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物理教學強調對物理學自然規(guī)律的學習和應用,但是反映規(guī)律的物理公式和物理知識應用的習題不是物理教學的全部。一些物理知識和物理模型的背后可能外延出的人生哲學對學生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可加以引導。就如何讓人生哲學走進物理課堂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高中;物理教學;人生哲學
物理學一個永恒的主題是尋找各種序(orders)、對稱性(symmetry)和對稱破缺(symmetry-breaking)、守恒律(conservation laws)或不變性(invariance)。在對各種序的尋找中,物理學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對解決問題時的邏輯順序關系的解答。遇到復雜問題時需要靜下心來尋找解決的思路,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一定要清楚。這樣的思維模式很有利于學生對多元問題、多條件問題的思考。
在研究對稱性和對稱破缺的問題時,物理學給我們展示了
自然世界一幅幅“完美”的畫卷,但也同時展現(xiàn)了完美之中的缺憾。在理想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的對撞中,美丑善惡的相對性展露無遺。對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的形成來講,美丑善惡的判斷是關鍵的一環(huán),物理學理論在此發(fā)揮的空間還很大。
守恒律和不變性對于中學物理教學來說再熟悉不過了,中學階段就會接觸到能量守恒、動量守恒、電荷守恒等守恒律。守恒律帶給我們最重大的人生啟示就是得失觀的建立,有些時候為了獲得我們需要的東西,必須舍棄一些其他的東西。關鍵是什么時候選擇放棄,放棄多少,能有多少回報,這些問題只有我們在生活中積累一定經(jīng)驗以后才能夠有更好的判斷。
可見,物理學科研究的各個方面都蘊含著豐富的可以引申
和利用的人生哲學,經(jīng)過教師稍加整理,即可成為中學物理教學中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
一、如何讓人生哲學走進物理課堂
1.選擇適當?shù)奈锢砟P?/p>
并不是所有的物理模型都能夠作為人生哲理的有效載體,好的物理模型承載的人生哲理可以發(fā)人深省,直指人心。但是如果模型選擇不當,很可能達不到教育效果,甚至出現(xiàn)反效果。比如“同種電荷相互排斥、異種電荷相互吸引”模型并不適合進行青春期人際交往教育,此模型引申出來的問題敏感性太高,有可能達到相反的教育效果。
2.明確實際的研究對象
有了對學生狀態(tài)的充分了解,才能在教學中合理地有針對
性地設計教學內容。學生懶惰了,可能需要一種勤奮榜樣的刺
激;學生迷茫了,可能需要目標、理想方面的指引;學生人際關系處理不好了,可能需要明確溝通的重要性。只有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從物理模型中引申出的人生哲學才更有可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3.選用體貼的教學語言
展開人生哲理教育時要有一定的鋪墊。人生哲理的教育語言應采用較為平和溫柔的語言,可以使用問句以啟發(fā)學生思考。避免使用很生硬的過渡語,令學生感到這個觀點引入的很突兀,使得教學系統(tǒng)脫節(jié)。合適語言的使用會令人生哲理與物理原理的學習熔為一爐,達到春風化雨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實例——伽利略理想斜面實驗
在牛頓第一定律的課堂教學中,先介紹了伽利略對力與運動關系的研究。伽利略通過一個理想斜面實驗,推導出如果忽略阻力的情況下,從左側斜坡某一高度滾下的小球,最終會到達右側斜坡相同的高度,而與右側斜坡傾角無關。右側斜坡傾角越
小,小球運動路程越長,但總會到達相同高度。設想將右側斜坡完全放置水平,即傾角為零,小球將不能回到原來高度,但小球會永遠運動下去。伽利略通過此理想斜面實驗得出了“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的重要結論,為牛頓第一定律的得出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這個物理中的著名理想實驗,對于處于青春期的高中學子具有很好的勵志效果。首先,可以問學生一個問題,這個小球為什么一定要回到那個高度?那個高度對于他自身來講有什么特殊的意義?以下是我在課堂中對此問題的解釋:那個高度是小球與生俱來的夢想和目標,為了他的夢想,他可以付出一切的努力,就算困難不斷地加大(斜面傾角越小路程越長),但他也會堅持不懈地走完全程達到自己的目標,就算完全看不見光明與希望的時候(斜面變成平面),他也絕不放棄(繼續(xù)運動),因為幾乎所有的失敗都來自于半途而廢。
我們的人生何嘗不是如此,我們就像那個滾下斜坡的小球,懷揣夢想,去追逐人生的高度,有時會遇到很大的困難,甚至看不到未來,但是唯有堅持才能讓我們有達成夢想的可能,因為那顆小球在運動了一萬米、兩萬米、兩萬五千里以后可能又會遇到一個斜面,這時他的機會就出現(xiàn)了,但是如果沒有前面的堅持,那機會就永遠都等不到了。人生來不是為了做一個失敗者的,英語中有一句“Born To Win!”生而為贏,堅持就能贏!
物理學科在中學學習生活中,往往被學生認為是最具難度、最理論性、最冷冰冰的課程之一。但通過本文的探討,不難發(fā)現(xiàn),物理學不僅僅是生澀的公式和習題,物理學本身蘊含的哲學思維足以使學生在人生中獲得良好的指引和精神上的啟迪。讓人生哲理走進物理課堂,讓理性思維的光輝照亮學生的未來,也許教師只是多說了兩句話,但這很可能會令學生從此愛上原本枯燥的物理,甚至可能影響學生的一生。
參考文獻:
[1]張協(xié)成.論物理教學中人文精神的教育滲透[J].物理教師,2005,26(12):1-3.
[2]張新海.物理教學中的人文精神及其實現(xiàn)[J].教學與管理:理論版,2007(09):99-100.
作者簡介:李松,男,1985年出生,中學二級,本科,主要從事中學物理教學和研究。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