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靜
春秋戰(zhàn)國是我國古代眾多諸侯國互相爭戰(zhàn)兼并時期,到后期剩下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大國,大國之爭戰(zhàn)更為激烈,最終秦滅掉其他六國統(tǒng)一了中國。秦國在500多年的歷史中,秦穆公、秦孝公、秦昭王都是很有名氣的國君。他們治國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任人唯賢,唯才是舉”,敢于善于使用“客卿”(古代稱在本國做官的別的諸侯國人)為秦國立業(yè)。其用人之道仍值得今人思考與借鑒。
先說秦穆公任用“五羊皮大夫”——虞國的百里奚主政。
百里奚是虞國人,家窮卻很有才,30多歲了,他才當上虞國大夫。后因虞國的國君見義忘利,不顧百里奚反對,錯誤地借道給晉國去攻打虢國,結果招至虞國被晉國所滅,百里奚也被俘。晉國國君嫌這位俘虜太老,把他當作女兒的陪嫁品送給了秦國。奚不忍此辱,逃到楚國,但楚國照樣不用他,仍叫他放牛。秦穆公經(jīng)過尋找,發(fā)現(xiàn)這位能人已逃到楚國,便以五張羊皮把他贖回。奚到了秦國,穆公用了三天與之交談,聽了他的治國用兵、爭霸中原的主張之后,十分佩服,當即拜他為大夫,主持國政。人們知道百里奚是五張羊皮贖回的,又當上大夫,故稱他為“五羊皮大夫”。
百里奚這位能人,在本國雖最終當上大夫,但國君并不信任他。后來他先到了齊、宋、晉、楚、秦五國,前四國有的把他當作陪嫁的奴仆,有的叫他去放牛,都不用他,唯有秦國的秦穆公主動去尋求他,了解他,信任和大膽使用他,最終使他為秦國成就了一番事業(yè),秦穆公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再說秦孝公任用年輕人衛(wèi)國的衛(wèi)鞅主持變法。
衛(wèi)鞅也稱商鞅,是戰(zhàn)國時期衛(wèi)國人,少年愛好刑名之學,后為魏國國相公叔座的家臣。公叔座曾對魏惠王說“鞅年輕懷奇才”,可把國政交給他,如果不用他,就一定要殺掉他,別讓他出境,王答應而離去。后來,惠王對人說:“要我的國政交給衛(wèi)鞅,豈不是荒唐!”
此時,正好秦孝公向外招賢,鞅便到了秦國。經(jīng)過寵臣景監(jiān)的引薦,鞅先后四次拜見了孝公。第一、第二次鞅大談上古帝王治國之道,孝公打瞌睡不聽。第三次鞅談論霸道,即法治之道,孝公認為好,表示可以再談。第四次鞅以霸道論治國之術,孝公非常高興,當即拜為大夫,讓他準備變法。
要變法,貴族和一些大臣都反對,說這是違反舊制舊禮,孝公也怕人責怪。衛(wèi)鞅指出只要能強國利民,就可不必襲用成法和遵循舊禮推翻古法的人未必錯,拘守舊禮的人也未必正確,孝公認為衛(wèi)鞅說的很有道理,更加堅定了變法的決心,并任命衛(wèi)鞅主持制定新法令。
魏惠王用人論資輩,看不起有奇才的年輕人衛(wèi)鞅,還要把他殺掉。而秦孝公則不拘一格用人,敢于使用年輕、有才干、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衛(wèi)鞅;不但如此,還善于根據(jù)國家的需要大膽用其專長。衛(wèi)鞅的變法大大促進了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為秦統(tǒng)一中國打下了基礎。
最后,說一說秦昭王任用家臣范睢做丞相。范睢是魏國人,很有才干,但出身窮苦,只好做大夫段賈的家臣。魏國曾助燕攻齊,后被齊國打敗,魏王怕齊國報復,便派須賈帶著范睢去說情。到了齊國,須賈被齊王罵了一通,幸好范睢憑他的才干,說服了齊王。但須賈回來卻在魏相面前誣陷范睢,范睢被打得死去活來,丟進了茅廁。后來,被出使魏國的秦國使臣王稽救到秦國。當時秦國已是西部的強國,但一直找不到吞并六國的計策。有一次丞相魏冉主張出兵去攻打遠在東邊的齊國。范睢得知后便對昭王說,攻打齊國是錯的,同時獻上“遠交近攻”的計策。昭王聽了心竅大開,封范睢為丞相,并大力推行他提出的外交政策,最終秦國滅了其他六國。
能人范睢為魏國出了力,反而被陷害;而秦昭王則把他救到秦國,并大膽用其提出的計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秦國上述幾位國君用人不論出身貴賤、家庭貧富、年紀老少和本國外國,只要有才能就大膽使用,充分發(fā)揮其才智,這是秦國能夠迅速強盛,最終統(tǒng)一中國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