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順國
摘 要:上好小學語文說話課是每位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是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為學生寫作打好基礎。很多學生平時不愿說,公眾面前不敢說,具體表達不會說。在課堂上都不肯發(fā)言,即使回答問題也是吞吞吐吐,意思表達不清。為此,作為一位語文教師,應加強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采用多渠道、多方面訓練學生的說話,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關鍵詞:說話訓練;基石和途徑;延伸和拓展
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使他們具有基本的閱讀、寫作、聽話、說話的能力?!睂W生對話能力的訓練是每一位語文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是,長期以來語文受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影響,導致教師只注重讀寫的訓練,而忽視了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很多學生平時不愿說,公眾面前不敢說,具體表達不會說。從而在課堂上不肯發(fā)言,即使回答也是吞吞吐吐,語句不完整,意思表達不清。那么,如何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怎樣上好小學語文的說話課?談談我在上小學語文“說話課”的點滴體會,和大家交流交流。
一、基礎知識是說話訓練的基石
基礎知識的學習是學好語文的前提,說話訓練離不開基礎知識的規(guī)范和指導,在基礎知識的教學中進行說話訓練,不僅能鞏固所學的知識,說話能力也能得到規(guī)范和提高。例如:學習了同義詞的辨析,主要從意義上(輕重、范圍、大小),色彩上(感情色彩、語言色彩),用法上(適用對象、搭配習慣)等幾方面比較的知識后,可以讓學生用“關心、關懷、關切、關注”各說一句話。再如在復習學過的修辭手法時,可以讓學生以《我的家鄉(xiāng)》為題說上一段話,注意應用比喻、擬人、排比等各種修辭手法。這樣不僅較好地復習了修辭知識,同時也教會了學生把話說生動的方法。
二、朗讀教學是說話訓練的途徑
首先,練習說話的完整性。低年級學生入學時間短,語言表達能力差,說話不完整。根據(jù)低年級教材與學生平時口語接近的特點,在學生朗讀課文時,教師提出要求,讓學生領會課文中的句式,并把它應用到說話中去,有利于學生說完整話。如一年級下冊《你姓什么》中有這樣幾句話:“你姓什么?我姓李。什么李?木子李。他姓什么?他姓張。什么張?弓長張。”這是基本的問答句。我引導學生正確朗讀后,學生很快就能學以致用。當我指著一位姓“吳”的學生問:“他姓什么?學生齊聲回答:“他姓吳,口天吳?!?/p>
其次,練說話的語氣。低年級學生說話訓練很重要,在指導朗讀中,注意訓練學生正確地讀、理解地讀、讀出符合人物性格、心情的語氣來。如《小貓釣魚》一文,朗讀時先創(chuàng)設情景,讓學生進入角色,要求朗讀的語氣符合人物的性格。
三、各類訓練相結合是說話的延伸和拓展
一是說話訓練與寫作訓練相結合。為了讓學生寫得更好,先讓學生在寫作之前談談自己的審題、立意、選材及布局謀篇。寫完后,教師選擇有代表性的習作在班上朗讀,然后組織學生對習作進行評議、分析,積極的發(fā)言,促進學生表達能力的提升。
二是說話訓練與課外活動相結合。學生的課外活動為學生的說話提供了豐富多彩、充滿生機的素材。令學生有說不完的事,抒不盡的情,講不盡的理。如學校組織看電影后,便可讓學生說說電影的故事梗概,評評劇中人物,談談觀后的感受和啟示。
三是說話訓練與學生的實際能力相結合。學生個體在說話能力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對學生的說話訓練不能用一個尺度,應從學生的實際能力出發(fā),因人而異。對不愛說話的學生多鼓勵,幫助他們樹立說話的勇氣和信心。
總之,“說話課”上應從多方面訓練學生說話,充分調動學生說話的積極性,使學生說話能力得到穩(wěn)步提升,從而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提高。
編輯 喬彥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