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鑫
(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重慶 401120)
接受理論視野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研究
黃 鑫
(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重慶 401120)
社會轉型給人們帶來了多元化思想意識形態(tài),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西方推行的“和平演變與”和西方意識形態(tài)的滲入,傳統(tǒng)單一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受到嚴重的沖擊。主要表現(xiàn)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主體性價值認同存在爭議;部分受教育者對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認識存在一定排擠、逆反、機械等一系列接受障礙問題。新形勢下,要借鑒接受理論的有益經(jīng)驗,充分滿足受教育者的需要;教育的內(nèi)容要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認知結構;要強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互動,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論;基本內(nèi)涵;境遇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接受”模式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對教育內(nèi)容和受教育者思想狀況把握的基礎上,運用各種方式、方法、手段,對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性的教育影響,以期望受教育者符合一定社會所需要的思想政治素質(zhì)。
接受理論的內(nèi)涵主要來源于美學、傳播學、哲學、本文解釋學等不同學科,它借鑒其他學科的方法、內(nèi)涵,同時又表現(xiàn)具有獨立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學科特征,具有獨立性、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性的學科特色。
(一)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傳統(tǒng)式”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論
這里的“傳統(tǒng)式”以雙引號界定。學界對傳統(tǒng)理論沒有作相關界定,容易造成學界學術概念使用的混亂。本文所指傳統(tǒng)是指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以來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論的傳統(tǒng)范式。其與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論具有本質(zhì)不同,體現(xiàn)在對于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價值位階的定位上?!皞鹘y(tǒng)式”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定位是教育者。教育者單向地向受教育者“灌輸”。思想政治教育是機械的“主體-客體”之間的對話,主體強制性給客體提供動力來源。兩者主體明顯,在教育實踐中難以實現(xiàn)以人為本、主體與客體之間互動、情感交融、共同的提升。無疑,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和改革開放初期,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運用自上而下的“灌輸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物質(zhì)基礎夯實以及實踐不同價值理念的融合,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傳輸模式顯現(xiàn)出弊端,難以使受教育者“心悅誠服”地受教育者的教育內(nèi)容。
(二)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論的內(nèi)涵
時代在發(fā)展,思想政治理論與時俱進,接受理論的時代內(nèi)涵也進一步豐富和發(fā)展。目前學界不少學者對于接受理論學進行了研究:如張耀燦、鄭永廷《現(xiàn)代思想政治學》,邱柏生教授《思想教育接受學》,王敏教授《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論》,吳剛教授《接受認識論引論》,胡木貴、鄭雪輝《接受學導論》,萬光俠《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學基礎》,劉振忠《軍隊思想政治教育學》等著述,從不同的維度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論進行探究。本人認為,張耀燦、鄭永廷對思想政治教育下定義更具完整性、時代性、科學性、系統(tǒng)性。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指發(fā)生在思想政治接受主體出于自身需要,在環(huán)境影響作用下通過某些中介對接受客體進行反映、選擇、整合、內(nèi)化、外化等多環(huán)節(jié)構成的、連續(xù)的、完整的活動過程。通過有效的接受,社會和社會群體的一定思想觀念,政治觀念,道德觀念,就可以被內(nèi)化為接受主體的品德思想,并外化為品德行為[1]。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理論并不是要爭論“主體-客體”誰來主導天平;也不是只僅僅停留在主體客體“雙重主體性”互動關系上;更不是僅僅單獨從不同學科分析接受理論的“虎皮工程”。它應該揭示新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運行系統(tǒng)的生態(tài)接受模式。從動態(tài)的主體、客體,圍繞環(huán)境、學科、心理認知等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本身與接受者的對話、內(nèi)化、反饋、對話的生態(tài)接受過程。思想政治教育更應關注接受者的需求,激發(fā)接受者需求,促進情感融入方式方法的創(chuàng)新。
當前接受教育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不理想, 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認識接受存在偏差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項社會實踐活動,是一定階級的精神生產(chǎn)和主導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方式”[2]52,因此受教育者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政治傾向性,因而這些信息的接受相當程度上依賴于人們已有的思想觀念和道德圖式及需求的選擇,相對于科學認識成果來說,其接受有更大的難度”[3]68。其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指向,是“思想政治教育用科學的理論武裝人、用正確的思想教育人,就是為了幫助和引導人們認識、改造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提高改造客觀世界與主觀世界的能力”[2]137,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主要是價值認識方面的接受,這種接受比對科學認識成果的接受難度大。
(二)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具有主體性缺位
思想政治教育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介體、教育環(huán)體等要素組成的復雜動態(tài)系統(tǒng),在這個系統(tǒng)中,受教育者處于主體地位。一是由于受教育者作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個體,在受教育者所傳播的思想政治教育時,也把教育者作為自己的認識對象,并影響和改造教育者本身。二是受教育者處于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組成的復雜動態(tài)系統(tǒng)中,必然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內(nèi)容、載體、環(huán)境作為自己的認識對象。三是受教育者所接收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經(jīng)過受教育者個體的認知、認同、內(nèi)化、外化等環(huán)節(jié),才可能最終被受教育者所掌握。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這種主體性,影響教育者所施加的教育影響。但實踐中,接受者的主體性卻時常被忽略,傳統(tǒng)的集權體制下自上而下的灌輸式教育模式仍然存在。另外,接受者主體性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統(tǒng)中定位還有待于拓展、深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中缺乏實證性分析研究和目標定位
在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部分受教育者由于受到社會上一些錯誤思潮的影響,對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偏見和戒心,一聽說“上政治課”,“聽報告”就自然而然產(chǎn)生厭倦或抵觸情緒,對受教育者的這些不接受心理,思想政治教育者應當正視,而不是抱怨,要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規(guī)律去化解,遵循受教育者的接受心理去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并不是對一切事物都持不接受心理,在某些問題上是具有強烈接受心理的。比如說,受教育者對真理容易接受,對想象化的東西容易接受,對符合時代特征的東西容易接受,對他們感興趣的東西容易接受,對“通情達理”的教育容易接受等等。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者就應該結合受教育者的這些心理特點、情趣愛好等因勢利導,提高受教育者的接受效果。
為了提升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本文試著提出以下三條路徑。
(一)滿足、激發(fā)受教育者的需要
馬克思指出“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某種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4]。馬斯洛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把人類需求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需求是人類一切認識活動和實踐活動的基點,接受活動作為一項有目的性的認識活動、實踐活動,必然與其本身的一定需求相關聯(lián)。從這個理論我們可以得出,沒有需求也就沒有接受活動,而且受教育者的內(nèi)生需求越強烈,進行接受活動的自覺性就越高,積極性就越強,反之亦然。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重視受教育者的需要,激發(fā)受教育者的需要。
1.滿足受教育者的需求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首先要明確教育是為了受教育者,而不僅僅強調(diào)為了國家、為了社會。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須根據(jù)受教育者自身需求的差異,需求的強烈程度不同,設法去適應和滿足他們合理的、正確的需求,同時也要注意受教育者錯誤的或不切實際的需求。“合理需要也就是說符合社會現(xiàn)行道德規(guī)范并與社會生產(chǎn)力發(fā)展水平相一致的需求,反之就是不合理需求”[3]136。比如,受教育者對形象化的東西容易接受,那么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就可以采用多媒體教學,把思想政治理論運用形象化的方式傳達出來,這樣就滿足了受教育者的需求。
2.激勵受教育者的需要
第一,尋找教學中受教育者需要的切入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要了解不同受教育者的共同需要,鉆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找到二者的契合點,選準在教學中激發(fā)受教育者需要的切入點,以激發(fā)受教育者的學習動機。如果受教育者具有強烈的成長動機,那么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論課各門課程的前言或緒論中,就應該結合受教育者成長需要來設計教學,不但要從國家的要求、社會的需要來講學習該門課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還應該從受教育者個人成長的角度來說明學習該課程的重要性,從而激發(fā)受教育者的學習動機[3]134。
第二,利用需要發(fā)生途徑激發(fā)受教育者內(nèi)生性新需要。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習者內(nèi)生性新學習需要可以通過兩條途徑來形成。一是直接發(fā)生途徑,二是間接發(fā)生途徑[3]134。直接發(fā)生途徑,即因原有學習需要不斷得到滿足而直接產(chǎn)生的新的更穩(wěn)定更深入的學習需要。因此,教育者就不應該停留在淺顯的“書本內(nèi)容是什么”層面進行教學,而應引導他們?nèi)ヌ角蟆盀槭裁础焙汀霸趺礃印薄@?,在“科學發(fā)展觀”這一知識點的講解中,不僅教導學生什么是“科學發(fā)展觀”,更應該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科學發(fā)展觀是在胡錦濤時代提出,而不是江澤民時代提出?激發(fā)了學生新的學習需要;間接發(fā)生途徑激發(fā),即因新的學習需要,是由原來滿足某種需要的手段、工具、理念轉化而來的。如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組織受教育者學習調(diào)研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對我國社會發(fā)展的意義,受教育者就可能會在這類社會實踐中發(fā)現(xiàn)更多的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從而激發(fā)他們新的學習需要。
(二)教育的內(nèi)容要符合受教育者的心理認知結構
在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部分受教育者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自身的認知結構為基礎的,只有符合認知范疇的事物,受教育者才會理解并接受。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內(nèi)容要在合理范圍內(nèi)符合受教育者的認知結構,即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與受教育者原有的認知結構具有一定的差異、矛盾,但又不能完全沖擊受教育者原有的認知結構圖式。應該從理論上肯定這樣的合理差異性。如果教育內(nèi)容與受教育者原有的認知結構圖式?jīng)]有差異性,把小學生教材里的常識講給大學生聽,那就達不到提高受教育者思想認識水平的目的。教育內(nèi)容也不能完全沖擊受教育者原有的認知結構,比如說把高校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課程講給小學生聽,那就完全沖擊了他們現(xiàn)有的認知結構,達不到教育目的。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最好講清楚對于受教育者來說似懂非懂、似會非會的知識點,這樣有助于激發(fā)受教育者的好奇心和好勝心。
教育內(nèi)容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認知結構,這一要求也與前蘇聯(lián)著名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相似。所謂“最近發(fā)展區(qū)”,指個體原有的心理發(fā)展水平與外部教育內(nèi)容刺激產(chǎn)生的心理發(fā)展需求之間存在的差異,當外部教育內(nèi)容正好落入“最近發(fā)展區(qū)”中,比較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如果不及或超越個體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就難以共鳴,不易被受教育者所接受。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細化層級和理論接受點,即根據(jù)受教育者不同的思想狀況、思維方式、認知特點等區(qū)別對待,因材施教,分階段、分層次實施。實踐中為了防止教育內(nèi)容超越受教育者“發(fā)展區(qū)”的認知水平,教育者首先要深入調(diào)查研究,既進行相對靜止的觀察,又加以動態(tài)的比較;既要把握橫向,又要把握縱向。要掌握不同受教育者的不同思想特點,制定不同的接受目標、接受方式方法、接受效果反饋評價等指標,只有這樣思想政治教育才能適應受教育者不同的認知水平。
(三)加強情感教育,強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互動
心理學研究成果顯示,當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處于情感的“共鳴、共振期”,此時教育者進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最佳。要產(chǎn)生這種“共鳴、共振期”,關鍵在于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否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能否從內(nèi)心真正關心受教育者。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必須加強情感教育,既要付出真實的感情,把受教育者當作自己的親人和知心朋友,關心他們的內(nèi)心需求,開導他們,關心他們,同時也要重視受教育者的情感體驗,特別關注他們對思想政治教育全過程的心理感受和主觀態(tài)度;思想政治教育者既要加強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把握受教育者主要的情感,也要把握受教育者不同的情感差異;既要重視利用各種情景中的教育因素,以情育情,以景育情,又要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讓受教育者體驗生活,增強對思想道德教育的肯定性情感,讓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其教育。
要產(chǎn)生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共鳴、共振期”,只有教育者的關愛是不夠的,還要強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的互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充滿愛的相互關系是通過溝通交流、良性互動方式建立起來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應該建立長期的、穩(wěn)固的、暢通的交流渠道,定期進行高質(zhì)量的互動,形成有效的溝通機制。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首先就要改變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把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單向灌輸轉變?yōu)榻逃吆褪芙逃叩幕邮浇虒W模式?;邮娇梢允嵌嘣?,例如,在討論價值觀、人生觀等論題時,可以采取自由論壇式;在討論道德觀時,可采取辯論式;在討論愛國主義等主題時,可采取即興演講式。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其中扮演組織者的角色,不必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言論,當發(fā)現(xiàn)受教育者的看法與教育者的看法不一致時,教育者切不可馬上打斷發(fā)言,這樣會打擊受教育者積極參與的主動性。受教育者的觀點可以為教育者提供素材,便于教育者掌握他們思想的最新動態(tài),了解他們所感興趣的東西,便于教育者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備課時,尋求受教育者感興趣的話題,以適合受教育者的方式進行引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1]張耀燦,鄭永廷.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學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35.
[2]張耀燦.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胡凱.現(xiàn)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2.
責任編校:汪沛
OnEffectivenes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inUniversitiesfromthePerspectiveofReceptionTheoryParadigm
HUANG Xin
(School of Marxism,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Chongqing 401120, China)
Social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s have brought people diversified ideologies especially in the past thir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Western “peaceful evolution” and other ideologies penetrated into and seriously impacted traditional one-fold Marxism. Typically, disputes on subjectivity value identification exist among people receiv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ome of whom are rebellious for they reject or inflexibly react to the valu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educators are expected to sufficiently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receivers by drawing on the effective experience of reception theory. The teaching contents should fit the receivers’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structure. What’s m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ducators and receivers should be emphasized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reception theory; basic connotation; situation
2014-02-15
黃鑫,男,四川資陽人,西南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
時間:2014-8-28 15:45 網(wǎng)絡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4.1045.C.20140828.1545.032.html
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4.032
G641
A
1003-4730(2014)04-014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