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維麗 沈維芹
(1安圖縣第三小學;2安圖縣朝鮮族學校,吉林 安圖 133600)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淺探
沈維麗1沈維芹2
(1安圖縣第三小學;2安圖縣朝鮮族學校,吉林 安圖 133600)
朗讀對領悟課文內容、增強語感、陶冶情操等有著其他任何活動不能代替的作用,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就要把握閱讀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關系和閱讀策略,以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其發(fā)展。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興趣培養(yǎng) 設施策略
朗讀對領悟課文內容、增強語感、陶冶情操等有著其他任何活動不能代替的作用。但在教學中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不愿讀書,不能完成老師布置的讀書任務,有的同學讀書東張西望,有的同學讀書有口無心,不能入情入境……這些都說明學生對朗讀缺乏興趣,這就要求教師采取多種有效形式,切實進行朗讀指導,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下面我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開展多種形式的比較朗讀。
1.調換字詞,進行比較朗讀。針對具體課文內容中對某些重點詞的理解,用換近義詞的方法進行比較朗讀。如《鳥的天堂》中的“那翠綠的顏色,明亮地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在理解“顫動”一詞時,我讓學生把“顫動”換成“抖動”、“蠕動”進行比較朗讀,學生在一換一讀中,很快理解了“顫動”的意思,并且興趣盎然地讀,體會了作者遣詞的精煉,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語感,提高了學生對語言的領悟能力。
2.改變句型,進行比較朗讀?!罢n文中總有一些類型比較特別的句子,如感嘆句、反問句、祈使句等,對這些句子改變句型進行比較朗讀,既使學生讀出這些句子的特點,又有助于他們領悟作者的情感”[1]。如《再見了,親人》一文中,前三個自然段開頭都用祈使句:“大娘,停住你送別的腳步吧”、“小金花……再給我們唱個《搗米謠》吧。”“大嫂,請回去吧?!蹦┪捕加梅磫柧洌骸澳f,這比山還高比海還深的情意,我們怎么能忘懷?!薄翱墒墙裉欤驹杠娛迨宸謩e的今天,你怎么落淚了呢?!薄澳鸀槲覀兏冻隽诉@樣高的代價,難道還不足以表達您對中國人民的友誼?!蔽以诮虒W時,先讓學生把祈使句、反問句轉換成陳述句,體會二者在表達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再讓學生朗讀。這樣既提高了朗讀的興趣,又把握了朗讀的感情基調,還體會了志愿軍對朝鮮人民的關心、體貼之情和難舍難分的感情。
(二)借助圖像的看圖朗讀。
低中年級課文中有與課文密切聯(lián)系的插圖,適時用插圖配合朗讀,這樣既對學生進行圖文結合訓練,又能收到良好的朗讀效果。如二年級課文《筍芽兒》繪聲繪色地描述了筍芽兒的成長過程,可利用多媒體課件把筍芽兒的成長過程展示出來,讓學生初步感受,再指導學生朗讀,學生受到圖畫的感染,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
(三)身臨其境的配樂朗讀。
音樂往往能使人在一定氣氛中得到感情熏陶和哲理神悟。教師要針對不同類型的課文,選擇與之朗讀基調相宜的音樂進行配樂朗讀,這樣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指導朗讀《月光曲》時,邊讀課文邊播放《月光曲》,音樂一起,就使人置身于當時的情境中。學生的情感隨著課文內容與音樂節(jié)奏互動,如同沉浸在如詩如畫的境界中,個個讀得興趣盎然,聲中融景,景隨聲出。這樣,不但提高了朗讀水平,誘發(fā)了靈感,而且陶冶了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四)富有感染力的分角色朗讀。
教學生朗讀課文,旨在培養(yǎng)學生將無聲的文字符號由視覺到思維經(jīng)過理解加工轉換成有聲語言,再現(xiàn)故事情節(jié),描繪景物,塑造人物形象。分角色朗讀不僅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在活躍的氣氛中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如《陶罐和鐵罐》一文中有兩個角色:陶罐、鐵罐。指導朗讀時,首先分析課文作朗讀前的鋪墊。在分析課文時,讓學生歸納出陶罐和鐵罐的個性,陶罐——謙遜有禮、容忍自尊;鐵罐——傲慢無禮、驕傲自大。在學生腦海中打下兩個角色各有的性格烙印,然后進行分角色朗讀。揣摩出兩者的語氣、語調,并選擇感興趣的角色進行朗讀。學生朗讀積極性空前高漲,從而心領神會地讀出對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形神兼?zhèn)洹?/p>
(五)創(chuàng)設情境的想象朗讀。
情境的創(chuàng)設非常重要,不但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想象,還有利于促使學生感悟文中的情與景,使學生更深刻地、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課文。如《爬天都峰》一文生動地描述了天都峰的高、陡、險。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想象:假如此刻你就在天都峰腳下,你會怎么想、怎么做?把學生先帶到課文情境中,再啟迪想像,有感情地朗讀,不僅激起學生的愉悅情緒,還有利于引導學生準確把握文章的深層含義。
同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抓住時機,誘導學生進入角色,表演課文中的內容,加強對課文的了解,啟迪他們的思維,發(fā)展他們的表演能力,同時他們在表演中摻入自己的言行。這樣通過學生的主動參與,不但豐富了想象、升華了情感,而且提高了朗讀水平,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師生關系的轉變。
新課標實施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促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這一方式改變,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轉變傳統(tǒng)師生關系。傳統(tǒng)師生關系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嚴重違背了育人的目的。針對這些弊病,教師要放下“師長”威嚴,主動找學生談心,多了解學生的思想,指導學生需要什么,盡力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成為他們心理傾訴的最好對象,同時確保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這樣才能不斷挖掘出學生的潛能,體現(xiàn)學生的個性。因此,建立一種民主平等、和諧交流的師生關系,構筑起心靈之橋,在和諧的氛圍中帶領學生一起接受心靈的洗滌和情操的陶冶,是實施閱讀教學的重要前提。
(二)閱讀教學中話語系統(tǒng)的轉變。
閱讀教學過程是一個完整的交流過程。交流,應該在一種平等、寬松的氛圍中完成。因此,應該變成“對話式”話語系統(tǒng),“對話”是教師與學生心靈的碰撞,是文本與學生精神的交融?!伴喿x教學過程中的三個因素:教師、學生、文本,它們之間都要完成‘對話’的過程。要注重師與文本的對話(前提);注重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主旋律);注重教師與學生的對話(策略)”[2],形成多項互動的層面,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三)對學生閱讀體驗的轉變。
1.對學生的獨特體驗要給予尊重。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感悟能力存在很大的差別,再加上文本中蘊涵著豐富的人文知識,學生的體驗必然是獨特的。因此,一定會出現(xiàn)與教師研讀文本時的體驗不一致的情況。教師要對學生的不同體驗給予尊重,既能挖掘學生的潛能,發(fā)展個性,又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因為,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會使學生有一種成就感,從而把學生帶入到快樂的、不斷探索的學習空間中。
2.對學生價值取向偏離的體驗要寬容和引導。學生的生活閱歷畢竟是有限的,對待一些問題,有時會產生偏離正確價值取向的體驗,尤其對一些離生活實際很遠的人和事的體驗,會讓他們更難以正確地體驗。如教《狼牙山五壯士》這一課時,有些同學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五壯士的故事是假的,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樣的人。教師對這個問題的引導就要講究方法,對學生的這種體驗應該給予寬容,不能不了了之,可以對他的提法給予贊同,然后引導學生考察故事是否真實。這樣,既解決學生體驗的偏離現(xiàn)象,又把學生引向更為廣闊的探索學習空間,不是更好嗎?
3.對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體驗要給予賞識。學生最具有創(chuàng)造力,其閱讀體驗必然是創(chuàng)造性的。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體驗盡管偏離了教參要求,但學生的體驗是經(jīng)過獨立思考得來的。如教《少年閏土》一課時,對“他們都和我一樣只看見院子里高墻上的四角天空”這句話進行理解時,有的學生說:“我認為作者想象力很強,他把圓形的天空想象成四角的天空?!焙⒆邮峭娴?,他們的任何體驗都是值得肯定的。這時,教師更應給予賞識,盡力把他們引到正確的、重要的價值取向中。
依據(jù)閱讀教學中的重大改變,閱讀教學的實施要更注重自主化、個性化、探究化。因此,實施閱讀教學時應遵循這樣的步驟:
(一)研讀文本。研讀文本指教師上課前要認真研讀文本,全方位考慮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以便自如地應對課堂的“突然襲擊”。
(二)體驗文本。體驗文本指學生通過讀,完成與文本的對話,盡量完成與文本深層次的對話。同時是學生從文本中尋找疑問的好時機,把問題記下來,和同學、老師共同探討完成。
(三)交流文本。交流文本的過程是雙向互動的。要以學生的交流為主,教師的交流為輔,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表達他們的獨到見解,教師的作用就是引導學生解決疑問。閱讀教學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不斷摸索。閱讀教學面對的是廣泛的語言世界,培養(yǎng)的是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因而,閱讀教學一定要以人為本,發(fā)展個性,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各種形式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進行朗讀,使朗讀成為語文課堂教學的“熱點”。提高學生的朗讀質量,讓學生從朗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1]劉君飛.如何指導小學生進行語文朗讀.吉林課改,2004(2):36.
[2]臧彥君.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關注的幾個問題.吉林課改,2008(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