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賢嫻等
摘要:為更好地預防春大白菜生產中的抽薹現象,提高春大白菜生產水平,本研究選用23個適宜不同季節(jié)栽培的大白菜品種,利用電子數據采集記錄儀研究了春季氣溫、地溫變化特點及其對春季大白菜抽薹的影響,并比較了人工春化大白菜種子和田間直播兩種方法鑒定大白菜耐抽薹性的差異。研究結果表明,田間實測的24 h最低、最高溫度與天氣預報存在較大差異,增大了田間管理的難度。根據田間實測溫度及其變化特點將春季氣溫、地溫分成3個時間段,并根據其特點相應地提出了春大白菜栽培管理措施。
關鍵詞:春季;氣溫;地溫;大白菜;抽薹
中圖分類號:S634.1文獻標識號:A文章編號:1001-4942(2014)02-0111-05
春季溫度起伏大,易出現“倒春寒”現象,從而發(fā)生冷害或凍害,造成蔬菜減產甚至絕收[1]。雖然大白菜為半耐寒性蔬菜,地上部分可忍耐短期-1~-2℃的低溫,但溫度低于5℃ 時,光合作用停止。另一方面大白菜是種子春化植物,種子吸水萌動后即可感受低溫。因此在溫度低于13℃一定時間后,極易通過春化而滿足抽薹所需的低溫積累。春季大白菜栽培中最突出的問題是生長前期低溫引起冷害、凍害和后期先期抽薹問題。大白菜一旦出現抽薹現象,不但品質和產量下降,而且抽出的花薹因包心抽不出來極易從內往外腐爛,徹底失去商品價值。
目前尚未見利用測溫儀器研究春季大白菜大田栽培中全天(24 h)溫度的動態(tài)變化特征。因此本研究利用溫度數據記錄儀測定了春季露地和地膜覆蓋條件下全天氣溫和地溫的動態(tài)變化,同時選用了23個不同季節(jié)栽培的大白菜品種,研究了該溫度動態(tài)變化對不同播期及不同春化處理時間對大白菜抽薹的影響,為合理安排春大白菜生產及育種過程中耐抽薹材料的篩選提供理論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品種
選用9個春大白菜(1~9號)、8個秋大白菜(10~17號)、7個夏大白菜(18~24號)總共24個品種(見表1)。因為18號發(fā)芽率低,試驗過程中被淘汰。試驗在山東省農業(yè)科學院蔬菜研究所試驗基地(濟南)進行。
1.2試驗方法
1.2.1氣溫、地溫的測定選用清勝電子數據采集記錄儀。將探頭埋入土中10 cm處測地溫,分為露地(無任何覆蓋)和地膜覆蓋2個處理,另外懸掛在植株上方10 cm處測氣溫。每個處理設置3個探頭。記錄儀設定每1 h記錄1次數據,取3次結果的平均值。
每天溫差的計算:每日最高溫與最低溫之間的差值。
有效春化時間的計算:0~13℃是大白菜春化的有效溫度[2,3],因此統(tǒng)計每天處于該范圍內溫度的時間,計算從播種到收獲該溫度段的時間總和,即為實際有效春化時間。
日平均氣溫、地溫的計算:測每天2∶00、8∶00、14∶00、20∶00共4個時間段的溫度,取其平均值[4]。
1.2.2人工春化耐抽薹鑒定將23個品種于28℃催芽后分別于4℃條件下進行春化15、20、25天,然后于4月2日氣溫穩(wěn)定時種植于露地,分別調查抽薹時間和抽薹率。
1.2.3田間耐抽薹鑒定23個品種分別于3月10、15、20、25、30日直播,分別調查抽薹時間和抽薹率。
1.2.4抽薹級別的確定標準參照余陽俊[6,7]的大白菜晚抽薹性快速評價方法(6級抽薹調查分級標準和5個抽薹性評價等級)。
2結果與分析
2.1田間實測氣溫與天氣預報氣溫的差異
由圖1可以看出,春季田間實測氣溫與天氣預報氣溫之間差異明顯,表現為實測最高溫大于預報最高溫,而實測最低溫要低于預報最低溫,并且兩者最低溫差可達8℃;一天中實測最高溫差可達26.9℃(3月22日測,見圖2),尤其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此時雖然天氣轉暖,氣溫開始大幅回升,但由于冷空氣頻繁,氣溫極不穩(wěn)定。另外由圖2也可以看出,田間實測24 h中最低、最高溫差比天氣預報的要大。可見,一天中溫度變化劇烈,加大了春季大白菜田間管理的難度。
2.2春季日平均氣溫和地溫變化特點
從日平均氣溫、地溫變化趨勢(圖3)可以看出,3月10日至5月底,氣溫和地溫在反復變化中緩慢回升。根據溫度變化特點可將其分為3個時間段,第一段為3月10日至4月5日,共25天左右,該時間段溫度較低,且日平均氣溫大部分時間低于地溫。該期氣溫和地溫基本都在15℃以下,其中氣溫有19天時間低于10℃。地膜覆蓋形式下地溫在10~13℃之間,完全露地栽培比地膜覆蓋地溫低3℃左右,在10℃左右徘徊。因此在該時間段的生長時間越長,大白菜越容易通過春化。
2.4田間播期的篩選
由表3知,3月10、15、20日田間直播進行抽薹鑒定的結果相同,因此在3月10日至3月20日之間播種,可以準確鑒定出材料的耐抽薹特性。3月25日播種,有6個品種鑒定的抽薹性比實際耐抽薹性級別高1級(即本來不耐抽薹的被鑒定為耐抽薹),3月30日播種,大部分品種鑒定的抽薹級別比實際抽薹級別高1~2級。這是因為3月下旬以后氣溫穩(wěn)步上升,日平均氣溫低于13℃的天數很少,大部分品種不能通過春化,因此耐抽薹品種的耐抽薹優(yōu)勢表現不出來,該時期播種不適宜篩選耐抽薹材料,但在生產上該時期進行露地或地膜覆蓋栽培不易抽薹。
2.5兩種抽薹鑒定方法的準確性比較
大白菜田間直播進行抽薹鑒定的環(huán)境和管理條件與生產實際相同,因此其結果更加準確、可靠。本試驗以田間自然鑒定為準,比較了人工春化處理鑒定大白菜耐抽薹特性的可靠性。
人工春化處理的抽薹鑒定結果與田間自然鑒定有顯著差異。低溫處理20天和25天主要表現為比實際鑒定抽薹級別低,即本來耐抽薹的會被鑒定為不耐抽薹,從而容易篩掉耐抽薹的春大白菜材料。15天低溫處理不同品種表現不同,部分抽薹級別表現升高,部分表現降低。這可能與人工進行低溫處理時,是進行不間斷的低溫春化,而田間自然春化是不連續(xù)低溫的累積過程,中間經常夾著大于20℃以上的高溫。因此相對于田間自然春化,人工春化過程的低溫刺激強度要大,鑒定出的結果會有偏差。endprint
另外,調查中發(fā)現,天正秋白5號的抽薹特性正好可以作為耐抽薹和不耐抽薹調查的對照品種,與其抽薹時間相比,早抽薹或與其抽薹時間相同的品種均不適合春季播種,比其抽薹稍晚的中抽薹品種可以在3月25日氣溫穩(wěn)定回升后播種,比其抽薹更晚的晚抽薹或極晚抽薹的品種可以在3月10日至3月25日播種。
3小結與討論
對于大白菜通過春化的條件,前人的研究結果不盡相同,這可能與研究材料不同有關[2,8,9,10]。人們普遍比較認同的是孫日飛等[5]提出的觀點:在北方溫室條件下,大白菜采用露出胚根后的種子轉入春化溫度為(3±1)℃冰箱里經過15~25天的春化,可達到理想的加代目的。目前育種和生產上普遍采用該法進行加代春化處理或育種材料的耐抽薹鑒定。余陽俊等[7]利用該法建立了大白菜晚抽薹性快速鑒定方法。為了進一步確定該法與田間抽薹鑒定的差異,本試驗利用春、夏、秋不同季節(jié)的23個品種進行了驗證。以往的耐抽薹鑒定試驗中均是以耐抽薹和不耐抽薹兩個極端類型的大白菜品種做比較,或因所選用品種少,代表性不強。本試驗選用3種類型的大白菜品種,更具代表性。研究結果表明,人工春化方法由于是持續(xù)地給大白菜以低溫感應,因此與田間間斷性地累積低溫完成春化相比,人工春化鑒定材料的耐抽薹性更加苛刻。一方面利用該法鑒定出的材料耐抽薹性強,另一方面卻容易篩掉部分耐抽薹性雖然不是很強,但綜合性狀優(yōu)良的材料。因此在篩選耐抽薹材料的過程中,采用人工春化與田間鑒定相結合的方法,篩選出的材料才更加可靠。
根據田間地溫和氣溫測定結果及春、夏、秋不同抽薹類型田間鑒定結果,針對大白菜品種的不同抽薹特性制定了相應的播種方案:
中抽薹、晚抽薹和極晚抽薹類型適合于作為春大白菜栽培,其中中抽薹類型在3月25日以后播種抽薹的風險較小,而晚抽薹和極晚抽薹類型提前到3月15日播種抽薹的風險也很小。早抽薹類型可在3月30日以后播種,而極早抽薹類型可在4月10日以后,溫度穩(wěn)定在15℃以上再播種。
在春大白菜栽培田間管理中,4月5日之前的溫度管理是決定抽薹的關鍵。該時期可以通過覆蓋小拱棚、地膜等保護措施提高氣溫和地溫,有效減少低于13℃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抽薹的風險。4月5日之后可以去掉覆蓋保護進行正常管理。
本試驗播期是在濟南氣候條件下的試驗結果,不同地區(qū)耐春化播種時間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徐文玲,王翠花,牟晉華,等. 不同濃度脫落酸對大白菜抗冷特性的影響[J]. 山東農業(yè)科學,2012,44(2):47-50.
[2]惠麥俠,張魯剛,鞏振輝,等. 春化溫度對大白菜花芽分化和抽薹的影響[J].西北植物學報,2004,24(12): 2359-2361.
[3]趙香梅,孫守如,張曉偉,等 大白菜春化與抽薹特性的研究進展[J].中國蔬菜,2005,1:33-35.
[4]劉小寧,張洪政,李慶祥. 不同方法計算的氣溫平均值差異分析[J]. 應用氣象學報,2005,16(3):345-356.
[5]孫日飛, 張淑江, 司家鋼, 等. 春化和赤霉素對大白菜抽蔓開花的影響[J]. 中國蔬菜,1999,3:14-17.
[6]余陽俊, 趙岫云, 徐家炳. 大白菜室內苗期耐抽共鑒定法[J]. 中國蔬菜,2002,1:29-30.
[7]余陽俊, 張鳳蘭, 張德雙,等. 大白菜晚抽薹性快速評價方法[J].中國蔬菜, 2006,1:16-18.
[8]奧巖松, 李式軍, 程斐. 晚抽薹大白菜的種子春化特性與光周期反應[A]. 中國園藝學會首屆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4,561-563.
[9]李曙軒,壽誠學.春化及光照對于白菜及芥菜發(fā)育的影響[J].植物學報, 1957,1:7-28.
[10]張作青,于麗杰. 不同因素對大白菜春化影響及其調控基因研究進展[J]. 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10,1:131-133.endprint
另外,調查中發(fā)現,天正秋白5號的抽薹特性正好可以作為耐抽薹和不耐抽薹調查的對照品種,與其抽薹時間相比,早抽薹或與其抽薹時間相同的品種均不適合春季播種,比其抽薹稍晚的中抽薹品種可以在3月25日氣溫穩(wěn)定回升后播種,比其抽薹更晚的晚抽薹或極晚抽薹的品種可以在3月10日至3月25日播種。
3小結與討論
對于大白菜通過春化的條件,前人的研究結果不盡相同,這可能與研究材料不同有關[2,8,9,10]。人們普遍比較認同的是孫日飛等[5]提出的觀點:在北方溫室條件下,大白菜采用露出胚根后的種子轉入春化溫度為(3±1)℃冰箱里經過15~25天的春化,可達到理想的加代目的。目前育種和生產上普遍采用該法進行加代春化處理或育種材料的耐抽薹鑒定。余陽俊等[7]利用該法建立了大白菜晚抽薹性快速鑒定方法。為了進一步確定該法與田間抽薹鑒定的差異,本試驗利用春、夏、秋不同季節(jié)的23個品種進行了驗證。以往的耐抽薹鑒定試驗中均是以耐抽薹和不耐抽薹兩個極端類型的大白菜品種做比較,或因所選用品種少,代表性不強。本試驗選用3種類型的大白菜品種,更具代表性。研究結果表明,人工春化方法由于是持續(xù)地給大白菜以低溫感應,因此與田間間斷性地累積低溫完成春化相比,人工春化鑒定材料的耐抽薹性更加苛刻。一方面利用該法鑒定出的材料耐抽薹性強,另一方面卻容易篩掉部分耐抽薹性雖然不是很強,但綜合性狀優(yōu)良的材料。因此在篩選耐抽薹材料的過程中,采用人工春化與田間鑒定相結合的方法,篩選出的材料才更加可靠。
根據田間地溫和氣溫測定結果及春、夏、秋不同抽薹類型田間鑒定結果,針對大白菜品種的不同抽薹特性制定了相應的播種方案:
中抽薹、晚抽薹和極晚抽薹類型適合于作為春大白菜栽培,其中中抽薹類型在3月25日以后播種抽薹的風險較小,而晚抽薹和極晚抽薹類型提前到3月15日播種抽薹的風險也很小。早抽薹類型可在3月30日以后播種,而極早抽薹類型可在4月10日以后,溫度穩(wěn)定在15℃以上再播種。
在春大白菜栽培田間管理中,4月5日之前的溫度管理是決定抽薹的關鍵。該時期可以通過覆蓋小拱棚、地膜等保護措施提高氣溫和地溫,有效減少低于13℃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抽薹的風險。4月5日之后可以去掉覆蓋保護進行正常管理。
本試驗播期是在濟南氣候條件下的試驗結果,不同地區(qū)耐春化播種時間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徐文玲,王翠花,牟晉華,等. 不同濃度脫落酸對大白菜抗冷特性的影響[J]. 山東農業(yè)科學,2012,44(2):47-50.
[2]惠麥俠,張魯剛,鞏振輝,等. 春化溫度對大白菜花芽分化和抽薹的影響[J].西北植物學報,2004,24(12): 2359-2361.
[3]趙香梅,孫守如,張曉偉,等 大白菜春化與抽薹特性的研究進展[J].中國蔬菜,2005,1:33-35.
[4]劉小寧,張洪政,李慶祥. 不同方法計算的氣溫平均值差異分析[J]. 應用氣象學報,2005,16(3):345-356.
[5]孫日飛, 張淑江, 司家鋼, 等. 春化和赤霉素對大白菜抽蔓開花的影響[J]. 中國蔬菜,1999,3:14-17.
[6]余陽俊, 趙岫云, 徐家炳. 大白菜室內苗期耐抽共鑒定法[J]. 中國蔬菜,2002,1:29-30.
[7]余陽俊, 張鳳蘭, 張德雙,等. 大白菜晚抽薹性快速評價方法[J].中國蔬菜, 2006,1:16-18.
[8]奧巖松, 李式軍, 程斐. 晚抽薹大白菜的種子春化特性與光周期反應[A]. 中國園藝學會首屆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4,561-563.
[9]李曙軒,壽誠學.春化及光照對于白菜及芥菜發(fā)育的影響[J].植物學報, 1957,1:7-28.
[10]張作青,于麗杰. 不同因素對大白菜春化影響及其調控基因研究進展[J]. 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10,1:131-133.endprint
另外,調查中發(fā)現,天正秋白5號的抽薹特性正好可以作為耐抽薹和不耐抽薹調查的對照品種,與其抽薹時間相比,早抽薹或與其抽薹時間相同的品種均不適合春季播種,比其抽薹稍晚的中抽薹品種可以在3月25日氣溫穩(wěn)定回升后播種,比其抽薹更晚的晚抽薹或極晚抽薹的品種可以在3月10日至3月25日播種。
3小結與討論
對于大白菜通過春化的條件,前人的研究結果不盡相同,這可能與研究材料不同有關[2,8,9,10]。人們普遍比較認同的是孫日飛等[5]提出的觀點:在北方溫室條件下,大白菜采用露出胚根后的種子轉入春化溫度為(3±1)℃冰箱里經過15~25天的春化,可達到理想的加代目的。目前育種和生產上普遍采用該法進行加代春化處理或育種材料的耐抽薹鑒定。余陽俊等[7]利用該法建立了大白菜晚抽薹性快速鑒定方法。為了進一步確定該法與田間抽薹鑒定的差異,本試驗利用春、夏、秋不同季節(jié)的23個品種進行了驗證。以往的耐抽薹鑒定試驗中均是以耐抽薹和不耐抽薹兩個極端類型的大白菜品種做比較,或因所選用品種少,代表性不強。本試驗選用3種類型的大白菜品種,更具代表性。研究結果表明,人工春化方法由于是持續(xù)地給大白菜以低溫感應,因此與田間間斷性地累積低溫完成春化相比,人工春化鑒定材料的耐抽薹性更加苛刻。一方面利用該法鑒定出的材料耐抽薹性強,另一方面卻容易篩掉部分耐抽薹性雖然不是很強,但綜合性狀優(yōu)良的材料。因此在篩選耐抽薹材料的過程中,采用人工春化與田間鑒定相結合的方法,篩選出的材料才更加可靠。
根據田間地溫和氣溫測定結果及春、夏、秋不同抽薹類型田間鑒定結果,針對大白菜品種的不同抽薹特性制定了相應的播種方案:
中抽薹、晚抽薹和極晚抽薹類型適合于作為春大白菜栽培,其中中抽薹類型在3月25日以后播種抽薹的風險較小,而晚抽薹和極晚抽薹類型提前到3月15日播種抽薹的風險也很小。早抽薹類型可在3月30日以后播種,而極早抽薹類型可在4月10日以后,溫度穩(wěn)定在15℃以上再播種。
在春大白菜栽培田間管理中,4月5日之前的溫度管理是決定抽薹的關鍵。該時期可以通過覆蓋小拱棚、地膜等保護措施提高氣溫和地溫,有效減少低于13℃的時間,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抽薹的風險。4月5日之后可以去掉覆蓋保護進行正常管理。
本試驗播期是在濟南氣候條件下的試驗結果,不同地區(qū)耐春化播種時間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徐文玲,王翠花,牟晉華,等. 不同濃度脫落酸對大白菜抗冷特性的影響[J]. 山東農業(yè)科學,2012,44(2):47-50.
[2]惠麥俠,張魯剛,鞏振輝,等. 春化溫度對大白菜花芽分化和抽薹的影響[J].西北植物學報,2004,24(12): 2359-2361.
[3]趙香梅,孫守如,張曉偉,等 大白菜春化與抽薹特性的研究進展[J].中國蔬菜,2005,1:33-35.
[4]劉小寧,張洪政,李慶祥. 不同方法計算的氣溫平均值差異分析[J]. 應用氣象學報,2005,16(3):345-356.
[5]孫日飛, 張淑江, 司家鋼, 等. 春化和赤霉素對大白菜抽蔓開花的影響[J]. 中國蔬菜,1999,3:14-17.
[6]余陽俊, 趙岫云, 徐家炳. 大白菜室內苗期耐抽共鑒定法[J]. 中國蔬菜,2002,1:29-30.
[7]余陽俊, 張鳳蘭, 張德雙,等. 大白菜晚抽薹性快速評價方法[J].中國蔬菜, 2006,1:16-18.
[8]奧巖松, 李式軍, 程斐. 晚抽薹大白菜的種子春化特性與光周期反應[A]. 中國園藝學會首屆青年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94,561-563.
[9]李曙軒,壽誠學.春化及光照對于白菜及芥菜發(fā)育的影響[J].植物學報, 1957,1:7-28.
[10]張作青,于麗杰. 不同因素對大白菜春化影響及其調控基因研究進展[J]. 黑龍江農業(yè)科學,2010,1:131-13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