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
摘 要:語言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語言在形成初期是依靠“意識焦點”來完成語音與語義的關聯(lián)的,這些關聯(lián)一開始是無理據(jù)的,然而在后來的發(fā)展過程中,有些語音與語義的關聯(lián)又有了理據(jù)性。語言表達的實質則是一個從心理到物理再到心理的過程。
關鍵詞:語言;語言起源;符號;表達;過程
中圖分類號:H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02-0177-03
語言作為人類的交際工具,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有人類的地方就有語言,仿佛語言和人類天生就是一起存在著的。那么,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呢?在人類發(fā)展的最初,語言是如何形成的呢?形成后的語言又是如何達到表達的目的呢?本文的內(nèi)容主要就是解決這些問題的。
對于語言起源的問題的解釋,要追溯到人類形成的初期。從進化論角度說,最早的人類是由遠古類人猿進化而來,滄海桑田,我們已經(jīng)無法再現(xiàn)當初的情景,但是我們依然可以從今天的類人猿身上獲得一些信息,猩猩是類人猿的一種屬,是和人類親緣關系最近的一種類人猿,可以說,猩猩就是形成中的人。所以,在今天的科學研究中,想要了解早期人類的一些情況,就必須從關注猩猩的世界出發(fā)。同樣的,我們也可以根據(jù)對黑猩猩的觀察,來還原語言起源的過程。
一、猩猩的表達方式
通過一些紀錄片我們可以看到,猩猩的世界與人類世界有著諸多的相似之處,它們之間也有著各式各樣的社會關系:母親對孩子的愛護與包容,強者對弱者的侵犯與欺凌,這些在它們生活的世界里比比皆是,甚至在猩猩的群體中還存在團結協(xié)作、排除異己,并且當中不乏派系斗爭。在這樣錯綜復雜的關系中,猩猩的表達方式主要有以下5種:
1.聲音。猩猩們用叫聲傳達一定的信息。它們在悲傷、恐懼、憤怒的時候,都會發(fā)出不同的聲音,而其它猩猩在聽到這些聲音后,通常能夠做出必要的反應。比如與母親走散的小猩猩發(fā)出恐懼的哀嚎,它的母親就會循著聲音來找它。再如,當有另外一隊猩猩到達的時候,猩猩群中會發(fā)出一陣叫囂。這些都是它們以聲音為媒介的表達;
2.身勢。身勢可以簡單理解成肢體的動作。比如:猩猩姐姐觸碰弟弟,是表達一種友好,感興趣的意思;而強者對弱者的擁抱或輕輕拍打則是表達安撫的一種方式;
3.表情?!肚橥肿愫谛尚伞罚o錄片)中提到了一只會獵殺其它母猩猩的孩子的母猩猩激情,描述它的面部表情冷漠無情,由此引起了觀察員的注意,覺得它很奇怪。這里激情冷漠的表情可以說是對它殘忍內(nèi)心的一種表達;
4.眼神。在激情對一名小猩猩施行暴行的時候,小猩猩的姐姐向觀察的助理求助,它“直直地注視助理,再回頭看看后面可怕的景象”,①這時候的眼神就是一種表達方式;
5.手勢。這類表達方式在猩猩的生活中似乎不太常用,但依然存在著,比如它們會揮舞樹枝以驅趕近旁的狒狒,表達威脅與恐嚇的意思;
6.行為。用行為作為表達的方式的現(xiàn)象比較好捕捉。比如,在菲菲(一只少年母猩猩)對小猩猩表示出興趣的時候,小猩猩的媽媽會擋開它撫摸的手或腳,甚至抱著孩子走開,表示對菲菲的不耐煩;在老麥格雷癱瘓的時候,其它猩猩會避開它表示害怕;
可以說,作為形成中的人,猩猩的世界里是不存在語言的,起碼在我們觀察到的這個階段,他們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僅僅是依靠一些很簡單的方式。由此我們大概可以推知,語言是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那這個形成的過程究竟是怎樣的呢?要具體解釋這個問題,我們首先得了解以下兩個詞語的內(nèi)涵。
二、符號和指號
符號和指號之間的相同之處在于,符號和指號都是一種表達媒介,作為一種外在的形式,可以被用來表達一定的內(nèi)在的精神意識。而符號和指號的不同之處則在于,作為符號,其用來表達某種內(nèi)容的形式與其表達的內(nèi)容之間原本是沒有任何關系的,是需要約定的;指號則不然,其表達內(nèi)容的形式與其所表達的內(nèi)容之間的關聯(lián)是天然的、自然的。打個比方說,我們在陽臺上晾掛毛巾,這個行為一般情況下表達的內(nèi)容是毛巾濕了,需要晾干,此時該行為是指號。但是,在特殊情況下,這晾掛的毛巾可能成為某種象征,在諜戰(zhàn)片里,通常意味著內(nèi)應準備就緒,外援可以采取行動,此時該行為就是符號了。
了解了符號和指號,我們就能很輕易地發(fā)現(xiàn)形成中的人(猩猩)和真正的人類在表達方式上的本質區(qū)別了。即:形成中的人在絕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使用的指號,但對于形成后的人,其同一種形式則可以具有兩種屬性(符號和指號兩種)。那么,這又與語言的起源有什么關系呢?這就是下面我們要解決的問題。
三、語言究竟從何而來
(一)語言是符號
語言的本質就是一套能夠表達一定意義的符號系統(tǒng),很顯然這句話中包含兩方面信息:第一,語言是符號;第二,這種符號能表達一定的意義。同樣的,我們也很清楚,語言這種符號是由兩部分構成的,即聲音與意義。簡言之,也就是說,gou這個聲音作為一種符號,能夠表達“狗”這個形象的意義。這樣一來,對于語言如何起源的問題,就可以簡化為聲音與意義是怎樣結合的問題了。
我們通常所說的“表達”就是對內(nèi)在精神意識的一種外化,我們處在繽紛多彩的客觀世界當中,并每時每刻都在感知著我們所置身的這個世界,我們不斷地運用各種感覺器官感知著這個世界,包括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和觸覺。而感知到的內(nèi)容就是已經(jīng)被我們內(nèi)化了的外部世界。我們現(xiàn)在所要表達的一切內(nèi)容,都是我們能夠感知到的外部世界,也就是已經(jīng)被我們內(nèi)化了的外部世界。人類的外化手段與最初形成中的人(猩猩)沒有區(qū)別,主要有6種,分別是聲音、表情、眼神、行為、手勢、身勢等。而我們在語言表達的最終采取了聲音這種媒介,這是由聲音的性質決定的。它易于獲取,方便攜帶,并且有良好的區(qū)分性,種種優(yōu)勢使得人類在多種多樣的外化手段中選取它作為最主要的介質。
形成中的人,也就是人類最初對于精神意識的外化(也可以理解為表達)主要采用的是“指號”的形式,在這個階段,6種外化方式的作用是相等的,不分主次的。然而在今天,我們發(fā)現(xiàn)聲音已經(jīng)在6種方式中脫穎而出,成為最主要的外化手段,在這個上升的過程中,聲音必須沖破一切形式與內(nèi)容的自然關聯(lián)。也就是說,必須使“指號”成為“符號”。但是在沒有語言的狀態(tài)下,如何達到這樣的目的呢?在這里我們可以運用“意識焦點”的相關內(nèi)容來解釋。endprint
(二)意識焦點
人類在外化客觀世界的過程中,與感覺器官相互呼應起作用的是“意識焦點”,意識焦點可以被簡單地理解成“注意力”,它決定了我們的意識集中在哪里,也就是說,意識焦點所停留的地方,就是我們大腦能夠識別到的內(nèi)容。所以說,意識焦點可以將外在無關的兩種事物關聯(lián)起來,也可以將外在原本就有關聯(lián)的事物在人腦中重新進行新的關聯(lián)。為什么這樣說呢?我們可以從意識焦點在語言音與義結合中起作用的過程上理解:假設現(xiàn)在原始部落中有一條狗,那么當大家都有意識地注視著這條狗的時候,也就意味著大家的意識焦點都在這條狗身上,再假設這個時候有人發(fā)出了gou這個聲音,而剛好這個聲音又被大家注意到了,這時大家的意識焦點又都集中到了gou這個聲音上??赡艿谝淮纬霈F(xiàn)這樣的情況時不會有什么作用,但是一旦這種情況反復出現(xiàn),每次出現(xiàn)狗的時候都剛好有gou的聲音,人們的兩次意識焦點就會產(chǎn)生關聯(lián),將這兩種無關的事物內(nèi)化成有關聯(lián)的事物。在以后的各種情況下,人們聽到gou這個聲音就會自然聯(lián)想到狗這種動物,反之亦然,人們在看見狗這種動物時就會想到gou這個聲音。這樣,人類語言史上的第一次音義結合就完成了!明白了一個過程,我們就不難理解上文所說的意識焦點的兩個作用了,理順了這兩個作用,我們就可以想象聲音是如何由指號發(fā)展為符號的了。
說到這里,對于語言聲音與意義結合的問題,基本上就算解決了一大部分,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解決了語言起源的全部問題,因為上文只是用意識焦點解釋了如何結合,并沒有具體分析某個語言符號的聲音與意義的關聯(lián)性。千百年來,語音與語義的關聯(lián)一直為人們所探討,這一問題也是關于語言起源的一個不能忽視的部分。
(三)語音與語義的結合
目前為止,國外學術界對于符號“音義結合”途徑主要有兩種說法,分別是“理據(jù)說”和“約定說”。早在古希臘時期,人們就已經(jīng)開始注意到名實關系,在《柏拉圖全集之克拉底魯篇》中,柏拉圖曾討論了名實關系的由來,他認為“事物可以被命名和描述,只要你的描述還保持著事物的一般性質”、②“必須按照自然過程,用恰當?shù)墓ぞ呓o事物命名”。③這說明在柏拉圖看來,事物的名稱是人們依照事物本身性質命名的。這種觀點也就是“理據(jù)說”的主要觀點。還有另一種說法即“約定說”,也就是認為語言符號的聲音與意義之間的關聯(lián)是任意的,沒有任何依據(jù)的。這一觀點主要由索緒爾提出,他認為某一聲音序列和它所表達的意義之間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是不可論證的。
就漢語而言,我國學者對于“音義結合”途徑的問題,前期主要堅持“理據(jù)說”,認為“名生于實”(《管子·九守》)、④“物故有形,形固有名”(《管子·心術上》)。后期受索緒爾影響,主要傾向“約定說”,這一觀點的主要依據(jù)就是《荀子·正名》中的一段話“名無固宜,約之以命,約定俗成謂之宜,異于約謂之不宜。名無固實,約之以命實,約定俗成謂之實名”。
兩種觀點都有各自的合理之處,但是如果我們仔細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無論是“理據(jù)說”還是“約定說”,都不能徹底壓垮對方,從而完全合理地解釋語言中聲音與意義的結合問題,所以說,這兩種觀點都不能一概而全,我們要將其綜合考慮。在語言形成的最初,人類利用意識焦點使本來沒有關聯(lián)的聲音和意義關聯(lián)起來,成為符號。這時它的音和義沒有本質的或必然的聯(lián)系,是完全由人們假定的。但是這種“無關之關”一旦形成,并被多數(shù)人所接受,就成為了一種具有一定客觀內(nèi)容和社會意義的載體,不能夠再隨意更改,也就不再是假定的符號了,而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音義結合體。
簡言之,在語言形成的最初,語音與語義的結合是任意的,當這種任意關聯(lián)形成一定規(guī)模以后,人們在這種任意的關聯(lián)基礎之上,又利用現(xiàn)有的語言繼續(xù)將其它聲音與意義結合起來,以擴大語言的功用,增加表達的深度和廣度,此時的關聯(lián)就可以有一定的理據(jù)成分了。等到語言中所有符號(現(xiàn)行的所有)的聲音與意義都關聯(lián)完成之后,語音和語義的結合也就徹底地固定了,無論是隨意關聯(lián)的還是理據(jù)關聯(lián)的,人們只能沿用下去,這樣語言就成為一個固定的符號系統(tǒng)。關于語言起源的問題的兩個大方面我們就基本解決了。但是問題又來了,語言在形成以后,是如何起到表達的效果的呢?
四、語言表達的實質
語言作為人類表達思維情感的工具,在人類的文明史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使用幾乎可以被認為是人類一切成果取得的根基。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進行著語言表達,然而,對于語言表達的實質,我們真的了解嗎?
一般情況下我們所理解的表達,就是一個人把他自己的想法或感情(以下我們統(tǒng)稱為內(nèi)在的精神意識)傳達給其它人,這是一個將精神意識外化的過程,這一點我們可以理解。但是問題在于,人們外化的這個過程是如何進行的?通常所說的“我有一個思想,你有一個思想,交換一下,我們就都有了兩個思想”的這個交換過程是怎樣的?思想是否真的可以與蘋果類比,其交換過程就是從一個人的手里傳遞要另一個手里?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思想并非蘋果,它的傳遞也絕非一般意義上的傳遞。
當我們有表達的需要的時候,也就是我們的腦海中已經(jīng)有了某種想要外化的意識,這時我們利用聲音這個媒介,基于語言聲音與意義相結合的符號特性,用嘴發(fā)出聲音將我們內(nèi)在的精神意識外化,這聲音在空氣中傳播,然后到達另一個人的耳朵,他聽到的聲音進入大腦,成為他的精神意識,這樣一個表達的過程就完成了。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編碼——發(fā)送——傳遞——接收——解碼5個階段。而思想之所以不同于蘋果就在于傳遞這個階段,蘋果在傳遞過程中就是蘋果,而思想在傳遞過程中僅僅是聲波。因為語言是聲音與意義的結合體,語言符號中意義的一面是存在于我們自身的大腦中而非外在的客觀世界里,這一點很好理解,當人們聽到一門不懂的外語的時候,他就完全不能理解其中的意思,也就是說,他接收到的聲音在他的大腦中找不到相應的意義來關聯(lián),這充分說明了語言中意義的一面是存在于我們個體的大腦內(nèi)部,而并非是和聲音一起存在于客觀世界,因為如果那樣的話,我們就可以理解一切我們能夠聽到的語言了。所以說,在語言表達階段,我們能夠根據(jù)對方的語言獲取相應的信息,也正是因為對方發(fā)出的聲音喚起了我們大腦中與這些聲音相關聯(lián)的意義。
這就是語言表達的實質。也就是索緒爾說的一個從心理到物理再到心理的過程,它與我們通常意義下的理解不一樣,思想的傳遞并不能與蘋果的傳遞類比。因為思想在傳遞過程中只有物理屬性,它是在被接收與解碼之后,與接受者大腦中相關的意義關聯(lián),才被接受者內(nèi)化為自己的精神意識的。所以現(xiàn)實生活中才會有“不能理解”“聽不懂”這樣的誤會出現(xiàn)。
語言發(fā)展到今天,已經(jīng)和人類的精神意識緊密結合,人們不僅用語言來表達自身的精神意識,也利用語言(文字是書面的語言)來接收更多的外部信息。正是因為這樣,我們才得以在這里探討語言的起源與語言的表達實質問題。然而,語言的奧秘還有很多,是值得我們窮極一生去追尋的。
注 釋:
①《情同手足黑猩猩》中的解說詞。
②③《柏拉圖全集》卷二之克拉底魯篇。
④這句話并沒有在《管子》中找到原文,材料來自徐通鏘《語言學是什么》。
參考文獻:
〔1〕柏拉圖.柏拉圖全集(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3〕讀秀書庫.荀子.
〔4〕徐通鏘.語言學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6〕韓寶育.語言與人的意義世界[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7〕韓寶育.關于人類語言表達的思考[J].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1,(4).
〔8〕濮之珍.中國語言學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 姜黎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