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亞平
管亞平,語文教師,現居江蘇南通。責任編校:王 玲
詩歌鑒賞本是一種審美活動,但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詩歌鑒賞或者變成了一種枯燥的模式訓練,或者變成詩歌內容的娛樂解說,或者在教師的牽引下被動地解答問題,學生的閱讀鑒賞能力提高很慢。
對這一問題背后的原因,筆者不想一一贅述,在此筆者只想談一談自己對詩歌鑒賞課的幾點也許并不成熟的看法。
當下高中語文的詩歌鑒賞課常常沒有梯度,一堂高一的詩歌鑒賞課和高三的詩歌鑒賞課聽起來沒有多大區(qū)別。而實際上因為現代生活離古典詩歌所產生的年代太遠,文化上有隔閡,高一學生讀起古典詩歌來頗為費力,很難達到高中老師所期望的就一首詩歌與老師進行交流的水平。所以,我們在高一開始上古典詩歌鑒賞課時,首先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接受水平,一開始就進行集體討論交流的方式往往會比較吃力且收效甚微。
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詩歌鑒賞課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短暫的過渡階段,學生的學習主要是接受性學習,比較適宜采取靜態(tài)的講座方式,而講座的媒介卻可以靈活多樣,可以利用視頻介紹相關的文化,可以通過配樂朗讀渲染氣氛,可以教師示范對詩歌的品評,既讓學生對古典文化產生興趣,又明白所謂古典詩歌鑒賞課該鑒賞哪些東西,形成恰當的課堂期待,同時在這樣的文化熏陶中逐漸形成高雅的審美品位;第二階段,學生可以在接受性學習的基礎上逐步加入模仿性學習。逐步開展師生互動,在解讀詩歌內容部分讓學生充分參與,通過想象與描述再現當時的情境,而關于更高層次的審美鑒賞活動,則根據學生的能力考慮是否以學生為主體進行;第三階段,可以逐步增加學生自主的鑒賞探究。學生已經具有了相當的課堂經驗與閱讀理解能力,師生可以充分開展互動討論,充分挖掘學生的探究能力。這一階段可同時輔以鑒賞小文章的寫作,鼓勵學生多作具體賞析。這樣有梯度地進行詩歌鑒賞教學,應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詩歌鑒賞課的提問與講析未必處處要精確,有時適度的模糊往往有著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適度模糊的提問和答案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果教師的提問很準確很專業(yè),學生有些時候可能對那些準確的專業(yè)術語心存畏懼,同時也很難達到教師所預設的準確答案。如果有些問題提得模糊點,如“你最有感觸的是哪幾句?”“你有什么感想?”將學生從“被拷問”中解放出來,可能更能激發(fā)他們的興趣。
其次,適度模糊符合詩歌自身的特點。著名學者劉再復在《論人物性格的模糊性和明確性》中談到“文學與科學的一個根本的區(qū)別,也恰恰在于,科學是依靠數字和概念語言來描述的,而文學是通過審美的語言,即形象、情感、情節(jié)等來描述的。這便形成文學的模糊性……”具有跳躍性的詩歌本身更是模糊的藝術。中國古典詩歌理論所說的“詩無達詁”正是立足于詩歌的這一特點。詩歌意象的朦朧性、虛實相生等藝術手法的運用、遣詞造句的省略、跳躍等等都會帶來詩歌的模糊特征?!坝米罹_的數學方法去求文學藝術,只會遠離文學藝術的本質及其中所表現的人物的個性?!?/p>
再次,適度模糊符合人們的閱讀認知規(guī)律。審美個體的差異很容易造成對詩歌理解的多義性,而這種多義性卻并沒有背離詩歌本身,都合情合理。黃振亮在《模糊集合與審美活動》中曾論述“藝術形象是現實形象基礎上的提煉概括,觀賞者通過自己的情緒運轉去認識文藝作品,而情感和情緒都是多因性的模糊集合,因而,文藝作品便免不了帶上主觀所特有的模糊推斷及模糊概念特點?!?/p>
詩歌鑒賞課還應該追求雅正品格,維護古典詩歌美學的純粹性。
從狹義的角度看,詩歌的風格多種多樣,豪放婉約富艷清空各不相同,但從宏觀角度來看,所有的古典詩歌都有著現代文學作品鮮有的典雅醇正的美學風格。執(zhí)教者如果秉持嚴肅、沉穩(wěn)的態(tài)度,追求典雅醇正風格的志向,便可以讓學生在課堂氛圍中受到古典美的熏陶。然而從當下高中平時的課堂來看,有相當一部分課堂拋棄了這種嚴肅、沉穩(wěn),用現代流行文化解讀古典詩歌甚至娛樂化解讀成了常見的方式。典雅的唐詩宋詞,其中所寫的生活固然和學生的生活之間存在著距離,但這種距離也是美感的來源之一,簡單地對應現實也許能讓學生理解了內容,但也會使細節(jié)流失,破壞原本的古典之美。而且一些嚴肅莊重或是崇高的主題更不適合這樣的風格,比如杜甫的忠心耿耿、顛沛流離一旦被娛樂化輕松化,學生便很難真正感受到詩人高尚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