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鳴楊張祥朱珊珊
從現(xiàn)象學的角度來看,心理復原力是指個體在經歷困境或嚴重的創(chuàng)傷后仍然能回復到良好適應狀況的現(xiàn)象[1-2],可以從能力、結果與過程3個角度界定resilience的內涵[2]。既往的文獻表明,心理復原力大致受到三大類因素的影響:個體自身的機體變量、家庭、社區(qū)或社會的影響[1]。其中,自我作為個體人格的核心,對心理復原力產生重要的作用。Block最先在心理學文獻中使用ego-resilience來闡述心理復原的機制。只有自我的功能良好,外在環(huán)境同時也是安全的,個體才能對生活充滿熱情,體驗到一致感和自尊,才能在困境中保持適應和健康[3]。
從能力和結果兩個方面的研究結果都顯示,自我的相關結構與心理復原力密切相關。在能力取向的研究中,Veselska等人在青少年人群中發(fā)現(xiàn),積極的自尊與心理復原力呈正相關,消極的自尊與心理復原力呈負相關[4]。國內也有研究表明,自尊與心理復原力呈正相關[5]。在結果取向的研究中,Bonanno等人在9.11恐怖襲擊事件幸存者中發(fā)現(xiàn),無論采用自評方式,還是采用他人(朋友和親人)報告的方式,心理復原組個體的自我提升得分都顯著高于其他組別的個體[6]。這些研究表明,自我是個體成功應對壓力,實現(xiàn)心理復原的重要資源。自我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實現(xiàn)夢想的重要保證,還是影響幸福感的重要因素[7]。個體都力圖將自我與已有經驗保持一致性,以達到自我和諧:自我概念之間的一致、自我與經驗的一致。其中,自我與經驗的協(xié)調一致程度決定了個體的適應狀況[8],因為個體傾向于采取與其自我概念一致的行為方式,相反,會促使個體為保持以往的自我概念而采取防御性反應行為。
通過探討自我和諧與心理復原力的關系,一方面可以突顯自我和諧在促進個體社會適應的重要功能,另一個方面可以深化自我與心理復原力的關系。鑒于此,有必要從自我和諧角度考察自我與心理復原力的關系。
1.1 對象隨機發(fā)放631份問卷,刪除無效問卷,實際有效問卷609份。接受調查大學生的平均年齡為(20.18±1.31)歲。其中,男生214人,女生395人;大一學生193人,大二學生153人,大三學生137人,大四學生126人;來自城鎮(zhèn)的有292人,來自農村的有317人。
1.2 方法
1.2.1 自我和諧量表由王登峰[9]根據Rogers的自我和諧概念編制而成。該量表共有35個項目,包含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自我的靈活性、自我的刻板性3個維度。其中,自我的靈活性分量表反向計分后與其他兩個分量表相加即為總分??偡衷礁?,自我和諧程度越低。在大學生樣本中,總分低于74為低分組,介于75~102之間為中間組,總分高于103為高分組。在本研究中,自我和諧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9。
1.2.2 心理復原力量表由Wagnlid和Young編制。該量表包括25個項目采用7點評分方式進行評定,1表示“極不符合”,7表示“完全符合”。由個人能力、對自我與生活的接納兩個維度構成。該量表的總分介于25到175之間,145分以上意味著心理復原力較強,120分以下表示心理復原力較弱,120~145表示具有中等強度的心理復原力??偡衷礁?,表示個體心理復原力越高。Lei等人曾在汶川地震災區(qū)大學生中獲得了該量表中文版的心理測量學指標,并提取出控制性、堅持性、效能感、獨立性4個維度[10]。在本研究中,心理復原力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89。
1.3 統(tǒng)計處理通過SPSS 15.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 大學生自我和諧與心理復原力的狀況及相關關系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自我和諧的低分組有58人,中間組有365人,高分組有186人;心理復原力的低分組有257人,中間組297人,高分組55人。自我和諧與心理復原力的總分值都處于中間組的范圍,表明大學生總體的自我和諧和心理復原狀況處于一般良好的水平。
以性別、年級和生源地對大學生自我和諧總分進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性別[F(1)=6.37,P<0.05]和年級[F(3)=4.31,P<0.01]的主效應顯著。事后檢驗結果顯示,男生的自我和諧總分(96.36±14.34)顯著高于女生(92.40±13.57),(t=3.37,P<0.01);二年級學生的自我和諧分值(97.53±13.97)高于大一(92.35±13.97)、大三(93.22±12.91)、大四(92.10±14.76)的學生。
按照性別、年級和生源地對大學生心理復原力總分進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結果顯示,性別×年級×生源地的交互效應顯著,[F(3)=3.32,P<0.05]。簡單效應分析結果顯示,在二年級,來自農村的女生(124.68±13.27)顯著高于來自城鎮(zhèn)的女生[117.08±11.41,t=-2.72,P<0.01]。
表1 大學生自我和諧與心理復原力的狀況及相關(r)
表2 大學生自我和諧對其心理復原力的預測作用(±s)
表2 大學生自我和諧對其心理復原力的預測作用(±s)
因變量RR2ΔR2F自變量βt心理復原力0.510.260.25104.44***自我靈活性0.4913.98***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0.11-3.01**
從表1可知,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與控制感、堅持性、效能感以及心理復原力總分呈顯著的負相關;自我靈活性與控制感、堅持性、效能感、獨立性以及心理復原力總分呈顯著的正相關;自我刻板性與效能感呈顯著的負相關??偟膩砜矗晕遗c經驗的不和諧與心理復原力呈顯著的負相關,自我靈活性與心理復原力呈顯著的正相關。
2.2 自我和諧對心理復原力的預測作用以大學生的心理復原力作為因變量,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自我靈活性兩個維度作為預測變量,采用逐步回歸的方法,考察自我和諧對心理復原力的直接效應,見表2。
從表2可知,自我靈活性能正向地預測心理復原力,而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負向地預測心理復原力。
3.1 大學生自我和諧與心理復原力的狀況在接受調查的學生中,自我不和諧的學生有186人,占30.54%,同時,自我和諧的總分值都介于75~102之間,這表明大學生總體的自我和諧處于一般良好的水平。男生的自我和諧總分顯著高于女生,這意味著男生的自我不一致程度高于女生,這可能與男生;二年級學生的自我和諧分值最高,這可能與他們在經過大一適應之后,面臨新的發(fā)展任務有關。另外,心理復原力的總分值處于中等強度的范圍,表明大學生總體上心理復原狀況較好。二年級女生的復原力得分在生源地變量上存在顯著差異,這可能因為農村地區(qū)的女生在成長過程中經歷的困境要多于城鎮(zhèn)女生,壓力的鋼化效應會促使她們達到更高的心理復原狀態(tài)。
3.1 大學生自我和諧與心理復原力的相關關系在相關關系分析中可以看到,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自我靈活性這兩個維度與心理復原力密切相關。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與控制性、堅持性呈負向相關,并負向預測心理復原力。這可能是因為自我與經驗的不和諧容易導致個體對自己產生不合理的認知,導致個體對壓力的控制感以及壓力承受力下降,也可能與應對方式有關。有研究表明,自我與經驗不和諧會促使個體選擇消極的應對方式[11],而這會削弱其心理復原能力。自我靈活性與控制性、堅持性、效能感、獨立性均呈顯著的正相關,并正向預測心理復原力。自我靈活性反應個體自我概念的靈活程度,這影響到個體對反應行為的選擇。已有文獻表明,高特質性復原力個體在不確定事件中的反應選擇上都具有較強的靈活性[12]。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高特指性復原力個體在行為選擇上的靈活性與其自我概念的靈活性有關。
[1] Luthar S S.Resilience in development:A synthesis of research across five decades[C].In Cicchetti D,&Cohen,D J(Eds).Developmental psychopathology,Vol 3:Risk,disorder,and adaptation,2006(2):739-795
[2] 雷鳴,戴艷,肖宵,等.心理復原的機制:來自特質性復原力個體的證據[J].心理科學進展,2011,19(6):874-882
[3] Block J,Kremen A M.IQ and ego-resiliency: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connections and separatenes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2):349-361
[4] Veselska Z,Geckova A M,Orosova O,et al.Self-esteem and resilience:The connection with risky behavior among adolescents[J].Addictive Behaviors,2009,34(3):287-291
[5] 徐敏,徐曉燕.中專生復原力、自尊與社會支持的關系[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2):211-212
[6] Bonanno G A,Rennicke C,Dekel S,et al.Self-enhancement among high-exposure survivors of the September 11th terrorist attack:Resilience or social maladjustment[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5,88(6):984-998
[7] 王倩,胡巧,江琦.自我和諧影響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多重中介比較[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8):1233-1235
[8] Jolly O,Aluede O,Ojugo A I,et al.A psychological postulation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classroom emotional abuse[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2009,1(3):125-131
[9] 王登峰.自我和諧量表的編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4,2(1):19-22
[10] Lei M,Li C,Xiao X,et al.Evaluation of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Resilience Scale in Wenchuan earthquake survivors[J].Comprehensive Psychiatry,2012,53(5):616-622
[11] 邱鴻鐘,魯丹鳳.高三學生自我和諧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2):255-257
[12] Waugh C E,Wager T D,F(xiàn)redrickson B L,et al.The neural correlates of trait resilience when anticipating and recovering from threat[J].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2008,3(4):322-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