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怡
在孩子兩歲左右時,會進入人生第一個“逆反期”。說“不”,以各種方式跟父母對抗,是孩子這個階段典型表現(xiàn)。這時候,父母也跟著進入“頭疼期”,由耐著性子說教到不知所措,再到抓狂。而父母在應對孩子“逆反期”時,如果策略欠佳,會導致對抗行為,或者在高壓政策下,孩子身上的“刺”被磨光了,看似乖巧,卻又有其他問題。即便孩子的童年沒有激烈的反抗征兆,待他進入青春期或成人之后,他的“逆反”可能會爆發(fā)性地回歸。
實際上,“逆反期”并不可怕,相反它有著特別的意義。只有當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有了強烈的想要主宰自己的欲望的時候,逆反行為才會出現(xiàn)。
了解孩子具有“自我意識萌芽,走向獨立的欲望滋長”這樣一個必然的發(fā)展階段,我們面對孩子的“逆反期”時,可以嘗試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盡可能給孩子自主的權(quán)利
只要不是原則性的問題,我們都可以給孩子自由,讓他自己做主。在家里,父母常處于強勢地位,孩子處于弱勢。這時候如果采取高壓政策,會打壓孩子的自我意識,降低他的自我價值感,導致孩子壓抑自己,不敢表達真實想法,表面乖巧,內(nèi)心深處實則積攢了相當多的負面能量。因此,當孩子表達 “我長大了!我能行!”這種意思時,父母不妨放開手,給孩子自主的權(quán)利。
順應孩子的需求加以疏導
當孩子表現(xiàn)得“逆反”的時候,我們先要思考:他真正的需求究竟是什么?
某天,在一家會所大廳的墻壁上掛了一根繩子,上面夾了很多孩子們的作品。有個3歲多的小男孩把繩子摘下來,扔在了地上。媽媽批評孩子,讓他把繩子掛回去,但孩子不為所動。我走過去,看著孩子:“你是想試試這根繩子摘下來以后還能不能掛上去,對嗎?這真是個很好的主意。我估計你很快就能把它掛回去?!焙⒆恿⒖虙旎乩K子,并弄好上面作品,然后一臉自豪地看著我。我豎起大拇指夸獎他:“你可真夠神速的,這么快就全都掛好了?”
我沒有批評孩子,而是從正面引導他,讓他覺得自己很有想法,有了“我真行”的感覺。一旦孩子有了這種感覺,不用我再勸說,他自然就會按照我期待的方向去行動。事后的賞識更是讓他暢快無比。當我們以這樣的方式跟孩子互動的時候,他內(nèi)心滿溢著愉悅感、自豪感與價值感,他的“逆反”自然被消融。
讓孩子有選擇的余地
當然,我們給出的選擇最終的指向應該是同一個目標,而不是兩個反向的目標。
有一天,朋友帶著孩子來我家玩。臨走時,奶奶要求孩子自己穿鞋,但是孩子磨磨蹭蹭不愿動。孩子在和奶奶較量,他很清楚,只要堅持不穿,奶奶終將會讓步。祖孫倆正僵持不下時,我蹲下來,“羨慕”地看著孩子:“你這鞋子好漂亮??!穿上肯定特別好看吧?要是我也有這樣一雙鞋子就好了?!边@句話把孩子的注意力轉(zhuǎn)移到“漂亮的鞋子”上。
“奶奶,你知道××穿鞋有多快嗎?肯定不知道吧?”我與奶奶對視一下,奶奶心領(lǐng)神會,立刻回應:“這我還真不知道呢?!边@話暗示他很能干,孩子的小臉上已有得意之色。
“××要自己穿,肯定比奶奶穿快多了?!边@時候,小家伙已經(jīng)動心了。我又補了一句:“你看,那邊有個小凳子,你可以坐在小凳子上面穿,也可以坐那邊的地毯上穿。你想坐在哪里穿呢?”“我要坐在小凳子上穿?!毙〖一镒谛〉首由?,爭分奪秒穿起了鞋子。于是,問題就這么解決了。
顧左右而言他
一旦對抗產(chǎn)生,我們很容易與孩子持續(xù)地糾結(jié),導致對抗升級。當對抗的能量積聚到某個極限,我們就可能因為耐不住性子而爆發(fā)。此時,我們可以改變一下思維模式,問問自己:“除了對抗與妥協(xié),有沒有第三條路可走呢?”
比如,當媽媽要孩子去洗澡,孩子因迷戀動畫片不肯去時,通常媽媽要么強制孩子服從,要么妥協(xié),讓孩子看個夠。如果走第三條路,情形就不一樣了。
媽媽面對孩子的反抗,可以采用商量的口吻,說:“這個動畫片真有意思呀!要是閉上眼睛,你覺得能聽到動畫片里的聲音嗎?”孩子好奇地閉上眼睛,果然能聽到聲音。媽媽繼續(xù)說:“好神奇啊,閉上眼睛也能聽到。我們走到門那兒,你覺得能聽到嗎?你覺得洗漱的時候能聽到嗎?我們?nèi)ピ囋嚢桑 痹谶@種循循善誘之下,孩子順從地跟著媽媽去浴室。當然,媽媽還要帶上他洗漱時的玩具,一邊走,一邊說:“不知道小鴨子能不能聽到動畫片里的聲音呢!你覺得能聽到是吧?那小鴨子跳水的時候能聽到嗎?也能聽到嗎?……”
只要理解了處在“逆反期”的孩子心理需求,尊重他們的需求,經(jīng)由第三條路,就可以輕松化解矛盾。在這樣的方式引導下,即便處在“逆反期”的孩子,他的“逆反”勢頭也會被削弱融化。如此,無論爸爸媽媽還是孩子,便都輕松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