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于子晴(1988-),女,漢族,新疆烏魯木齊市人,文學碩士,單位:新疆大學人文學院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研究方向:對外漢語。
摘要:本文主要介紹詞匯“吃貨”網(wǎng)絡流行用法,語義及其感情色彩的改變。并運用認知語義學基本理論對其語義變化做出解釋。
關鍵詞:吃貨;認知語義學;貨
一、“吃貨”變了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火了,不僅吸引無數(shù)觀眾深夜守候,垂涎不止。更重要的是,一部介紹飲食的記錄片,竟讓許多人流下感動的淚水。這部被譽為“吃貨指南”的大型美食紀錄片,在央視開播以來,以震撼視覺的細膩畫面呈現(xiàn)大江南北的特色美食,刺激了人們的味蕾,更喚醒了人們的美食記憶,于是有人說,口水和淚水齊飛,有人說,才下舌頭卻上心頭。(新聞縱橫 2012年5月24日)
隨著電視美食節(jié)目的熱播以及微博網(wǎng)絡文化的流行,“吃貨”一詞頻頻出現(xiàn)在大眾視野中,2012年央視記錄頻道熱播的美食大型記錄片甚至被稱為“吃貨指南”,可見該詞已經(jīng)得到廣泛的應用和傳播。這里“吃貨”指有超于常人的食欲和口感,搜羅各地美食,不浪費食物但也不遷就的美食愛好者。而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吃貨”的含義是“指光會吃不會做事的人”,可以發(fā)現(xiàn)“吃貨”的概念和感情色彩都發(fā)生了改變。
二、“吃貨”與“貨”
“吃貨”在傳統(tǒng)各地歷史文化和方言發(fā)音中解釋如下:
(1)黃婉氏制止道,“把臉打腫了,客人就不找她了,你們?nèi)琴u燒餅的不帶干糧——吃貨!都給我躲一邊去?!保ㄊY寒中《天橋演義》三回 來源:中國歇后語大辭典)
(2)“你跑蟠桃宮,跑娘娘廟,跑到哪兒你也是吃貨!”(話劇《小井胡同》)來源:漢語方言大辭典)
(3)“我的操心受累是為了你們這一群沒有用的吃貨!教訓我?真透著奇怪!”(老舍《四世同堂》來源:CCL語料庫檢索系統(tǒng))
(4)有些投資者因在下跌半途中吃貨,結果慘遭被套,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沒有真正判明底部就進場了。(《股市寶典》來源:CCL語料庫檢索系統(tǒng))
上述例句(1)(2)(3)中,“吃貨”是對人的蔑稱,產(chǎn)生意義的關鍵是“貨”字?!柏洝痹肛浳镛D以稱人,表示罵人或開玩笑,如《西游記》三十一回中有“夯貨”。《儒林外史》十二回中有“不中用的貨”。因為“貨”的貶義色彩,是其它詞或語速加上“貨”字都有了貶義色彩,一般為對他人的詈語或玩笑語,如“蠢貨”“寶貨”“騷貨”“貨色”。(4)“吃貨”指做手在低價時不動聲色買進股票,這里的貨代指股票。
從認知語義學的角度,可以對“貨”由物指人做出解釋。認知語義學認為語義一方面源于身體經(jīng)驗,強調(diào)概念與感知有類比相似性,另一方面又認為語義是基于人類認知與概念結構的,是人們通過互相理解而達成的共識。即語義具有體驗性、主觀性、互動性。以“貨”字為例,我們的大部分推理來自身體和空間的體驗,這是抽象概念的基礎。當其再進一步運用理性思維以及想象力建立起立體的思維空間,不難完成對形形色色的人與五花八門的貨物的類比。人對自我的身體經(jīng)驗是抽象概念的基礎,這也可以解釋像屌絲、白富美等大量的網(wǎng)絡新詞匯,作為人稱出現(xiàn),才比較容易被人們理解和接受。
三、從“貨”到“吃”
“吃貨”新解中“貨”字發(fā)音弱化,重點在“吃”字。如果“貨”字的演化是我們的身體經(jīng)驗的外化,那么如今“吃貨”的中性甚至特定語境的褒義色彩應歸于人們主觀因素的內(nèi)化,即語義的主觀性和互動性。使得“吃貨”改變的是現(xiàn)代人對“吃”的態(tài)度。隨著改革開放后國家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生活品質的提高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千年傳承的飲食文化隨著電視節(jié)目以及網(wǎng)絡媒介的傳播得以發(fā)揚。這與之前在溫飽問題尚且得不到解決的年代,勤儉節(jié)約才是美德,所以愛吃會吃能吃無疑是以其相反好逸惡勞的象征中運用的“吃貨”一詞形成了反差。其本質就是人們物質生活條件的改變,及其為人們帶來生活理念的轉變。使得傳統(tǒng)用法的“吃貨”逐漸被賦予了新生的涵義。該詞也逐漸在大眾的理解中達到共識,成為愛吃、會吃、能吃的人成了懂得享受生活的代名詞。由此可見,現(xiàn)在的“吃貨”大多是新詞的應用,可用于自稱和互稱,語義色彩略帶褒義特指最愛吃和最會吃的美食愛好者,可用于對他人或自我的調(diào)侃。可見此“吃貨”非彼“吃貨”。
從豬肉燉粉條到金華火腿,從龍井蝦仁到新疆烤馕。人總離不開“吃”字,里面有媽媽飯菜的香味,有在外游子的鄉(xiāng)愁,有戀愛男女的甜蜜,在舌尖上尋找中國,在美食中升華感情。當吃以不僅僅為吃,被人們賦予了更多的感情以及對于人生的態(tài)度,做個真正的吃貨又何妨?(作者單位:新疆大學人文學院)
參考文獻:
[1]王寅.認知語語言學M.L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7
[2]李晨.從認知語義學看漢字“要”的原型與詞義引申 J.課題研究,2009.
[3]Saeed.Semantics M Blackwell Publishers Lid M,2000.8
[4]張再紅.“吃”的隱喻映現(xiàn)規(guī)律分析 J.語言研究,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