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發(fā)東 王震宇 陳 宇 張 雷 史 慧 李 艷
河北省張家口市第二醫(yī)院(張家口063600)
慢性腹瀉是指持續(xù)性腹瀉病程超過3~8周或者腹瀉反復發(fā)作,是臨床常見病之一。[1]筆者選取唐山市中醫(yī)醫(yī)院等21個國家藥物臨床試驗機構2012年8月至2012年12月期間的兒童慢性腹瀉患者392例,進行復方丁香羅勒口服混懸液臨床治療觀察,效果滿意,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采用多中心、開放性的研究方法,選擇唐山市中醫(yī)醫(yī)院等21家試驗中心的符合中醫(yī)證型為脾虛濕熱證的慢性腹瀉門診兒童患者392例,其中男性199例,女性193例,年齡最小5月,最大14歲,平均年齡為5.67歲。體重、生命體征均在正常范圍內(nèi)。病程在14~90d之間,平均為19.15d。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考1998年版的《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制定。)①大便性狀改變,呈水樣便、稀便、膿血便或粘膿便;②大便次數(shù)較平時增多;③病程2個月以上[2]。
中醫(yī)脾虛濕熱證標準 (根據(jù)2002年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3]。
中醫(yī)證候分級量化標準 (證候積分和=主癥+次癥+舌脈)主癥兩項,按程度分為4級,分值為0、2、4、6分;次癥六項,按程度分為4級,分值為0、1、2、3分;舌脈:具體描述,不記分。
治療方法 共有392例慢性腹瀉(脾虛濕熱證)兒童患者入組,進行多中心、開放性的臨床試驗。全部患者給予復方丁香羅勒口服混懸液(西安迪賽生物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國藥準字 H20080185,批號:1208475),一次40mL,1d3次口服,6d為1個療程。分別將第0d、第7d設為訪視1和訪視2。訪視1進行篩選和隨機入組,詢問和記錄完整的病史,包括每日排便的次數(shù)、排便時是否伴隨不適感、腹部絞痛及里急后重等,大便的性狀,如膿血便、粘液便或稀水便等,詢問和記錄全部伴隨用藥和伴隨疾病,進行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訪視2進行療程結束的療效和安全性評價,重復訪視1的步驟,詢問和記錄所有不良事件。
觀察指標 療效性指標:①排便次數(shù)降至正常;②糞便性狀恢復正常,為成形軟便;③排便無里急后重或腹部絞痛、無不適感;④大便檢查恢復正常,包括大便常規(guī)。⑤中醫(yī)證候積分的改善情況。
安全性評價指標 ①體溫、心率、呼吸、血壓等一般項目;②血、尿、便常規(guī)、肝腎功能等實驗室檢查和心電圖;③不良事件。
療效標準 臨床療效判定標準 《新藥(西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匯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政局1993年7月)制定[4]。顯效:①排便次數(shù)恢復正常;②糞便性狀正常,為成形軟便;③排便無不適感,無里急后重或腹部絞痛;④大便檢查恢復正常,包括大便常規(guī)。有效:達到上述顯效指標列出的①至③項,但大便檢查未能達到正常。無效:未能達到上述顯效指標中列出的①至③項中任何一條,且大便檢查未能達到正常。
中醫(yī)證候療效判定標準 臨床痊愈、顯效、有效、無效的判定標準分別為:中醫(yī)證候積分和減少≥95%、減少≥70%、減少≥30%、減少<30%;積分和減少率=[(治療前積分和-治療后積分和)÷治療前積分和]×100%。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AS9.2軟件進行統(tǒng)計,統(tǒng)一采用α=0.05雙側檢驗,P≤0.05均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給出統(tǒng)計量值及確切概率P值。
治療結果 臨床療效分析:最終完成試驗的385例受試者中,顯效263例,占68.31%,有效92例,占23.90%,無效30例,占7.79%,療效總有效率為92.21%。
中醫(yī)證候療效:最終完成試驗的385例受試者中,顯效274例,占71.17%,有效88例,占22.86%,無效23例,占5.97%,療效總有效率為94.03%。
癥狀體征分析 本試驗392例受試者中,共完成試驗385例,脫落7例。其中,排便次數(shù),療前正常0例,異常392例。療后正常265例(68.83%),異常120例(31.17%)。排便性狀,療前正常 2例(0.59%),異常390例(99.41%)。療后正常337例(87.53%),異常48例(12.47%)。排便不適感,療前正常111例(28.32%),異常281例(71.68%)。療后正常339例(88.05%),異常46例(11.95%)。排便次數(shù)、排便性狀和排便不適感三者療前與療后的癥狀體征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
安全性評價 本臨床試驗392例受試者中,有18例病例發(fā)生18件不良事件,發(fā)生率4.68%,所有發(fā)生不良事件的患者均在對癥治療后得到緩解,無與藥物相關的不良事件發(fā)生。
討 論 中醫(yī)理論認為,腹瀉屬 “泄瀉”范疇,多數(shù)學者認為腹瀉的原因是感受外邪,脾胃虛弱、飲食內(nèi)傷,濕熱蘊郁等所致。中醫(yī)治療腹瀉歷史悠久、經(jīng)驗豐富,常以辨證分型施治,療效肯定。筆者根據(jù)多年診治經(jīng)驗認為,該病的治療無論病因如何,均應以健脾醒脾為首選,故選用復方丁香羅勒口服混懸液(復方制劑,每1mL中含丁香羅勒油1.5mg、碳酸鈣50mg、三硅酸鎂11.5mg、氫氧化鋁16.7mg)治療該病。通過對復方丁香羅勒口服混懸液進行藥效拆方研究,表明方中丁香羅勒油具有抑菌、抗炎、抗病毒和提高機體免疫力等功用[5],而碳酸鈣、氫氧化鋁和三硅酸鎂三種成分形成螯合物之后,可起到物理屏障的作用,且對腸道病毒和細菌有吸附和固定作用,且具有清熱利濕,健脾止瀉,解痙止痛之功效,能夠明顯改善中醫(yī)脾胃濕熱證候。本研究完成試驗的385例受試者中,臨床癥狀療效及中醫(yī)證候療效的總有效率分別為92.21%和94.03%,且安全性良好。表明復方丁香羅勒口服混懸液治療兒童慢性腹瀉(脾虛濕熱證)安全有效,該藥可顯著改善臨床癥狀、縮短疾病病程,故可廣泛應用于臨床。
[1] 張 玲,王慶才.慢性腹瀉[S].社區(qū)醫(yī)學雜志,2007,15(6):17-18.
[2]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國腹瀉病診斷治療方案[S].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8,13(6):381-384.
[3] 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 [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58-159.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藥政局.新藥(西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匯編[M].1993:236.
[5] 李 博,朱俊訪.丁香葉中所含有效成分的種類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黑龍江醫(yī)學,2009,32(4):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