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瑞平[中北大學(xué), 太原 030051]
五臺山集世俗要地、神仙紫府、文殊道場和清涼圣地于一身,這就使本為偏居山西的五臺山成為在全國具有普遍影響的佛教名山,在唐代佛教中居于重要而獨特的地位。
《古清涼傳》是唐朝五臺山的山志,對五臺山的立名標化、封域里數(shù)、古今勝跡、游禮感通、支流雜述進行了整體介紹,是對五臺山第一次全面的敘述,記錄了五臺山這一具有區(qū)域性質(zhì)的文化現(xiàn)象在唐代的佛教文化中產(chǎn)生的重大影響。
《古清涼傳》見錄于《宋史·史部·正史類》《通志·史部·別史類》《山西通志·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文淵閣書目·史部·目錄類·經(jīng)籍之屬》?!豆徘鍥鰝鳌吩凇洞蟛亟?jīng)》中全文收錄。該書是現(xiàn)存最早的佛教名山著作,也是現(xiàn)存關(guān)于五臺山佛教最早的專著。由于整部傳記是以作者慧祥的親身聞見以及相關(guān)的文字記載構(gòu)成,讀起來頗讓人信服。
“山在長安東北一千六百余里,代州之所管。山頂至州城,東南一百余里。其山左鄰恒岳,右接天池,南屬五臺縣,北至繁峙縣,環(huán)基所至,五百余里?!雹倜鞔_指出五臺山的地理位置。“其山,五巒巍然出群山之上,故謂五峰?!雹谠卺B道元時代,五臺山之名為五峰山。③《水經(jīng)注》此段已佚,只在《古清涼傳》中將此文保存。
紫府是道家對仙人所居之地的稱呼,根據(jù)與五臺山有關(guān)的古籍和史志作品的記載,五臺山是修煉道教的人居住之所,又多產(chǎn)藥物。在佛教傳入之前,五臺山是被作為仙山的。很多與五臺山有關(guān)的記載都可在古籍和史志作品中找到,可知五臺山是仙人所居。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山與仙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與道教有著很深的聯(lián)系。
今山上有清涼寺,下有五臺縣清涼府,此實當可為龜鑒矣。一名五臺山,其中五山高聳,頂上并不生林木,事同積土,故謂之臺也?!瓡x永嘉三年。雁門郡人縣百余家,避亂入此山,見山人為之步驅(qū)而不返,遂寧居巖野。往還之士,時有望其居者,至詣尋訪,莫知所在。故人以是山為仙者之都矣?!断山?jīng)》云:“五臺山,名為紫府,常有紫氣,仙人居之。”《旌異記》云:“雁門有五臺山,山形有五峙,一臺常晦,不甚分明,天清云散,有時而出。”……《括地志》云:“其山,層盤秀峙,曲徑縈紆,靈岳神,非薄俗可棲。止者悉是棲禪之士,思玄之流。”④
五峰聳出,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臺,故曰五臺。雄據(jù)雁代,盤礴數(shù)州,在四關(guān)之中,周五百余里。左鄰恒岳,秀出千峰;右瞰淖沱,長流一帶。北陵紫塞,遏萬里之煙塵;南擁中原,為大國之屏蔽。山之形勢,難以盡言。五峰中立,千嶂環(huán)開。曲屈窈窕,鎖千道之長溪;疊翠回嵐,幕百重之峻嶺。巋巍敦厚,他山莫比,故有大人狀焉。其間鳴泉歷歷,萬壑奔飛,嘉木森森,千巒彌布。幽涵神物泄云龍。縈紆盤據(jù),無非梵行之棲;隱顯環(huán)匝,盡有真人之宅。⑤
關(guān)于清涼山的得名在《廣清涼傳》中的卷上“清涼山的得名所因”部分中有更詳細的解釋:
按《大唐神洲感通錄》云:“代州東西,有五臺山者,古稱神仙之宅也。山方五百里,勢極崇峻。上有五臺,其頂不生草木。松柏茂林,森于谷底。其山極寒,南號清涼山,山下有清涼府。經(jīng)中明說,文殊將五百仙人住清涼雪山,即斯地也。所以古來求道之士,多游此山?!雹?/p>
在《清涼山志》中有如下記載:
漢明以前,聲教未至,臺山圣境,聞?wù)呱邢?,況造者乎!當是時,五百里內(nèi),林木茂密,虎豹縱橫,五峰無路,人跡罕通。其川原之處,皆黃冠所居。每望五峰之間,祥光煥發(fā),神燈夜流,皆以為神人之都。自古相傳,有仙人者,發(fā)結(jié)五髻,衣掛三銖?;颡氁粺o侶,或群兒相逐,游行五頂間,望之儼然,近之則失。或出或入,人莫追尋。或云周時即在此山,或云莫窮其始。后來人跡漸繁,其出漸少。當時黃冠,目為素衣仙。及騰蘭開山后,遂不復(fù)現(xiàn)?!度龝x異記》云“:無恤登常山,西瞻紫云之瑞,疑雁代間有王氣。因獵于五臺之阿,倏而云淡若水,見神人焉。衣素,容若金,儼若熙若。占之,蔬祭吉,遂罷獵而返。后《寶藏經(jīng)》至,乃知五髻童子,文殊化身也?!雹?/p>
綜上可知五臺山的“紫府”,并沒有因“清涼”著名。五臺山是如何被確定為佛教經(jīng)典傳說的清涼山呢?這就要從五臺山的地理和氣候環(huán)境說起“。五臺山在山西省東北部的五臺縣,周圍五百余里,五峰高聳,頂少林木,五山之巔,各有二至六萬里之平地,平坦如臺,故稱五臺,最高之北臺,海拔三千八百公尺,山勢雄渾,人跡罕至。山中七月見雪,四月解冰,深谷幽壑,常年積雪。當?shù)厝朔Q之為‘萬年雪’,清涼絕塵,故又名清涼山?!雹唷段氖獍隳?jīng)》云“:如是大士,久住首楞嚴三昧,佛滅度后四百五十歲,當至雪山,為五百仙人說法”⑨,教化成就,令不退轉(zhuǎn)。先天清涼的自然環(huán)境使五臺山在很早時期就成為高僧修行佳處。
佛教在中國流傳的過程是逐步與我國的本土文化相結(jié)合的過程。佛教在傳入中國之初,是與中國的神仙方術(shù)合流,有的學(xué)者稱之為“道教式”的佛教。五臺山從仙山到文殊菩薩道場的形成過程本身就是佛教中國化的一個很好的反映。這在《古清涼傳》中折射出佛道的微妙關(guān)系。五臺山集俗世要地、神仙紫府、佛教道場和清涼圣境于一身,在《古清涼傳》中可以看到其發(fā)展的脈絡(luò)。
五臺山地位的確立,離不開歷代帝王的信奉與支持??梢哉f,五臺山佛教的興衰也是佛教在中國流傳和發(fā)展的反映。⑩而這種興替變遷在《古清涼傳》中得以記錄,從中也可以看到作為五臺山最早的傳記所反映的社會歷史背景。
自周穆遇化人之后,漢武得金神已(以) 前,去緒昭彰,久形于簡牘矣。但以秦正肆虐,焚燒詩書,遂使妙業(yè)真乘,與時而替。洎顯宗感夢,波瀾斯盛,浹寰瀛而啟路,架日月以爭暉。偉哉,可略而言者也。爰及北齊高氏,深弘像教,宇內(nèi)塔寺,將四十千。此中伽藍,數(shù)過二百,又割八州之稅以供山眾衣藥之資焉。據(jù)此而詳,則仙居靈貺,故觸地而繁矣。遭周武滅法,釋典凌遲。芳徽盛軌,湮淪殆盡。自非神明支持,罕有仆存者也。今之所錄,蓋是其徒,至于真沒凋殘,可謂長太息矣。其有修建塔廟,造立尊儀,景業(yè)可稱,事緣弘替者,雖非往古,并即而次之。?
關(guān)于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學(xué)界普遍認為是在兩漢之際,在東晉時期,佛教已深入人心。佛教究竟是何時傳入五臺山,這也是一個很有爭議的話題。《古清涼傳》提到,北齊時代,五臺山已有二百多座寺廟,并且得到國家的稅收支持。
魏文帝曾親自建寺,“(大孚圖) 寺本元魏文帝所立,帝曾游止,具奉圣儀,爰發(fā)圣心,創(chuàng)茲寺宇?!凇?,信也,言帝既遇非常之境,將弘大信”?。魏文帝還建立了清涼寺,佛堂的尊像至今仍存。魏孝明帝時沙門靈辯著論關(guān)于《華嚴經(jīng)》的著作一百卷“,時孝明皇帝請于式乾殿敷揚奧旨,宰輔名僧,皆從北面”?。“至北齊初年,第三王子于此求文殊師利,竟不得見,乃于塔前燒身供養(yǎng),因此置寺焉”?,王子在育王古塔前燒身供養(yǎng),可見用心之誠。
然而周武帝宇文邕在574年下令毀滅佛、道二教,沒收佛寺財產(chǎn),使僧人還俗,五臺山也未免于難。五臺山的興衰與統(tǒng)治者的態(tài)度有密切的聯(lián)系?!拔粲写笏彘_運,正教重興,凡是伽藍,并任復(fù)修”?,從隋朝開始,佛教開始恢復(fù),五臺山的佛教也開始了新的發(fā)展。
唐朝自建立之初,就格外重視五臺山。唐王朝與山西有著很深的淵源,李淵父子由太原起兵而有天下,武則天是山西文水人,唐朝皇帝與山西有著割不斷的情結(jié),對五臺山情有獨鐘。這樣,本來是具有區(qū)域性質(zhì)的五臺山,成為得到執(zhí)政者支持的全國性的佛教名山。因此,在唐朝,名僧信徒、官員民眾朝圣成為風(fēng)氣:
五臺山的文殊圣跡還吸引著國外僧人的來訪,西域梵僧釋迦密多羅在乾封二年(667) 六月,到五臺山求拜文殊,唐高宗非常重視,并敕令相關(guān)人員陪同,沿途供給一應(yīng)俱全:
因此,五臺山佛教的興盛離不開統(tǒng)治者的支持和倡導(dǎo),這在《古清涼傳》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① 《古清涼傳·卷上·封域里數(shù)二》,《大正藏》第51冊第1093頁中欄第13—16行。
②④ 《古清涼傳·卷上·立名標化一》,《大正藏》第51冊第1093頁上欄第8行,《大正藏》第51冊第1093頁上欄第5—18行。
③ 梅海先生在《五臺山山名考》(《五臺山研究》,1986年第2期) 中,也提到學(xué)者劉汝霖先生對此的考證。
⑤⑦ (明) 釋鎮(zhèn)澄:《清涼山志》,江蘇廣陵古籍刻印出版發(fā)行社1997年版,第13—14頁,第108頁。
⑥ 《廣清涼傳·卷上·清涼山得名所因四》,《大正藏》第51冊第1105頁上欄第4—10行。
⑧ 金山:《佛教四大名山之四——五臺山》,張曼濤主編:《現(xiàn)代佛教學(xué)術(shù)專刊59·中國佛教寺塔史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年版,第367頁。
⑨ 《廣清涼傳·卷上·菩薩何時至此山中三》,《大正藏》第51冊第1103頁下欄第6—8行。
⑩ 孫昌武先生在其著作《中國文學(xué)中的維摩與觀音》(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1月版) 中提到日本學(xué)者本善隆的學(xué)術(shù)觀點“:佛教首先是作為‘道教式’的宗教而在中國社會里得到崇信并流行的?!?《中國凈土教の開展-漢魏晉南北朝時代を中心として-》,《本善隆著作集》第四卷,大東出版社1976年版)
????? 《古清涼傳·卷上·古今勝跡三》,《大正藏》第 51冊第1093頁下欄第26行—1094頁上欄第9行;《大正藏》第51冊第1094頁上欄第25—27行;《大正藏》第51冊第1094頁下欄第24—25行;《大正藏》第51冊第1094頁下欄第14—16行;《大正藏》第51冊第1095頁下欄第14—15行。
?? 《古清涼傳·卷下·游禮感通四》,《大正藏》第51冊第1098頁中欄第22至下欄第13行;《大正藏》第51冊第1098頁下欄第23—27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