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智標
(廣州大學 政治與公民教育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道德風險最初是一個哲學的概念。在哲學層面,道德風險是指:主體行動的道德不定性及其社會后果的不定性,包含著主體不道德的行動及帶來危害后果的可能性。[1]也就是說,由于主體可能出現(xiàn)的不道德行為,導致可能產(chǎn)生不利的后果。令人擔心的是這種不確定的、不利的后果的破壞力。在市場經(jīng)濟領域,道德風險的表現(xiàn)更加明顯,其后果也更加可怕,有時甚至危及生命健康。例如注水牛肉、三聚氰胺毒奶粉、工業(yè)甲醇勾兌的“白酒”、用工業(yè)鹽制造的“毒醬油”等等。
當前,道德風險正從最初的“不道德危害”,演變成為“見死不救”的倫理道德風險、自私自利的經(jīng)濟道德風險和無為而治、墮落不堪的政治道德風險,使我國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面臨前所未有的傳承危機,大公無私的“集體人”變成了自私自利的“利益人”,這對經(jīng)濟、政治和社會產(chǎn)生了強烈的震撼。
1953年阿羅將道德風險的概念引入經(jīng)濟學中,1971年Spence & Zeckhauser提出事后道德風險的概念,1985年Croker& Snow對道德風險進行了詳盡論述。他們指出投保人是否遭遇意外事故等會影響到保險合同的執(zhí)行,保險人對投保人道德風險進行規(guī)避的一個重要策略就是設計針對性強的保險合同,這將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投保人的事后道德風險。[2]在經(jīng)濟轉型期,由于經(jīng)濟利益膨脹,道德風險往往體現(xiàn)為物與物、人與人的行為以及人與人的思想交流之間,基于信息不對稱(隱藏信息和隱藏行為)而作出的“不道德交換”,或者是一種“不道德的利益鏈”。這種“不道德交換”和“不道德的利益鏈”涉及政府行為、經(jīng)營管理、市場營銷等多個部門的不同得利者,表面上看是消費者的不幸,而最后產(chǎn)生的潛在危害后果實質是整個社會誠信的缺失。
以“食品安全”為例,我國因某些不法商家多年的制假、售假行為,現(xiàn)在已經(jīng)“名揚海外”。以農(nóng)產(chǎn)品出口檢驗為例,2009年,因農(nóng)藥殘留問題,我國谷物出口137.1萬噸,同比下降26.3%,玉米出口12.9萬噸,同比下降48.9%,大米出口76.1萬噸,同比下降19.6%,蔬菜出口802.7萬噸,同比下降2%。其他方面也是如此,令人慘不忍睹。[3]資料顯示,國家質檢總局2011年共查處質量違法案件11.14萬件,其中食品案件就達3萬件;而據(jù)全球最大的獨立公關公司愛德曼日前發(fā)布的2012年度全球信任度調查結果表明,在消費者眼中,中國食品與飲料行業(yè)最不受信任。[4]
1.人們對道德意識的接受大打折扣,導致道德意識失真
在經(jīng)濟利益驅使和信息不對稱條件下,道德行為者雙方在作出道德行為之前,相互對對方的道德意識不信任或者不接受,由此產(chǎn)生“信任危機”。正如現(xiàn)在很多母親在教育孩子時,都會為了“保障”孩子的“安全”和“不被欺騙”,教育孩子“不要跟陌生人說話”、“不要聽陌生人的話”和“不要跟陌生人在一起”。那么,當孩子面對陌生人時,自然就會產(chǎn)生戒心,甚至避而遠之。道德意識的失真,為道德行為的實施設置了障礙。
2.道德行為發(fā)生時猶豫不決,導致道德失范
由于道德意識失真,主體在面對道德行為時,會產(chǎn)生心理斗爭,最后因猶豫不決而作出消極行為,導致道德失范。從社會價值層面上看,“經(jīng)濟人”在膨脹,“道德人”在萎縮。在極力主張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以及個人利益、金錢至上價值取向的引導下,“經(jīng)濟人”成為個體存在的主要向度甚至唯一向度。一切都成為可交易的,一切都是可賦值估價的,并都可以套入成本收益的計算公式進行成本收益評估。[5]人們在進行道德行為時,都會習慣地把經(jīng)濟成本、社會成本甚至是機會成本考慮進去,當發(fā)現(xiàn)“弊大于利”時則會放棄道德行為,導致道德失范。當這種道德失范的行為方式成為一種習慣或者行為模式,并為社會所接受和推崇時,則造成了道德缺失,使社會關系成為赤裸裸的經(jīng)濟關系,其后果嚴重影響社會信譽,造成社會秩序混亂。
3.道德失真和道德失范形成道德失態(tài)
一旦社會公眾缺乏“道德信任”,造成道德失真,以及在日常生活中道德失范,將會造成道德失態(tài),整個社會的道德生活就會處于混亂之中。以“跌倒老人無人扶助”為例,為什么沒人愿意主動扶助跌倒老人呢?其一,市場經(jīng)濟下,人們的道德思想出現(xiàn)了變化。樂于助人屬于倫理道德范疇而不屬于法律范疇,法律不能強迫人們樂于助人。同時,扶助老人需要付出勞動,基于倫理道德作出扶助行為不符合“成本收益”的現(xiàn)代經(jīng)濟學原則,因此,人們對助人為樂產(chǎn)生了懷疑,形成道德失真。其二,個案顯示,助人為樂不一定體現(xiàn)社會正義,例如“彭宇案”,由于被扶起一方及其家屬的不道德行為,助人為樂者可能會引致“被要求賠償”的潛在風險,而風險的大小具有不確定性,基于自我保護的本能,拒絕作出樂于助人行為。
4.道德失態(tài)造就道德冷漠
當全社會對道德失真和道德失態(tài)持默認或者不反對的態(tài)度時,社會道德就受到了漠視,形成道德冷漠。道德冷漠是一個道德心理學概念,“它是指一種人際道德關系上的隔膜和孤獨化,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行為方式的相互冷淡、互不關心,乃至相互排斥和否定”。[6]道德冷漠的重要表現(xiàn)是弱者在遇到困難、需要幫助甚至主動提出幫助時,其他社會成員或組織不予關心,拒絕幫助,甚至予以嘲諷。道德冷漠癥表面上看是個人或社會單方面的問題,實際上則是雙方和多方在互動中出現(xiàn)的利益沖突問題。[7]由于利益沖突,經(jīng)濟利益的驅使,道德行為者對道德行為漠不關心,無動于衷,并且對其他道德行為的實施者給予勸阻和嘲笑,從而進一步渲染了悲觀的道德環(huán)境,形成更加嚴重的道德缺失氛圍。
道德教化是用倫理學說教育、感化人的一種人文精神活動,它既是人文精神的構建,也是人文精神在現(xiàn)實人生中的投射。它運用人類文化的一系列優(yōu)秀成果,諸如價值信念系統(tǒng)、倫理道德規(guī)范、哲學人格理論等,塑造人、引導人,為人設置意義世界,創(chuàng)立精神家園。[8]
市場經(jīng)濟的微觀驅動力是人的“私欲”,而造成“社會沖突”的最終原因也是人的“私欲”。因此,“私欲”也自然成為道德教化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道德教化的根本是要處理好“人與社會的關系”、“ 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以及“集體與集體的關系”,引導人們在追求私利的同時,兼顧集體利益、組織利益和社會的根本利益,并在多重利益中求得平衡,實現(xiàn)社會利益最大化。
在經(jīng)濟轉型期,在“私欲”成為社會行為導向時,強調“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會陷入“老實人吃虧”的惡性循環(huán)怪圈中。道德教化所造就的特定心理境界對人類欲望的應答,便是“私欲”的道德化?!八接笔恰氨疚摇钡墓逃刑卣?,是生命體的原始沖動。例如追求經(jīng)濟價值是企業(yè)的本性,自我保護也是人類的本能,我們不能要求企業(yè)大公無私,更不能要求“人人為我”,否則,“絕欲”、“禁欲”必然傷害生命體賴以延續(xù)的基本條件。在已經(jīng)模式化的社會生活規(guī)則(如市場經(jīng)濟規(guī)則、當前的人的精神狀態(tài)等)中,倫理道德規(guī)范則更傾向于對“私欲”強度的限制和消解。[9]我們要用傳統(tǒng)的“德”、“仁”、“禮”、‘“義”等進行道德規(guī)范標桿的重建,在這個過程中,要肯定固有的基于本性的各種“私欲”,尊重人的經(jīng)濟和心理需求,但又不能讓“私欲”為所欲為,必須要用道德的手段把各種“私欲”引導在一個度上。
顯然,市場解決不了道德風險問題,但道德教化作為一種非強制力的“軟規(guī)則”,只能作為社會行動的標桿,作為全體社會成員的一種愿景,不能最終解決道德風險問題。例如“小悅悅事件”,從道德教化的角度可以譴責不道德行為,并以此為例子教育更多的人,但不能解決消除救助者的道德風險;又如“跌倒老人無人扶起事件”,道德教化本身消除不了圍觀者的“利益隱憂”,無法強制圍觀者實施道德行為,以減輕道德風險。
但是,健全的道德制度規(guī)范與道德教化相結合,能形成道德風氣,最后構筑成一道抵擋道德風險的天然屏障。它的作用在于使個體按照市場交易的原則進入道德領域而不致于使原有的道德失靈,例如作為個體的人和企業(yè)家都能恪守道德的底線,從事市場經(jīng)濟活動。健全德育制度規(guī)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道德行為的實效性,降低道德風險。
參考文獻:
[1]郭曄.論道德風險與道德創(chuàng)生[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20~25.
[2]周延,宋曰軍.我國車險市場道德風險的博弈分析[J].保險研究,2011,(11):26~35.
[3]肖海霞.食品安全對我國出口貿易的影響[J].山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2012,(5):22.
[4]張銳.拷問產(chǎn)品質量[J].企業(yè)管理,2012,(5):26~28.
[5]牟世晶.對“小悅悅事件”的道德反思——兼論社會道德建制[J].道德與文明,2012,(1):123~129.
[6]萬俊人.再說“道德冷漠”.我們都住在神的近處[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86~87.
[7]王鑫,李秀芳.論道德冷漠癥的產(chǎn)生根源——兼析體制性因素的道德影響[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3):17~21.
[8]趙民.“道德教化論”的實質及其它[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2):157~161.
[9]楊育民.市場經(jīng)濟與道德教化[J].哲學研究,1997,(9):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