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樂媽
在英國伺候月子,老媽雖然不算特別古板,也實在被老外大夫的理論給沖擊得夠嗆,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及沖突就在這一個月間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關于清潔:不洗澡,不洗頭,不洗腳
我認為這就是月子里的產婦形容枯槁、心情不爽的罪魁禍首。試想:炎熱酷暑,捂著棉被,汗流浹背,還不讓洗澡,正常人都受不了,更何況身體虛弱的產婦呢?!
我生完樂樂的第二天就在醫(yī)院洗了澡,你不去的話護士就拖你去。我沒等她來拖,自己已經受不了了。鄰房的叮叮媽第二天也洗澡了,趁著姥姥回家拿東西的空當兒。
朋友十二月隆冬剖腹產,生孩子時大出血,第三天也被護士拖起來洗澡。她沒有中國家人幫忙,護士就在門外等著,防她暈倒。老外的例子就不用舉了吧。所以,只要溫度夠,能保暖,一個字兒——洗!你痛快了,心情才好,月子才好,才能避免細菌滋生,讓傷口盡快愈合。
關于行動:大人和寶寶不要出門
月子里我一共出門十次。去醫(yī)院體檢若干次,當過從家到地鐵站的司機,冒著蒙蒙細雨買過外賣。滿月那天,開車一個多小時去醫(yī)院給樂樂做結舌手術,碰見一個只有17天的女娃也在檢查。40天時,驅車往返三個半小時去薰衣草莊園玩兒。
懷孕初期,我在地鐵里看見一老外,瘦弱的身形推著一個只有兩周大的早產兒,當?shù)罔F鐵軌帶著刺耳的碰撞聲呼嘯響來時,我都替那個感覺還是透明的小人兒捏一把汗。我問她干什么去,她說帶著寶寶走親戚……
關于環(huán)境:室內溫度和通風
產后第二天,midwife來家訪,除了檢查傷口和寶寶外,特別指出你們家太熱了,這樣下去你和寶寶都會生病的。當時室外28度,我們家室溫26度,把騎自行車跑來的midwife熱得夠嗆,她下令趕緊開窗開門。老媽雖然不會英語,臉上的不悅還是被她看出來了,她又搬出理論來教導我們,聊了一個多小時才走。
理論上,嬰兒房應該是18~21度的恒溫,冬天也是如此,不用裹著寶寶!夏天穿一短一長兩件爬服,再加一薄睡袋,足矣。
關于靜養(yǎng):靜臥不抱寶寶,陌生人禁止來訪
midwife家訪第二天,母乳喂養(yǎng)小組的Anita來了。當時我還沒有下奶,Anita覺得我不下奶的原因是缺少嬰兒刺激,肌膚相親沒做好。于是,好戲開演了。在我家客廳里,她讓我坐在沙發(fā)上,把五天的樂樂扒個精光,我也光著膀子,抱著寶寶喂奶。奶沒被刺激下來,我媽被刺激壞了,一直拿毯子往我身上蓋。
Anita指導了一個多小時,我抱著娃都快坐不住了,因為傷口疼,還有順產的痔瘡疼。Anita臨走還約我去生產中心找她進一步想辦法,我當時只想你怎么還不走啊!隔一周,樂樂做檢查的時候,我已經利用中國式下奶的辦法(喝湯)保證奶量充足了,Anita在大廳里冰涼的沙發(fā)上教我躺著喂奶半個多小時,窗戶開著,我雖然擔心月子里受風,但沒好意思說啥。事實再一次說明,產婦其實不那么嬌氣。
關于飲食起居:忌食生冷,不碰涼水
生寶寶那一天,midwife(助產士)擔心我口渴,貼心地送來一壺冰水。我一看這不行啊,要親命啊,兌著開水喝那是必須的。
生完了,咱們講究吃紅糖小米粥補血補氣,我媽一趟趟地回家做好提過來。當然,英國的醫(yī)院也是管飯的,一個剛做完剖腹產的產婦吃的食物是大塊的土豆胡蘿卜燉牛肉。老外的理論是,只要你心情好,吃肯德基都下奶。這個我在月子里沒敢嘗試,第一胎還是老實點。
我寫這些經歷,不是為了證明兩種做法孰優(yōu)孰劣,只是為了告訴孩兒媽們:其實,生寶寶應該是一個自然的過程,身體恢復是應該的,但并不是不按習俗做就不行了,只能說現(xiàn)在生活條件好了,很多老理兒還沒有與時俱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