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文婧
2008年11月1日,一個自稱本聰?shù)娜?,在一個隱秘的密碼評論組上貼出一篇研討陳述,并提出了他對電子貨幣的設想,比特幣就此面世。1年后,比特幣的首筆交易完成。比特幣基于一套密碼編碼、通過復雜算法產生,可通過任意一臺聯(lián)網的計算機實現(xiàn)流通,任何人都可挖掘、購買、出售或收取比特幣。比特幣的總量是有限的,預設為2100萬個,預計在2140年全部產生。
一個被計算機技術高超的“極客”所創(chuàng)造和追捧的“天才游戲”,近年來卻得到了全世界的“追捧”,走進了大眾生活,很多地方可以與國家法定貨幣兌換,接受比特幣支付的領域和商家也越來越多,還衍生出了比特幣ATM機、交易所、甚至是投資或者投機的金融產品。值得注意的是,截至2013年10月底,中國成為最多人下載比特幣軟件的國家,比特幣每天交易量上升到10萬個,市場份額占全球的50%,已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比特幣市場,還擁有了全球最大的比特幣交易所。
隨著比特幣逐漸由小眾“游戲”進入大眾流通環(huán)節(jié),對其的定義也逐漸由“虛擬物品”變成了“金融屬性”。世界各國政府對比特幣的心態(tài)非常復雜,目前大多數(shù)國家和地區(qū)依然是放任不管,但有的國家進行了部分監(jiān)管,有的承認了其合法性,有的限制使用。2013年7月30日,泰國成為首個完全禁止比特幣的國家,但卻沒有拿出實施這一禁令的具體措施。而德國卻于2013年8月19日成為了全球首個正式承認比特幣的合法貨幣地位的國家,比特幣被定義為“私人貨幣”,持有者可以使用比特幣繳納稅金或者用作其他用途。
作為風向標的美國,態(tài)度幾經反復。今年3月,美國財政部要求各大比特幣交易服務滿足與銀行類似的監(jiān)管規(guī)定;而在5月,負責調查洗錢犯罪的警察部門卻切斷了通往全球最大比特幣交易服務的支付渠道;但8月8日,美國聯(lián)邦法官卻裁定比特幣將被視為貨幣;11月18日,美國司法部和證交會的代表稱,比特幣是一種合法的金融工具,美聯(lián)儲主席伯南克還認為,比特幣“或具有長期的承諾”,也能夠某一天“促進更快速、更安全和更高效的支付體系”,“目前還沒有必要對它們進行直接干預和監(jiān)管”。
對美國來說,比特幣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如果比特幣一旦成為公認的國際貨幣,首當其沖的就是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另一方面,比特幣目前的兌換主要是以美元定價,比特幣的技術和人才也主要集中在美國,如果比特幣發(fā)展好,實際上又是變相提升了美元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比特幣是去中心化的,只要還有互聯(lián)網,還剩下一個賬戶,它就可以復活。正因為如此,美國的態(tài)度才不那么明確和堅定,更多地將其作為一個創(chuàng)新試驗對待。
因為比特幣的產生速度和總量是明確的,因此確定比特幣幣值的決定性因素,就是能得到多少法定貨幣的承認,得到多少人、多少商品和服務的支付允許。正因為這兩個因素現(xiàn)在還充滿了不確定性,所以比特幣的成交價也就如“過山車”,起伏不定,甚至是暴漲暴跌。需要注意的是,比特幣存于本地而非網絡、流通完全由網絡控制而非第三方機構,從而進一步增加了人們對比特幣硬通貨地位的預期,這兩年比特幣的漲跌實際上就己與黃金脫離了必然關系。
任其發(fā)展,比特幣對金融業(yè)的影響無疑是顛覆性的。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面前,對中國的決策和管理智慧無疑是一個巨大考驗。如果確信其會成功,但萬一比特幣終究只是一個試驗品怎么辦;如果像泰國一樣對其下禁令,如果比特幣成功了,中國又可能失去其難得的金融以及相關產業(yè)的發(fā)展機遇。但是,這并不意味我們應該毫無作為。至少,比特幣的支付會成為逃稅天堂,在洗錢、行賄受賄、轉移資產方面的問題也已經顯現(xiàn),平臺跑路的例子及其帶來的糾紛也已經產生。
所以,我們在提醒投資者“入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的同時,至少也應該向美國學習,先將比特幣納入現(xiàn)有法律的監(jiān)管體系,“積極制定”有關稅則,并加緊探索我們自己的虛擬貨幣監(jiān)管體系。同時,也可以像德國一樣,嘗試建立與銀行建立直接合作關系的比特幣交易平臺,將比特幣的交易情況悉數(shù)掌握以便決策,同時也避免了交易平臺“跑路”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