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干瑞青
涉法電影通常以司法案件為題材,而中國涉法電影融合法律和民族特色,一般也包括以公檢法工作人員為核心角色的電影。鑒于涉法電影在展現(xiàn)中國文化特色和法治化進程中的重要價值,而且“國民形象是公民素質、行為、道德、理念和精神追求的抽象整合……”,中國涉法電影中的國民形象成為體現(xiàn)國民法律素質、法治理念、法治追求,展現(xiàn)國民法律行為和道德水平的一個重要窗口,對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涉法電影主要通過塑造典型形象,來傳播中國法律特色及實施意義。
中國涉法電影中國民形象以執(zhí)法者形象和被執(zhí)法者形象為主體,也包括其他一些相關形象。執(zhí)法者是貫徹法律實施和維護法律運行人員的總稱。
以執(zhí)法形象出現(xiàn)的有公安人員、法官或檢察官、律師及其他政府執(zhí)法人員。在主旋律影片中,他們一般是以正面且主要的角色出現(xiàn)在熒幕上,如《法官媽媽》中的安慧、《馬背上的法庭》中的老馮、《真水無香》中的宋魚水等。執(zhí)法者基本被塑造為道德權威或正義敬業(yè)的典范。
被執(zhí)法者是法律制裁的對象。被執(zhí)法者包括犯罪嫌疑人及其他被制裁的人員,他們一般以反面或輔助形象出現(xiàn),如《少年犯》中的眾少年犯。但也有由主要角色來擔當被執(zhí)法者的,如《被告山杠爺》中的山杠爺、《秋菊打官司》中的秋菊等。其他形象包括執(zhí)法者或被執(zhí)法者的家人或朋友等,如《法官媽媽》中張帥的朋友、《被控告的人》中龍漢生的妻子、《法庭內外》中的夏主任等,他們是涉法電影中國民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輔助的價值。
1.正面的執(zhí)法者形象。這里有兩種類型。
一種是“慈愛的父母”——道德權威型。如《少年犯》《法官媽媽》中,教官和法官是教師、媽媽、父親的化身,如在《少年犯》中馮隊長深夜為少年犯掖被子等細節(jié)的設置,而且有教官多次有臺詞“他們(少年犯)還是孩子”。在《法官媽媽》中安慧法官讓張帥居住在自己家,為其找工作、買衣服等等。這些是父母關心子女的行為,塑造的是道德形象。在這里,少年犯與教官表現(xiàn)為頑皮的孩子與嚴厲的父母的關系。還有《馬背上的法庭》中的老馮,他處理案件時注重情理的運用,儼然是村寨中的族長。
另一種是“剛正不阿的清官”——正義感與職業(yè)道德結合型。這一類型的執(zhí)法者懷有法律信仰,更具有強烈的社會正義感。如《法庭內外》中的法院院長尚勤,《被控告的人》中的龍漢生,《全民目擊》中的檢察官與律師等,他們一方面表現(xiàn)出崇高的職業(yè)道德精神,堅持依法辦事,另一方面強烈的道德責任感使得他們能沖破強權威懾、金錢利誘、人情世故等重重障礙,使社會公正得以實現(xiàn)。
中國涉法電影中的執(zhí)法者形象是中國國民形象塑造的核心,他們是中國人法律精神的體現(xiàn)者,也是推動中國法治化進程的實踐者。
2.嚴懲與被勸解形象。兇殘、貪婪的犯罪嫌疑人,如《被控告的人》中的縣委書記及其家人,《法庭內外》中革委會主任的兒子及港商等,是踐踏法律、危害國家安全的人,他們是中國法治進程中的絆腳石,必須嚴懲。
此外還有接受法律審判、被感化者的形象,如《少年犯》中的少年犯方鋼、《被告山杠爺》中的山杠爺?shù)?,在?zhí)法者的感召下,他們能夠認識到自身的違法行為,認真接受法律改造。他們的行為是我國法治進步的體現(xiàn),表現(xiàn)了國民法治意識的逐漸覺醒。
“文化安全”指一個民族、國家的文化遺產、行為方式、價值觀免受外來文化侵蝕,因擁有自身文化身份和文化特征而獲得的一種“安全感”。因此,文化安全涉及一個國家主流文化價值體系建設及意識形態(tài)的確立,也包括制造文化認同而免遭外部文化觀念勢力的侵蝕、破壞。中國涉法電影不但傳播民族文化,更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一道重要保障,這是因為“當電影從法律文化中找尋到靈感,汲取了養(yǎng)分,它就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洗刷了其出身于市井街頭所沾染的輕浮氣息,使世人不再以為它只是低級趣味的娛樂,而正視了它作為新興道德、另類權利的宣講者和社會責任的代言人所獨具的強大震撼力和感染力”。
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礎,其中所蘊含的價值理念、行為方式無時無刻不影響人們的現(xiàn)代社會生活。中國法律電影中的國民形象浸染了濃厚的中華民族文化特色,不但有中國傳統(tǒng)人倫道德的繼承和發(fā)揚,還體現(xiàn)了中國社會向來強調的奉獻、團結、穩(wěn)定等民族精神。這些民族文化特色是國家文化安全的核心。
1.中國傳統(tǒng)人倫道德文化的彰顯。在《激情辯護》中,大律師陸達有句臺詞:“有人說,如果不能解決好一般道德和職業(yè)道德的關系,最好不要來當律師”,并說道,除了職業(yè)道德和功利外,高于一切的是尊重人的生命價值。
中國傳統(tǒng)人倫道德不僅有善的要求,還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德要求。中國涉法電影中對傳統(tǒng)人倫道德的強調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如在《法官媽媽》中,安慧法官的母愛情懷使張帥冰釋前嫌。
2.奉獻、積極入世精神融合下的中國特色法治文化。中國社會向來強調團結、穩(wěn)定、奉獻的民族精神。中國涉法電影中眾多角色秉承法律職責,家國情懷使他們的奉獻精神得以彰顯,這些都體現(xiàn)出在傳統(tǒng)民族文化融合下中國法治文化的特色。
在影片《女檢察官》中,檢察官白雪帶病堅持工作。丈夫打算帶她去醫(yī)院,她以科里案子多推掉;為了弄清犯罪嫌疑人趙小軍的實際年齡,她強忍病痛去戶籍所在地查訪;面對犯罪嫌疑人于彪的電話威脅,她一直非常坦然。這些都體現(xiàn)出白雪已經做好了寧可犧牲自我也要秉公執(zhí)法的決心。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奉獻精神以執(zhí)法者積極入世的姿態(tài)映入觀眾的視野。在現(xiàn)代法治觀念中,“法官應該是居中裁決的裁判……他(她)對人世的影響應該通過他(她)的裁決和對裁決的解釋體現(xiàn)出來?!倍谖覈娣}材影片中,很多執(zhí)法者卻以其執(zhí)法者的身份過多地參與到世間雜務中,這些都是積極入世的表現(xiàn)。如在影片《女檢察官》中,白雪在于彪逃跑的一年中,隔三差五就去看望他的老娘和女兒,給孩子買新書包,送她上學。這些都是人民檢察官親民愛民、積極奉獻精神的集中體現(xiàn)。
因此,中國特色的法治文化融合了傳統(tǒng)的民族文化特色,是情與法并重的,在某些情況下情對犯罪的遏制要大于法治的震懾作用。
外國法律文化觀念與中國法律文化存在巨大的差異。以美國法律為例,美國民眾崇尚權利和契約精神,如在電影《刮痧》中,爺爺用刮痧療法為丹尼斯治病卻成為許大同虐待孩子的證據(jù),美國控方律師正是基于美國法律文化中的“認為國家和個人的關系就是契約關系……國家就是為了個人而存在的,隱含不相信權威的傾向”。
而且,在美國的法律文化觀念中,“為了落實自由與平等理想……通過外在的手段(如對抗性法律制度)尋求秩序的穩(wěn)定與利益的妥協(xié)就變得十分重要?!比缑绹娪啊队啦煌讌f(xié)》中艾琳與公司達成庭外和解,是基于美國法律的折中和妥協(xié)精神。法律是一種維護自身利益和尊嚴的手段。
這些與中國涉法電影中奉獻、積極入世的精神是相違背的。涉法電影的盛行必然對人們看待法律事件的態(tài)度及方法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而對外國涉法電影中滲透的國外法律觀念的輸入、傳播會重構國民法律心理結構,造成人們對國內法治的錯誤判斷或失望,進而影響他們在現(xiàn)實中處理事件時所采取的措施和方法,因此解構中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進而威脅國家文化安全。而涉法電影中國民形象的正面?zhèn)鞑ハ褚坏榔琳希梢杂行У氐种仆鈬晌幕那治g。
國民形象是國家形象的重要載體,是國家形象好壞的風向標。涉法電影通過圖像化的語言介紹中國的法律文化,通過對法律題材事實的選擇、法律事件中角色的塑造詳盡地展示中國人的法治進程,從而傳遞中華民族特有的生命觀、價值觀,傳播具有中國特色的倫理親情與家國情懷。這要求涉法電影中國民形象的傳播必須以國家文化安全為導向,這是每一位從事涉法電影制作傳播者的責任和義務。
在電影《少年犯》中,教官反復教導少年犯,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給他們創(chuàng)造受教育、學習文化的條件,少年犯可以學習英語,有教室可以上課,可以學習技術、制作玩具。這是對我國政策形象的極好傳播。而在電影《遠山》中,國家下發(fā)的救災款被貪污,霍新泰檢察官感嘆潭樹溝農民的遭遇,決心將案情一查到底。救災款是社會主義中國對受災國民的撫恤,體現(xiàn)了黨和國家的關懷,而霍新泰法官是國家撫恤政策的執(zhí)行者或貫徹者。這使得以霍新泰為代表的檢察官群體不但是推動中國法治的法律職業(yè)形象,更是以中國政策執(zhí)法者的形象被傳播。這些電影中的國民形象傳播不但對我國社會的法律實踐有很大的指引作用,而且有利于社會和民眾對國家法律文化的理解和認同,這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根本。
涉法電影中的國民形象更加集中地體現(xiàn)了國民素質的高低、法治中國建設的程度以及文明建設的程度。法官形象如何,民眾對法律的認識等情況,不但體現(xiàn)我國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更體現(xiàn)國民的法治信仰形象。在《真水無香》高中漢的跳樓事件中,宋魚水認為該案法律事實確鑿,法律的權威不容侵犯,但李法官還是被停職審查?!恶R背上的法庭》中的老馮看似是一位不大講法律的法官,其實他深諳民間習俗傳統(tǒng),在國徽下利用說人情、講道理進行調解使案件得以解決。他有深厚的法律人的職業(yè)情懷,這可從他酒后“非法侵害”“不當占有”等話語中發(fā)現(xiàn)。馮法官的形象,是法治在民族傳統(tǒng)與法制融合下有效運行的典型例證。
有學者認為中國涉法電影當下的任務,重點不在于宣揚類似西方的法律的威嚴及實施,而在于展現(xiàn)傳統(tǒng)習俗與法治之間的矛盾,以及為解決此矛盾而奮斗的身影。這決定了中國涉法電影一定要順應時代發(fā)展,順應中國法治進程,才能有利于國家文化安全建設。
堅持涉法電影中的中國特色,一方面要滲透中國民族、文化意識,另一方面要體現(xiàn)社會主義國家性質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如電影《遠山》中,推動霍新泰檢察官對案件一查到底的是國家法律的尊嚴,體現(xiàn)的是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家國情懷,這很好地堅持了中國特色。而在《永不妥協(xié)》中,艾琳為生計而奔波,其中雖有對受鎘污染公民的同情,她更在意的是對自身尊嚴的考量,因此,影片結尾一張二百萬元的分紅讓她欣喜若狂。這體現(xiàn)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法律文化的觀念。
在電影《刮痧》中,許大同遇到了一系列法律問題,其實質是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與美國法律觀念的沖突。我們期待有一天,中國導演拍攝的涉法電影,從中國法治的視角來審視他國民族文化,用中國的法律規(guī)則來處理中外的沖突。這樣,涉法電影將成為世界了解中國的一個重要渠道,成為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支柱。
[1]劉小燕.從國民形象傳播看國家文明形象的構建[J].國際新聞界,2007(3).
[2]吳瑛.論文化安全的困境——起點與終點的悖離[J].國際新聞界,2009(5).
[3]童曉嵐,郭德雙.簡析經典法律電影對美國法律文化的影響[J].科技創(chuàng)業(yè),2011(7).
[4]田成有.法官的作用:基于法社會學的分析[J].湖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2(5).
[5]程波.論美國大眾法律文化特性在法律電影中的表達[J].湖南商學院學報,2006(10).
[6]熊小川.中國內地法律電影研究[J].江西社會科學,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