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金陽
(福建省南靖縣龍山中心小學,福建 南靖 363602)
教之以為利 動而以為用
——從一節(jié)數(shù)學教學公開課說起
鄭金陽
(福建省南靖縣龍山中心小學,福建 南靖 363602)
回想起漫長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生涯,讓筆者感觸最深的是一節(jié)中心學校級別的教學公開課,執(zhí)教者是一位女教師,那“教之以為利,動而以為用”的教學方法深深地啟發(fā)了我。
細處;小處;圍繞;高效
34年彈指一揮間?;叵肫鹇L的小學數(shù)學教學生涯,讓筆者感觸最深的是一節(jié)中心學校級別的教課,執(zhí)教者是一位女教師,那“教之以為利,動而以為用”的教學方法深深地啟發(fā)了我。
筆者之所以拿這節(jié)課“說事”,不只是這節(jié)課能很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更主要是這節(jié)課真正讓學生成為主體。聽課的二十多位老師對這節(jié)課都有別樣的感受,雖然是教學公開課,卻令人感到親切、熟悉,都認為這幾乎就是一節(jié)“常態(tài)課”。這樣的課是真實的,而非導演的場秀;這樣的課是高效的,而非;這樣的課才有現(xiàn)實意義,因為平時的課大抵如此:教、練、評,引導練習,鞏固提高?!澳昴昶蚺c課堂巧,豈知課堂巧已多”聽課中,筆者卻有“見素抱樸”的感覺。是,一些回歸,應是一種必然,一些“笨拙”,有時比巧高明。在下課時,筆者心底驀然生出一句老子的“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只是那時還不明白這句話和這節(jié)課的內在聯(lián)系。
記得有這么一個故事一對夫妻布置新房,妻子要求用具樣樣不缺,裝飾品俱到,最后審視良久,說:中間這塊空間再放一個衣架就更好了!丈夫忍不住說:都滿了,我們怎么走?當忘記最終目的,結果只能是忽略了人。我們的課堂何嘗在不經意間就忽略了主體的存在和需求呢?譬如教室,有了墻和窗,才能圍起一方空間;方印模子,有了模板,才能印出糕果老子因此說: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把課堂教學與之聯(lián)系,教師的講,不正如那“有”嗎?給學生學習的時間空間,不正是那“無”嗎?而正是這種看似“離開”教師而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的“無”,才能使教師的教(即“有”)起作用這也正是題目“教之以為利,動而以為用”的意思。
我們常說的“把課堂還給學生”,其實也蘊含著“無”的味道?!盁o”要求老師節(jié)約一些時間,“無”多一點,學生個體活動就能多一些,教之利也才能起作用。因此,“把課堂還給學生”,需要教師的自覺和自律,那就是要求教師自己克服潛在而強烈的自我展現(xiàn)意識?!鞍颜n堂還給學生”,回歸數(shù)學教學的真正意義,需要教師有利于學生的教,更需要把讓學生消化、內化、轉化的時空——這種的“無”,慷慨地賜與學生。否則,那只能是一句空話、飾語。
——關于如何巧妙全面高效的教,已有廣泛而深入的研究和論述。就“無”而言,首先“無”不是一種放任。作為課堂的主要組成部分,“無”仍然而且必然地應處于教師的視線之內、把握之中,教師的角色就如臺前轉到幕后,其實并沒有離開。其次,“無”不是一種設計的空白,而是一種設計的內容:以學生的想、說、寫、做為主。第三,既然“無”的時空是一種設計,教師也沒離開,那么教師又起什么作用呢?那就是在“無”的時空里又發(fā)揮著“有”之利于學的作用:個別輔導,及時糾正;收集典型普遍之錯例,集體進行講評指導。
這就產生一個新問題:在這過程中,教師工作要注意些什么呢?
1.從細處落實,在小處著力人常明于大而昧于小。態(tài)度決定一切,細節(jié)決定成效。數(shù)學知識的理解,各種技能的掌握,通常從細處不斷地強化、規(guī)范。就如這節(jié)課黃老師在糾正學生分數(shù)除法計算時的錯誤時,從把“÷”轉化為“×”,從把除數(shù)轉化為倒數(shù),反復講解,不倦教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正如寫文章一樣從大處著眼,細處著力。唯有如此,所學才能真正消化、內化、強化,且有助于學習數(shù)學規(guī)范行為的養(yǎng)成。因此,“無”之以為用,當從細處落實,在小處著力。
2.圍繞性質原理,以不變應萬變課堂時間是寶貴的,在以學生為主體的“無”的時空里,提高效率自然也應是教師的教學追求。對于常識化了的知識方面的錯誤,比如“學生計算為,比如,學生計算為=,比如“一個數(shù)的是6,求這個數(shù)”學生列式為等,教師的輔導和糾正是輕松的,水來土淹,見招拆招。但也應抓住根本:“兩級計算,乘除法為先”、“除以一個數(shù)等于乘以這個數(shù)的倒數(shù)”、“一個數(shù)的是6,求這個數(shù)依據(jù)分數(shù)乘法的意義,即求( )×=6,引逆運算為等。而對于一些復雜靈巧的問題,則更應圍繞所學知識的本質。比如“甲∶乙=3∶5,乙∶丙=2∶3,求甲:丙= ∶ ”,除了展示過程甲∶乙=3∶5=6∶10,丙:乙=3∶2=15∶10,得出甲∶丙=6∶15=2∶5應說明對照的標準即單位1應相同,更應指出運用了比的基本性質,而這兩點,正是單元知識的基本重點。讓學生明白,抓住所學知識的基本點,難題也易迎刃而解??此啤扒伞狈ǎ鋵嵾\用的仍然是所學的知識,其實是知識的根本性質、原理而已。也可以說,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地提高效率。
3.巧為難全功,拙也能高效在“無”以為用的轉化中,需要過程,需要時間,由淺入深,由表像到抽象,循序漸進。因此,有些“巧”看很妙,卻并不能起作用,或者收效甚微。舉個例子,在教學面積單位時,1cm2、1dm2、1m2到底多大,能否在學生腦中構建相應的圖,能否透徹理解相互之間的量化關系,只靠1m2=100dm2、1dm2=100cm2的式子,只靠簡單的,甚至相應的實體展示,是無法真正完成的。要達到目的,是必須的,課件演示,實體展示是必須的,但不妨讓學生靜心閉眼,在“養(yǎng)眼”之后“入心”,在大腦中浮現(xiàn)演示、展示像,加以“畫外音”強化,反復幾次,影像必能在大腦構建,知識也能形象化。而這,需要時間。所以說,在“無”而為用時,有時是巧而無功,拙卻高效。因此,棄巧守拙,不急不躁,應該也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雙腳喜歡走熟路,思想喜歡走老路;熟路引誘性最大,老路抵抗力最低。不知不覺走進老路,在熟悉的草木中呼吸著空氣,收獲些感受——空氣是鮮的,但愿感受也有一絲新意。這種感受,正好可以用喬布斯的話詮釋:“我所驕傲的,不是我所做的,而是我沒做的那些事?!?/p>
黃老師那“教之以為利,動而以為用”的一節(jié)課使我受益終生。
G622.41
A
1674-9324(2014)28-01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