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少華
Shanghai is always crowned as “half of the country” in the Chinese collection community. “Hidden treasures are dotted across ordinary alleys, and Shanghai is home to numerous treasures in China”. Shanghais unique folk collection is highly hailed as “Shanghai-style Collection” in the world, which is embodiment and extension of Shanghai-style culture in the field of collection, culture characteristic of this international metropolis and also a beautiful symbol for the Chinese folk collection.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是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烏衣巷》詩句,用它來形容首屆上海市民文化節(jié)市民收藏大展,非常恰如其分,因為從這次大展所評選出來的百名收藏家,讓我們看到了高雅的收藏,如今已演繹成為滬上普通市民的文化活動,傳承文明與守護記憶,標志著我們這座城市的生生不息的文化之魂。
“市民收藏大展”被列為2013年上海市政府重大文化活動“首屆上海市民文化節(jié)”的十大賽事之一。這場以“收藏:見證歷史,傳承文明”為宗旨的大展,是上海歷史上規(guī)模最大、參展人數(shù)最多、品種最全的一次市民收藏集中展示。旨在通過參賽、展示、評選,進一步普及、宣傳、提高市民保護文化遺產(chǎn)的自覺性,倡導市民文化生活的豐富多樣性,為凝聚城市精神,實現(xiàn)“中國夢”,傳遞正能量。大展自2013年5月23日在三山會館啟動后,至7月底,從全市203個街道鄉(xiāng)鎮(zhèn)社區(qū)文化中心及網(wǎng)上報名,涌現(xiàn)了三千余名報名者。經(jīng)過8、9兩月,全市17個區(qū)縣,部分系統(tǒng)初評,產(chǎn)生了345名候選人。11月1日,在首屆上海市民文化節(jié)指導委員會的布置與指導下,經(jīng)過兩輪嚴謹而規(guī)范的專家評審,又經(jīng)過網(wǎng)上公示,最后確定了100位市民收藏家。這是具有中國民間收藏半壁江山之稱的上海收藏界首次評選出來的收藏家,其意義在于,它是由政府主導,社會組織配合,廣大市民參與的結果。
從首屆市民收藏大展百名市民收藏家的資料顯示,這次大賽活動充分體現(xiàn)了本市市民的參與性、代表性與典型性。其名額全市覆蓋,其中黃浦區(qū)14名,浦東新區(qū)9名,普陀區(qū)8名,徐匯區(qū)7 名,松江區(qū)6名,靜安區(qū)、閘北區(qū)、閔行區(qū)與寶山區(qū)各5名,楊浦區(qū)4名,虹口區(qū)3名,嘉定區(qū)、奉賢區(qū)與崇明縣各2名,長寧區(qū)、金山區(qū)與青浦區(qū)各1名,系統(tǒng)1名,社會通道19名。其中女性占了13 名。年齡最長者為徐匯區(qū)推評的曾憲禮,這是位103歲的老紅軍, 年齡最小者為浦東新區(qū)推評的劉諾,是個女學生,只有13歲。還有一位特殊的入選者,他是黃浦區(qū)推薦的宋炳仁,老人從1954年《支部生活》創(chuàng)刊后,就一直訂閱收藏60年,遺憾的是,進入終評,他不幸仙逝。在100位市民收藏家中,上海市收藏協(xié)會成員占了69名,從而顯示了這個中國首家省市級收藏組織的實力。
上海素有全國收藏“半壁江山”的美譽,清末有竹枝詞寫道:“尋常巷陌藏珍寶,半壁江山在申城”。上海獨樹一幟的民間收藏,被世人冠之為“海派收藏”。海派收藏,是海派文化在收藏領域中的體現(xiàn)與延伸,是我們這座國際大都市的文化特色, 亦是中國民間收藏的一張靚麗的名片。
綿亙百余年的海派收藏,也經(jīng)歷過種種磨難。當代海派收藏熱的興起,始于改革開放后的上世紀80年代,其主人已從昔日的達官商賈、社會名流、文人騷客,迅速轉化為普通市民。在群眾性的收藏熱中,涌現(xiàn)出一批具有影響與代表性的人物,例如算具收藏家陳寶定、煙標收藏家朱大先、鐘表收藏家王安堅、錢幣收藏家馬定祥、扇子收藏家黃國棟、紙幣收藏家吳籌中、雨花石收藏家杜寶君等。這些藏界先賢如今都已離我們遠去,但他們?yōu)楹E墒詹氐脑俅吾绕穑粝铝肆钊穗y以忘卻的足跡。例如算具收藏家陳寶定最先呼吁創(chuàng)建民間收藏學。鐘表收藏家王安堅于1985年率先創(chuàng)辦了中國第一座家庭博物館——“王家鐘表博物館”。紙幣收藏家吳籌中將畢生的珍貴藏品捐獻給上海博物館等。在上海收藏熱興起的同時,1986年6月10日誕生了“上海收藏欣賞聯(lián)誼會”即今天的“上海市收藏協(xié)會”,它是我國成立最早、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廣的省市級收藏組織。時任國家文化部代部長的周巍峙先生特地為這個新生的收藏組織題下了“欣賞、求知、聯(lián)誼、創(chuàng)造”八個大字,這成為了上海市收藏協(xié)會沿傳至今的宗旨。
斗轉星移,源遠流長的海派收藏文化,代代相傳。從這次市民收藏大展評選出的100位收藏家,我們不難看出海派收藏文化的傳承與出新。
這次評選出來的劉耋齡老先生,是一位“朝珠”收藏家,這位身為上海文史館館員的老先生很低調,但他卻是一位名符其實的海派收藏世家,其曾祖父為清末朝廷重臣,叫劉秉璋。劉秉璋有個兒子(即劉耋齡祖父)叫劉晦之(1879-1962年),他是民國時期上海灘最著名的大收藏家之一,他的甲骨、青銅器、古籍收藏,都堪稱國內一流,據(jù)文物部門統(tǒng)計,現(xiàn)存我國大陸的龜甲骨片,總計9萬余片,分布在95個機構和44位收藏家手里,而劉晦之一人就藏有28000余片,差不多占了三分之一,1953年他全部轉讓給國家。在這次評選出的100位收藏家中,更多的則是當代涌現(xiàn)出來的海派收藏界代表人物。例如紫砂收藏家許四海先生,這位出身清寒的收藏家,自詡為“拾荒人”,他師承海派大畫家唐云先生,1992年創(chuàng)辦了“四海壺具博物館”,在制壺上的建樹, 飲譽海內外。京劇服飾收藏家包畹蓉,這位昔日四大名旦之一荀慧生的門生,華麗轉身成為一位海派收藏大家,他畢生精力搜集起來的京劇服飾,很多都是名伶大家的遺存,其藝術與人文價值較高。又譬如船模收藏家徐濱杰,這位耄耋老人,半個多世紀來不僅自己制作、收藏,而且還向諸多的博物館提供了藏品,例如北京軍事博物館,泉州船海博物館,上海歷史博物館等。在這次大展中還涌現(xiàn)了一批藏界新生代,例如明清古典家具收藏家趙雅娟,她是一位“藏二代”,今年才31歲。另一位叫顏峰的入選者更年輕,只有25歲,他來自寶山區(qū),專門收藏海派書畫。
2013年12月15日,為期一個月的首屆上海市民文化收藏節(jié)大展在本市古色古香的三山會館隆重開幕,百名市民收藏家攜五千余件精彩紛呈的收藏品,上演了一場海派收藏的“嘉年華”,同時,這場大展也成為了2013年首屆上海市文化節(jié)的壓軸大戲,轟動一時。
首屆市民收藏大展以“藏海留金”與“城市記憶”兩部分共11個展廳組成,前者以傳統(tǒng)收藏為主線,后者以當代收藏為脈絡,較完整地展示了當代海派收藏的風采,整體突現(xiàn)出海派收藏文化的特色,其中既有歷史文化深厚的傳統(tǒng)文物,例如陶瓷器、書畫、錢幣、紫砂、景泰藍、古玩等。又有現(xiàn)代氣息濃厚的集藏,例如票證、電表、觀賞石、徽章、撲克牌、連環(huán)畫、紅色收藏、世博文化等,還有舶來的藝術器物文化門類,例如手杖、車模、打字機、打火機、非洲木雕等。
在琳瑯滿目的收藏品之中,還有不少是歷代工藝美術的精品與珍品。例如鄔久益的明清旱煙盒、張東的歷代銅鏡、吳林的十二生肖景泰藍大瓶、吳曉紅的清代各地流派的剌繡披肩,周黎的竹雕文玩,鐘國苗的清代鼻煙壺,倪克梁的名家刻銅墨盒、韓回之的古代漆器、黃舜年的清至民國的老銀器,方炳海的明清古盒匣,楊韶榮的古代繡花鞋,陸杰瑞的手杖,嚴少華的專題大銅章等。這些璀璨奪目的工藝美術品,幾乎集聚了傳統(tǒng)手工藝之大成,或鑄制、壓制,或雕琢、鐫刻,或掐絲、剌繡,精美絕倫, 令人嘆為觀止,彰顯了上海民間收藏的迷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