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任燁(1988-),女,漢族,法律碩士,單位:四川大學法學院。
摘要:近期,幼兒園頻頻爆出殘忍的“虐童”事件,其實這一現(xiàn)象由來以久,不管是國內(nèi)還是國外,虐童”現(xiàn)象都非常的普遍由此引發(fā)了人們對這一現(xiàn)象的廣泛關注與反思。在筆者看來,虐童”事件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個關乎師德的問題,而是已經(jīng)上升到了一個國家法律制定層面。但是,由于現(xiàn)行的刑法并沒有虐童罪這一罪名,可見在這一方面的刑法規(guī)定存在一定的空白性和滯后性,由此引發(fā)筆者從這一案件中對刑法適用問題及其思考。
關鍵詞:虐童案件;尋畔滋事罪;罪刑法定
引言
在2012年10月24日,浙江溫嶺虐童案被媒體曝光,此案一經(jīng)媒體披露,便引起了全國上下的一片轟動。最終女教師顏艷紅因涉嫌尋畔滋事犯罪被刑事拘留,但最終公安機關還是僅對其處以行政拘留而告一段落。針對此案中的刑法適用問題,不僅社會各界人士各抒己見,也引起了刑法學界大師們的普遍關注和思考。在筆者看來,針對此案,確實有幾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一是罪刑法定原則是不是能夠在現(xiàn)實生活中真正得以實踐呢?畢竟社會生活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二是透過此案看到我過現(xiàn)行的立法體系和立法技術還需亟待完善。在我國,根據(jù)現(xiàn)行刑法和相關的司法解釋一共有大約四百多個罪名,由此可以看出,我們當代的立法體系完全和現(xiàn)行的相關刑法原則相得益彰。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口袋罪的存在,不利于當代司法的發(fā)展,而且也與當代刑法原則的發(fā)展相悖,不利于法治社會的構(gòu)建和發(fā)展。
一、虐童案件案情介紹
在2012年10月的一天,浙江溫嶺的一間普通幼兒園內(nèi),幼兒教師顏艷紅不但用雙手拎著一名男童的耳朵,將男童的雙腳拖離地面約10厘米,并且還興奮的為之拍照。在照片中,孩子的表情是十分痛苦的,但老師顏艷紅的臉上卻洋溢著快樂的表情。之后,她將照片傳到QQ空間。該案發(fā)生后,在社會上引發(fā)了一片反響。
二、虐童案件的刑法適用問題
由于在我國刑法中沒有設定專門的與虐待兒童罪相關的罪名,而且我國法律對虐待兒童的行為定性也是非常模糊的,除非是以前在國內(nèi)發(fā)生過的由于虐待兒童而造成的打死打傷罕見追究刑事責任的案例外,如果真正要啟動刑事追訴程序找罪名,通常司法機關不愿找而且也不太容易找到,但此次浙江溫嶺警方不但主動去找罪名,而且還被他們找到了,盡管這個罪名頗有爭議。在虐童事件發(fā)生后,引起社會大眾的一片嘩然,大家一致認為顏艷紅的行為已經(jīng)違反刑法,甚至連法學家也認為該行為確實觸犯了刑律。
三、罪刑法定原則的興起和發(fā)展
罪刑法定原則的歷史悠久,根據(jù)現(xiàn)有的記錄顯示,最早包含罪刑法定原則的內(nèi)容在公元前十三年前,而到了近代,西方的法學家們在先人的基礎上,對罪刑法定原則又有了全新的認識。其中,意大利著名的法學家貝卡利亞在1964年完成了《論犯罪和刑罰》一書,該書的觀點表明,法律規(guī)定的內(nèi)容才是確定犯罪,懲罰罪犯的具體標準,只要超出了法律規(guī)定的具體刑罰標準那么即是不合法的、不正義的、不公平的,沒有什么能夠比尊重法律的立法精神更重要。
①我們由此可以看出,學者貝卡利亞所倡導的立法思想就是我們當代刑法所規(guī)定的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guī)定不懲罰的刑法思想。而且私權利更應該高于公權力,應該受到公權利的絕對保護,相反公權力應該受到私權利的有效制約。費爾巴哈認為,為了更加有效地保障人民的基本人身財產(chǎn)權利,國家應該對立法權和司法權進行嚴格的分離,使這兩項重要的權力掌控在不同的利益集團手中使得權力相互制約的目的得以實現(xiàn),同時立法權要監(jiān)督和制約司法權,確保司法權按照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的程序嚴格行使,否則人民權利就得不到有效的保護。
②但是在我國當前的現(xiàn)實情況下,倘若司法機關認定顏艷紅的行為無罪,沒有觸犯刑法,那么必然會引起社會大眾的強烈憤慨和譴責。必然會導致法律失去了在社會大眾心目中的公信力,必然會使大家以后抓住法律的漏洞,鉆法律的空子。所以,從司法機關的角度出發(fā),在我國當代的法治背景下,顏艷紅的行為就必須認定為觸犯了刑法。但是,顏艷紅的此種行為具體觸犯了哪條法律,法律里面是沒有明確規(guī)定的,這就導致了法學大師們對顏艷紅的法律適用問題看法不一。在當前的社會背景和法治環(huán)境下,我們應該不斷的提高司法人員的素質(zhì),完善法律,彌補法律的空缺,這樣才能真正實現(xiàn)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zhí)法必嚴,違法必究。
四、虐童案件的刑法適用問題思考
結(jié)合上述觀點,筆者認為,要杜絕違反罪刑法定的內(nèi)容,首先,在源頭上制定法律時,明確規(guī)定立法宗旨和法律條文,切實做到有法可依。其次,在解釋法律時,綜合運用多種法解釋學的技巧和方法,再適用到具體的案件中去。只有真正做到以上兩點,才能把罪刑法定原則落到實處,捍衛(wèi)法律的精神和尊嚴。
所以我們應該深思,道德是不能夠完全代替法律的,我們應當用法律的眼光來看待問題。盡管教師顏艷紅的行為確實給學生和家長帶來了無盡的傷害,也讓公眾對此行為義憤填膺。但是我們應當明確,只要法律沒有明文規(guī)定某行為有罪,那么我們必須對任何人都作出無罪推定,作無罪辯護。保護每人人應有的權利。我們每個人都應當尊重法律,相信法律,尊重法治的精神和理念,所以在顏艷紅虐童案中,我們必須承認,浙江溫嶺警方的做法,恰恰是正確的,是踐行法治理念的行為。
正確認定犯罪的標準。罪刑法定是指法律條文事先規(guī)定哪些行為無罪,哪些行為有罪,而對于具體案件的定性首要問題就是定罪。在虐童案件中,顏艷紅的行為讓整個社會一片嘩然,尤其是報紙雜志連篇累牘的報道,讓次行為的社會影響極其惡劣。但是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們不應讓社會和媒體成為法律的劊子手,一個人是否犯罪,是否觸犯刑法,依據(jù)是現(xiàn)行法律。媒體和輿論并沒有定罪量刑的職能。我們不能讓法律成為民憤的工具,不能讓民憤成為踐踏法律的兇器。
在1999年錢塘江“豆腐渣工程”一案中,由于當時的法律體系不是很完善,很多罪名沒有被明確規(guī)定為犯罪,盡管當時案件的社會影響很大,幾名肇事罪也只能被無罪釋放這就是當時司法機關尊重法律精神和原則的體現(xiàn)。例如劉海洋案件被披露后,大量的媒體報刊雜志不斷的進行報道宣傳,社會公眾一片強烈譴責,但此種以民憤來“判案”的做法,不僅不正確,也背離了罪刑法定原則的基本精神。在97刑法規(guī)定的尋畔滋事罪中,條文模糊,概念不清,導致刑罰的懲治范圍和力度無法統(tǒng)一,可大可大,全由法官自由裁量,破壞了法律的統(tǒng)一性和整體性。法律應當是被大眾信仰的,不然就淪為一張白紙。
刑罰的根本目的不是懲罰犯罪,而是預防犯罪,維護權利不受不法侵害。因為真正犯罪的是極少數(shù)的人,罪刑法定原則的最終目的是從根本上保障人權。嚴格對規(guī)則的恪守,就是從本質(zhì)上堅持罪刑法定原則。規(guī)則是保護公民的正當權利的利劍,規(guī)則是法官手中的戒尺,規(guī)則是維護和諧社會的福音。盡管目前法學界對罪刑法定原則的理解不夠深入,我們應看到社會在一天天進步,法律也在一天天完善,相信法律,尊重法律,守護法律是時代賜予我們的福音。我們奉獻出自己的微小力量,讓法律的長河越流越寬,越流越遠。(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黃風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2]陳興良.罪刑法定原則在中國的時代命運盯[J].法學研究,2006.
[3]費爾巴哈.德國刑法教科書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10.
[4]高銘喧.刑法學(新編本)[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