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有恒
“紋”這個并不是人類的開創(chuàng)物,大自然原本就充滿“紋”。比如,植物有紋路、動物有羽毛紋飾,大地有山川與河流為其紋理,江海也會旋轉(zhuǎn)成渦形紋樣,而浩瀚的天空有日月星辰為其點綴。早期中國的“紋”樣令我神往,紋身是人體裝飾藝術(shù)的形式之一,其原因之一為宗教信仰。文身是與圖騰有密切關(guān)系的,同時作為神靈象征的文身圖案,也有避邪的作用。
I t h i n k f r o m E a r t h a p p e a r s t h e e a r l i e s t n a t i o n a l organizations date, until the record is clear the late Shang Dynasty until then for a period of time is more appropriate. To know the "lines" of this phenomenon is not human first, nature was full of "pattern". For example, pla nt lines, animal featherdecorations, the earth with mountains and rivers for its texture, Jianghai will rotate into the vortexpatterns, and the vastness of the sky with the moon and stars to the embellishment. So the earlyChine se "lines" like fascinated me, tattoo is one of the artistic form of human body decoration,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ir religious beliefs. Tattoo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totem, and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divine symbol tattoo patterns, also has the role of good fortune.
什么是早期中國?從新近出土資料來判斷,大致框在公元前3500年至前1400年之間,從神州大地上最早出現(xiàn)國家組織算起, 一直到歷史記載比較明確的商代之前為止?!凹y”并不是人類開創(chuàng)物,大自然原本就充滿“紋”。比如,植物有紋路、動物有羽毛紋飾,大地有山川與河流為其紋理,江海也會旋轉(zhuǎn)成渦形紋樣,而浩瀚的天空有日月星辰為其點綴。早期中國的“紋”樣令我神往。
商代人物造型上的紋
商代殷虛的發(fā)掘者李濟先生說:“殷商時代已有成熟的立體雕刻與塑像?!鄙檀筇搵D好墓出土了幾件玉人雕像。(圖一)
圖一所示的兩尊商代殷虛婦好墓出土的跽坐式玉人雕像, 其尺寸較小,高度均不超過10公分。從外部看這兩件玉人造型單純,好似一塊整玉,幾乎用大塊面完整的形切成。但仔細觀察, 就會發(fā)現(xiàn)在完整的造型上以陰刻的方式刻畫有精細的紋飾,通過線描圖可清晰了解。(圖二)
這兩尊雖然只有7-8公分大小的玉人竟淺刻著有規(guī)律的紋飾,幾乎是布滿全身,這表現(xiàn)的是服飾紋,但也可能是紋身。
玉人雕塑上的紋飾雖然精細繁復(fù),但卻十分規(guī)則,幾乎呈對稱性地分布于玉人的手臂、背部、臀部與腿部,其紋飾為勾云紋。除了云紋,在人物的腰間繪有一條不同的紋飾,為雷紋,同樣作勾曲狀,但呈方形“回”字回旋。人物側(cè)面顯示其腰左側(cè)佩一寬柄器,可能是禮儀性用器。器的一側(cè)刻有蛇紋,另一側(cè)為勾云紋,據(jù)專家分析,這件玉人神態(tài)倨傲,衣著上乘,可能是婦好本人的雕像。同樣的處理,四條蛇紋分別呈對稱狀分布于人物的手臂與腿部,而人物的背部則對稱刻有勾云紋飾。
相似的紋飾出現(xiàn)于另一件出土于湖南的商代晚期青銅器——虎食人卣(圖三)。人物身上布滿云紋,臀部至腿部對稱性分布兩條蛇紋,人物的衣領(lǐng)部呈雷紋。
這些實例表明:當(dāng)時的藝人們好似在通過“人”這個媒介在展示某些特定的紋飾。并且這類紋飾不單在人物上出現(xiàn),在整個商代的造型藝術(shù)上都有反映。
紋的模件化使用
用“紋的世界“。(林巳奈夫語)來概括商代的造型藝術(shù),一點也不為過。在那遙遠的、神秘的時代,人們通過對自然界的模仿,創(chuàng)造了一系列規(guī)?;募y飾圖案。其中主要的幾種紋飾為:獸面紋(饕餮紋)、龍紋、鳳鳥紋、各種動物紋(虎紋、蛇紋、蟬紋等)、各種獸體變形紋(鳥獸合體紋、鱗紋等)、幾何紋(云紋、雷紋、百乳雷紋、鉤連雷紋等)以及人面紋等。
商代的造型藝術(shù),通過紋與紋的結(jié)合組成造型。圖四為商代青銅器上饕餮紋拓本。由圖示所知,其上布滿云紋與雷紋(用柔和的回旋線條組成的是云紋,有方折角的回旋線條是雷紋), 五官則由較粗的陰刻線界定,而在界定范圍內(nèi),除眼部雙目突出外,也均布滿云紋與雷紋。正如馬承源所說:“商代中晚期獸面紋的主體,用大量的云雷紋構(gòu)成,空隙處常填以云雷紋。”獸面的鼻部也由云紋刻畫。(圖五)
可見,在人物雕塑上使用的勾云紋,也呈對稱性地分布于這兩尊動物造型上,圖五-1中玉象的俯視圖還顯示象的頭頂刻有雷紋。在圖六中,紋飾的結(jié)合更是繁密無比,布滿整個造型。
仔細觀察這尊虎形青銅造型,可發(fā)現(xiàn)雖極具虎的特征,但其造型方式并非一般的寫實,整個造型予以簡化,高低點被統(tǒng)一,大體近于方筒形體,但在這個概括的三維造型上卻密布刻劃著紋飾。腿與身體的區(qū)分用了云雷紋,爪部與尾部也被處理成類似的形,有規(guī)則地向上蝸旋,而面部與背部均刻畫云紋與動物紋。先民們似乎并不太關(guān)注虎的寫實造型,而是在創(chuàng)造一種紋飾的結(jié)合體。
有一個現(xiàn)象十分有趣,在處理鳥類的翅膀部位時,大多用類似于云紋的蝸旋狀形式。(圖七)
由圖七-3可知這種向內(nèi)蝸旋的紋飾其實是彎卷的蛇紋,而圖七-1,2則是概括性的蛇紋,這種具有想象力的造型同樣運用于獸面紋的眉部處理。(圖八)雖在蝸旋處,蛇紋的頭部造型被簡化,但其后段的眉部處理,很可能是一種帶有鱗紋的生物的簡化。
在商代,人們通過有規(guī)律的紋飾組合不同造型母題,使這些母題不再是單個的個體。在這個模件化的體系中,當(dāng)時的人們似乎不厭其煩地刻畫著紋飾,而造型母題好似人們展示紋飾的一個平臺,在不斷的重復(fù)與不同紋飾的組合中顯示他們無限的想象力。
在這個充滿“紋”的世界里,人們向大自然學(xué)藝,想像鳥一樣飛翔。新石器時代的玉人頭部插有羽毛,圖九為良渚文化玉片形器,又為一種冠形器。
其上的人物頭部插飾羽毛。有學(xué)者指出,早期的人們?yōu)榱耸棺约夯蜃约褐谱鞯钠魑锱c自然間的生物有同樣的本領(lǐng),極力模仿外在的樣子,因為他們覺得通過外表的相似性也就能具備同樣的本領(lǐng),而且這種情況是世界性的。
這種模仿的另一種形式即是紋身。
“文”與“紋”
紋身是人體裝飾藝術(shù)的形式之一,其原因之一為宗教信仰。文身是與圖騰有密切關(guān)系的,同時作為神靈象征的文身圖案,也有避邪的作用。故而一些古文獻中皆有此類描述:
《莊子·逍遙游》:越人斷發(fā)文身。
《淮南子·原道訓(xùn)》記“九疑之南,陸事寡而水事眾,于是民人斷發(fā)文身,以象鱗蟲?!案哒T注:“文身,刻畫氣體,內(nèi)墨其中,為蛟龍之狀以入水,蛟龍不害也?!眻D十為古代黎族人的紋身。古文獻中的“紋身”皆寫成“文身”。左民安在《細說漢字——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中這樣解釋“文”字: “文”字是個象形字,看甲骨文就像正立的人形,胸前刻有美觀的花紋,“文”字本義就是指在胸前刻的花紋。(圖十一)
由此可知,文的來源既是文字的定義,又是某種紋飾的描繪。在我國上古時期,“文”與“紋”是相通的。這使得“紋” 不僅具有裝飾功能,也成為了一種表意的工具。人們通過對自身的描繪,一方面向外界傳達著信息,另一方面也接收著大自然給予自身的影響,使自身與外界通過“紋”來達到互通。
汪寧生在《民族考古學(xué)探索》中寫道:
人類在文字發(fā)明以前,曾使用各種方法來幫助記憶、表達思想和交流意見。據(jù)最近研究,克羅馬農(nóng)人石器和骨片的一些刻紋,是對季節(jié)、時間和生產(chǎn)活動的記錄。其中不僅有描繪具體事物的圖形,而且出現(xiàn)抽象的符號。
更多的標記用來表示隸屬關(guān)系或所有權(quán),最早表示隸屬關(guān)系的標記是加于人類自身的,這就是文身之俗。文身可以作裝飾之用,也可用來表示自己屬于哪一部落或村落的標志。而且代代相傳。
還有一種現(xiàn)象是:早期的文字與藝術(shù)作品上的紋有共同性。如耳紋與眼紋與早期文字相同,這種“文”與“紋”的結(jié)合十分奇特。(圖十二)這些造型的內(nèi)涵就更有意思,是當(dāng)時人們的一種語言的表達。從這個角度再看那些繪滿紋飾的人物造型與各類動物造型,其意義之深廣是不言而喻的。
參考文獻:
[1]《殷虛青銅器研究》 李濟著 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8年第一版
[2]圖片引自《中國考古文物之美——殷墟地下瑰寶2河南安陽婦好墓》光復(fù)書局1994年第一版
[3]圖片引自《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沈從文編著 上海書店出版史1997年第一版
[4]《商周彝器通考》 容庚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5]《中國考古文物之美——殷墟地下瑰寶2河南安陽婦好墓》光復(fù)書局1994年第一版
[6]《歐洲所藏中國青銅器遺珠》李學(xué)勤 艾蘭 編著 文物出版社1995年第一版
此種器物一件藏于巴黎色努施奇博物館,另一件藏于日本住友博古館
[7]《古代玉器通論》 尤仁德 著 紫禁城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
[8]《中國青銅器》 馬承源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9]《殷墟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考古研究所編 方志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10]《中國古代青銅器造型紋飾》
[11]《世紀國寶》 中華世紀壇《世界文明系列》編委會 編 北京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此器現(xiàn)收藏于浙江省考古研究所
[12]《民族考古學(xué)探索》 汪寧生 著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
[13]《民間性巫術(shù)》 宋兆麟著 團結(jié)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
[14]《神靈與祭祀——中國傳統(tǒng)宗教綜論》 詹鄞鑫 著 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二次印刷
[15]《細說漢字——1000個漢字的起源與演變》 左民安著 九州出版社2005年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