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文兵 葛海洋
中國被稱為瓷器之國,是最早發(fā)明和使用瓷器的國家。瓷器的發(fā)明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奠定了基礎(chǔ)。瓷器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和其他器物一樣,有著由低級到高級、由原始到成熟的發(fā)展過程。根據(jù)我國目前已經(jīng)發(fā)掘的材料獲知,最早的原始瓷器出現(xiàn)在二里頭文化遺址中。在商代早期的遺址中有少量發(fā)現(xiàn),到了商代晚期才大量出現(xiàn)。
一、滕州出土先秦原始瓷器概況
滕州是山東出土先秦原始瓷器比較集中的地區(qū)。1982年,在滕州市莊里西遺址的滕侯墓中出土了1件西周早期的原始瓷晷。1986年在莊里西遺址清理一座被破壞的墓葬時,出土了一對保存基本完好的戰(zhàn)國原始瓷罍。1985至199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滕州前掌大墓地進行了8次發(fā)掘,出土商周時期原始瓷器29件。1998年,滕州市博物館在對前掌大遺址進行搶救性發(fā)掘中出土商周原始瓷器13件。
二、滕州出土先秦原始瓷器分析
1 前掌大墓地出土的商周原始瓷器
前掌大墓地出土的原始瓷器均為商末周初時期,以青灰或灰白色胎居多,少數(shù)有黃白胎質(zhì),釉色以青綠、灰綠或黃綠釉為主。紋飾以三角形刻劃紋、弦紋、泥條、泥餅或“∽”形附加堆紋和拍印的方格紋為主。從器形上看,以豆居多,其次是晷、罐、簋、釜、尊。
原始瓷豆31件,占前掌大墓地出土原始瓷器的70%以上。豆盤內(nèi)外施青綠色或灰綠色釉,多數(shù)圈足不施釉??谘赝饣蚣绮慷囡棓?shù)周弦紋,部分器物飾3組,每組1或2個方形鼻。1998M4出土的這件商代晚期原始瓷豆(見圖1),豆盤內(nèi)外施青綠色釉,釉層較薄,釉色較為均勻,圈足處不施釉,露出黃白色胎,胎質(zhì)致密。1985BM3出土這件西周早期原始瓷豆(見圖2),口沿外飾兩周弦紋和對稱的三個方形鼻,喇叭狀矮圈足,胎質(zhì)灰白,通體施灰綠色釉。1998M105出土了5件原始瓷豆,均缺失圈足,從清理結(jié)果和對實物的觀察來看,缺失的圈足是下葬前有意毀棄,應與葬俗有關(guān)。
原始瓷罍6件,1998M105出土的2件原始瓷罍(見圖3、圖4)器形較大,肩部以上施釉,肩部以下保留原素燒面,拍印細密方格紋。值得注意的是,兩件器物的器底分別刻劃“V”和“の”符號(見圖4-2),這在其他地區(qū)出土商周器物中未見。1998M104出土的這件商代晚期原始瓷晷(見圖5),口徑18厘米,通高13厘米,侈口、折沿,折肩,收腹,矮圈足外撇,肩部有對稱橋耳4個,橋耳根部兩側(cè),上下各附加一個乳釘狀泥丸。肩飾一周多重三角劃紋,上下以凹弦紋界邊,劃紋之上對稱貼附4枚“∽”形泥條,腹部釉下拍印細密方格紋。灰白胎質(zhì),內(nèi)外通施黃綠色釉,折肩及圈足處可見流釉,器內(nèi)局部有爆裂、爆鼓現(xiàn)象。1985M203出土的這件商代晚期原始青瓷罍(見圖6),口徑7.1厘米,通高8厘米,侈口,短頸,斜肩,收腹,矮圈足外撇,肩部有對稱橫耳2個。肩飾一周三角劃紋,上下飾多重刻劃弦紋。內(nèi)外通施青綠色釉,釉層均勻,釉色晶瑩。
原始瓷罐2件,器形均較大。1998M105出土的這件商代晚期原始瓷罐(見圖7),口徑17厘米,通高26.5厘米,侈口,折沿,尖唇,肩腹圓鼓,小平底外凸若圈足。沿下有一周凸棱,棱下有對稱小耳。灰白胎質(zhì),內(nèi)外通施不均勻的青綠釉,并見橫向刷痕,周身多見流釉。1985BM3出土的這件西周早期原始瓷罐(見圖8),口徑18厘米,通高25.2厘米,卷沿,束頸,圓球腹,平底。肩部及腹下拍印方格紋。其內(nèi)外通施灰綠色釉,周身流釉,晶瑩美觀。
原始瓷簋1件,商代晚期??趶?1.6厘米,通高7.4厘米。侈口,尖圓唇,束頸,斜折肩,圜底,喇叭狀圈足。灰白胎質(zhì),肩和上腹部施淡青色釉。肩上飾一半環(huán)形耳,兩側(cè)飾兩個條狀泥條,兩端各有一圓泥餅,泥條上飾方格紋。腹上部飾方格紋。
原始瓷釜1件,西周早期??趶?8.2厘米,通高16厘米。大敞口,尖圓唇,束頸,廣斜折肩,折肩位于器中部,圜底?;野滋ベ|(zhì),通體施淡青色釉,由于器表不平,釉色略帶斑駁狀。肩、頸相交處飾三個半圓形鋬耳。肩飾三周,每周三道弦紋,在弦紋間飾以三角紋帶,弦紋和三角紋帶均為一種刻劃工具所完成。腹、底飾按壓的方格紋。
原始瓷尊1件,西周早期。口徑21.5厘米,通高22.5厘米,敞口,高頸,折腹,圈足外撇。肩部有三耳,腹飾乳釘及兩周弦紋,上弦紋上下有同向斜劃紋。通體施灰綠色釉。
2 莊里西遺址出土原始瓷器
西周早期原始瓷罍1件(見圖9)??趶?.2厘米,通高11.3厘米,矮直口,方唇,斜折肩,腹斜收,矮圈足。肩部有對稱橫耳2個,耳根部各附加一個乳釘狀泥丸,肩部飾三行爪形紋飾,由兩組刻劃弦紋分割?;野滋ベ|(zhì),通體內(nèi)外施青綠色釉,造型規(guī)整,釉層均勻。肩部有青銅銹侵蝕痕跡。
戰(zhàn)國原始瓷罍2件(見圖10)。為同一座墓葬所出,造型一致,器形較大,保存基本完好。矮直口,方唇,闊肩,圓腹,平底內(nèi)凹。闊肩處有對稱橋耳2個,耳周飾s形刻劃紋。肩部、肩腹部飾兩周豎向條紋?;野咨ベ|(zhì),通體內(nèi)外施黃綠色釉。釉色晶瑩飽滿,造型美觀,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三、關(guān)于滕州出土原始瓷器的兩點看法
1 從出土情況看,只有隨葬大量成組青銅器、玉器的墓葬中才有原始瓷器的出土,并且原始瓷器在下葬時放置在頭箱的位置也凸顯了其對墓主人的重要性。這說明原始瓷器在當時,即使是對王侯貴族來說,也是極其珍貴的。
2 從器物造型和紋飾上看,滕州地區(qū)出土商周時期原始瓷器和中原地區(qū)出土的原始瓷器關(guān)系密切,有許多共同之處;與同時期本地區(qū)出土陶器相比,無論是造型還是紋飾,差異均較大。因此,滕州地區(qū)出土的原始瓷器不應是本地燒造,極有可能源于與中原地區(qū)的交流和貿(mào)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