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潔穎
(曲靖師范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云南 曲靖 650011)
兒童心理健康與家庭氛圍的關系
羅潔穎
(曲靖師范學院 教師教育學院,云南 曲靖 650011)
家庭是兒童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在家庭中,兒童遭遇到最初的情感體驗,這將影響甚至決定其一生的情感.研究認為:緊張的家庭氛圍會損害兒童的心理健康;歡樂和諧的家庭氛圍有利于兒童心理健康的發(fā)展;父母的教育方式和教養(yǎng)態(tài)度對兒童的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兒童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氛圍
家庭是兒童人生旅途中的第一站.家庭對兒童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兒童遭遇到最初的情感體驗,這將影響甚至決定著其一生的情感.研究認為:家庭氛圍中的一些因素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
1.1 緊張的家庭氛圍會損害兒童的心理健康
緊張的家庭情境包括:家庭關系的不和諧、家庭經濟管理的混亂、家庭成員不健康的愛好、家庭成員經濟或社會地位的喪失或有喪失的危險等.在氛圍緊張、父母關系不和諧的家庭里,父親和母親都處于極大程度的情緒緊張狀態(tài)之中.他們常常煩惱不安、性情暴躁、言語粗魯、意氣用事,動輒爭吵、鬧離婚甚至大打出手.對于還沒有獨立生活能力、完全依賴父母的兒童來說,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成長,不僅情緒容易緊張,為父母關系失調而慌亂、憎恨,甚至會為傾向父親還是母親而感到煩惱、疑惑、不知所措.緊張的家庭情境破壞了應有的溫馨的家庭氛圍,使孩子長期處在負面的情緒體驗當中.由于缺少來自家庭的溫暖和關愛,孩子容易形成孤僻、自私、玩世不恭等不良的品質,對兒童的心理健康產生消極、負面影響.
1.2 歡樂和諧的家庭氛圍有利于兒童的心理健康
在一個健康的家庭中,父母雙方應該彼此相愛,父母關心孩子的興趣、愛好和志趣,愿意幫助孩子,使其了解父母,了解長輩.家庭成員之間能互相尊重愛護,為人處世通情達理,家庭氛圍和諧、和睦、融洽、溫暖、民主、平等、愉快、歡樂.要促進兒童心理健康發(fā)展,僅有良好的家庭人際關系還是不夠的,還要形成最佳的親子關系: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游戲,一起學習,發(fā)展共同的興趣,和孩子共享經驗和成果,增進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感情和相互間的了解.父母要把孩子作為平等的人,尊重孩子的愛好,給他一定的自主權利,有些事情可以讓他自己決定與選擇;有些事情家長可以和孩子商量,征求孩子的意見.例如:一位母親在買回來的菜葉里,發(fā)現了一條青蟲.女兒很好奇,堅持要飼養(yǎng).母親沒有阻止女兒的行為,而是積極配合女兒飼養(yǎng).在飼養(yǎng)青蟲的過程中,母親引導女兒觀察、探索,逐漸使女兒知道了青蟲的蛻變,明白了青蟲的習性,了解了青蟲是害蟲,最后消滅了青蟲.在父母的鼓勵和幫助下,孩子探索世界的興趣日漸濃厚,而探索過程中的成功體驗也增強了孩子的自信心,提高了孩子的求知欲.
父母要營造溫暖和睦的家庭氛圍,對兒童的教育要多引導,少訓斥.豐富健康的家庭生活、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圍有助于兒童健康心理的形成.
2.1 父母要營造愛的氛圍
愛是兒童的基本心理需要,也是造就兒童健全人格的關鍵因素,然而,對孩子的尊重不等于放縱,關愛更不等于溺愛,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如何權衡,取決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及對子女的教養(yǎng)態(tài)度.
由于現在的兒童大多是獨生子女的緣故,許多家長都熱衷于替孩子們做他們自己能做的事,這實際上使孩子們失去了眾多實踐的機會.例如:一位母親對兒子說:“兒子,你是媽媽唯一的寶貝,是我的一切,媽媽愿意為你做最大的犧牲.”結果,兒子4歲了,媽媽仍然喂他吃飯,給他穿衣穿鞋.結果,到了幼兒園里,她的兒子這也不會做,那也學不會.母親的這種“愛”實際上是溺愛,只會害了孩子.其最終結果是,孩子將面臨一個陌生的世界,與社會格格不入.
2.2 培養(yǎng)兒童健康心理
心理學家經過長期研究,認為兒童時期是培養(yǎng)健康心理的黃金時期.人的各種習慣和行為模式,都在兒童時期奠定基礎.如果此時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那么,孩子成人后將很難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那么,如何在這個黃金時期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心理呢?
1.不要過分關心孩子.過分關心孩子,容易使孩子過度以自我為中心,結果成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賄賂孩子.要讓孩子從小知道權利與義務的關系,不盡義務就不能享受權利.
3.不要太親近孩子.應該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生活、學習、玩耍,這樣才能學會與人相處的方法和經驗.
4.不要勉強孩子做不能勝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成功慢慢培養(yǎng)起來的,強迫他們做力所不及的事情,只會打擊他們的自信心.
5.不要對孩子太苛求.嚴厲、苛責、甚至打罵這些做法易使孩子形成自卑、膽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導致反抗、殘暴、說謊、離家出走等異常行為.
6.不要欺騙和恐嚇孩子.欺騙和恐嚇孩子會喪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性.
7.不要當眾批評或嘲笑孩子.這會造成孩子懷恨和害羞的心理,大大損害孩子的自尊心.
8.身體的鍛煉亦十分重要.要使兒童的人格獲得健全的發(fā)展,就必須同時使兒童擁有健康的體魄.
3.1 孩子性格軟弱怎么辦
性格是一種心理特點,畏首畏尾、缺乏獨立性、過分依戀親人、在陌生人面前不敢說話等是性格軟弱孩子最突出的表現.在性格形成時期,孩子表現出性格意志的缺陷,父母應引起重視并及時進行幫助、引導.
1.讓孩子獨立自主.父母的包辦代替是孩子形成軟弱性格的重要原因之一.父母對孩子百依百順,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這等于剝奪了孩子自我表現的機會,從而導致孩子獨立生活能力的萎縮.心理學家指出,孩子的性格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表現得最為明顯,這也是糾正不良性格的最佳途徑.愛模仿是孩子的一大特點,父母要讓性格軟弱的孩子經常和膽大勇敢的小伙伴在一起玩耍,跟著做出一些平時不敢做的事,耳濡目染,慢慢地得到鍛煉.
2.讓孩子大膽地說話.要做到這一點,首先,父母不能打罵、責備、逼迫孩子說話;其次,可以讓孩子參與集體活動,使他們有一個自由的無拘束的語言空間.如果條件允許,父母還可以經常帶孩子到一些視野、空間開闊的地帶,比如野外、海濱,鼓勵孩子對著遠處大聲呼喊、與家長交流等.
3.2 孩子“不聽話”怎么辦
有的家長抱怨,孩子有時候“很不聽話”.殊不知,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必須從自身找原因.對孩子有求必應,過于溺愛,孩子“不聽話”的情況反而會更嚴重.那么,怎樣使孩子“聽話”呢?
1.重視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反抗期”.兒童成長過程中的第一次“反抗期”是在3—4歲時出現.與更小時候相比,這時的孩子開始有了“不聽話”的表現,經常“違背”家長意志,總是想“擺脫”大人對他的“束縛”,到4—5歲時這種情形依然存在,家長不明白孩子為何小小年紀就開始“不服管教”.其實,這種兒童“獨立性”心理的萌芽,往往被大人們理解為“不聽話”,實際上這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必經階段.此時,若簡單地對孩子進行壓制或干涉,甚至進行粗暴的責罵,孩子表面上可能會變得“聽話”,但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往往會受到傷害,獨立個性品質的心理發(fā)展可能會受到阻礙,甚至會停滯不前,這對兒童心理的健康發(fā)展是極其不利的.家長這個時候應該因勢利導,充分鼓勵和滿足兒童的合理行為與要求.對兒童不合理的行為和要求,則應循循善誘耐心勸導,不能采取強硬制手段予以壓服.
2.妥善對待兒童的“不聽話”行為.當兒童有不合理的要求而得不到家長的支持,表現出“不聽話”時,家長既不能遷就兒童,也不能火冒三丈,進而對孩子拳腳相加.而應采取正面教育和引導的方式,給孩子講道理,告訴孩子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為什么對,為什么錯.兒童對好與壞、正確與錯誤的認識正是在學習、處理各種具體事情的過程中逐漸習得的.在這一過程中,家長可以采取多種辦法,如轉移兒童的注意力、對兒童的哭鬧進行冷處理、采取適當的懲罰手段等,巧妙化解兒童的“不聽話”行為.
3.轉移兒童的注意力不失為一種好辦法.轉移注意力的方法非常適用于年齡較小的兒童.年齡較小的兒童有注意力易分散、易為新鮮的事物所吸引的特點.家長可以利用兒童的這一心理特點,把其注意力從當前的事物轉移到其他事物上.
4.對兒童的“不聽話”行為進行冷處理.兒童“不聽話”時,家長可以不理睬他,暫時離開他,實行“冷處理”,千萬不要在孩子面前表露出可以“遷就”他的意愿,更不能和他討價還價.尤其要注意的是,家長態(tài)度要一致,不可一個嚴,一個松.當無人理睬時,孩子就會因為感到無趣而妥協(xié).“風平浪靜”之后,家長可以對孩子講清道理,并鼓勵他“相信你以后會聽話的”,使孩子明白是非.
5.事先進行警示性提示.有的兒童有習慣性“不聽話”表現,對此,可以用事先進行警示性提示的方法進行教育.如孩子上街總是哭鬧著讓大人抱,家長可在出去之前與孩子說好“今天上街你自己走,實在累了,可以休息一會兒再走,不然就不再帶你出去了”等.
6.合理懲罰.俗話說“記吃不記打”,對于年齡小的兒童,只靠正面教育是不夠的,合理懲罰(懲罰不是體罰)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如有的兒童不好好吃飯,怎么辦?家長不必強求,只須收起食物.孩子餓時,告訴他肚子餓是不好好吃飯的結果.孩子以后就會好好吃飯了.
7.注意教育孩子的技巧.家長教育孩子應該有適當的技巧,提出的要求應該是孩子通過努力可以達到的,而不是超出孩子實際能力的過高要求.家長提出要求的態(tài)度、口吻,應是肯定、親切的,這樣更易于被孩子所接受.
〔1〕高月梅,張泓.幼兒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
〔2〕田艾米.兒童心理問題全攻略[M].北京: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3.
〔3〕盤海鷹.幼兒心理教育科研就在我們身邊[J].幼兒教育,2002(9).
G61;B844.1
A
1673-260X(2014)12-00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