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祥敏肖 明王向志王學先
(1.南華大學 湖南 衡陽 421001;2.湖南環(huán)境生物職業(yè)技術學院 湖南 衡陽 421005)
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的一貫主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馬克思主義的公平正義觀是科學的社會公正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公平正義觀的思想理論基礎。建國以來,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把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觀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觀的中國化。
關于公平正義問題,馬克思和恩格斯雖沒有寫過專門系統地論述公平正義問題的論著,但在他們的論著中,涉及這一問題的論述卻很多,包含著豐富的公平正義思想。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公平正義的狀況取決于社會的生產方式和一定的歷史條件。恩格斯指出:“一切社會的變遷和變革的終極原因,……而應當到生產方式和交換方式的變更中去尋找;……到有關時代的經濟中去尋找。對現存社會制度的不合理性和不公平、對‘理性化為無稽,幸福變成苦痛’的日益覺醒的認識,只是一種征兆,表示生產方法和交換形式已經不知不覺地發(fā)生了變化,適合于早先的經濟條件的社會制度已經不再同這些變化相適應了。”[1](P617-618)不言而喻,馬克思恩格斯考察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出發(fā)點是歷史唯物主義。他們認為,作為調節(jié)人們社會關系的公平正義的觀念和準則,歸根到底是由一定社會的生產關系決定的;社會公平正義觀念的變革,歸根結底,反應的是生產方式的變化;在階級社會中,不可能實現真正的公平正義。
公平正義總是受一定時期生產力發(fā)展水平和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筑發(fā)展狀況的制約。恩格斯在《論住宅問題》一文中指出:“這個公平則始終只是現存經濟關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觀念化的神圣化的表現”。[1](P212)在原始社會,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缺乏,只能實行平均分配,這時的公平只能是一種絕對的平均。進入階級社會后,在封建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下,分配有利于統治階級,是少數人的公平。馬克思恩格斯還認為,公平正義的實現需要有一個過程,將來共產主義社會也是如此。這就是說,公平正義的真正實現是建立在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充分發(fā)展的基礎上,即“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上,……只有在那個時候,才能完全超出資產階級權利的狹隘眼界,社會才能在自己的旗幟上寫上:‘各盡所能,按需分配!’”[1](P12)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對當時流行的平均主義公平觀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一切私有財產,就它本身來說,至少都對較富裕的私有財產懷有忌妒和平均化欲望,這種忌妒和平均化欲望甚至構成競爭的本質,粗陋的共產主義不過是這種忌妒和這種從想象的最低程度出發(fā)的平均化的頂點。馬克思認為,粗陋的平均共產主義否定人的才能和個性,它對私有財產的否定并不是要廢除私有財產,而是把私有財產關系普遍化,這不是文明的進步而是倒退。實際上,在實行按勞分配原則的社會主義社會,不僅存在著事實上的個人收入差別,而且要承認這種差別的合理性,即使在實行按需分配的共產主義社會,基于人的需要的差別性和多樣性,人的勞動產品的消費也存在著量質及品種的差別,不可能出現完全平均的狀況。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公平正義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變化而變化的。不同的公平觀相對于所處的時代和社會來說,都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但是,這種合理性不是永恒的?!捌降鹊挠^念無論以資產階級的形式出現,還是以無產階級的形式出現,本身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盵1](P448)如:在原始社會,平均分配是當時人們公認公平正義。在奴隸社會,奴隸被看作是“會說話的工具”,奴隸主的公平觀與事實上的不公平公開的聯系在一起。在封建社會,人們被嚴格的區(qū)分為不同的等級,而維護上下尊卑的等級秩序,是封建社會的公平正義的核心。資本主義商品經濟的發(fā)展,確立了以資本主義商品經濟和雇傭勞動制度為基礎的形式上的公平正義。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使人類向公平正義的社會大大邁進了一步,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獲得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公平和正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的公平正義觀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觀的中國化。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將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觀同中國實際結合起來,第一次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觀中國化。盡管毛澤東在探索中出現過失誤,但是毛澤東探索社會公平正義所形成的理論成果,為實現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奠定了基礎,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1.建立了實現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毛澤東認為,要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必須要實現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建立人民當家作主的社會。毛澤東通過建立人民民主專政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等基本制度,不僅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主人翁地位,而且有力地保證了我國人民平等地參政、議政;平等地占有和分配社會財富;平等地享有社會地位和權利。初步顯現了公平正義的社會格局。
2.提出了公平正義的核心是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毛澤東視人民為上帝,他的一生與人民的利益緊緊相連,一生關心和重視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強調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高標準,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把為人民服務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主張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要。消滅剝削和壓迫、消滅一切特權,切實解決人民日益關注的經濟和社會生活等問題,就是為人民群眾爭取政治、經濟、社會等方面的根本利益。
3.闡述了公平正義的價值目標是財富平等共享
毛澤東主張財富平等,平等社會發(fā)展的基本目標是人人共享,普遍受益。在毛澤東的公平正義觀中,認為關鍵是要解決好公平分配問題。他指出,實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多勞多得,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他提出了國家、集體、個人利益三結合的分配原則,反對少數人的富裕,主張所有社會成員都享受社會發(fā)展與進步的成果。通過公正分配人們各方面的權利和利益,合理控制社會成員的各種差距,初步實現了全社會成員共享社會發(fā)展成果。
鄧小平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則,將社會主義制度的公平正義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觀中國化。
1.社會主義——公平正義的制度基礎
走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人民的必然選擇,符合廣大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鄧小平指出:“道理很簡單,……如果走資本主義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區(qū)少數人更快地富起來,形成一個新的資產階級,產生一批百萬富翁,但頂多也不會達到人口百分之一,而大量的人仍然擺脫不了貧窮,甚至連溫飽問題都不可能解決?!盵2](P208)“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有凝聚力,才能解決大家的困難,才能避免兩極分化,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盵3](P1312)“作為制度來說,……中國只能搞社會主義,不能搞兩極分化。……不能是資本主義?!盵2](P284)在鄧小平看來,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生產資料公有制占主體、走共同富裕道路的經濟制度和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政治制度,能有效地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
2.共同富?!秸x的根本目標
共同富裕是鄧小平公平正義觀的核心內涵,也是他畢生追求的目標。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2](P110、111)“社會主義的財富屬于人民,社會主義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盵2](P172)所以,“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2](P110)“社會主義最大的優(yōu)越性就是共同富裕?!盵2](P364)可見,鄧小平是非常重視共同富裕對于社會主義的根本意義的。
在中國,要實現共同富裕,必須有先有后,有快有慢,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和幫扶后富,最終達到共同富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要讓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富裕。這不僅僅是結果的公平,也是機會的公平。
3.按勞分配——公平正義的實現方式
在社會主義社會,要實現共同富裕,必須堅持按勞分配。堅持按勞分配,就要反對平均主義。鄧小平認為,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原則,按勞分配才是社會主義的公平正義原則。共同富裕不是也不可能同時富裕和平均富裕。如同一切事物的發(fā)展那樣,共同富裕也是有先有后、波浪式向前發(fā)展的。因此,鄧小平批判了平均主義,他指出:“過去搞平均主義,吃‘大鍋飯’,實際上是共同落后,共同貧窮,我們就是吃了這個虧,……”[2](P155)。他還說:“按勞分配就是按勞動的數量和質量進行分配。”[4](P101)這些論述,體現了勞動者的主人翁地位和勞動者之間的平等關系,沖破了長期以來實際奉行的平均主義分配觀念。
江澤民從中國國情出發(fā),把握時代特征,為推進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觀的中國化作出了新的貢獻。
1.衡量標準——是否有利于生產力發(fā)展和社會進步
隨著歷史條件的變化,人們對社會公平正義的認識也會發(fā)生變化。這就表明,社會公平正義總是受到生產力發(fā)展的制約。我們不能離開具體的歷史條件,抽象地談論社會公平正義問題。怎樣才能科學地認識公平正義呢?江澤民從我國國情出發(fā),把握時代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提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平正義的衡量標準,江澤民指出:“衡量社會公平的標準必須看是否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發(fā)展和社會進步”。[5]由此可知,衡量公平正義的標準,一是生產力標準,一是社會進步標準。只有促進生產力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公平正義觀,才是科學公平正義觀。
2.全面發(fā)展——公平正義目標的新要求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江澤民提出了將“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社會公平正義目標的新要求。江澤民指出:“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yè),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生活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促進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我們要在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fā)展”[6]。這就把人的全面發(fā)展,確定為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和總體公正目標。
3.依法治國——公平正義的保障機制
江澤民在黨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國之所以成為公平正義的保障機制,是因為:首先,依法治國,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以有效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正是法治的強制性和權威性特點,成為維護公平正義的保障機制;其次,依法治國,懲治腐敗,可以消除社會不公。腐敗現象是社會不公的重要表現,嚴重影響著社會不公。對少數黨政領導干部的以權謀私現象和腐敗行為,必須徹底查處,嚴懲不貸;再次,依法治國,建立和完善監(jiān)督制約機制,保證權力公正行使。加強對權力的監(jiān)督和制約,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堅持依法行政,推進政務公開,加強監(jiān)督,包括司法監(jiān)督、行政監(jiān)督、監(jiān)察監(jiān)督、審計監(jiān)督、輿論監(jiān)督等,以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續(xù)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觀中國化。
1.共建共享——公平正義的價值目標
胡錦濤指出,要把共同建設、共同享有貫穿于和諧社會建設的全過程,真正做到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同時強調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提出“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fā)謀發(fā)展、促發(fā)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fā)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7](P850)努力把社會成員的差異控制在適度的范圍內,防止兩極分化。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yī)、老有所養(yǎng)、住有所居。使人們群眾真正共享改革發(fā)展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社會成果和政治成果。
2.“四個公平”——公平正義的具體體現
胡錦濤首次提出了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guī)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公平正義觀。其中,權利公平是實現公平的邏輯起點。既要維護所有公民的合法權利,又要保障所有公民不會受到歧視。機會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基礎和條件,社會為每一個社會成員提供均等的生存、發(fā)展機會。如果機會不公平,權利公平、規(guī)則公平和分配公平就會流于口號和形式。規(guī)則公平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存在形式,它要求社會成員在規(guī)則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受著同樣的行為規(guī)則的約束。只有在規(guī)則公平的前提下,才能規(guī)范和保障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和分配公平。
3.制度建設——公平正義的根本保障
任何一個社會都必須依靠一套制度來調整,制度是與公平正義相聯系的。所有社會成員都應遵守制度,按制度行事,才能使公平正義有可靠的保障。胡錦濤指出:“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保證。必須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加強制度建設,是正確處理利益關系、妥善解決利益矛盾、促進和保障社會公平正義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徑。因此,只有抓住制度建設這個根本性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才能切實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要積極推進社會體制改革,建立一套與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國情相適應的制度和體制,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公平正義保障體系構筑堅實的基礎。
建國以來,在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觀中國化進程中,不但產生了新的理論成果,而且在實踐中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這些理論成果和經驗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一步推進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觀中國化具有重大意義。
1.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貫主張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把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作為自己的政治主張和奮斗目標,領導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實現民族獨立和解放。建國以后,毛澤東高度重視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對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設計和建設都體現了公平正義的追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提出解放發(fā)展生產力,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把公平正義納入社會主義本質之中;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江澤民反復強調要把公平正義作為重要戰(zhàn)略問題加以解決;黨的十六大以來,胡錦濤提出要把實現社會的公平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和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提出要堅持社會公平正義,努力讓勞動者實現體面勞動、全面發(fā)展。
2.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黨長期執(zhí)政的重要保證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基礎來源于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黨必須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黨必須始終把實現最大多數人的利益,作為最大的社會公平,堅持以人為本,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肯定人民群眾追求正當個人利益的合理性,平衡和協調各種利益關系,把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作為社會公平正義實現的最重要標志。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緊緊依靠人民,切實造福人民,堅持把依靠人民、由人民當家作主、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chuàng)精神和黨的領導有機地結合起來,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投身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社會公平正義體現著人民的愿望要求和黨的執(zhí)政主張的內在統一。
3.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必須發(fā)展社會生產力
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發(fā)展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基本動力,是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變革的根本原因。只有大力發(fā)展社會生產力,才能逐步消滅貧窮,不斷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建國以來,我們黨堅持以發(fā)展生產力來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發(fā)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第一要務,發(fā)展是基礎,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從我國發(fā)展的基本經驗來看,什么時候堅持發(fā)展生產力,我們的事業(yè)就順利,反之就遭受挫折。只有大力發(fā)展生產力,才能更好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這是我們在實踐中得出的基本結論。
4.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必須依據基本國情的實際
公平正義是歷史的、具體的。建國以來,我們黨推進社會公平正義的一個重要經驗教訓,就是能不能做到從國情實際出發(fā)。社會公平正義不僅僅是一個理論關切和倫理道德問題,也不僅僅是局限于收入分配領域的問題,而是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在我國要實現全社會的公平正義,必須要立足于基本國情,以基本國情為現實基礎。目前我國還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個階段,既要否定平均主義公平觀的空想愿望,又要克服一蹴而就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觀念,走先富共富的發(fā)展道路,允許收入分配中的合理差距,允許事實上的相對不公平,充分認識到在社會發(fā)展形成一定張力范圍內解決社會公平正義問題的重要性,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公平觀。
5.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必須平衡和協調各種利益關系
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社會階層不斷分化,社會成員表達利益訴求愿望強烈、方式多樣。如何有效地協調和平衡各個群體的利益關系,是執(zhí)政黨的一項重要任務。要做到公平正義,必須建立健全社會利益協調機制,引導社會成員一理性合法的形式表達利益訴求,從而有效地協調社會整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社會各個群體利益之間的關系。在現階段,必須把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制定和貫徹各項方針政策的基本著眼點,正確處理和兼顧不同部門、不同地區(qū)、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妥善處理各種問題和矛盾,使公平正義貫穿于人們從事各項活動的起點、機會、過程和結果之中,使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2]鄧小平文選(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3]鄧小平年譜[M].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1312.
[4]鄧小平文選(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101.
[5]江澤民.認真消除社會分配不公現象[J].求是,1989(12).
[6]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R].人民出版社,2001.
[7]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
[8]李園園,論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華東師范大學,2010:5.
[9]任榮.新時期我國社會主義公正的演進歷程及其啟示[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9(12).
[10]楊紅等,論毛澤東的平等觀[J].理論月刊,2008(1).
[11]鐘曉雄,論鄧小平公平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2009(3).
[12]黃婉真,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公平觀及其當代價值[D].浙江師范大學,2011:3.
[13]肖祥敏等,論胡錦濤的社會公平正義觀[J].中國集體經濟,2011(3).
[14]肖祥敏,建國以來中國共產黨公平正義觀的歷史演進及其基本經驗[J].社科縱橫,2012(4).
[15]如何理解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制度建設,人民網理論頻道,2007-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