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明哲
潘明哲,教師,現(xiàn)居江蘇如皋。
小學語文校本課程,顧名思義,就是從語文教學實際出發(fā),根據(jù)國家語文課程標準,結合學生對知識的需求,結合本地、經(jīng)濟、文化、資源特點,設計課程目標、研制課程教材、制定課時計劃、實施有效教學,進而形成一套有計劃、有目的的教育教學系統(tǒng)。而長久以來,農村小學語文校本課程皆由老師理所當然的一手包辦,完全忽視了作為學習主體的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罢Z文是什么”“語文教什么”“用什么去教”,這些都是值得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好好去體味思索的。筆者認為,了然學生的學習愿望和興趣愛好是做好一名教師的必要條件,而如何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fā)學生的潛力則應當是農村小學語文校本課程編撰的著力點。
在具有如皋地方特色的活動單導學模式下小學語文公開課堂上,讓聽課老師們訝異的是執(zhí)教老師竟然大膽創(chuàng)新地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設計活動單。學生們熱情高漲,樂在其中,一雙雙眼睛里閃爍著晶瑩智慧的光芒。他們設計的活動單有模有樣有特色,聽課老師們嘖嘖贊嘆。韓愈在《師說》中曰:“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這番道理是很深刻的,在教學中,教師就要充分相信學生,敢于放手。開發(fā)小學語文校本課程使學生具備相應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又豈能少得了學生能動性的參與和建設性的發(fā)揮呢?
我所在的小學是一所典型的農村中心小學,03年晉級為江蘇省實驗小學。我們學校一直堅持開展經(jīng)典誦讀的特色語文活動,并且各個年級有各個年級的特色,學生已有一定的古典文化積淀。在開展了本校三到六年級學生的問卷調查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課本劇是同學們最喜聞樂見的一種文學樣式。在蘇教版語文教材中,有不少課文適合改編成課本劇,比如《螞蟻和蟈蟈》 《最大的麥穗》……還有課本劇課文可以擴編的。鑒于此,在充分考慮學生學習意愿的基礎上,我校小學語文校本課程研究課題組的老師們決定嘗試讓學生參與編撰課本劇校本課程。
《公儀休拒收禮物》是蘇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七冊第七單元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是個獨幕劇,講了兩千多年前,魯國的宰相公儀休拒收一個大夫讓管家送來的鯉魚的故事,贊美了公儀休清正廉明、堅持原則的品質。這是一篇適合擴編的課本劇課文,我們課題組的老師決定首先從這篇課文著手。怎樣擴編出精彩的課本劇呢?我們打破常規(guī),不是先編再演,而是先演再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實踐中提升。在學習《公儀休拒收禮物》的課堂上,同學們興趣盎然,氣氛活躍。演課本劇為學生打開了新的活動天地,吸引了他們稚嫩向上的心,他們在表演中相當積極,相當投入。
在同學們表演課本劇的過程中,也暴露了這樣兩個問題,值得我們去深入地思考和研究。 (1) 為什么學生表演的動作比較單一?在演課本劇的過程中,關于書上寫清的公儀休或者是子明的神態(tài)、動作,學生演得都基本到位,但對于課本提示之外的神態(tài)、動作,學生要么傻站著,要么就是來回走、原地打轉。而他們自己也覺得演得不夠過癮,不夠盡興。思前想后,有這樣幾種可能性:A.文本內容比較簡單,學生又沒能深入理解課文,不會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動、神態(tài)動作,更談不上發(fā)揮了;B.學生理解了課文,但平常在生活中不善于觀察,所以不清楚不同身份的人物會有什么樣的表現(xiàn);C.學生理解課文,生活中也會觀察,但缺乏一定的想象力,所以演技顯得平平;D.人多怯場,發(fā)揮不佳。 (2) 怎樣才能讓所有的學生動起來?表演的過程中,由于人物有限,場地有限,時間有限,所以只有一部分學生能充當演員,而這些演員之中,平時成績優(yōu)秀、能力較強的孩子當?shù)闹鹘牵狡降暮⒆?,最多只能是當當旁白或者在幕后高喊一聲“某大夫的管家求見”,至于那些比較后進的學生就只有當觀眾的份了。于是好的學生更出彩,差一點的學生都沒有機會去表現(xiàn)自己。
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師者要善于挖掘孩子們隱藏的潛力。教材所提供的學習資源,僅僅是課程資源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師生還可以依托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生成新的課程資源。引導和指導學生擴編課本劇《公儀休拒收禮物》,可以讓孩子們在想象中盡情舒展,可以在創(chuàng)作中快樂成長,可以在表演中不斷提高。
經(jīng)過我的指導和點撥,同學們觀看了不少古裝戲的影視資料,翻閱了大量的春秋時期的資料,沉浸在創(chuàng)作的無窮樂趣中。一個多星期后,擴編的課本劇《公儀休拒收禮物》新鮮出爐了,和原課文相比,不僅內容豐富多了,而且人物的形象也更鮮明了??梢哉f是凝聚我們師生自覺、能動、發(fā)展、創(chuàng)造、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