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華 袁 方
(山東省棗莊市臺兒莊區(qū)畜牧水產(chǎn)局 277400)
2013年10月中旬,畜主李先生帶一波斯貓來本單位門診部就診,病畜7月齡,精神不振,厭食,嘔吐,嘔吐物呈黃綠色,口腔及眼、鼻有粘性分泌物,體溫40.1℃。
本病潛伏期2~6d,病貓初萎頓,食欲不振,體溫升高到40℃以上,24h后下降到常溫。2~3d后體溫再度上升到40℃以上,呈明顯的雙相熱。第二次發(fā)熱時癥狀加劇。病貓精神不振,厭食,衰弱、伏臥、頭擱于前肢,頑固性嘔吐,嘔吐物呈黃綠色,口腔及眼,鼻有粘性分泌物,糞便粘稠樣,后期帶血,嚴重脫水,貧血。白細胞數(shù)減少,病程3~6d,病死率一般60%~70%,高的達90%以上。
血液常規(guī)檢查,白細胞數(shù)下降,減少越多,則預后越不良。剖檢可見胃腸道不同程度充血或出血、水腫及被纖維素樣滲出物所覆蓋,腸系膜淋巴結(jié)腫大,切面呈紅白相間大理石樣或一致紅色。肝、腎等實質(zhì)臟器淤血或出血。長骨的骨髓呈膠凍樣。多種細胞有特征性的大小不等的核內(nèi)包涵體。
根據(jù)流行病學、病史、典型的臨床癥狀及血液中白細胞大量減少可作出初步診斷。確診須進行病毒分離或血清學試驗。
(1)貓瘟免疫血清,2ml/kg體重,肌肉注射,隔日1次。(2)胃復安注射液0.05~0.15mg/kg體重,2次/d,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愛茂爾、維生素B各1ml,2次/d。(3)以10%葡萄糖液+乳酸林格氏液+能量合劑靜脈注射,輸液量根據(jù)脫水程度而定,一般50ml/kg體重左右。伴有酸中毒的,同時碳酸氫鈉注射液。(4)病毒唑50~100mg、氨芐青霉素每kg體重30mg、地塞米松2~ 5mg,肌肉注射,1~2次/d,連用4d以上?;蚣∪庾⑸鋺c大霉素20mg,2次/d,連用4d。(5)發(fā)熱病貓應(yīng)用柴胡注射液,排血便者可用止血敏或維生素K3注射液。(6)中藥療法,烏藥10g、連翹10g、金銀花10g,共水煎取汁,讓貓自行飲服或滴灌,連服5d。
注射疫苗是預防本病的最好辦法,免疫程序是從9~ 10周齡時開始免疫接種,如果小貓第一次接種時年齡已達12周齡,不再需要第2次接種,如果用的是滅活疫苗,第2次接種應(yīng)在第1次接種后2周進行,在16周齡時進行第3次接種,貓妊娠期間不宜使用活疫苗。
本病易感動物包括貓和其他貓科動物。各種年齡的貓均可感染,其中以1歲以下幼貓和未接種疫苗的貓多發(fā),2~5月齡的貓最為易感。常全窩小貓先后相繼發(fā)病,死亡率高達90%以上。常于秋末和冬、春季發(fā)病,尤以3月份發(fā)病率最高。在自然條件下可通過直接接觸及間接接觸病毒而傳播,處于毒血癥的感染貓,可從糞尿、嘔吐物及分泌物排出大量病毒,污染飼料、飲水器具及周圍環(huán)境經(jīng)消化道感染。此外,妊娠母貓還可通過胎盤垂直傳染給胎兒,跳蚤等昆蟲也是傳播本病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