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舜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
內科雜病驗案選釋(九)
陳大舜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
手足心汗證;習慣性便秘;癲疒間
韋某某,女,63歲。2010年11月14日初診。患者自訴從年青時手足心就容易出汗,約30余年,嚴重時,手心經常濕漉漉的,襪子必須每天換,有時一天換2次,冬季容易感冒,近一周來,又感冒咳嗽,頭痛,咽喉痛,口干,口渴,納可,尿黃,大便正常,舌苔薄根部淡黃微膩、舌質紅,脈沉細。今年上半年體檢,發(fā)現(xiàn)血脂3項偏高。
辨證:衛(wèi)表虛弱,風邪外襲,營衛(wèi)失和。
治法:祛風散邪,固表止汗。
方藥:銀翹散、荊防敗毒散、玉屏風散合方加減。金銀花 15 g,連翹 15 g,荊芥 10 g,防風 10 g,黃芪30 g,白術 10 g,柴胡 10 g,黃芩 10 g,法半夏 10 g,陳皮 10 g,桔梗 10 g,款冬花 10 g,百部 10 g,甘草5 g。7劑,每天1劑,煎服2次。
2010年11月21日二診:服上方后,感冒咳嗽已愈,惟手足心常年汗出不止,小便黃,舌脈同前,仍守原方減少祛風解表藥,加用二妙散等清熱利濕以及固表止汗藥。修改處方如下:金銀花15 g,防風15 g,黃芪 30 g,白術 10 g,蒼術 10 g,黃柏 15 g,薏苡仁20 g,茯苓 15 g,澤瀉 10 g,法半夏 10 g,陳皮 10 g,糯稻根 30 g(超微飲片),麻黃根 10 g,甘草 5 g。7 劑。
2010年11月28日三診:服上方后,患者述幾十年的手足出汗明顯好轉,仍有少許流鼻涕,小便黃,大便可,舌苔脈象同前,守上方繼服14劑。
2010年12月12日四診:手足心出汗?jié)u愈,因患者本人自行艾灸1月余(具體穴位不詳),有時出現(xiàn)流鼻血,有時尿失禁,小便仍黃,大便可,飲食尚可,舌苔薄淡黃、舌質紅,脈沉細。改用二妙丸、二至丸、玉屏風散合方加減:制蒼術10 g,黃柏15 g,薏苡仁20 g,女貞子 15 g,旱蓮草 20 g,仙鶴草 15 g,黃芪 20 g,防風 10 g,白術 10 g,糯稻根 30 g(超微飲片),麻黃根10 g,白果仁10 g。14劑,一方面鞏固汗證療效,另一方面解決病人不當艾灸致陰虛火旺鼻血癥狀。
釋義:本案初診,患者主訴是想解決幾十年來頑固性手足汗證的,但因近一周感冒咳嗽,根據(jù)先表后里的原則,先以祛風解表為主,兼顧實衛(wèi)固表止汗。二診時,因感冒咳嗽已愈,轉而治手足汗證為主,從患者臨床癥狀表現(xiàn)來看,似偏重于內在有濕熱之象,并無明顯陰虛表現(xiàn),故加用二妙散等清利濕熱藥收到明顯效果。三診時效不更方,又服14劑,得以漸愈。從方測證,仔細斟酌,初診辨證為衛(wèi)表虛弱,風邪外襲,是不夠全面的,應同時兼有濕熱為患才更全面。誰知患者節(jié)外生枝,自灸火逆,而致鼻血,故加用二至丸與仙鶴草滋陰降火止血,即時糾偏。
邱某某,男,76歲。2013年11月24日初診。習慣性便秘40余年,2~7 d解便1次,肛門有時有灼熱感,每每借助服瀉藥或外用開塞露幫助排便,甚感痛苦,飲食尚佳,尿黃,夜尿頻多,時有輕度畏冷,舌苔薄微膩,脈象沉弦緩。有高血壓、冠心病病史20余年,現(xiàn)服中西藥4種維持,另有前列腺增生病史5年。
辨證:腎虛腸燥便秘。
治法:補腎助陽,潤腸通便。
方藥:肉蓯蓉、鎖陽合五仁丸、麻子仁丸化裁。肉蓯蓉 20 g,鎖陽 15 g,胡麻仁 15 g,杏仁 15 g,郁李仁 15 g,柏子仁 15 g,桃仁 10 g,陳皮 10 g,枳實10 g,厚樸15 g,熟大黃10 g。15劑,每天 1劑,煎服2次。
二診2013年12月7日:藥后病情好轉,排便較通暢,且無肛門灼熱感,1~3天1次,舌脈同前,仍守原方,適當調整劑量。其中肉蓯蓉改為25 g,胡麻仁改為20 g,熟大黃改為15 g,又開15劑。
三診2013年12月28日:患者滿面喜色,精神狀態(tài)甚佳,大便正常,1~2次/d,成形,遂按前方再開15劑,進一步鞏固療效。今后設法改作成藥丸便于較長期服用,以防病情反復。
釋義:老年人習慣性便秘多為虛秘,或虛中夾實。該患者不但年事已高,且體弱多病,當屬虛秘為主,僅靠服瀉藥通便肯定不行,必須在補腎虛的基礎上,潤腸通便。從癥狀分析,夜尿頻多,時有畏冷,脈沉弦緩,偏于腎陽虛弱,但同時又有大便干燥,肛門灼熱,尿黃,則屬腸燥熱結之象,兩者必須兼顧。恰恰在補腎助陽的中藥里,又有潤腸通便作用的肉蓯蓉、鎖陽兩藥,加上五仁丸潤腸通便,麻仁丸潤下燥結,故收效明顯。
辨證:痰火氣逆,蒙蔽清竅,引動肝風。
治法:滌痰降火,平肝熄風,開竅止疒間。
方藥:礞石滾痰丸合滌痰湯加羚羊角膠囊。礞石15 g,黃芩 15 g,沉香 5 g(后下),生大黃 15 g,膽南星 9 g,石菖蒲 10 g,枳殼 10 g,竹茹 10 g,法半夏10 g,陳皮 10 g,茯苓 10 g,甘草 5 g,7 劑,每天 1劑,煎服2次。另開羚羊角膠囊3盒,0.15 g/粒,4粒/次,3次/d。并囑患者飲食應清淡有節(jié),忌食辛辣刺激及油膩肥甘之品,適當限制食鹽的攝入,同時消除或減少對疾病的恐懼心理和精神負擔,保持心情舒暢,心態(tài)平和,勞作有度。
二診2012年4月16日:藥后大便每天1次,成形,服藥期間未發(fā)癲疒間,惟感胃脘痞脹,仍守原方適當減量調整。礞石減為10 g,生大黃減為12 g,茯苓改為茯神15 g,又開14劑。
三診2012年5月13日:病人未至,其妻代訴,服藥期間癲疒間未發(fā)作,大便每天1~2次,余無不適感。仍守原方治療。因醫(yī)院羚羊角膠囊缺貨,遂在處方中加入羚羊角超微顆粒6 g,分2次沖服,又開14劑。
四診2012年6月4日:其妻代訴,10 d前曾小發(fā)作1次,但不抽搐,不叫,不吐白沫,僅面色發(fā)白,約10 min后恢復常態(tài)。處方又開羚羊角膠囊20盒,湯藥14劑,繼續(xù)調治。后患者曾于2012年7月1日及2012年11月4日又來診過2次,總體狀況良好,癥情明顯緩解,發(fā)作頻率明顯減少,偶爾發(fā)作持續(xù)時間減短,癥狀減輕,遂把礞石改為磁石30 g,另加蟬蛻 10 g,僵蠶 10 g,丹參 15 g,14 劑,隔日 1 劑,羚羊角膠囊照服。
釋義:癲疒間,俗稱“羊癇風”,中、西醫(yī)病名基本相同。中醫(yī)早在《內經》時代就已認識到該病與先天遺傳因素有關,如《素問·奇病論》云:“人生而有病巔疾者,病名若何,安所得之?岐伯曰:病名為胎病。”這里的“巔疾”不僅是“癲疒間”病名的最早記載,而且明確指出是“胎病”,與先天遺傳因素有關,可見該病治療的難度有多大。本案治6次,前后經過半年多的診治,堅持辨證用藥,以《景岳全書·古方八陣》引王隱君方礞石滾痰丸合《奇效良方》滌痰湯,并加用成藥羚羊角膠囊,守方治療,應該說療效還是明顯的。下一步的打算,應考慮把有效湯藥方劑制成丸藥,便于患者長期服用,控制復發(fā),達到向愈的目的。
(未完待續(xù))
(本文由唐現(xiàn)莉協(xié)助整理)
(本文編輯 李路丹)
Interpretation of selected prove case of internal medical diseases(IX)
CHEN Dashun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
palmar and podalic hyperhidrosis;habitual constipation;epilepsy
R249.2
B
10.3969/j.issn.1674-070X.2014.05.008.031.02
2014-03-18
陳大舜,男,教授,主任醫(y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中醫(yī)藥防治內分泌疾病及中醫(yī)內科病證結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