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偉,黃世英
(湖北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論生命的基本特征
——細胞的主動轉運
楊志偉,黃世英
(湖北職業(yè)技術學院,湖北 孝感 432000)
主動轉運是生物學的一個重要概念,在細胞的各種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本文通過對主動轉運與新陳代謝、遺傳、負熵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說明主動轉運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主動轉運;生命;基本特征
生命是一個開放的、有序的自動控制系統(tǒng),維持這一系統(tǒng)的前提條件是不斷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以獲得系統(tǒng)所需的負熵。從生物物理學角度來看,生命活動就是吸收、轉移、貯存和利用這3個量的綜合運動。細胞的主動轉運在生命系統(tǒng)物質、能量、信息的綜合運動中起著決定性作用。
1.1 概念及特點
主動轉運是細胞在特殊蛋白質介導下消耗能量,將物質從低濃度一側轉運到高濃度一側的過程。主動轉運與被動轉運的根本區(qū)別:主動轉運需要從系統(tǒng)外獲得能量,通過某種耗能過程,將物質的分子或離子由膜的低濃度一側轉移到高濃度一側。按照熱力學定律,溶液中的分子由低濃度區(qū)域向高濃度區(qū)域移動,就像舉起重物、推物體沿斜坡上移或使電荷逆電場方向移動,必須由外部供給能量。在細胞膜的主動轉運過程中,能量只能由細胞膜或其所屬的細胞來供給。被動轉運,其特點是在物質轉運過程中,分子只能做順濃度差,即由膜的高濃度一側向低濃度一側的凈移動,而它所通過的膜并不對該過程提供能量。被動轉運時所需的能量來自高濃度一側所含的勢能,因而不需要另外供能。主動轉運的特點:(1)逆濃度梯度運輸;(2)需要能量(由ATP直接供能)或與釋放能量的過程偶聯(lián)(協(xié)同運輸),并對代謝毒性敏感;(3)需要載體蛋白,依賴膜運輸?shù)鞍?;?)具有選擇性和特異性;(5)具有飽和性;(6)具有競爭性。
1.2 類型及分布
根據(jù)供能方式可將主動轉運分為3種類型:ATP—驅動泵、協(xié)同運輸、光驅動泵。ATP—驅動泵分為:(1)P型離子泵,又稱P型ATP酶。此類運輸泵運輸時需要磷酸化,包括Na+-K+泵、Ca2+離子泵。Na+-K+泵廣泛存在于各種細胞膜上,對細胞生存和活動極其重要。其生理意義是保持細胞內外的Na+、K+濃度差,這對許多代謝反應和防止細胞腫脹有重要意義,同時建立了一種勢能儲備,是可興奮細胞興奮的基礎。(2)V型泵,又稱V型ATP酶,主要位于小泡的膜上,如溶酶體膜中的H+泵,運輸時需ATP供能,但不需要磷酸化。(3)F型泵,又稱F型ATP酶,這種泵主要存在于細菌質膜、線粒體膜和葉綠體膜上,在能量轉換中起重要作用,是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偶聯(lián)因子。協(xié)同運輸與ATP—驅動泵不同,葡萄糖和氨基酸的主動運輸不直接消耗ATP水解提供的能量,而是借助于Na+-K+泵排出Na+所產(chǎn)生的電化學梯度使物質進入細胞。除ATP—驅動泵和協(xié)同運輸外,在一些光合細菌膜上存在H+泵,這種泵由光激活,形成H+濃度梯度(電化學梯度),驅動物質進入細胞,也稱為光驅動泵。泵蛋白是主動轉運的物質基礎,廣泛分布于細胞膜、內質網(wǎng)膜、高爾基體膜、核糖體膜、線粒體膜、細胞核膜上。
新陳代謝是生命的基本特征,包括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能量代謝是指機體能量的產(chǎn)生、轉移、貯存和利用。各種能量物質在機體或細胞內氧化所釋放的能量,其總量的50%以上迅速轉化為熱能,其余能量以ATP形式供機體或細胞完成合成代謝(細胞內的化學功)、物質主動轉運(轉運功)、肌肉收縮(機械功)、神經(jīng)信息傳遞(電功)等基本生理活動。主動轉運在能量代謝中舉足輕重,各種主動轉運的能量來源見表1。其中,Na+-K+泵轉運所耗能量占代謝獲得總能量的20%~30%,由Na+-K+泵活動形成的離子勢能貯備,是繼發(fā)性主動轉運(如葡萄糖、氨基酸等營養(yǎng)物質的轉運)、細胞生物電的產(chǎn)生及被動轉運等生理活動的能量來源。
表1 主動轉運的能量來源
在物質代謝過程中,細胞需要不斷選擇性地通過細胞膜主動攝入營養(yǎng)物質(糖、脂肪、蛋白質、無機離子等)和排出代謝產(chǎn)物,沒有主動轉運就沒有營養(yǎng)物質的攝入。生命過程,就是蛋白體不斷自我更新、自我復制、自我調節(jié)的過程。糖與脂肪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能量物質,無機離子是維持機體或細胞新陳代謝的必需元素,鈉、鉀、鈣、氯元素在人體內主要以離子狀態(tài)分布于組織和細胞液中。在細胞內外,這些離子是不均勻分布的,這種不均勻分布是由主動轉運實現(xiàn)的。Na+、K+、Cl-對機體或細胞的生理活動起重要作用:(1)維持細胞內外的滲透壓;(2)維持神經(jīng)、肌肉的正常興奮性;(3)維持機體內的酸堿平衡;(4)參與細胞內糖和蛋白質的代謝。Ca2+在機體生理及生物化學反應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它能降低毛細血管和細胞膜的通透性,防止?jié)B出,控制炎癥和水腫;體內許多酶系統(tǒng)(ATP酶、琥珀脫氫酶、脂肪酶、蛋白分解酶等)需要其激活;Ca2+有助于神經(jīng)遞質的產(chǎn)生和釋放。
總之,主動轉運是細胞新陳代謝得以進行的前提和基礎,沒有主動轉運就沒有新陳代謝。當然,主動轉運也需要新陳代謝來維持。
遺傳是生命的基本特征。遺傳基因,是指攜帶遺傳信息的DNA或RNA序列,是控制性狀的基本遺傳單位?;蛲ㄟ^指導蛋白質的合成來表達自身攜帶的遺傳信息,從而控制生物體的性狀?;虻拇x、重組、突變以及基因表達的調控和相互作用,都需要主動轉運的參與而得以實現(xiàn)。研究顯示[1,2]:在真核細胞中,細胞質和細胞核是兩個亞細胞部位,細胞核膜是二者分隔的重要屏障,核膜上分布的核孔復合體(NPC)是溝通細胞核內外物質交流和信息交流的主要通道。生物大分子經(jīng)NPC跨膜轉運是真核細胞基因復制、轉錄和翻譯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也是聯(lián)系細胞內信號傳遞、參與細胞核反應(細胞增殖、分化、凋亡等)調控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一般而言,分子量低于60 kD的生物分子可自由通過NPC出入細胞核,而60 kD以上的生物大分子通過NPC的過程則較為復雜,是一種耗能的需蛋白介導的主動轉運過程,無論是入核轉運還是出核轉運均需耗能。該過程由核膜Ran蛋白水解GTP為轉運提供能量,需入核轉運的生物大分子有參與基因復制、轉錄的蛋白因子和各種酶系,如復制酶、轉錄酶、U snRNP、hnRNP蛋白顆粒以及細胞核內轉錄調節(jié)因子,如Stat3等,還有其他需入核才能發(fā)揮作用的外源性大分子,如基因治療的外源重組DNA、病毒基因等;需出核轉運的生物大分子包括細胞核內各類RNA(rRNA、mRNA、tRNA),U snRNP蛋白顆粒,NES蛋白等。由此可見,生物大分子的主動轉運是真核細胞生長、增殖、分化和發(fā)育等生命活動的保證,也是生命遺傳與繁衍的保證。
熵是用來表現(xiàn)系統(tǒng)混亂程度的物理量。負熵是熵的對立,熵代表的是無序,而負熵則表示有序。汲取負熵,可以簡單地理解為從外界吸收物質或能量之后,使系統(tǒng)的熵降低,變得更加有序。生命就是一種高度有序的、開放的、遠離平衡態(tài)、自組織、耗散結構系統(tǒng)[3]。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生物體吸收了外界環(huán)境的負熵物質和能量后,并不用于增加系統(tǒng)內小分子熱運動的內能和熵,而是使系統(tǒng)的定域子從低能級躍到高能態(tài),使生物體進入負熵狀態(tài)。吸收的負熵物質和能量越多,負熵值越大,生物組織越有序,直至達到某一平衡。
主動轉運是負熵產(chǎn)生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生物體通過主動轉運從外界不斷汲取負熵物質(蛋白質、脂肪、糖)以抵消生命運動過程中不得不產(chǎn)生的熵增。此外,主動轉運也會造成細胞內外Na+、K+、Mg2+、Ca2+等離子的不均勻分布,見表2。
表2 動物細胞內外離子濃度(mmol/L)
細胞內外離子從低能級到高能態(tài)分布狀態(tài)就是生命從外界不斷汲取負熵,達到遠離平衡態(tài)的狀態(tài)特征,而這種細胞內外離子的不均勻分布卻是維持細胞興奮性、滲透壓、生物電等生命基本活動的保障。
生命賴負熵為生[4],動物從食物中獲得負熵,植物從陽光中獲得負熵。生物能夠主動地不斷與外界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是其區(qū)別于其他物體的一個重要特征。杰里米·里夫金和特德·霍華德認為,生命積累能量是以消耗宇宙更多的能量為代價的,也就是說,有機體生長所體現(xiàn)的熵的微小的、局部的遞減,都伴隨著宇宙總熵更大范圍的遞增。因此,生命正在使世界加速走向“熱寂”。
生命具有以下特征[5]:首先,所有生命都處在與外界不斷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過程中。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實際上是一個過程的兩個方面。生命在合成自身物質的過程中儲存能量,在分解物質的過程中釋放能量,新陳代謝是生命存在和活動的基礎。其次,具有自我復制、繁殖和變異能力。第三,對外界刺激能作出一定反應,即應激性。以上這些特征是生命與非生命的主要區(qū)別,而主動轉運則是所有生命活動所特有的,生命的能量(遠離平衡態(tài))、物質(新陳代謝)、結構(自組織)、進化(遺傳與變異)均與主動轉運密切相連,可以說主動轉運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1]Doye V,Hurt E.From nucleoporins to nuclear pore complexes[J].Curr Opin Cell Biol,1997(9)∶401-411.
[2]Ohno M,F(xiàn)ornerod M,Mattaj I W,et al.Nucleocytoplasmic Transport:The Last 200 Nanometers[J].Cell,1998(92)∶327-336.
[3]龐小峰.有機體的有序自組織和自裝配的理論研究[J].醫(yī)學物理,1986,3(3):8.
[4]龐小峰.“以負熵為生”生物自組織及生命系統(tǒng)的熱力學定律[J].黃淮學刊,1998(3):26-33.
[5]高明燦.生理學[M].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
G420
A
1671-1246(2014)07-005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