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婉
(武漢大學文學院,湖北武漢 430072)
漢語稱數法歷時研究的一個坐標
——讀《中古漢語稱數法研究》
孫婉
(武漢大學文學院,湖北武漢 430072)
《中古漢語稱數法研究》一書分緒論、數詞的句法功能、基數與序數、倍數與分數、概數與問數、稱數法專題六個部分,全面描寫了中古漢語稱數法的類型和相關稱數專題,綜述全面,語料詳實,方法恰當,結論可信,新見紛呈,可作為漢語稱數法歷時研究的一個參考坐標。
中古漢語,稱數法,語法史
同印歐語言相比,漢語的稱數法很復雜,也很有特點。但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語言學界尚未對此做出系統(tǒng)的、全面的研究?!吨泄艥h語稱數法研究》一書以中古時期魏晉南北朝漢語稱數法為研究主體,上溯周秦,下至唐宋,在靜態(tài)描寫分析的基礎上,注重動態(tài)語言現象變化消亡的特點,詳細描寫了中古漢語稱數法的多種表現形式,反映了上古至近代漢語稱數法的變化特點。書名雖為“中古漢語稱數法研究”,但不管是語料選擇與描寫,還是對漢語基本稱數方式發(fā)展的歷時分析,都體現出正本清源、汪洋辟闔的特點,其結論多有新見,筆參造化。
全書分緒論、數詞的句法功能、基數與序數、倍數與分數、概數與問數、稱數法專題六章,基本以功能類型分章以統(tǒng)攝詳盡的分布描寫,層次清晰,條分縷析。專題部分涉及個案詳史(“那由他”)、斷代描寫(東漢佛經)、構式分析(不定數四字格等)、詞法句法(重疊與數量區(qū)間等),是中古漢語稱數法共時描寫的深化和拓展。
從漢語史研究的總體成果來看,中古漢語研究較之上古、近代較為薄弱,而中古語法的研究又要滯后于詞匯的研究。稱數法本身又是語法范疇內的一個重要內容,在語言研究中具有普遍意義。而漢語稱數法表達上的豐富多彩,又表現得極為突出,這就使得此研究具有較強的理論意義與實踐價值。
作者選擇中古語法進行研究具有彌補不足的意義。對于稱數法,以往語言研究諸家雖有論及,但多偏重于上古,而對中古稱數法的研究相對薄弱。此書的出現對語法學乃至語法史的研究均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語言理論的指導無疑是具體語言研究取得進展的重要條件。作者有較好的語言學理論修養(yǎng),并反映到該書的撰寫中。全書體現類型學理論的特點,用語法化和類推理論等來統(tǒng)率稱數法的描寫和歸納,對若干語言現象均作了很好的解釋。此外,作者還運用了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在展示中古漢語稱數法概貌的同時,也突出了時段與類型上的重點語言現象。
該書主要運用了3種研究方法。
一是歸納法。作者重視理論指導,但又不囿于一說,重視語言現象的豐富事實,但又充分利用語感,重視簡樸的歸納法,但又敏于作一些“玄思”。在摸清語料的基礎上,通過梳理歸納,上升到理論的高度,因而所得結論可靠。作者認為在電子數據庫隨手可得的今天,“有些研究搞煩瑣統(tǒng)計”,“很多窮盡性的統(tǒng)計缺少實用的意義”,頗有見地。作者在第一章緒論中對稱數法研究現狀做評述時就注重閱讀國內外語言研究理論文獻成果,從縱向和橫向、國內和國外兩個維度對前人的理論和實踐進行了公允詳實、鞭辟入里的綜述。尤其是第三節(jié)“研究方法的一些說明”中體現了作者在研究中對其他學科研究方法借鑒的努力。例如:20世紀以來,國際性的哲學思潮——現象學的運動聲勢浩大?,F象學聲稱現象學方法的第一個目標是擴大和加深我們直接經驗的范圍。赫伯特說過,“如果我們想要探尋現象本身的更細微結構,簡單與經濟的原則不論過去與現在都不是鋒利的工具,想要真正認識,所需要的就是寬宏的精神,而不是經濟的精神,是尊重而不是征服,是透鏡而不是錘子?!?/p>
該書的第二章至第五章是全文的主題,這幾章論述了多種稱數法。每種稱數法下又統(tǒng)攝若干細目,全面而詳盡,從而構建了一個中古稱數法的理論框架,可謂將稱數法的諸多問題囊括無遺。
二是比較法,該書研究對象的重點是中古時段,但不局限于此。事實上作者是把中古漢語的稱數法放入整個漢語史的背景中考察的,也就是習稱的共時研究與歷時研究的結合。唯有如此,才能在更深層次上揭示中古漢語稱數法的本質特點,以及在漢語史中的地位。作者以中古稱數法作為基點,通過縱向比較,上溯下連,勾勒出稱數法演變發(fā)展的軌跡,尤見功力。
三是點面相結合法。中古漢語稱數法這個面是由中古文獻這些點組合而成的,該書在選取文獻點時十分關注它的代表性。書中既有麻雀的解剖,又有面的拼裝。例如,第六章第一節(jié)“論佛經數名‘那由他’”引用漢文佛典以及梵文、英文等資料討論了佛經中萬以上的大數名,認為其數值介于確定和不確定之間,對“那由他”代表數值的各種說法進行了討論,還統(tǒng)計了詞典和字典中對“那由他”的解釋。
在第一章緒論的撰寫中,作者全面掌握了漢語稱數法的已有研究成果,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了研究的推進。作者對特殊用例的分析極為嚴謹,對前人的研究成果進行了仔細的分析,例如:平蕩之日,上表獻金五婆羅。(《南齊書·東南夷傳》)以上兩例用衡制單位。“婆羅”是梵語Palārdhaa的音譯,或譯為波羅、波賴他?!督浔臼琛啡隆袄徚_,多論云波羅,此云四兩”,《解脫道論》七“一頗賴他,梁言四兩”。劉世儒懷疑“四兩”太少,可能有誤。
作者不僅全面掌握了漢語稱數法的已有研究成果,還廣泛涉獵了與之相關的學科研究成果。這為作者展開研究拓展了更廣闊的的空間。例如,作者在第二章“數詞的句法功能”中從歷時的角度觀察數詞的句法功能,兼從音韻、語義角度分析了中古“數詞+‘之’+中心語”結構中“之”字結構常有“仿古色彩或湊足音節(jié)的意味”。
作者在書稿的撰寫過程中閱讀了大量的理論著作與漢語史典籍。并廣泛搜集了歷代大量的例證。就該書所用語料而言,自上古的秦簡、漢簡等,至中古的史書類、佛經類、散文類、詩歌類文獻等,直到近代的《元曲選》、《紅樓夢》等,總計幾十種,大致包括了各個朝代的一些代表性著作,這種做法提高了結論的科學性與可信度。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對出土文獻的使用頻率較高。還用到了相關的電子數據庫,例如:我們以三字組的數名進行抽樣調查,在CBET A(2008)電子大藏經中搜索的結果是:阿僧祇9780個(另,異文形式“阿僧祗”445個,阿僧企耶212個),那由他4989個(那庾多1160個),其他數名數量很少。
在廣泛接受前人成果的同時,作者還有厚實的古籍閱讀積累,這是該書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書中作為調查對象的上古至近代的古籍多達數十種,這是一般專題研究很難做到的。例如作者在論述第三章“基數與序數”中,上古序數“數前加綴”情況的“第”時所用的語料。
(1)趙,容四斗,重十七斤一兩,第武八十一。(《漢金文錄》“鄂邑家鈁”)這種特殊的“‘第’+名+數”的格式,徐正考(1999:18)認為是表示兩級的序號:“第武”是第一級序號,“八十一”是第二級序號,“第武八十一”表示此器屬于“武”類第八十一器。
(2)在上中門第二里三門東。(居延漢簡287.13)
(3)右第二亭六月食簿。(居延漢簡273.23)
(4)第二隧卒江潭以四月六日病苦服(腹)丈(脹)滿,第卅一隊率王章以四月一日病苦傷寒。(居延漢簡4.4A)
(5)當與第一輩兵俱去。(敦煌漢簡41)
(6)九月辛亥步昌侯長持第七符過田。(敦煌漢簡1579)
(7)第一樁;第二樁;第五樁;第三樁;第四樁。(敦煌漢簡1394、1395、1397、1397、1398)
以上情況表明在漢代“第”表詞綴性質的用法已相當成熟。
調查面的寬廣,無疑使該書的觀點和結論更加堅實可信。
該書有4新:由新觀點而產生新方法,由新方法研究新材料,從而又發(fā)現新問題,做出新解釋,走出一條嶄新的研究道路。在一些具體問題上,該書往往深入考察,不同流俗,獨立鉆研,故而時有新見。
1.作者能發(fā)現新的用例,從而更正某些舊統(tǒng),如舊說“數+大+名”格式產生于漢代對佛教文化吸收的梵漢對譯中,而該書卻找到甲金文中同類的用法,從而認定“這種用法也是漢語語法自身發(fā)展的結果”。
2.該書解釋了中古數詞句法功能的發(fā)展,如數量詞非定語用法的豐富等。該書對中古漢語的數詞句法功能和構造作了比較廣泛的探討,而對中古漢語不定數的表達形式都作了比較專深的研討,有的甚至是專題或者“小史”性質的。例如作者選取了東漢29部佛經,“對比已有的上古漢語稱數法的研究成果,探討東漢佛經(以下簡稱‘佛經’)中稱數法的若干新特點?!?/p>
2.作者分析描寫了中古復合數詞的內部構造,提出了中古漢語復合詞的構造有新面貌、特殊系數詞“二”、“兩”、“雙”、“再”等用法有新發(fā)展等觀點。作者功底深厚,具有對宏富語料敏銳的洞察能力和嚴謹的思辨能力,因而能從繁復的語料中提煉出一些新的觀點。作者認為“二”和“兩”于先秦就已混用,“多少”或義偏于“多”,或義偏于“少”,并非專表疑問,系數詞“一”的省略涉及到多種因素等等。這些論述言之鑿鑿,既有深度又有力度,令人信服。
3.作者還能根據語料的普遍特征,提出中古重要數詞興衰的新看法,給人以新的啟發(fā)。如中古復合數詞或量詞前的“一”的省略,語料事實是這種省略已是一種常態(tài),既然省略是“常態(tài)”,就有理由懷疑省略是否合適,究其原因,“后世省略說中有一部分是人們基于新的語法體系作再分析的結果”。對于通常認為的系數“一”省略的表數法,作者有自己的獨特見解,認為早期的這種表述法不宜視為省略,而應是常式。作者的分析和論證都很有說服力。作者指出“系數詞‘一’的省略問題涉及到語體風格,結構制約的語用強調,韻律節(jié)奏等多種因素”,“漢譯佛經中稱數法豐富的羨余形式是一個顯著的特點”,“中古‘三三兩兩’、‘十十五五’等具有鮮明的時代風格”;“‘約’由約定引申虛化而來,凡約定必含心理揣測過程,用之于數則為不定數”;這些結論令人信服。
4.作者嘗試以一個重點數目作為參照點,分析中古表不定數量形式的特點。作者對中古不定數表達式——“表不定數量的詞”、“數字并用”、“二數連用”,以及“不定數的羨余形式”做了細致的分析,得出了“中古表不定數的詞語有新增的、有替換的、形式更加豐富了”的結論,并在此基礎上分析了現代漢語數詞AA BB式不能產生的歷史根源,指出了節(jié)律對漢語語法發(fā)展的影響。
5.作者對“事物數量表達的主導方式‘數量名’的形成”的論述頗具新意。作者通過對不同時期具有代表性的語料的詳盡調查,又進一步對漢語幾種事物的數量表述方式歷時發(fā)展的情況作全盤比照,然后得出“數量名”主導表述式形成的四條原因。這一成果對以往的成說多有補正。
綜上所述,《中古漢語稱數法研究》一書是漢語語法史研究的力作,可作為漢語稱數法歷時研究的一個坐標,對推動漢語史總和研究、漢語方言學研究、語言類型學研究都有參考價值。白璧微瑕,該書存在以下3個方面的問題。
1.稱數法是一個涉及多學科的復雜的語言問題,作者具備從交叉學科進行討論的能力,但是沒有充分展開。
2.論著涉及不少認知語言學角度的分析,若能一個總結性討論則更佳。
3.“研究方法的一些說明”一節(jié)可以通過添加方法使用小案例使之更加豐滿,兼具理論性和實踐性特點。
總體來說,該書充分表現了作者厚實的理論、知識基礎和駕馭復雜材料的學術能力,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I206
A
1673-8535(2014)01-0078-05
孫婉(1990-),女,武漢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yè)研究生,研究方向:漢語語法史、歷史語言學。
(責任編輯:高堅)
2013-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