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琳,王桂賢
(煙臺職業(yè)學院 對外經(jīng)貿系,山東 煙臺 264000)
文體學作為“研究語言風格的語言學分支” (胡&姜,2002)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稱其古老是由于它源于古希臘羅馬時代的修辭學研究。德米特里厄斯在其《論文體》一書中曾論述過文體方面的問題。稱其年輕是因為早期的文體學研究均屬主觀印象式的評論,且多依附于修辭、文學、語法研究之上,缺乏科學性。直到20世紀初,在歐洲歷史語言學和普通語言學發(fā)展成為較有影響力的獨立學科之后,采取現(xiàn)代語言學研究方法,文體學才逐漸演變成為一門相對科學并具有獨立體系的交叉學科。(申,2000)
最早試圖確立文體學這一學科的是瑞士著名語言學家索緒爾的繼承者Charles Bally(1865—1947)。他在1909年發(fā)表Traite De Stylistique Francaise ,開啟了現(xiàn)代文體學的先河(楊,2003)。但他并未關注文本文體,而主要以口語文體為研究對象。他認為人們在使用語言表達思想時,往往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因此他所確立的文體學主要從表達感情的語言手段入手,研究各種手段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而分析整個語言表達系統(tǒng)。Bally之后,被普遍尊稱為(文學)文體學之父的德國文體學家L. Spitzer(1887-1960),對文本文體進行詳細的分析。其研究主要是分析文學作品中具體語言所產生的效果。通過文體特征分析探究語言與文學的關聯(lián)。這一時期的文體學研究基本上都是關注文學作品的文本文體的,如小說、詩歌、戲劇等。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出現(xiàn)其他語體研究,其中就包括公眾演講語體。大部分的關于演講語體的研究主要借助韓禮德的功能語言學理論,研究演講者如何使用不同的方法達到演講目的(曹,2010)。
“公眾演講是指在公開場合,以有聲語言為主要手段,以體態(tài)語言為輔助手段,針對某個具體問題,鮮明、完整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闡明事理或抒發(fā)情感,進行宣傳鼓動的一種語言交際活動。”在現(xiàn)代社會,隨著交通及通訊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人類交往日益頻繁,交流思想的機會越來越多,因此對人們的口頭表達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其中自然少不了對演講能力的要求。國內近年來舉辦的各類演講比賽也使得人們愈來愈重視此項活動。而作為國際通用語言的英語現(xiàn)已成為演講活動的主角。
演講雖為口頭表達,但由于其對時間,內容,講話方式等諸多方面都有較高要求,因此需要演講者事先撰寫講稿。一篇好的演講稿,即演說辭是成功演講的堅實基礎,而這樣的講稿需經(jīng)千錘百煉,方能撰寫成文。而要撰寫出色的演講稿,就必須了解其文體特征。演說辭的文體 “比日常說話等文體更為正式,莊重,語言結構也趨于復雜,但并不晦澀難懂?!?王&丁,1987)。若想有效地研究演說辭的文體特征,就要選擇經(jīng)典范本。美國總統(tǒng)亞伯拉罕·林肯的演講才能被世人所公認,因此本文將選取其演說辭進行文體特征分析。
本文選取林肯的五篇著名演說——Speech of Farewell 《告別演說》,His First Inaugural Address《第一次就職演說》,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解放宣言》,The Gettysburg Address 《葛底斯堡演說辭》,His Second Inaugural Address《第二次就職演說》,從如下文體學角度分析其演說辭特征。
首先,林肯的演說辭大都措辭簡單,通俗易懂。多用一或兩個音節(jié)的常用詞,如“faith, virtue, proper, revolve, pursue, regard, venture”。這一特點在《葛底斯堡演說辭》The Gettysburg Address中表現(xiàn)最為突出,其目的是為了讓在場的普通民眾聽懂并產生共鳴。但為了不顯得枯燥,林肯經(jīng)常采用變換同義詞的說法,如上文提到的演講中 “perish”和 “disappear”就是同義詞。而他用 “four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代替 “eighty-seven years ago”的說法也是為了避免使演說變得乏味。因此可以得出結論,演說雖比日常談話深刻,會使用一些難詞、抽象詞,但也可以視具體情況,使用一些通俗易懂的詞匯降低聽力理解的難度,畢竟演說的目的是為了讓聽眾聽懂并接受。其次,林肯的演說辭中還出現(xiàn)了詞匯重復。如在《葛底斯堡演說辭》The Gettysburg Address中林肯說到“It is all fitting and proper that we should do this.”,在His Second Inaugural Address 中他又說到:“…the course to be pursued seemed very fitting and proper.”?!癴itting and proper”這一詞組在其兩次演講中出現(xiàn),林肯使用這一詞組強調所做出的選擇和采取的方針道路是“合適與恰當?shù)摹?。又如在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 中“free”一詞出現(xiàn)6次,其同根詞 “freedom”出現(xiàn)3次。根據(jù)韓禮德和哈桑的英語銜接理論,詞匯的銜接主要有復現(xiàn)關系和同現(xiàn)關系。復現(xiàn)關系又包括原詞復現(xiàn),詞匯的重復是構建語篇銜接的重要方法(賈,2010)?!癴ree”一詞的反復出現(xiàn)展現(xiàn)出貫穿林肯整篇演說辭的主題——解放奴隸,并表達一定要把這項事業(yè)進行到底的決心。
此外,第一人稱的使用也是林肯演說辭的重要詞匯文體特征。林肯總是親切的把聽眾稱為“My friends”(《告別演說》), “My countryman”、 “ Fellow-Citizens of the United States”(《第一次就職演說》), “Fellow-countrymen” (《第二次就職演說》)。演說辭中多使用第一人稱,一方面強調演說者自己的觀點,另一方面把演說者自己與聽眾放在同一陣營,顯得更加親切,更容易得到聽眾的支持。
1.結構修辭
重復、平行結構、對照等結構修辭,是林肯在演講中使用的主要手段。平行結構這一特點,在《葛底斯堡演說辭》中體現(xiàn)得尤為突出。在整篇10句話的演講中共使用了6次之多。平行結構能增強文章韻律美,句式整齊、節(jié)奏明快、語義表達更加確切,氣勢磅礴。對照從廣義上講也是一種平行結構,是公眾演講中最常見的一種修辭方法。在《告別演說》的短短9句話,149個詞當中林肯共使用了四次對照, “young-old, born-bury, leave-return, succeed-fail”。這些反義詞的對照,幫助增強語氣,加深演講效果。
2.語義修辭
語義修辭主要有,明喻、暗喻、轉喻、擬人、委婉語、夸張、反語、雙關、漸進、矛盾修飾法等。林肯擅長使用比喻和漸進。在《第一次就職演說》中,他使用的比喻手法有“the mystic chords of memory”, “swell the chorus of the Union”, “angel of our nature”等;漸進手法,如“with malice towards none, with charity for all, with firmness in the right”(《第二次就職演說》)。 比喻的使用能夠使語言更加生動,增強的感染力,易于為聽眾所接受。漸進結構由于句式整齊,節(jié)奏分明,體現(xiàn)語言的韻律美,此外還能突出語義的確切和語氣的莊重,便于表達強烈的感情并和抒發(fā)磅礴的氣勢。
3.音韻修辭
音韻修辭主要包括頭韻、尾韻、擬聲詞等。其中頭韻與尾韻是林肯比較慣用的手法,如“a peculiar and powerful interest”, “virtue and vigilance”等,尾韻如“positions, stations”等。音韻法作為語音方面的主要修辭手法,能夠使語言聽起來悅耳動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語言總是在不同情境中運用,并起到一定作用,馬利諾夫斯基稱其為“情景語境”。它一方面指“連貫”即前后句,句子與篇章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指文章所設定的場景。(成,2011)林肯的演說辭總是與語境緊密結合,充分考慮語場(field)、語旨(tenor)和語式(mode),即構成語境的三個部分。語場指時間、地點、事件、活動性質等;語旨指人物,人物特點、地位和角色,人物之間的關系,包括臨時性的交流關系和長期的社會關系;語式指語言在具體情境中所起的作用,語篇的組織方式及在情景中功能,還包括渠道和修辭方式,如說明、說服等(張,1998)。
以《告別演說》為例:
語場:1861年2月11日林肯當選總統(tǒng)赴華盛頓就職前,在大西鐵路車站啟程,離開斯普林菲爾德,伊利諾伊州,發(fā)表演說。
語旨:林肯一行15人與一千多人送行的人,語式:告別演說,表達對故土和鄉(xiāng)親依依惜別之情,此去華盛頓任重而道遠。
政治演講是公眾演講中的重要分支。根據(jù)Downing, Mechan和Chilton的研究,政治演說有獨到的策略與目的。通過縝密的邏輯思維與細致的思考試圖說服聽眾采取行動或接受其信仰?!坝⒄Z政治演說在形式上是正式和嚴肅的, 而且它是一種價值植入式的行為?!?曹,2010)英語政治類演說的研究首推人們關注的美國總統(tǒng)的演講。林肯作為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平民總統(tǒng)為世人所熟知的除了其輝煌的政績之外,還有超凡的演說才能,其著名的《葛底斯堡演講》被認為是英語演講的最佳范本,有不少研究者反復推敲這篇傳世經(jīng)典。此外,林肯的其他演說辭也值得認真研究。本文選取了林肯的五篇著名演說,從文體學角度進行分析,希望對演講稿的撰寫起到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王佐良,丁往道.英語文體學引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7.
[2]曹燕. 美國總統(tǒng)就職演說中的修辭格的問題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11(3):147~151.
[3]秦秀白.英語語體和文體要略[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