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峻
摘 要: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多讀,在讀中思考、體會,然后運用一定的閱讀技巧,賦予文字以生機和活力,無論是讀者還是聽者都感受到文中所表述的事物仿佛躍然再現(xiàn),它就是“語感”。
關鍵詞:讀和思;小學生;知識經(jīng)驗
我國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非常重視“讀”的作用,常把讀作為理解文章內容的重要手段之一,提倡熟讀深思。通過多讀可訓練學生的讀感,強化語言的積累,進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能力。故有“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之說,充分說明讀對語文教學很重要。
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重視學生的閱讀訓練,培養(yǎng)良好的讀書習慣和自學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每上新課前,教師應布置學生做課前預習,其一就是掃清生字詞的障礙,其二是自讀課文,讓學生對所學課文提前有個大概的了解,清除上課中的無知莽撞性。有經(jīng)驗的語文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分組讀、開火車讀、抽讀等多種方式的讀來檢測學生課前預習情況,也就是對課文內容理解的水準。教師要明白,有的學生對課文讀得非常熟,但對課文所論述的事、反映的內容不知,只讀不思;有的通過讀弄懂了課文所表達式的表層意思,對深層意思則不知道。以上兩種現(xiàn)象是語文教學中常見的兩種現(xiàn)象。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要深刻領會到語言是人們傳遞信息、交流思想、表達情感的工具,無論是哪種題材的課文,皆包含著作者的個人情感和思想傾向。我們只有把學生從表層的淺閱讀、泛閱讀中引領出來,從精讀、細讀、思讀中把學生帶進深層次的文本閱讀,才能引領學生準確地體會出作者的情感。如果教師不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閱讀,只是讓學生一味地泛讀,不進行合理地引導,不進行必要的情感鋪墊,不引領學生進行思考、體會,閱讀的作用便會停留在表層。
指導引領學生的閱讀,我的體會是:內容淺顯的課文如童話、民間故事、成語故事、兒歌等,學生多讀幾遍后,就能理解課文所傳達的內容;而那些內容較深的課文,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差異,如果僅讓學生去閱讀,也不見得能真正懂得文本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教師如果一味地強調多讀,勢必會把學生引入“死讀書”“讀死書”的怪圈。那些內容深奧的課文,如果離開教師的啟發(fā)誘導、適時點撥,學生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深刻領會的。
我們知道,讀是學生與作者、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這種對話應該是與思考同步進行的,是學生和作者之間思維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也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保障。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體會到,“多讀”要和“深思”結合起來,光讀而不思就叫“死讀書”。讀書時,不僅要眼到、手到,更要心到,唯有如此,才能讀文知義。
那么,在閱讀中如何處理讀和思的關系呢?
本人認為:讀中要思,思中要讀。所謂“讀中要思”就是在讀書中思考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如古人所說的“學貴質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讀中能發(fā)現(xiàn)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疑問和看法,讀書就邁進了一大步。所謂“思中要讀,就是說為了解答提出的問題,必須再回到課文中去讀書,在文章的字里行間、前后段落中尋找問題的答案。讀中出問、問后促讀、讀問結合,這是學習語文重要的一條規(guī)律。只強調讀而忽視思,不行;只強調思,而忽視讀也不行,兩者缺一不可。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一理念不僅強調了學習方式的變化,而且強調了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是學生。例如,在《只有一個地球》這篇課文中,其教學的重點應是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的過程中領悟“只有一個地球”的道理。課文通過介紹地球在宇宙中的渺小、人類活動的范圍很小、地球所擁有的自然資源有限而又被不加節(jié)制的開采或隨意毀壞后沒有第二個星球可供人類居住這幾個方面,使學生從中感悟到人類的選擇只有一個,那就是精心保護地球,保護地球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由于學生受年齡特征和知識經(jīng)驗的影響,教師對學生的“悟”要進行梳理、歸類;對于重點句、段的領悟,還應根據(jù)學生的“悟”度,引導學生悟后再疑,讀后再悟,從而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提高“悟”的質量。如,《小壁虎借尾巴》的第三自然段,引導學生在讀的基礎上,進一步領悟“爬呀爬”一詞,不僅說明小壁虎爬的時間長,路程遠,還為文后小壁虎尾巴的再生埋下伏筆。另外,通過引讀,分角色讀、評讀等形式朗讀小壁虎與小魚的對話,讓學生理解“搖、撥水”的詞義,知道小魚的尾巴有它自己的用處,所以不能借給小壁虎。
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jù)不同類型的課文,指導學生采用多讀和深思相結合的學習方法。對于小學低年級語文,通過學生的多讀,就可以達到“其義自見”;對于小學高年級的有些課文,學生可以先讀再思;對于內容深奧的課文,不僅需要學生的熟讀和深思,還需要教師的適時點撥,“其義”才能“自見”,只有讓學生知道作者批判什么,贊美什么,說明什么,學生才會受到教育和感染,這樣學生才會有所收獲,教學效果才會顯著。
讀書的過程,是咀嚼、消化、吸收、儲備語言的過程??鬃诱f:“雖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币黄n文,讀得越熟領會越深;熟讀成誦,作者的語言就有可能轉化為讀者的語言,在自己今后的寫作中,也就能靈活運用了?!笆熳x深思子自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總之,書是讀懂的,不是講懂的,更不是問懂的。杜甫的“爛精文選理”,陸游的“萬卷雖多當具眼”,說明讀書使人受益無窮,但都必須在“爛精”“具眼”(即獨立思考能力)上下功夫。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是落實課標要求的一種方法,也是提高閱讀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盧凱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的教學策略探究[J].語文學刊,2010(18).
(作者單位 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qū)東關小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