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春浩[河南理工大學文法學院,河南焦作454000]
婚姻“多余人”、生命“蒼涼感”的凄美演繹
——葉兆言長篇小說《蘇珊的微笑》審美意象透視
⊙徐春浩[河南理工大學文法學院,河南焦作454000]
著名作家葉兆言審視中國式婚戀的長篇小說《蘇珊的微笑》以婚姻“多余人”的悲劇形象,深層剖析了人性欲望過度膨脹而咀嚼人生苦果的凄楚、悲涼。文本透過詭秘的“微笑”意象及“蒼涼感”的凄美演繹,把批判的鋒芒直指當代人的生存困境和圍城內(nèi)幕,在理想精神追求與現(xiàn)實物欲迷戀構(gòu)成的悖論中,再現(xiàn)了欲望放縱的生命悲歌,以人性的悲憫與同情預示了“詩意追尋”的“潰敗之相”。作品女主人公蘇珊作為“小三”的形象豐富了中國文學“典型人物”的畫廊,必將對文學藝術(shù)的發(fā)展產(chǎn)生深遠影響。
婚姻“多余人”蒼涼感凄美演繹微笑
著名作家葉兆言以男性視角審視中國式婚戀的長篇小說《蘇珊的微笑》以婚姻“多余人”的悲劇形象,深層剖析了人性欲望過度膨脹而咀嚼人生苦果的凄楚、悲涼,蘇珊作為“小三”的形象豐富了中國文學“典型人物”的畫廊,必將對文學藝術(shù)的發(fā)展產(chǎn)生深遠影響。作為第一部由男性作家執(zhí)筆的婚戀小說,文本透過詭秘的“微笑”意象及“蒼涼感”的凄美演繹,以“雙關”“反語”的敘事手法把批判的鋒芒直指當代人的生存困境和圍城內(nèi)幕,通過生命的毀滅震懾讀者的心靈,并在品嘗心瓣的苦味中得到情感的宣泄和靈魂的凈化與升華。
葉兆言擅用意象的塑造來營造氛圍,“笑了嗎?你真的覺得我是在笑?”神秘莫測的“微笑”作為人物宿命的意象貫穿于小說的敘事全過程中,猶如血液浸潤作品的每個細胞,暢游于肢體的各個角落,為整部作品醞釀、營造起濃郁的難以捉摸的詭秘色彩。誠如楊義所說:“即便是一篇作品的同一意象,在其反復出現(xiàn)之時,也于重復中反重復,力求展示新的意義層次?!雹偃~兆言正是通過高深莫測的意象不斷重述,達到了故事情節(jié)的波浪般發(fā)展和文本意義的階梯式遞進。
葉兆言《蘇珊的微笑》以意象化敘述作為主要表現(xiàn)手法,在理想精神的追求與現(xiàn)實物欲的迷戀構(gòu)成的悖論中,再現(xiàn)了欲望放縱的生命悲歌,以人性的悲憫與同情預示了“詩意追尋”的“蒼涼感”。小說著意于表現(xiàn)欲望對人的困擾、死亡給人的思考及人生價值的追問,蘊含著對現(xiàn)代浮躁社會中財富、權(quán)力、命運、理想等的深層勘探,這種觀照具有寬泛的審美視野和深遠的精神向度。
作為一部以悲劇展示個體生命毀滅的力作,《蘇珊的微笑》把人在“欲望追求”和“生命意志”驅(qū)動下的存在狀況和價值追求作為美學思考和藝術(shù)表現(xiàn)的對象。小說中人物的生命歷程充溢著困苦和不幸,但在命運的抗爭中又點綴著人性的旺盛與豐盈、生命的激情和歡樂。魯迅曾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雹诂F(xiàn)實的蒼涼和無奈、生存的困境和苦難、命運的無常和神秘,逼迫著小說主人公蘇珊始終處在尋找生命解脫的救贖之路上,珍貴生命和美好感情毀滅的悲劇成了她的終極歸宿。
葉兆言透過《蘇珊的微笑》闡述的人生痛苦和生命毀滅,揭示了個體生命現(xiàn)象及理想意志的虛無和矛盾、悲情和蒼涼。叔本華說:“所以我們在悲劇里看到那些最高尚的(人物)或是在漫長的斗爭和痛苦之后,最后永遠放棄了他們此前熱烈追求的目的,永遠放棄了人生一切的享樂;或是自愿的,樂于為之而放棄這一切?!雹廴~兆言這部五年精心磨礪之作,雖然以婚戀故事的日常書寫為載體,但深刻內(nèi)涵卻是詩意人生的向往以及夢想追求在庸常生活沖擊下的消解殆盡。
人生要從根本上擺脫痛苦,就必須舍棄一切存在欲求、個體矛盾和生存意志。《蘇珊的微笑》中人的悲劇是命運的偶然錯誤和意外事故以及人物的地位和關系造成的,是由于人的行為和性格自然而然產(chǎn)生的。蘇珊、楊道遠、張慰芳、姚牧、洪省長、小艾都是平常人,卻在互為對方制造災禍,但又不能歸咎于任何一方。在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可能遇到同樣的不幸,“我們看到最大的痛苦,都是在本質(zhì)上我們自己的命運也難免的復雜關系,和我們自己也可能干出來的行為帶來的,所以我們也無須為不公平而抱怨。這樣我們就會不寒而栗,覺得自己已到地獄中來了?!雹苋欢还苌婢硾r如何磨難,個體生命都有著堅如磐石、充滿喜悅的堅定意志。“美在哪里?在我須以全意志意欲的地方;在我愿意愛和死,使意象不只保持為意象的地方”⑤,且“愛和死:永遠一致。求愛的意志:這也就是甘愿赴死”⑥。雖然真實世界是虛偽、殘酷和矛盾的,但這個紛擾的世態(tài)又是充滿誘惑力的。人生雖然到處都是爭斗、痛苦、毀滅、變遷,但這短促的瞬間依然有著無法遏止的生活欲望和快樂追求。而《蘇珊的微笑》在平凡的人事中通過悲劇性結(jié)尾,讓我們感悟到了生的無奈和悲涼。
《蘇珊的微笑》中有大量的性愛描寫。正如弗洛伊德所說,情欲郁結(jié)者或是通過正常的性行為得到宣泄,或是轉(zhuǎn)移和升發(fā),這是人的感情無法找到合適出口時的最佳方式?!短K珊的微笑》表現(xiàn)了人的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時的掙扎和反抗。正統(tǒng)觀念壓抑著人的性本能需求,于是在婚姻之外尋找一種滿足,這成為情欲宣泄的一種方式。“情欲是人強烈追求自己的對象的本質(zhì)力量?!雹哽`肉的分離扭曲了人性,并最終以高昂的代價來實現(xiàn)對生命本能的追求,同樣有著沉重的“蒼涼氣氛”。
性愛是以對象的容貌、氣質(zhì)、能力、品格等為基礎的。馬斯洛曾言,當人的需要遭受到社會或家庭阻礙不能實現(xiàn)時,它必然會以無意識的狀態(tài)存在于心靈深處,并以改頭換面的方式重新出現(xiàn)。如楊道遠的妻子張慰芳為獲得性的滿足,與從小一起長大的舊情人周揚“偷偷地勾搭上”并懷孕,觸犯了婚姻的禁忌,張慰芳的追求無疑是對正統(tǒng)觀念肆無忌憚的破壞和強烈的沖擊,說明人的自然天性比理智常常更有力量。此外,人的美感與性興趣是藝術(shù)植根的土壤,藝術(shù)“一方面是旺盛的肉體活力向形象世界的涌流噴射,另一方面是借助崇高生活的形象和意愿對動物性機能的誘發(fā);它是生命感的高漲,也是生命感的激發(fā)”⑧?!短K珊的微笑》中女性性放縱的悲慘遭際,浸透了她們的辛酸和悲苦,也昭示出其靈魂裂變的“陣痛”。
靈肉合一的真摯愛情是人類理想情感的永恒追求,是自我實現(xiàn)與美好人性的體現(xiàn)。然而,在《蘇珊的微笑》中愛情是把“雙刃劍”,它拯救了楊道遠作為一個男人的自信與尊嚴,卻殺死了“微笑”著的蘇珊的憧憬和希望。葉兆言愛情書寫的溫馨與荒誕消解了理想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使飽經(jīng)磨礪的人生呈現(xiàn)出“詩意的潰敗”之相。王德威認為葉兆言的小說“顯現(xiàn)一種駁雜又包容的世俗情懷”⑨。蘇珊的自殺結(jié)束了她對生命意義與存在問題的思考,她的感情也被冰凍和消解,楊道遠最終的“想明白”“心疼”就成為了虛偽的意指和空洞的失聲。葉兆言由蘇珊的死來寫錯位的人生現(xiàn)實,并由現(xiàn)實的錯位消解了詩意人生理想與世俗生活沖突的終結(jié)。文本表現(xiàn)的悲劇是生活本身的真實存在,但又消解在人世滄桑的喟嘆里。
在小說文本中,葉兆言的審美觀照是悲哀的。女主人公蘇珊初現(xiàn)時生命鮮活、飽滿,但一旦作為“第三者”步入生命的怪圈,為欲望做飛蛾撲火式的追逐,那么剛剛綻放的生命之花便會迅速凋零,所以她又是特別、孤立、沉滯的,她無法擺脫情感的糾結(jié),人格和心靈有著劇烈的異化和斷裂。葉兆言對這一女性形象心路歷程的意象化描寫,在感傷流麗的文字中生成、流淌、激蕩、消解,由其逐漸被“邊緣”的生存狀態(tài)襯托出其人生蒼涼的底色。
“人在宇宙是個瞬間,而宇宙卻是永恒的。所以人肯定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蒼涼感。”⑩蘇珊的自殺身亡將欲望和生命的掙扎畫上了句號,她所種植出來的“惡之花”也為“后來者”提供了前車之鑒,成了“拿青春賭明天”者的命運暗示。本來蘇珊完全可以在念完研究生后,正常的工作、生活、結(jié)婚、生子,可正念書的她,卻成了“洪省長”的情婦,在“洪省長”被雙規(guī)后,又很快投入了集團老總楊道遠的懷抱,得寵的日子也還尚可,但年輕漂亮而又任性的她,免不了遭受一些“莫須有”的猜忌、誣陷,來自周遭環(huán)境的打擊以及時常會被冷落的情緒,不斷地折磨著她的靈與肉,同時也打破了她對美好愛情的幻夢,催使她最終走向人生的不歸路,以生命的裂變與崩潰迸發(fā)出絕望而凄厲的人生啟示。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曾說:“存在即合理?!?作為“小三”的蘇珊并非生活中的個案,她們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正派女子,而是一些說話做事完全受欲望控制的人,非理性是其本質(zhì)特點,理性只是迫于現(xiàn)實壓力的掩飾?!昂槭¢L”被雙規(guī)已使蘇珊精神出游,楊道遠的出現(xiàn)又點燃了她新的希望,“欲望”的枷鎖啃噬著她的青春和理智,不斷上涌的心理潛流和本能沖動最終將她吞沒。如果說蘇珊肉體滅亡是不幸,那么楊道遠殘留肉身讓靈魂接受良心的譴責、道德的蹂躪則是另一種不幸??傊l(fā)出的魔咒誘使著他們一步步走進湮沒自己的墳墓。
在巴爾扎克看來,小說被賦予了這樣的意義:“法國社會將要作歷史學家,我只能當它的書記,編制惡行和德行的清單、搜集情欲的主要事實、刻畫性格、選擇社會上主要事件、結(jié)合幾個性格相同的特點揉成典型人物,這樣我也許可以寫出許多歷史學家忘記了寫的那部歷史,就是說風俗史?!?葉兆言通過蘇珊這一形象揭示了其悲劇性命運背后的深層邏輯。從橫向上看,蘇珊是眾多“小三”中的一個,她只是一個典型。從縱向上看,她是一個對未來抱有美好希望的少女墮落蛻變?yōu)樯鼩绲目蓱z個體。悲劇在故事的開端早已奠定,蘇珊末日的到來似乎終結(jié)了這場喧鬧,然而一切重歸于平靜時,新的悲劇又將誕生。在這層面紗背后,作者給蕭瑟的迷失者提供了一個自我覺悟、返回本性的路徑。
作為時代生活的記錄者,葉兆言的創(chuàng)作沒有局限于單純愛情的范疇,而是在整個社會的歷史背景下來展現(xiàn)人們的生活和精神狀態(tài)的“荒涼”。涉世未深的女研究生蘇珊與位高權(quán)重的楊道遠的婚外戀揭開了楊道遠、張慰芳貌似美滿婚姻中的虛偽、無奈、荒唐、無力,更由此引出楊道遠從一無所有的窮小子爬到集團公司老總的心路歷程以及官場上種種人心叵測、翻云覆雨,揭示了美滿婚姻、模范夫妻背后的真相,將人情冷暖、仕途動蕩化成一幅逼真的浮世繪。正如伽達默爾所言:“尼采說,‘在涵養(yǎng)深的人那里,一切經(jīng)歷物是長久延續(xù)著的?!傅木褪且磺薪?jīng)歷物不是很快被忘卻的,對它的吸收是一個長久的過程,而且它的真正存在以及意義就恰恰在這個過程中。而不只是存在于這樣的原初經(jīng)驗到的內(nèi)容中。”?葉兆言敏銳地觀察到了社會、家庭同個人之間的復雜關系及充滿傷痛感的生存體驗,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深受海明威影響的他,其“冰山式”的寫作手法和“惜墨如金”的敘述風格使作品本身具有豐富的內(nèi)涵。
童年的凄涼、成長的痛苦磨煉了楊道遠堅強的意志,培養(yǎng)了他自立、自強、自勵的拼搏精神,成為他今后事業(yè)上的寶貴動力。正如冰心所說:“提到童年,總使人有些向往,不論童年生活是快樂,是悲哀,人們總覺得都是生活中最深刻的一段;有許多印象,許多習慣,深固地刻畫在他的人格及氣質(zhì)上,而影響他的一生?!?一個人的“思想發(fā)展過程的每個早期階段仍同由它發(fā)展而來的后期階段并駕齊驅(qū),同時存在。早期的精神狀態(tài)可能在后來多少年內(nèi)不顯露出來,但是,其力量卻絲毫不會減弱,隨時都有可能成為頭腦中各種勢力的表現(xiàn)形式”?。
品讀《蘇珊的微笑》,給人深深震撼的是其字里行間所流露的蒼涼、孤獨和失落的悲情氛圍。在敘事表達上,葉兆言在婚姻、家庭、情愛的真實描摹中,摻雜著塵世間的喧囂和穢雜,婚戀是權(quán)錢與美色交易的產(chǎn)物,充溢著齷齪和不安,管窺出了人性被金錢、物欲、權(quán)欲、情欲所主宰、扭曲、異化后的悲哀以及對存在本質(zhì)和生命意義的質(zhì)疑,對自我迷失和心靈追尋的失望,從而進入到生命實質(zhì)的深徹感悟。在審美表達上,透過語言華美的表象,展示的是不和諧的生活音符、紊亂的生存環(huán)境、扭曲的人性、丑惡的情欲,彼此交融滲透熔鑄成作者特有的蒼涼的審美意味??梢哉f,“蒼涼感”是《蘇珊的微笑》中自覺的審美訴求,葉兆言試圖通過“蒼涼”的悲情回味表達人生本真的素樸。
①楊義:《中國敘事學》,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5頁。
②魯迅:《再論雷峰塔的倒掉》,《魯迅全集》(第1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03頁。
③[德]叔本華:《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石沖白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350頁。
④李壽福:《西方現(xiàn)代文藝理論研究》,杭州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27頁。
⑤⑥⑧[德]尼采:《悲劇的誕生》,周國平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6年版,第71頁,第384—385頁,第323頁。
⑦[德]馬克思:《1884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2頁。
⑨王德威:《當代小說二十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年版,第201頁。
⑩遲子建、郭力:《現(xiàn)代文明的傷懷者》,《南方文壇》2008年第1期。
?[德]黑格爾:《小邏輯》,賀麟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頁。
?[法]巴爾扎克:《〈人間喜劇〉前言》,《西方文論選》(下冊),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68頁。
?[德]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王才勇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5頁。
?范伯群:《冰心研究資料》,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第42頁。
?[奧地利]弗洛伊德:《目前對戰(zhàn)爭和死亡的看法》,見論文集《弗洛伊德論創(chuàng)造力與無意識》,中國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第217頁。
作者:徐春浩,碩士,河南理工大學文法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編輯:康慧E-mail:kanghuixx@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