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銀祥 宋焱峰 王德貴 景玉宏 張朗 尹潔
人體解剖學是醫(yī)學的基礎,尸體解剖操作是解剖學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更是提高解剖學教學質量不可或缺的方法,對醫(yī)學生將來從事臨床醫(yī)務工作意義重大[1]。然而,近幾年來由于醫(yī)藥院校招生規(guī)模擴大,用于解剖學教學的尸體來源越來越困難,解剖學教學中尸源匱乏已成為制約我國醫(yī)學教育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尸體解剖作為解剖學教學的基本方式和主要手段,可以使醫(yī)學生更加深入地觀察和辨認人體器官的形態(tài)、結構、位置及毗鄰等關系,認識各個組織、器官的功能和相互作用,更加牢固地掌握解剖學理論知識。學生也只有通過親自動手在教學尸體上進行系統(tǒng)的操作訓練,才能更好地體會和把握人體組織和器官的結構特點,提高自身動手操作的能力,如切割皮膚的力度、分離肌肉的方式、處理血管和神經(jīng)的技巧等,為以后的臨床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隨著近年來醫(yī)藥院校招生規(guī)模的擴大,用于解剖學教學的尸體消耗量越來越大,而尸體來源又極為匱乏。有些院校難以保證每個實驗室擁有一套教學示教標本,只好一再削減實驗課;在局部解剖學教學中更是大量削減解剖用尸,有的甚至直接變成了示教觀察教學。
由于尸體匱乏以及大學擴招的影響,我國醫(yī)科院校的解剖課平均十幾個人甚至幾十個人才能操作一具尸體,學生通常只能在旁觀摩,親手操作的機會是少之又少。我校前幾年局部解剖學實驗課每個班(約25人)解剖2具尸體,近幾年尸源緊缺,減為每個班解剖1具尸體,且成年尸體越來越少,只能用童尸來替代。童尸很多重要的血管、神經(jīng)等結構細小不易分離,也不利于示教觀察,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教學效果。
3.1 合理利用現(xiàn)有資源,教育學生注意保護教學標本 解剖學教學標本作為一種比較特殊的教學資源,其制作材料緊缺、制作過程復雜且容易損耗。學生在觀察系統(tǒng)解剖學教學示教標本時為了看得更清楚,經(jīng)常會用器械牽拉某些結構,尤其是血管、神經(jīng)等比較脆弱的組織,很容易將其拉斷,而一旦破壞了這些結構,這件由實驗技術人員花費大量精力制作出來的標本也就宣告報廢。所以在實驗課中首先要教育學生在觀察標本過程中動作輕柔,注意保護這些現(xiàn)有的教學標本。同時有一部分容易損傷的標本也可以考慮制作成瓶裝標本,用指示信號標出其中的重要結構供學生觀察,這樣可以大大減少標本的損耗,延長標本的使用時間,從而節(jié)約制作標本所需要的尸體資源。
3.2 局解尸體再利用 為了解決尸源匱乏的問題,我們一直在積極探索如何能夠合理地、最大限度地利用現(xiàn)有尸體資源,把尸體標本的綜合利用作為實驗教學改革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使解剖學多門課程的實驗教學資源能夠共享。首先,在局部解剖學教學過程中,要注意保護教學尸體。局部解剖操作時間較長,一般從第1~16周,為了防止尸體干燥、霉變甚至腐爛,應加強管理[2]。尸體標本存放在可升降解剖臺中,實驗操作時升起使用,操作結束后在尸體標本的表面噴灑一遍5%的甲醛溶液或用自來水淋濕,然后用塑料布將尸體標本包裹起來放置,再將解剖臺降下蓋好,這樣可防止標本干燥或霉變。第二,在局部解剖學實驗課中,指導老師應教育學生尊重尸體,珍惜尸體。在開始操作前首先對學生講解當天要解剖和觀察的結構以及具體操作的方法,必要時要進行示范操作,不但要對解剖學內容的要點和難點給予強調,還要對操作方法進行技術指導,避免學生因盲目操作造成結構破壞。第三,實行分組考核制度。根據(jù)每組學生所做的各項操作,如剝皮是否干凈、淺筋膜分離情況、主要器官結構的暴露效果、有無重大損壞等,由老師給予評價并記分。這樣不但可以使學生每一次實驗課都能認真細致地完成操作又確保了尸體標本的完好率。第四,將每學期局解學生操作過的尸體進行回收再利用,由專門的實驗技術人員將這些尸體進行處理,比如取下其中比較完整的結構,制作成系統(tǒng)解剖學教學示教標本或陳列標本;取下骨補充到分離骨標本或制作成整體骨架;頭顱可制成腦神經(jīng)出顱部位標本、連體腦干標本,離體腦標本;內臟器官保存完好的可摘取下來,供系統(tǒng)解剖學實驗觀察器官的正常形態(tài);有些解剖操作后的尸體也可用于老師和學生的科學研究等。
通過各環(huán)節(jié)加強尸體標本的保護和局解尸體再利用,既能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又能回收優(yōu)質標本,改善解剖學的教學條件,同時也提高了教育經(jīng)費和尸體資源的利用率,對促進解剖學實驗室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3.3 鼓勵捐贈遺體,積極拓展尸體收集途徑 遺體捐獻是醫(yī)學院校教學使用尸體來源的重要渠道。在一些發(fā)達國家遺體捐獻是很普遍的,國外遺體捐獻率一般在30%~80%,且一些醫(yī)學發(fā)達的國家十分重視尸體解剖,有些國家甚至把尸體解剖作為一項死亡后必需的程序。國外尸檢率較高,一般維持在30%~40%,但我國的遺體捐獻起步較晚、發(fā)展緩慢,影響遺體捐獻的制約因素很多,主要有倫理觀念障礙、法治建設滯后、人文關懷缺乏等[3]。
要消除這些制約因素,還需要做長期大量的工作。首先,應加強和完善全社會遺體捐獻的宣教,為捐獻者和其家屬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肯定和鼓勵這種無私的奉獻行為,也使捐獻者能夠實現(xiàn)他們的崇高愿望。第二,應逐漸完善遺體捐獻立法,規(guī)范遺體捐獻流程。完善的立法不但可以打消捐獻者的疑慮,保障捐獻者及其家屬的真正意愿和合法權益,而且可以使遺體接受機構在辦理過程中有法可依,有理可循。第三,遺體捐獻后是否能夠得到應有的尊重,是影響人們實現(xiàn)遺體捐獻愿望的重要因素。對遺體的尊重和保護是死者親屬的精神需求和道德要求,也是社會公眾的精神需求和道德要求。因此,在進行尸體解剖之時,自覺地以一些方式表達對遺體捐獻者的尊敬,如進行教學前簡樸的默哀儀式,操作時嚴肅認真等是非常必要的。尊重遺體不僅可以緩解尸體解剖所引起的社會倫理學問題,也可以打消有意捐獻遺體者的顧慮,讓他們早日下定捐獻遺體的決心[4]。
3.4 引入數(shù)字化技術等其他替代方法,作為尸體標本的補充 隨著信息科學的迅速發(fā)展,尤其是計算機及網(wǎng)絡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人類社會已經(jīng)進入了數(shù)字化時代,而數(shù)字化技術在基礎醫(yī)學教育中也有了廣泛的應用。解剖學作為形態(tài)學課程,可以與數(shù)字化技術進行完美結合以提高解剖學的教學效果。如數(shù)字化虛擬人體數(shù)據(jù)集提供了完整、連續(xù)、精細的人體二維解剖圖像,并可建立三維可視化模型和構建虛擬人體解剖模型。使用這種模型,學生不但可以從任意角度、任何剖面觀察人體結構,還可以在三維空間對要觀察的結構進行放大、旋轉和平移等操作,通過仔細地觀察清楚地了解人體內各器官組織的空間關系,并對人體的各結構能夠在腦海中形成一個整體的影像。數(shù)字化技術在解剖學中的應用可以從很大程度上補充和替代尸源不足所帶來的影響。
除了引入數(shù)字化技術,還有如雇傭人體解剖模特、身體投影及使用影像學技術等多種途徑,都可以不同程度地作為尸體標本不足的替代和局限性的補充,用以提高解剖學的教學質量。
總之,尸體解剖應是主要的解剖學教學方式,其他教學方式只是尸體解剖方式的有益補充而不能替代它。尸體解剖的操作實踐仍然是當今美國和歐洲醫(yī)學院校的重要解剖學教學方式[5]。而尸源匱乏則是制約解剖學乃至醫(yī)學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我們應積極探索并尋求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使解剖學實驗能夠為醫(yī)學生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1]Mclachian JC,Bligh J,Bradley P,et al.Teaching anatomy without cadavers[J]. Med Educ,2004,38(4):418-424.
[2]劉希偉,胡濤,曲洪林.局部解剖學標本的設計及綜合利用[J].衛(wèi)生職業(yè)教育,2007,25(15):102.
[3]柯荔寧.遺體捐獻障礙分析及改進對策[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2007,8(1):14-17.
[4]劉尚清,蔡容.如何解決尸源匱乏問題[J].解剖學雜志,2007,30(4):514-515.
[5]Captier G,Canovas F,Bonnel F.The human body and the computer as pedagogic tools for anatomy: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Morpholog ie,2005,89(286):14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