DNA鑒定只能選擇DNA鏈上的某些特殊的具有多態(tài)性的基因位點進行鑒定,來代替對全部DNA 結構的鑒定。經過鑒定,如果這些基因位點結構不同,為否定結論,就是說二者不是來自同一個體,或者說現場生物物證非犯罪嫌疑人所留,這種否定是絕對的否定;如果相同,則是認定結論,對于認定結論,并不能絕對地認為現場生物物證就是犯罪嫌疑人所留,因為從DNA鑒定技術理論上說,僅僅進行了某些基因位點的鑒定,只是某些基因位點的結構相同,而不是全部的DNA結構相同,所以還存在著二者某些基因位點結構的相同是由于偶然重合所致,而并非事實上來自同一個體的可能。
目前DNA鑒定的靈敏度非常高,通常一根帶毛囊的毛發(fā),足以進行數百次檢驗,甚至可以利用汗液指紋中所含的超微量DNA進行同一認定。高靈敏度對于微量現場檢材的鑒定無疑是必要的,在犯罪現場有時遺留的生物物證極其微量,如果靈敏度低,鑒定難以獲得成功,所以客觀上要求不斷提高靈敏度,以滿足鑒定要求。但物極必反,正是由于DNA鑒定的高靈敏度,導致由于污染而出現錯誤結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這種污染有以下幾種情況:第一,檢材提取、保存、送驗時形成的污染。在現場提取檢材時,重復使用一套提取工具提取多處檢材,沒有執(zhí)行嚴格的防止污染措施,形成檢材之間的交叉污染,使本來不相同的檢材變得一致;在提取犯罪嫌疑人的樣本過程中,或在保存、送驗檢材過程中,現場檢材和犯罪嫌疑人的樣本保存在一起,或在同時送驗時,由于操作不規(guī)范,造成現場檢材與犯罪嫌疑人樣本之間的污染,這種污染是最直接最致命的,直接導致現場物證為犯罪嫌疑人所留的錯誤結論。第二,在檢驗鑒定過程中形成的DNA污染。這方面的污染主要來源于實驗室的環(huán)境污染、檢驗所用儀器的污染、藥品的污染、技術人員操作過程中造成的污染等,這些污染是最不易被發(fā)現的,這些污染的存在,必然導致交叉污染,使事實上不同一的檢材產生同一 的假象,導致錯誤的鑒定結論。當然并不能說,由于DNA鑒定的靈敏度非常高,所以每一個鑒定結論都不可信,實際上在一個合格的實驗室,只要建立一套嚴格、完善的防止污染的措施和制度并認真執(zhí)行,DNA 鑒定還是值得信賴的。只有嚴格地預防污染,排除檢材受到污染的可能性,防止由此產生的錯誤結論,才能得出正確的符合事實的鑒定結論。
The Introduction of DNA Identif cation of St. Petersburg
Landuhe Edward Vladimirovich
(Russian St. Petersburg National University)
Russian interior ministry is carrying out a programme named 'route' and its main mission is to raise working efficiency of the education and science department. In recent years, St. Petersburg has obtained a lot of achievements in scientif c research of DNA identif cation. In the forensic sciences, the genetic analytic technique is now widely used in paternity test and personal identification.DNA identification solves the technology tickler that discriminated by the biological material and the tickler badger judicial identif cation so many years. Nevertheless, the DNA identif cation has its limitations. DNA structure of different individuals has probability of coincidence, the high sensitivity increases the probability of pollution, and the level of DNA identif cation is different all over the world. So it is dangerous to believe the conclusion of DNA identif cation excessively. Although forensic DNA identif cation solved the "estabishing identity" technical problem that has puzzled jurdicial identification for many years. Forensic DNA conclusion can be the effetive evidence for criminal action, but it is only a kind of evidence, not irrefutable evidence. We should examine forensic DNA identif cations accidental repetition, polluted possibility, difference of identif cation level, standard of appraisal certif cate and relation with other evidence.
Russia; St. Petersburg; Deoxyribonucleic Acid; Criminal Investigation
D919.2
A
1008-5750(2014)03-0079-(04)
10.3969/j.issn.1008-5750.2014.03.015
2014-04-10 責任編輯:孫樹峰
蘭杜赫·愛德華·弗拉基米羅維奇,男,俄羅斯內務部圣彼得堡大學法醫(yī)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