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華
(江西省萬安縣人民醫(yī)院,江西 萬安 343800)
兒童過敏性紫癜應用甲氰咪胍治療的臨床價值分析
劉冬華
(江西省萬安縣人民醫(yī)院,江西 萬安 343800)
目的 對應用甲氰咪胍對患有過敏性紫癜的患兒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方法 抽取患有過敏性紫癜的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采用常規(guī)過敏性紫癜治療方式對對照組患兒實施治療;在常規(guī)方案基礎上,加用甲氰咪胍對治療組患兒實施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的差異。結果 治療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前后IgG和IgM改善幅度明顯大于對照組;癥狀改善時間和治療方案實施總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兩組患兒均未出現(xiàn)藥物不良反應。結論 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甲氰咪胍對患有過敏性紫癜的患兒實施治療的臨床效果非常明顯。
甲氰咪胍;過敏性紫癜;治療
過敏性紫癜是兒童期的一種常見血管炎性疾病,是以小血管炎為主要病變反應一種疾病。該病患兒的主要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非血小板減少性紫癜、關節(jié)炎、關節(jié)腫痛、腹痛、胃腸道出血等[1]。本次研究對患有過敏性紫癜的患兒在治療過程中應用甲氰咪胍的臨床效果進行研究?,F(xiàn)對整個研究過程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在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抽取84例患有過敏性紫癜的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患兒中男25例,女17例;患兒年齡4~15歲,平均年齡(8.5±1.3)歲;患病時間7個月~5年,平均患病時間(2.6±0.7)年;治療組患兒中男23例,女19例;患兒年齡5~13歲,平均年齡(8.3±1.2)歲;患病時間9個月~6年,平均患病時間(2.8± 0.6)年。抽樣研究對象在年齡、性別、患病時間等幾項自然資料方面比較均無顯著組間差異(P>0.05),可進一步進行科學比較研究。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常規(guī)治療采用維生素C(200 mg/kg,每日1次),撲爾敏(2 mg,每日2次),5%葡萄糖注射液加10%葡萄糖酸鈣1.0~2.0 g,維生素C注射液1.0~2.0 g,靜脈滴注,1~2次/日,計劃治療為2周。
1.2.2 治療組
在常規(guī)治療基礎上,靜脈滴注甲氰咪胍,每次20 mg/kg,每天2次,計劃治療2周[2]。
1.3 觀察指標
將兩組研究對象的過敏性紫癜癥狀治療效果、治療前后相關指標IgG和IgM(分別在開始藥物治療前與停止治療后進行測定,儀器選擇為德靈特定蛋白比濁儀CR-900型,試劑為IgG和IgM配套試劑,檢測方法為終點散射比濁法)、癥狀改善時間(開始治療至癥狀明顯改善)、治療方案實施總時間(開始治療至癥狀明顯改善后停止藥物治療,統(tǒng)計患者平均藥物治療總時間)、藥物不良反應等情況作為觀察指標進行對比。
1.4 治療效果評價方法
顯效:治療1周后皮膚紫癜已經基本或完全消退,沒有新的紫癜出現(xiàn),治療2周后癥狀表現(xiàn)和體征完全消失,大便隱血實驗結果顯示為陰性,尿紅細胞、尿蛋白檢測結果也全部轉陰。有效:治療1周后皮膚紫癜部分消退,治療2周后臨床癥狀表現(xiàn)和體征有所緩解,大便隱血實驗結果顯示為±~+,尿紅細胞、尿蛋白檢測結果顯示為±~+。無效:治療2周后皮膚紫癜沒有消退,或消退后再次反復出現(xiàn),臨床癥狀表現(xiàn)和體征沒有任何改善,大便隱血、尿紅細胞、尿蛋白等結果沒有任何變化或進一步加重[3]。顯效例數和有效例數之和占整個治療例數的百分比為總有效率。
1.5 數據處理
所有資料均采用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數據采用均數加減標準差形式()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比較進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過敏性紫癜癥狀治療效果
對照組患兒經常規(guī)方案治療后,有12例顯效、17例有效、13例無效,總有效率69.0%;治療組患兒經常規(guī)方案基礎上加用甲氰咪胍治療后,有16例顯效、22例有效、4例無效,總有效率90.5%。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過敏性紫癜癥狀治療效果比較[n(%)]
2.2 治療前后IgG和IgM改善幅度
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IgG、IgM比較有差異,治療組患者同樣治療前后IgG、IgM比較有差異,說明兩種治療方法均有效。但對照組和治療組比較,治療前兩組IgG、IgM比較無差異,治療后兩組IgG、IgM比較有差異,說明治療組的治療效果比對照組好。詳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IgG和IgM水平改善幅度比較(g/L)
2.3 癥狀改善時間和治療方案實施總時間
治療組患兒癥狀改善時間和治療方案實施總時間比對照組短,兩組患兒之間比較其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詳見表3。
表3 兩組患兒癥狀改善時間和治療方案實施總時間比較(d)
2.4 藥物不良反應
兩組患兒治療期間均未出現(xiàn)任何藥物不良反應。
過敏性紫癜是以皮膚紫癜、出血性胃腸炎、關節(jié)炎及腎損害為主要特征的變應性小血管炎性綜合征類疾病。該病的患病原因比較復雜,發(fā)病機制目前還不是完全明確。免疫學研究結果顯示輔助性T細胞中的Th1細胞具有分泌白細胞介素2的功能,后者主要對抑制性T細胞(Ts)產生作用,可對B細胞產生抗體的過程進行抑制,而Th2細胞主要具有分泌白細胞介素6功能,后者可對B細胞產生抗體起到誘導作用。
甲氰咪胍是臨床常見的H2受體拮抗劑類藥物的一種,藥理學相關研究結果顯示,該藥物具有多方面免疫功能調節(jié)作用,能夠對TS的生物活性產生有效抑制,對Th1分泌IL-2過程產生較為明顯的抑制作用,使免疫球蛋白水平顯著降低;同時該藥物主要作用于患者機體的肥大細胞,對炎性介質的分泌過程產生有效抑制作用,從而使過敏癥狀的病情表現(xiàn)程度明顯減輕,上述機制是該藥物在實際臨床應用過程中被用于對過敏性紫癜疾病進行治療主要理論依據[4]。
本研究通過臨床應用也證明,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甲氰咪胍來治療過敏性紫癜,可以提高總有效率、改善癥狀、縮短治療時間。
[1] 胡亞美,江載芳.實用兒科[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 690.
[2] 符仁義.西咪替丁治療過敏性紫癜臨床觀察[J].中華兒科雜志, 2010,33(2):111.
[3] 趙術勝,楊月亮,武金蓮,等.過敏性紫癜患兒免疫功能的異常變化[J].中國免疫學雜志,2008,14(1):73.
[4] 楊威,劉欣,胡香玉,等.美能聯(lián)合甲氰咪胍治療小兒過敏性紫癜30例[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0,8(3):69.
R725;R554+.6
:B
:1671-8194(2014)07-013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