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銘 胡喬俁 樸秀媛
(東北林業(yè)大學土木工程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哈爾濱地鐵始建于2008年,與城市整體景觀相融合,成為了哈爾濱城市中的另一景觀。哈爾濱地鐵出入口設計時考慮到城市景觀風格定位,從造型和色彩選擇上均體現(xiàn)哈爾濱市的文化底蘊、歷史背景。
哈爾濱是第一條歐亞大陸橋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樞紐,位于東北亞中心的地理位置,這讓哈爾濱這個城市的整體風格深受歐洲藝術風格的影響。城市整體風格繼承了“中華巴洛克”和新藝術運動風格,形成了哈爾濱獨特的城市景觀,這也讓哈爾濱享有“東方小巴黎”的美譽。它體現(xiàn)在哈爾濱的圣·索菲亞大教堂、教育書店等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當中。成為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
巴洛克是一種代表歐洲文化的典型的藝術風格,這個詞最早來源于葡萄牙語,意為“不合常規(guī)”,最初特指形狀怪異的珍珠。意大利語將其解釋為奇特,古怪,變形。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稱謂,它是16世紀的古典主義者在16世紀下半葉在意大利發(fā)起的,17世紀在歐洲普遍盛行,是背離了文藝復興藝術精神的一種藝術形式。這種形式滲入到建筑當中并形成了巴洛克建筑這一新的建筑體系。
巴洛克建筑在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基礎上發(fā)展起來,成為一種全新的建筑風格。它的外形自由奔放,富有動感,造型復雜,雕刻和裝飾與建筑本身結(jié)合緊密。敢于使用強烈的色彩,空間多為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
從比利時產(chǎn)生的新藝術風格傳到法國,并且后來傳到對哈爾濱建筑風格具有影響的俄羅斯。哈爾濱的建筑商吸收了從俄羅斯傳來的這個風格,并將其運用到哈爾濱的建筑當中。新藝術風格將歐洲中世紀藝術和洛可可的造型與手工藝文化的裝飾特色結(jié)合起來,再將東方的藝術審美特點引入其中,又加入了工業(yè)新材料,表達了人們對新世紀的向往與懷舊的情懷。這個時期,在建筑上不再注重于刻意裝飾形式,而是將自然的和諧和居住者的感受放在第一位,使人們感覺舒適,在形式上更注重實用性。同時將簡單的幾何形體運用在形式當中,通過方形和拱形的穿插組合、自然元素的抽象化裝飾和植物紋樣的鐵藝雕花,使該建筑擁有高度吻合的功能和裝飾的特點。又通過建筑新材料——鑄鐵,使建筑擁有如同精雕細琢般的品質(zhì)[1]。
在19世紀末,作為沙俄附屬地的哈爾濱成為了東北地區(qū)重要的交通樞紐。此時由于哈爾濱的開埠,很多外國的商人涌進了這個城市。受這些人的影響,又加上哈爾濱重要的地理位置,哈爾濱迅速發(fā)展成為了一個大城市,隨后不久便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城市建設。20世紀20年代,精致華麗的巴洛克建筑深受民族資本家的喜愛,因為它剛好迎合了他們物質(zhì)上的滿足感。建筑師們將西方的“巴洛克”式建筑立面吸收,在其中加入中國的傳統(tǒng)特色圖案,例如:蝙蝠、番長、仙鶴等。后來,一位日本學者將哈爾濱的這種風格稱之為“中華巴洛克”。哈爾濱整體城市景觀風格融入巴洛克風格后,又迎來了新藝術運動。
哈爾濱是新藝術運動中中國的代表城市,建筑有自己的特點:1)規(guī)模比較大。哈爾濱新藝術運動建筑自從由外國設計師引入后,極大地豐富了哈爾濱建筑的風格構成與藝術風貌,在哈爾濱城市中有著大規(guī)模發(fā)展;2)持續(xù)時間長,直至20世紀20年代,哈爾濱的新藝術運動建筑風格仍在延續(xù)。其代表性的建筑是中央大街的哈爾濱攝影室。這個時代有新藝術運動建筑是非常罕見的[2]。
哈爾濱地鐵出入口設計時結(jié)合了巴洛克風格和新藝術運動產(chǎn)生的影響,形成造型獨特、歐陸風格突出的地鐵出入口,讓人過目不忘。其色彩選擇方面,考慮詳盡,使地鐵出入口區(qū)域整體色調(diào)和諧、溫暖。同時減少視覺環(huán)境污染,讓乘客可以舒適、心情愉悅的通過地鐵出入口,整體充滿浪漫和感性。
現(xiàn)代社會高速發(fā)展,與此同時各大城市的地鐵修建等交通方面也相應的受到重視。地鐵出入口帶給乘客與市民第一印象,彰顯出城市主要建筑風格,因此地鐵出入口設計的地位被提高,更加受到建筑師的重視。
例如:北京地鐵一號線出入口設計中有的運用傳統(tǒng)的青瓦紅墻的色彩與經(jīng)典四合院形式的造型,有的地鐵出入口將城樓屋檐的形式吸收,并將其運用至地鐵站出入口頂部造型中。西安地鐵二號線出入口設計中將立柱和廊與玻璃窗結(jié)合運用,體現(xiàn)西安古城面貌,使人們在城市中感受歷史風貌。深圳地鐵一號線出入口融合城市周圍環(huán)境,其中的各站造型與周邊建筑相呼應,材料使用的統(tǒng)一,主要運用鋼結(jié)構和玻璃幕墻,與城市的整體風格融合,體現(xiàn)出深圳的時尚氣息。哈爾濱地鐵出入口設計時也受到重視,各出入口造型與色彩方面藝術表現(xiàn)完整,與哈爾濱市城市景觀相融合。
哈爾濱地鐵出入口造型多樣化,根據(jù)18個車站的地理位置,將12座島式車站和6座側(cè)式車站合理的設計出符合所處地域的地鐵出入口。哈爾濱地鐵出入口吸收巴洛克建筑外形,將其中的“拱形元素”作為主要設計元素。拱形元素線條優(yōu)美,富有裝飾性,增加浪漫氣息。在哈爾濱地鐵出入口的門與窗上均可捕捉到拱形元素的身影。在哈爾濱,將傳統(tǒng)鐵藝與現(xiàn)代東方文化相融合,在建筑裝飾上運用嫻熟,并在哈爾濱地鐵出入口上做出精彩演繹。
鐵路局站以哈爾濱眾多的歐式建筑為草圖藍本,結(jié)合本站的建筑結(jié)構,以歐式折衷主義設計為理念,氣勢磅礴,宏偉大氣;哈工大站以歐式建筑入手,大膽應用歐式線條,表現(xiàn)了哈爾濱的異域風情;醫(yī)大一院站位于東正及基督教堂旁邊,根據(jù)車站身處地理位置,將其設計風格與現(xiàn)代化手法結(jié)合,將教堂的精致與大氣充分的展現(xiàn);煙廠站用現(xiàn)代的手法表達歐式元素,結(jié)合車站的特殊結(jié)構形式,展現(xiàn)恢宏大氣的設計效果。
哈爾濱地鐵車站中大部分是標準站,雖然標準車站整體看似樣式相同,但可從細節(jié)部分看出其整體風格統(tǒng)一,設計主元素貫穿全線,拱形主元素、棚頂?shù)臍W式鏤空雕花樣、“彩繪玻璃”、線條及以現(xiàn)代方式表達的歐式彩繪等次元素都有不同,應用元素略有變化,不同的站點不同的顏色變化等等。這都充分展現(xiàn)了具有哈爾濱特色的地鐵。理工大學站就是典型的標準站,簡約的設計風格,彰顯歐陸風情的細節(jié)。
為突出哈爾濱地域特色,地鐵站最初整體設計概念就確定為“歐陸風情”。因哈爾濱的建筑特點繁多,有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折衷主義、新藝術運動建筑等等,通過對哈爾濱市獨特建筑的反復研究,最終確定將“拱形元素”作為設計的主元素,“歐式雕花”及“彩繪玻璃”作為設計的次元素進行設計,并將此類元素貫穿全線,作為全線標準站的共性元素。
2.3.1 色彩的作用
色彩通過其特性能夠改變建筑的形象效果,調(diào)節(jié)建筑給人的感覺,可以說色彩在某種方面比造型更具有視覺上的吸引力,地鐵出入口的外觀可以通過色彩與造型的結(jié)合使用,使其擁有更好的視覺效果。因此,作為公共建筑的地鐵出入口,要格外慎重地選擇色彩,要充分考慮人們視覺上的要求。
現(xiàn)今城市色彩規(guī)劃都會做到尊重當?shù)厣侍厣?,因此,在地鐵建筑色彩設計的選擇上,應與之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和諧,反映當?shù)匚幕尘凹皻v史,具有各自城市的獨特色彩。同時,地鐵出入口在色彩的選擇上應適應人的心理要求,地鐵出入口的色彩應做到使人們在視覺上感受到舒適感,如若色彩選擇不當,則會產(chǎn)生視覺上的污染,形成反效果。色彩與建筑空間相輔相成,空間是色彩的依托,色彩是空間的增飾,色彩也可以利用它的物理性能改善空間效果。色彩的應用為地鐵建筑增加個性、生機和活力,使地鐵建筑空間豐富而生動。
作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地鐵出入口的美觀要求較高,在設計時要綜合很多因素,色彩是其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地鐵出入口色彩設計要在注重人的感受的前提下,通過色彩自身的特性,使地鐵出入口更加美觀,以提高人們的視覺享受。
2.3.2 哈爾濱地鐵出入口色彩運用
在色彩選擇上,將大多數(shù)地鐵出入口的主題顏色選為米黃色,將標準站整體以米黃和墨綠色為主。哈爾濱市地鐵出入口中的墨綠色既表現(xiàn)出巴洛克與新藝術運動的風情,又能彰顯出地鐵出入口穩(wěn)重、大氣的整體形象。起初,建筑師預見銅將在飽經(jīng)風雨后產(chǎn)生銅銹而變成綠色,于是產(chǎn)生將墨綠色用于建筑表面色彩的創(chuàng)意,賦予建筑經(jīng)久而不褪色、永恒存在的感覺。同時,墨綠色可以使乘客在擁擠的城市地鐵交通中感受到清爽和平靜。米黃色可以滿足寒地城市色彩規(guī)劃要適應的氣候特點。針對冬季城市的氣候特點,建筑色彩強調(diào)暖色調(diào),尤以米黃色和黃白相間的暖色調(diào)為主。哈爾濱的冬季色調(diào)單一,因為草木枯萎,又加上被白色的雪覆蓋,所以城市整體幾乎是一片灰色。因此,地鐵出入口色彩選擇了暖色調(diào)為主的米黃色色系,使冬季城市亮麗起來,同時讓乘客在出入該建筑小品時,感受視覺帶來的溫度提升,并且使地鐵出入口與周圍環(huán)境既統(tǒng)一又顯俏麗。墨綠色和米黃色這兩個本身并不艷麗的顏色通過相互搭配,形成一種平衡,讓人們在冬季生活在生動活躍的氛圍中。并且在燈光的選用上也充分考慮了此類問題,選用了色溫相對較低的中性光,這樣整體營造了溫暖的氛圍。
哈爾濱地鐵出入口既從造型上融合哈爾濱巴洛克等歐陸風格,又從色彩上運用哈爾濱城市基本色彩,將地鐵出入口外觀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既不突兀又不失其特色的融入哈爾濱市城市景觀當中。
哈爾濱城市景觀的造型主要以巴洛克風格為主要基調(diào),兼有新藝術運動風格。哈爾濱城市景觀融入“歐陸風情”,加入拱形元素、鐵藝雕花、彩繪玻璃等裝飾,將哈爾濱的地域特色與其獨特的建筑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哈爾濱地鐵出入口將哈爾濱城市景觀中的主要元素與裝飾手法進行匯總與重整,打造出一條造型美觀的地鐵線路。同時,地鐵出入口整體造型風格滿足哈爾濱地域、歷史、文化和風格,與整個城市渾然一體,成為一條具有哈爾濱特色的獨一無二的地鐵線路。
在哈爾濱市很多標志建筑中不難發(fā)現(xiàn)其中的色彩運用有很多墨綠色元素,例如圣·索菲亞大教堂的穹頂顏色與地鐵出入口的墨綠色接近,風格大致統(tǒng)一。米黃色是哈爾濱的基本色之一,同時也是哈爾濱最為常見的顏色。城市色彩受地域與氣候、歷史和人文因素影響最大,因此針對哈爾濱市的整體特點選擇米黃色和白色作為代表色,并將這兩個顏色作為基礎,通過改變顏色的色相、明度和飽和度形成米黃色和白色的輔助色,既統(tǒng)一了城市的整體色調(diào),又不失單調(diào),也延續(xù)了哈爾濱城市的歷史的文脈,將哈爾濱點綴成一個歷史和現(xiàn)代相融合的美麗城市。地鐵出入口建筑中的米黃色運用即滿足寒地城市色彩規(guī)劃要求,由于哈爾濱市基本色調(diào)相似,將整個地鐵出入口融入城市,成為城市景觀的一部分。
具有城市特色又不失本身風格的地鐵站出入口是城市地鐵交通和城市景觀中的重要角色。哈爾濱地鐵出入口不管在造型上還是在色彩上均經(jīng)過認真考慮、反復推敲,不僅將其融入哈爾濱城市景觀,又沒有減弱其使用性?,F(xiàn)代社會城市軌道交通迅速發(fā)展,其中的地鐵交通更加受到重視,因此在地鐵出入口外觀設計上應結(jié)合當?shù)匚幕滋N、歷史背景,融合現(xiàn)代元素,打造獨屬地鐵出入口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1]宋媛媛.新藝術運動建筑風格在哈爾濱仍在延續(xù)[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2(8):19-20.
[2]劉松茯.西方現(xiàn)代建筑在哈爾濱的發(fā)展軌跡[J].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學報,2002(6):75-76.
[3]孫紫強.色彩在地鐵車站中的使用[J].科技資訊,2010(11):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