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 艷
畢艷,語文教師,現居江蘇南京。責任編校:王 玲
語文原本是一門美麗的學科,但我們的語文教學總是由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要么是老師說個不停,拼命展示自己,灌輸知識,要么是放任學生進行所謂的“自主學習”,課堂上熱熱鬧鬧,學生所學卻甚少。語文教學的精髓應該是培養(yǎng)思維品質,提高人文素養(yǎng)。
許多年來,教師一直被認為是知識的傳授者,“傳道、授業(yè)、解惑”被認為是教師的天職。但現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的學習是一個積極主動的知識建構過程,只有學生對學習有興趣,主動地去學,才會事半功倍。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應和學生一起學習語文,用自己的真誠和學識潛移默化的去感染學生,為學生樹立榜樣,和學生并肩翱翔在美麗的語文世界。
教學過程是教師、學生互相交流、共同發(fā)展的過程。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從而形成一個“學習的共同體”。在課堂上,教師是指引者,也是參與者,和學生并肩學習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從學習的意義上來說,教師首先是學生學習的伙伴,這應該是本質的關系,教師是學生的伙伴,這樣二者的關系才平等,教師才可能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根據學生的情況做好自己的工作,并且時時刻刻地配合學生,真正為學生的學習著想,從學生的角度上去設計教學,而不是讓自己成為導演,教材成為劇本,學生只是一個個演員。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就要與學生同悲共喜,與學生同呼吸共命運。教師這樣做,學生才會從教師那里獲取平等的意識,主動的意識,參與的意識,才有可能把自己的作用發(fā)揮到極致。
在教學九年級下冊《〈莊子〉故事兩則》課堂小結時,我大力贊揚惠子的種種崇高精神,讓學生要多向惠子學習,班上一位同學就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惠子身上確實有許多我們值得學習的地方,可從課文來看,他并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他也有狡辯的缺點,我們應該“擇其善者而從之”,而不能像老師說的什么都向他學。我充分贊賞了學生的獨特性與富有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鼓勵學生對教師的超越,又和學生一起探討這一問題。將學生放在平等地位,把他們看作自己的朋友和共同探求真理的伙伴。在師生間、學生間動態(tài)的信息交流中,實現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有效地增進了課堂教學的效果。課堂上讓學生在自主參與的狀態(tài)下發(fā)表意見,給予學生充分思考的空間,探索的可能和發(fā)現的驚喜,逐步把學生淺層的、表面的理解帶入進一步的思考,并鼓勵學生充分地展示出來。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學記》中所倡導的教學相長,在崇尚終身學習的今天,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新課程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合作者、引導者、參與者,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教師作為一位學習的參與者,傾聽學生創(chuàng)新的觀點,真實地感受學生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與他們一起分享成功的快樂,符合新的課程改革的精神,它能讓教師和學生都成為課堂的主人,共同提高、一起成長!
“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边@是新課標對學生閱讀的要求,新課程標準做這樣的要求,顯而易見的是希望學生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充分汲取營養(yǎng),有了足夠的閱讀儲備,學生才有可能、有能力去很好地表達?!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重視課外閱讀教學對于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提高有顯而易見的作用。
而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會發(fā)現有的孩子將每日的閱讀看作任務、作業(yè),絕非自我需求;有的孩子拒絕閱讀,寧愿花時間在電視、游戲上;還有的學生閱讀時不能靜心,對所閱讀的內容不甚了了。師生共讀能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從而引導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F在許多老師也知道閱讀的重要,為了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提高學生閱讀量,我們的老師費心費力,但很多時候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學生沒有閱讀興趣,而如果老師和學生共同閱讀一本書,那效果就不一樣了。
在每次向學生推薦新書之前,我都會自己先把書認真地讀一遍,一方面是了解這本書是不是適合學生,另一方面在向學生推薦時也更有說服力。如果簡單地將之推薦給學生,往往很多學生提不起興趣,根本沒有閱讀欲望。相反,當自己看過這些書后,你就有足夠的判斷能力幫助學生選擇適合他們的書籍,有足夠的魅力把你看到的精彩講給學生聽,然后賣個關子挑起他們的閱讀欲望。比如:介紹高爾基的《童年》時,我先從原蘇聯的歷史說起,從而激發(fā)了他們的好奇心,引導學生走進書本;推薦《聊齋志異》時,我給他們先介紹蒲松齡和他生活的時代,讓學生先理解作者為什么會寫這樣的文章; 《愛的教育》則選了其中一個極為感人的故事《小抄寫匠》 讀給他們聽,當我繪聲繪色讀完這個催人淚下的故事時,學生希望看到更多……
因為是教師推薦的書籍,無形之中書籍成了教師與學生交流的一座橋梁,因此學生看完推薦書籍時,常常會饒有興致地與教師分享他們的所得。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想法記錄下來,這樣不僅能在知識上有所收獲,也能幫助他們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
為了提高學生的閱讀量,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每周我都會抽出一節(jié)課和學生共同閱讀,學生寫讀后感我也寫,并和學生進行交流,班級建立圖書角,我也會把自己心愛的書捐獻出去,每隔一段時間班級還會舉行各種讀書成果展示活動。
重視課外閱讀切忌流于形式,當我們思考并通過師生共讀的形式研究如何將課外閱讀教學轉化成學生內在的需求時,從中得益的將不再是少數學生。只有通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使用正確的方法閱讀,尋找最佳的閱讀途徑,改變原本只注重量而輕于質的課外閱讀誤區(qū),才能真正將學生引入課外閱讀的殿堂。
“兒童是具有主動性的人,所教的東西要通過引起他們的興趣,符合他們的需要,才能引發(fā)他們的興趣。”與學生一起閱讀,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也使自己在閱讀過程中不斷充實自己。作家陳建功說:“我讀屈原,感到自己的卑瑣;我讀陶淵明,感到自己的勢利;我讀李白,感到自己的狹窄?!迸c學生一起閱讀,不僅使學生增加了閱讀量,提高了學習語文的興趣,也使自己漸漸消失的閱讀熱情重新被點燃,與學生一起閱讀,與學生一起進步。
老師該不該與學生一起參加考試,這是不需要討論的問題。不敢與學生同臺競爭,還要教育孩子,沒有金剛鉆,還要攬這個瓷器活,是說不過去的。我們發(fā)現,隨著教書時間越來越長,老師們的知識水平在慢慢降低,許多大學學的東西都慢慢遺忘了。
有人說,在中國,最應該讀書的那一群人卻不讀書。這群人很可能說的就是老師。我們一些老師靠著一本教材、一本教學參考書、一本教學輔助用書打天下。這些說法也許有些尖刻,但不能說毫無道理?,F在與學生一起體驗一下考試的滋味,除了可以感受“被”趕著學習和應試的艱難,也可以檢驗一下自己的學科素養(yǎng)的層次。這有什么了不得的?假如考下來很不錯,那就更多了自信,在學生面前可以更加得心應手;假如發(fā)現問題,知道不足,則知恥近乎勇,可以更多地學習研究,更多地大力度追求。這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好事。
筆者所在學校每年都會組織青年教師進行做題競賽,和學生一同進行考試,少數老師確實考的分數較低,他們只有自責,進而表態(tài)要奮發(fā),要苦學,否則便覺得對不住學生,對不住這個職業(yè)。老師因為種種主客觀因素,少學習,不多讀書,用這種方式促進一下,是好事。跟孩子一起考試,體驗學習生活,這恰恰是我們可以并應該做的,其帶給教學、與孩子溝通的益處一定是莫大的。如果認為這樣就對教師有所損害,我覺得這是多慮了,實際上即使是那些看到老師被考而幸災樂禍的學生,也會更加尊敬老師的。
有人曾經說過,一個本科生到高中,教十年書,如果不學習,最多相當于一個優(yōu)秀的高中生了,教十年初中呢,教十年小學呢?但是假如他分到高校,十年后,可能就被逼成一個教授了。
以前看試卷,也會先看題目,在腦子里形成一個初步的想法,緊接著就看答案,從答案的思路給學生講。而在考場環(huán)境下,自己的做題思路得到了檢驗,原來自己也不是所有題目都能一下就能想到答案上去。這在作文上尤其明顯,在規(guī)定時間里要寫出像樣的文章,的確是不容易的。老師給學生講作文,總是有很多思路,很多方法,因為老師已經看到了很多寫得好的和不好的作文,思路打開了,在考場,老師的思路也不一定能打開。自己寫一篇“下水”作文,才能更好的從學生角度去考慮教學。以前自己講試卷是“紙上談兵”,自己講得頭頭是道,學生不一定能做到,而現在,通過與學生一起考試,對于該怎么講,在什么地方要強化,通過真正的考試就更清楚了。
和學生一起學習、一起閱讀、一起考試,在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升學習能力的同時,也使自己不斷升華。
最美的語文是和學生并肩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