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凡軍
孟凡軍,語文教研員,現(xiàn)居江蘇南京。責任編校:左曉光
近些年,高中學段的理科導學案教學日益普遍,而語文學科的導學案教學也是亦步亦趨。甚至在很多地方,一部分學校和教師以此完全取代了備課和教案教學。從教學的實際效益而言,理科實行導學案教學的優(yōu)勢是明顯的,方便設置教學內容的提前量,方面學生當堂訓練和鞏固。但導學案教學對語文學科而言,它的實際教學效果是有著很多疑問的。
教案與導學案有本質區(qū)別。教案作為講授方案,它著眼于教師講什么、如何講,側重使學生“學會”。而導學案是用于引導和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活動方案。是在教案的基礎上為發(fā)展學生學習能力而設計的一系列問題探索及學生直接參與、主動求知的活動案例,它著眼于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如何引導學生獲取知識、培養(yǎng)學習能力,側重于學生“會學”。從內容指向而言,二者有很多的不同。
實事求是地說,導學案教學讓語文教學出現(xiàn)了方向性問題!
導學案教學,教師在注重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方式的同時,過多忽視了對學生語文聽說讀寫這一語文基本能力的的培養(yǎng),從而也使得語文教師的文本解讀力和語文教學力在逐漸下降。
有一節(jié)公開課: 《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教師的導學案中設計了如下主體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四個問題進行文本學習):1.“獲得教養(yǎng)”的目的是什么?2.閱讀經(jīng)典的意義是什么?3.閱讀經(jīng)典的方法是什么?4.閱讀經(jīng)典后效果如何?從教學過程看,四個問題逐一拋出,學生到文本中的對應段落逐一尋找問題答案,教學過程很順利,教學完成很流暢。但略加思考,卻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大問題:文本解讀僅限于表層文字的信息尋找和提取嗎?這節(jié)語文課教學目標僅定位于段落內容的整合和概括嗎?
對語文而言,文本學習是一種增量和擴量教學,而不是縮量和簡單教學。從教師實施教學而言,這種導學案只能是一種粗疏和大概的教學內容,是一種教參內容的整合和提取,然后以問題進行呈現(xiàn)和教學。這種導學案教學滿足于文本內容的概括與信息的提取,止步于問題答案的正確與否。
教學需要改革,教學形式需要創(chuàng)新,但如果效力于教學的異樣形式而非實際內容,那么,語文課也許會上得越來越好看,但學生的收獲卻只能越來越少,教師的教學能力也會在日積月累中日漸削弱。
有一節(jié)公開課: 《想北平》。教師依據(jù)導學案組織如下教學:文章抒發(fā)了什么情感(思念北平)?寫了北平的什么(動中有靜,布置勻調,物產(chǎn)豐富,接近自然)?任意找出你喜歡的一處語句進行品味賞析。就此結束。
這種課較為多見:在沒有讀順讀懂讀透文本的基礎上,教師只是簡單地預設幾個問題作為主體教學內容,而且教學內容滿足于文本表層簡單化信息的梳理;教學組織只是用一種機械的問答式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這也是一種典型的扁平化泛語文教學,因為教學內容呈平面排列,沒有立體感,沒有教學內容的逐層推進和深入。而設計的問題局限于文章表層內容的概括分析,沒有思考的空間和探究的價值,沒有語言的品味和賞析,沒有感動和感悟。這種教學是一種簡單化教學,是一種負能量教學。
語文教學專家曹勇軍老師曾說過:語文是一門手藝,有一種辛勞寂寞中磨礪出來的靈巧和扎實。而這種整齊劃一、千人一面的導學案教學,總不免讓人擔心,語文這門精巧的手藝還能守得住嗎?真正的手藝是拒絕機械的復制的,但現(xiàn)實情況卻是,這門手藝因導學案教學的大量推行已經(jīng)被大批量模板式的工業(yè)生產(chǎn)方式替代。
語文教學的成功來自教師自己的文本閱讀和閱讀發(fā)現(xiàn)。一位優(yōu)秀教師能在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的過程中使其教學更接近理想的課程追求。語文,文本背后作者的人生的豐富經(jīng)歷、社會的獨特認識、情感的個體體驗、人生的深刻感悟都是千差萬別的,語文課,教師應用自己的人生閱歷和對文本的閱讀感悟進行教學提煉,并通過有效的教學方式輸送給學生。而導學案教學,使得語文與閱讀、與語言賞析、與感動感悟漸行漸遠!
3.問題化教學,致使語言學習這一語文本務漸行漸遠。
語文教學專家韓軍的“新語文教育”理念中強調“重文寫白”,即回歸語文教育“文化”之本。韓軍認為,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歷史,積累了浩繁的極富表現(xiàn)力的語匯,滋養(yǎng)、豐富了現(xiàn)代白話。人在少年語言敏感期,誦讀大量古詩文,用文言奠基,用白話表達,則文字極易純粹,典雅,凝練,傳神。不僅如此,他還呼喚回歸語文教育的“文字”之本。韓軍認為,語文課之獨立價值是文字。語文課首要是上成文字課,語文老師首要是文字師。若關注精神,也須由文字引發(fā),由文字貫穿,終落腳于文字,即“著意于精神,著力于文字”。
教育專家王尚文堅持語文教學要強調“語文意識”:應關注它到底是怎么說的,即如何運用語言文字。只有關注“怎么說”,才能準確把握“說什么”。要關注言語本身的物質存在,就是要認真聽聽它的聲音,辨辨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體溫”,把它擺在它和整體的關系之中,擺在它和語境的關系之中反復審視、掂量、咀嚼、玩味,從這里出發(fā)走上正確的語文學習之路。
以這兩位語文專家的教學理念來反觀語文導學案教學。導學案注重以問題的設計和預置來引導學生進行文本研習。不可否認,問題探討是語文教學比較理想的策略之一,通過問題的解決可以深入研習文本,并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yǎng)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但要注意的是,問題探討重在通過問題引領學生的閱讀,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要求教師提出問題的根本目的在于引領學生的閱讀活動,而不是尋找答案;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應是學習成長的過程,教師要為學生的問題解決發(fā)揮教學作用。導學案教學拋棄了語文教學中的閱讀和教學。
語文是“語+文”,語文學習是從語言開始的。語文教學中語言活動的基本形式有三種:一是在語言活動中引導學生理解文本,通過語言活動整體把握文本;二是借助文本,在語言活動中提高學生的語言素養(yǎng),主要是品味語言;三是通過語言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主要是以寫為主,也可以說為主。而導學案教學一個很大的弊端是讓學生和文本中的語言越來越遠。因為語文的導學案教學,以預設的問題為教學內容,預設的問題多以內容概括和人文精神的認識為主,以師生問答為主要教學方式,以文本的內容概括提取為達成目標。這種教學,注重整體感知,不注重細節(jié)品析;注重宏觀概括,不注重微觀探究;注重語言表達的內容認知,不注重語言表達的形式體驗;注重問題的結論,不注重結論探討的過程。這種教學只能讓學生在語言的內容指向上作思考,而不是在語言的表現(xiàn)形式上去用自己的閱讀經(jīng)驗和分析能力去揣摩體悟。這種教學也是一種泛語文教學!
如有老師講到韓少功的《我心歸去》,大多都是把教學主題內容預設為:分析對比運用并概括作者為什么要“我心歸去”。很少有能讓學生去品味這些語言的表達形式:如第6段,“我的故鄉(xiāng)沒有繁華酥骨的都會,沒有靜謐侵肌的湖泊,沒有悲劇般幽深奇詭的城堡,沒有綠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緒的大森林。故鄉(xiāng)甚至是貧瘠而臟亂的”。第8段:“我當然知道,我會對故鄉(xiāng)浮糞四溢的墟場失望,我會對故鄉(xiāng)擁擠不堪的車廂失望,會對故鄉(xiāng)陰沉連日的雨季失望”。即使有老師教學時注意了這兩處語句的理解,也是局限在讓學生泛泛地概括理解這些語句表達了“雖對故鄉(xiāng)的失望,但這是源自內心的摯愛,因為摯愛,所以對現(xiàn)狀失望,這種來自內心的失望真能滴血”,而不是帶領引導學生去體驗“酥骨、悲劇般、綠得能融化、浮糞四溢、擁擠不堪”等詞語的含義、連用意象的用意和排比句應用的突出效果。
而且導學案中的預設問題很少有“真問題”,很難有“好問題”。導學案的問題設計要考慮文本學習的覆蓋面,一般只能以概括和整合性問題為首選,這就很難對文本細部和具體語言現(xiàn)象進行設問和揣摩;考慮到導入和當堂訓練,一節(jié)課只有不到30分鐘文本學習時間,學生哪有時間走入文本?
不僅如此,問題化教學還導致了語文的習題化教學和考試化教學。著名特級教師程紅兵在《警惕語文教學的考試化傾向》一文中認為,當前語文教學的問題,最突出的就是教學的考試化模式。以現(xiàn)代文閱讀考試題型應用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設置許多問題,課堂就是這些問題的問與答。因教師設置的問題不會超越各種教輔、教參和網(wǎng)絡教案,學生依據(jù)教輔基本回答無誤。對此,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編委黃厚江老師也曾經(jīng)指出:如今的語文在被萎縮。很多語文課堂,很多語文老師的教學,很多學生的語文學習,只剩下一個目的——考試。教什么,學什么,都緊盯著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學什么。語文,本來應該是最有趣的學科,本來是有著豐富價值的學科,現(xiàn)在也只剩下考試。有人公然說:理科教學要習題化,語文教學要理科化。于是,語文教學也就成了做題目。于是,我們看到:語文教學的內涵,嚴重萎縮;語文教學的方式,嚴重變態(tài)。
高中語文教學,是用導學案,還是不用導學案,這是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