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堯飛
(臨武縣人民醫(yī)院,湖南 郴州 424300)
華法林在老年心房顫動抗凝治療中的療效分析
陳堯飛
(臨武縣人民醫(yī)院,湖南 郴州 424300)
目的 探討華法林在老年非心瓣膜性疾病所致心房顫動抗凝治療中的臨床應用價值。方法 將86例老年非心瓣膜性疾病所致心房顫動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觀察組采用華法林治療,對照組采用阿司匹林治療,比較兩組的臨床效果及不良反應。結果 觀察組的腦梗死發(fā)生率和消化道的不良反應率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出血的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華法林能有效降低房顫患者腦梗死發(fā)生率,且不良反應較少,安全可高,值得臨床推廣。
心房纖顫;華法林;阿司匹林;腦梗死
心房纖顫(atrial fibrillation,AF)簡稱房顫,是臨床常見的心律失常之一。也是導致心源性腦梗死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有研究顯示,非心瓣膜性疾病所致房顫發(fā)生腦梗死的機會是無房顫者的5~7倍,是房顫致殘和致死的主要原因[1]。目前,大量臨床試驗已經證實,抗栓治療有助于減少腦梗死的的發(fā)生率和致殘率[2]。為探討華法林在老年非心瓣膜性疾病所致心房顫動抗凝治療中的臨床應用價值,筆者對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診治的86例老年非心瓣膜性疾病所致心房顫動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現(xiàn)將研究結果總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86例,男58例,女28例,年齡60~82歲,平均69歲,均經病史、體檢及12導聯(lián)心電圖確診為心房纖顫。其中合并原發(fā)性高血壓42例,既往有短暫腦缺血發(fā)作和腦梗死病史者4例,合并冠心病32例,合并糖尿病19例,所有入選患者均排除風濕性或先天性瓣膜病、心瓣膜置換術后以及生化指標超過正常上限值2倍以上的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將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3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情及病程等一般性資料經統(tǒng)計學處理,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采取病因治療,心室率控制等常規(guī)措施,服藥前均停用包括非甾體類抗炎藥和潘生丁在內的抗血小板和抗凝藥物2周。觀察組采用華法林(上海泰頓化工有限公司產品)治療:華法林初始劑量為2.5毫克/次,1次/天,服藥前先測定國際標準化比值(INR),以后每隔3~5 d復查INR值,并根據(jù)INR值調整華發(fā)令的劑量。每次以0.8~1.125 mg為最小調整劑量,將INR值穩(wěn)定在1.6~2.5,在INR值穩(wěn)定后,如無特殊情況,可1個月復查INR值1次。如遇到出血或其他可能影響INR水平的情況,應隨時監(jiān)測凝血功能。對照組采用阿司匹林(拜耳醫(yī)藥有限公司產品)治療:阿司匹林100毫克/次,1次/天,服藥過程中不進行INR監(jiān)測,如無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應者,應長期按該劑量服用治療。
1.3 觀察指標
每月對所有患者隨訪1次,共12次,觀察兩組患者的腦梗死的發(fā)生率、出血發(fā)生率以及消化道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以評價二者抗栓治療的臨床效果和用藥安全性。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2.0軟件包進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腦梗死發(fā)生率和消化道的不良反應率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出血的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表1 兩組各項觀察指標比較(n %)
房顫(atrial fibrillation,AF)是臨床上常見的持續(xù)性心律失常,其發(fā)病率為0.4 %~2.0 %,且隨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增高。有研究顯示,年齡每增加10歲,其發(fā)病率約增加1.4倍,75歲以上的人群中AF的發(fā)生率約為6 %~10 %[3]。AF患者由于心房失去原來正常規(guī)律的收縮活動,導致血流動力學發(fā)生改變,且房顫患者血液黏稠度增加,且常伴有局部血流淤滯和內皮功能障礙,故極容易在左心房形成附壁血栓而引發(fā)栓塞事件,有研究顯示,AF患者發(fā)生血栓栓塞尤其是腦栓塞的概率是無房顫患者的5~6倍[4]。且伴有缺血性腦卒中史、高血壓、糖尿病、高齡、心力衰竭等高危因素的患者發(fā)生腦卒中的可能性更高。
有效的抗栓治療能減少AF患者左心房的附壁血栓,從而明顯降低房顫患者缺血性腦卒中的發(fā)生率,降低AF患者的致殘率和致死率,提高AF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最常用于房顫抗栓治療的藥物是阿司匹林和華法林。有研究顯示,華法林可使AF患者缺血性腦卒中的發(fā)生率降低64 %[5]。其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抑制維生素K的轉化而抑制凝血因子Ⅱ、Ⅶ、Ⅸ、X及抗凝蛋白C的合成,使纖維蛋白原不能轉變成纖維蛋白單體,纖維蛋白單體之間不能交聯(lián)聚合成穩(wěn)定的纖維蛋白,從而達到抗凝目的[6]。本研究中,采用華法林治療的觀察組,其總體療效明顯優(yōu)于采用阿司匹林治療的對照組(P<0.05),說明華法林能有效降低AF患者的腦梗死發(fā)生率和消化道的不良反應率。但因其治療窗較窄,個體差異較大,有發(fā)生出血的風險,因此,使用過程中應加強合理用藥和飲食習慣方面的指導,同時加強對INR的監(jiān)測,并根據(jù)TNR值調整華法林的用量,當INR>3.0時,可停藥1~2次或減輕劑量,以避免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本研究中,我們選擇的抗凝強度為INR1.6~2.5,與對照組比較,治療期間并未增加出血事件的發(fā)生率。結果顯示,合理劑量的華法林能有效降低房顫患者腦梗死發(fā)生率,且不良反應較少,安全可高,值得臨床推廣。
[1] 葉任高,陸再 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 生出版社,2007:190-192.
[2] 黃云翠,田春榮,張國榮.老年房顫患者抗栓治療的分析[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0,14(2):99-100.
[3] Jacobs LG,Billett HH,Freeman K,et a1.Anticoagulation for stroke prevention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including those with falls and/or early-stage dementia:a singlecenter,retrospective,observational study [J].Am J Geriatr Pharma cother,2009,7(3):159-166.
[4] 常文秀,傅永平.華 法 林對78例非 瓣 膜性心房顫動患者抗凝療 效及安全性觀察[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3,51(9):143-145.
[5] Hart RG,Pearce LA,Aguilar MI.Meta-analysis:antithrombotic therapy to prevent stroke in patients who have 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J].Ann Intem Med,2007,146(12):857-867.
[6] 林 濤,黃桑,藍 新平.華 法林對預防非瓣膜性心房顫動并發(fā)缺 血性腦卒中的疔效觀察[J].亞太傳統(tǒng)醫(yī)藥,2009,5(11):64-66.
R743.3;R541.7+5
:B
:1671-8194(2014)01-01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