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駿捷+陳業(yè)東
摘 要:民國年間,汪兆鏞先后12次來澳門,斷續(xù)居住了13年多,在澳門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詞作品,其中多與澳門歷史文化、民風民俗有關。本文在全面討論汪兆鏞詩詞的分期、思想內(nèi)涵和藝術特色的基礎之上,著重闡發(fā)居澳作品于其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汪兆鏞;詩詞;居澳作品;思想內(nèi)涵;藝術特色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677(2014)1-0028-10
在澳門文學史上,有一類“兩棲作家”。由于各種原因,他們或長期往來于大陸、澳門之間,或奔波于香港、澳門兩地,汪兆鏞就是民國年間“兩棲作家”中較有代表性的一位。自辛亥革命后,他先后12次來澳門,斷續(xù)居住了13年多,在澳門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詩詞作品,其中多與澳門歷史文化、民風民俗有關,洵為澳門近代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學界對于汪兆鏞居澳時期的詩詞作品已有過一些頗具價值的探討,然而想要深入了解一個作家的心靈世界和藝術成就,是很難僅針對他的某些作品而言的。因此,本文嘗試在全面討論汪兆鏞詩詞的分期、思想內(nèi)涵和藝術特色的基礎之上,著重闡發(fā)居澳作品于其詩詞創(chuàng)作生涯中的意義和價值。
一、汪兆鏞的生平與著述
汪兆鏞(1861—1939),字伯序,一字憬吾,自號慵叟,晚號今吾、清溪漁隱,因牓所居曰“微尚齋”,故又稱微尚老人。為唐代越國公汪華之后。汪氏家族于唐時居江淮婺源,元末遷浙江山陰(今紹興市)。至汪兆鏞一輩落籍番禺,遂為粵人。其父汪琡(1824—1897),字玉叔,一字竺生,號省齋,于道光末游幕入粵,著有《省齋詩存》?,`生四子,兆鏞居長。
汪兆鏞幼穎異,過目成誦。五歲入塾,十歲能詩,十二歲開筆作時文,十八歲侍叔父汪瑔(1828—1891)讀書于隨山館,致力于經(jīng)史、古文詞。后舉學海堂專課生,成為近代嶺南大儒陳澧的高足。光緒六年(1880)補縣學生,十一年(1885)以優(yōu)行貢成均,朝考用知縣,十五年(1889)舉于鄉(xiāng)。后三應禮部試不售,遂南歸。以世習名刑學,輾轉(zhuǎn)游幕于廣東翁源、赤溪、遂溪、順德各縣。光緒二十二年(1896),伍廷芳出使美國,招為參贊,汪兆鏞以“父老道遠”婉辭。后棄幕業(yè),赴樂昌縣管理鹽務。三十一年(1905)岑春煊督粵,延之入幕,司章奏之務。次年,岑調(diào)任云貴總督,行前奏保,汪兆鏞獲“賞四品頂戴”之銜,以知縣分發(fā)湖南,但未赴任,復返樂昌。又五年,政局不穩(wěn),治安不靖,遂離樂昌返廣州。
辛亥革命后,地方多故,汪兆鏞赴香港短暫停留,并于該年十一月首次踏足澳門。直至1939年去世為止,往來于內(nèi)地與港澳,曾12次來澳,斷斷續(xù)續(xù)在澳門居住了13年多,與澳門結(jié)下不解之緣。終以79歲高齡病逝于澳門,后歸葬廣州三寶墟蜆岡。1958年遷葬銀河公墓。1996年,汪氏后人遷汪琡、汪兆鏞等20多位先人于從化市華夏永久墓園。
民國之后,汪兆鏞不問政事,以吟哦著述自適,與文人學者交往酬唱,活躍于書畫藝壇。胡漢民督粵時邀任總辦秘書長,辭之;少弟汪兆銘(精衛(wèi))回廣州,邀其出仕,亦表明誓不任事。稍后龍濟光、岑春煊、黃慕松主粵,亦邀其任事,皆堅辭之。期間,曾兩至羅浮山,注籍酥醪觀,號覺道人。
汪兆鏞博通經(jīng)史、諸子,“于學無所不窺,方聞博識,乙部尤為淹貫。為文兼工駢散,而長于考據(jù),訂訛補墜,多發(fā)前人所未及?!雹偌婕敖鹗芯?、譜牒編修、詩詞創(chuàng)作;又因熱愛桑梓,著力于嶺南文獻、文史、畫藝方面的考訂著述,碩果累累。著有《孔門弟子學行考》四卷,補《三國·食貨志》、《刑法志》各一卷,《晉會要》六十卷,《元廣東遺民錄》二卷,《嶺南畫征略》十二卷,以及《廣州城殘磚錄》、《廣州新出土隋碑三種考》、《續(xù)舉貢表》、《山陰汪氏譜》、《老子道德經(jīng)撮要》等。又有《微尚齋詩》二卷、《微尚齋詩續(xù)稿》三卷、《澳門雜詩》一卷、《己巳紀游草》一卷,《雨屋深鐙詞》一卷、《雨屋深鐙詞續(xù)稿》一卷、《雨屋深鐙詞三編》一卷,《微尚齋雜文》六卷、《椶窗雜記》四卷。曾經(jīng)參與纂修《番禺縣續(xù)志》,編纂《碑傳集三編》五十卷,刊刻《東塾遺詩》、《憶江南館詞》、《公孫龍子注》、《五百四峰堂續(xù)集》、《誦芬錄》等。這些著述充分顯示了汪兆鏞學術名家的地位及其對嶺南學術文化的貢獻,其中的詩詞作品獨具文學和文獻價值,特別是他在澳門創(chuàng)作和整理刊行的詩詞,更是澳門文學寶庫中的珍品,深具研究價值。
二、汪兆鏞詩詞創(chuàng)作的分期
汪兆鏞已刊布的詩詞集,計有:(1)《微尚齋詩》,是汪兆鏞于辛亥年十月在澳門小三巴街寓齋輯錄刊刻的。上卷收入乙酉(1885)至壬寅(1902)的作品,共39題70首;下卷收入癸卯(1903)至辛亥(1911)的作品,共38題51首。(2)《微尚齋詩續(xù)稿》,是汪兆鏞逝世后,由后人及朋輩整理的遺稿,于庚辰(1940)刊行。其中《辟地集》一卷為居澳時作品,收入古今體詩52題72首;《紀游集》一卷為出游各地的吟詠,收入古今體詩27題81首;《蟄居集》一卷為居廣州時所作,收入古今體詩95題171首。(3)《澳門雜詩》,于戊午(1918)刊行,收入《雜詠二十六首》、《澳門寓公詠八首》、《竹枝詞四十首》,共74首。(4)《己巳紀游草》,于庚午(1930)刻印,所收之詩全見于《微尚齋詩續(xù)稿·紀游集》。(5)《雨屋深鐙詞》,于辛亥冬刊行,收入乙酉至辛亥的詞作,共30題42首。(6)《雨屋深鐙詞續(xù)稿》,于戊辰(1928)刊行,收入壬子(1912)至丁卯(1927)所作,共21題25首。(7)《雨屋深鐙詞三編》,是汪兆鏞逝世后,由后人及朋輩輯集其晚年詞作,于庚辰二月刊行,收入戊辰至己卯(1939)所作,共19題20首。綜上,汪詩共519首,汪詞81闋,應該說包括了汪兆鏞絕大部分的今存詩詞作品。
汪兆鏞從不刻意作詩人,他的寫詩宗旨在《微尚齋詩·序》中說得很清楚:
曩從叔父穀盦先生讀書,每教授詩法,顧余才薄,為之不能工也。然少長,江湖郁伊多感,悲愉離合,亦時時于詩寄之,而殘墨零箋,輒隨手棄去。今冬倉皇避地,僑居無憀,乃將行篋叢稾排比錄存之。重自檢視,疵颣百出,第生平■跡觕見于斯。浮海馀生,繼自今詩境儻或有進于是者乎,姑留之以為異日之驗,非敢妄覬以詩傳也。②
由此可見,汪兆鏞是把生活所見、所聞、所感,悉寄之于詩。換言之,詩歌就是他生活及心路歷程的記錄,是他為學、事業(yè)以至交游的寫照。因此,在了解過汪兆鏞走過的人生道路,考察其詩詞的抒情意蘊、題材風格的變化后,就不難對他的詩詞作簡單的分期。汪兆鏞的詩詞創(chuàng)作大抵以辛亥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
(一)前期約由乙酉(1885)至辛亥(1911)
這一時期的作品,分別收入《微尚齋詩》、《雨屋深鐙詞》。汪兆鏞少年專心求學,青年時代則埋首科舉考試。由于家庭經(jīng)濟的緣故,身為長子的汪兆鏞較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擔,走上父輩一樣的幕佐道路。從二十八歲到三十五歲,一邊做幕客,一邊應考科舉。自光緒十四年(1888)始,汪兆鏞已先后在翁源、赤溪、四會、遂溪、順德、樂昌等地為幕。
在為幕的20馀年間,汪兆鏞所到之處,都會致力推動當?shù)匚幕逃陌l(fā)展。因此,游覽各地風光名勝、記錄不同地區(qū)的民風民俗,成為了汪兆鏞前期詩詞的一大內(nèi)容。光緒十六年(1890)底,汪兆鏞接受了赤溪直隸廳事金溎生的邀請,從翁源轉(zhuǎn)到赤溪佐治。在赤溪為幕不到一年里,遍游孝女墓、廢鹽場、劉師勇祠等歷史文化古跡,并以詩記之,藉此喚起鄉(xiāng)民對鄉(xiāng)邦文化的重視。如《赤溪二首》云:
海徼南天遠,空蒙瘴霧昏。河流溯矬峒,山勢接厓門。久慣甘松市,估舶往來澳門。猶虛細柳屯。登臨思屈五,扼險忍重論。屈翁山《廣東新語》謂“銅鼓角形勢險要,足資御寇”。
近治可游處,清溪最一方。宋趙必■愛清溪山水之勝,見《新寧縣志》。圖經(jīng)都寂寂,山海自蒼蒼。遺壟摹貞碣,西岡村有明孝女趙末娘墓。平蕪訪廢場。宋有挫銅鹽場,元、明因之,雍正間省。愧無柳州記,小詠付奚囊。③
詩中道出赤溪一地雖然貧瘠,但有孝女墓、廢鹽場等可以尋幽。另一首《琵琶仙》詞:“玉座飄苔,曾憶否、當日金焦遺鏃。凄絕荷鍤心情,招魂向煙麓。剩一掬、冬青馀淚,都付與、西風樵牧。井隩塋荒,厓門殿圮,同吊芳躅。仰孤墖、腰箭欷歔,又豈料、崇朝變陵谷?!雹軘⒂浟嗽L謁赤溪銅鼓山南宋和州防御使劉師勇祠時的惆悵心情。
汪兆鏞在樂昌為幕的時間最長。樂昌自古已為嶺南重鎮(zhèn),歷代到此游覽吟詠者不乏其人。《樂昌雜詩十三首》以組詩的形式遍詠湟溪關、韓文公廟、周府君廟、伏波祠、桂陽嶠道等古跡。還有一首《任將軍廟》,記述了詩人在樂昌尋訪秦代南海尉任囂的遺跡,詩云:
逐鹿中原烽火驚,東南一尉此知名。被書能識龍川令,絕道曾屯獸角城。篳路山林啟炎服,大江風雨想霓旌。我來認取殘碑字,酹酒荒苔百感生。⑤
詩前小序分別從《水經(jīng)注》、《漢書》、《韶州府志》等史籍中考證出任將軍廟的確實地點,又據(jù)親身尋訪所得殘碑,證實當?shù)赝寥怂^瑤埠廟遺址,就是漢代的任將軍廟,而詩中則表達了對這位第一代嶺南王的緬懷之情。
友儕唱酬是汪兆鏞前期詩詞的又一常見內(nèi)容。藉汪瑔的引介,汪兆鏞早在求學時期就認識了一班學者文人;在學海堂受業(yè)的過程中,更與大批同時或先后的專課生建立了同門之誼。汪兆鏞與張學華、李啟隆、沈澤棠、梁鼎芬、張鼎華、易順鼎、汪兆銓等人過從甚密,或同游,或招飲,或題贈唱和,彼此切磋砥礪,往還不絕。其中,以與從兄汪兆銓(1859—1929,字莘伯)的聯(lián)系最為密切。
汪兆鏞與汪兆銓年齡相仿,經(jīng)歷相似,故此意氣相投,感情至篤?!都妮凡帧吩疲?/p>
黃葉西風雁一聲,關河倦夢若為情。甘泉幾日銷烽火,桂管經(jīng)年尚甲兵。愿抱殘編歌小宛,敢言奇計請長纓。白頭儻遂連床約,珍重墻隅二尺檠。⑥
此詩寫于光緒二十七年(1901),時汪兆鏞居樂昌,兆銓在海陽。經(jīng)歷八國聯(lián)軍之役,汪兆鏞寄詩從兄,既表懷念之情,亦流露出愿為國效勞之意。汪兆銓《和作》云:“不見三年一剎那,青云遙望自嵯峨。跡同嶺嶠猶千里,水飲瀧流共一波。世晚人才飄泊易,家貧兄弟別離多。傷春病酒兼懷遠,爭禁樽前喚奈何?!雹邞涯钚值苤?,躍然紙上。汪兆鏞在樂昌時又有《莘伯兄自汴中歸,許貽山西鵝黃酒,未至,詩以促之,用山谷寄元明觴字韻》一首,詩中盼望兄弟雁行可以相聚同飲,可見二人感情之深。
汪兆鏞的科舉之路并不順利,正如他所自述:“禮部試三擊不中,此心灰矣?!雹嘣诖舜驌糁?,加上家中經(jīng)濟困頓,汪兆鏞不得不負起照顧家庭之責。可以說,為幕并不是他心甘情愿的,心中郁抑可想而知,因此抒發(fā)不得志的傷感成為了汪兆鏞前期詩詞的又一內(nèi)容。如《感懷》云:“一瞥驚飆撼釣磯,天寬容得片鷗飛。獨居深念憂方大,亂世馀生鬢已稀。了了山川可猶是,區(qū)區(qū)丹素定誰非。池頭草色看都盡,忍向春紅問瘦肥?!雹嵊秩纭杜_城路》詞曰:
落花滿地湘簾下,簾波一層吹皺。藥鼎關心,檐鈴警夢,都是惱人時候。煙僝雨僽,怎禁得春寒,沈郎銷瘦。盼盡黃昏,翠鋪依舊掩镮獸。相思怕吟紅豆,算箏邊燭底,芳意空負。撲蝶秋紈,調(diào)鶯曉箔,屈指年華催驟。玉篝熏透。恁病酒懨懨,淚冰凝袖。百種凄涼,那廂知也否?⑩
寒暑更替、日出日落、花開花謝本是自然規(guī)律,但傷心人別有懷抱。這些尋常景色映入眼簾,總會撩撥起那藏于心底的郁悶,讓詩人情不自禁地將之發(fā)諸筆端。汪兆鏞傷春悲秋,慨嘆人生多不如意,常以詩句澆心中塊壘;故而這類詩詞的基調(diào)一般都較為低沉,缺乏陽剛氣息。
總的來說,汪兆鏞前期詩詞的題材相對較為狹窄;但是情感真摰、語句清新,同時詩詞中對于歷史文化的考查和緬懷給人深刻的印象,部分作品堪稱“學人之詩”。
(二)后期約由辛亥(1911)至乙卯(1939)
這一時期的作品,分別收入《微尚齋詩續(xù)稿》、《澳門雜詩》、《雨屋深鐙詞續(xù)稿》、《雨屋深鐙詞三編》。
武昌起義的槍聲震垮了清王朝,結(jié)束了汪兆鏞的幕佐生涯,也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以半百之齡轉(zhuǎn)入動蕩流離的后半生。汪兆鏞生活的最大轉(zhuǎn)變,就是逃避戰(zhàn)亂,寓居澳門。在逗留澳門的近14年里,因無心仕途,遂專注于學術,撰寫及完成了一些重要的著作,對澳門的學術研究起發(fā)軔之功。這一時期,汪兆鏞的詩詞有了明顯的變化。首先,詩詞的題材有所擴展,其中一個重要內(nèi)容是全方位地考察和記錄澳門的景物及民風民情。在葡萄牙殖民者管治下的澳門游覽考察史跡之時,汪兆鏞表現(xiàn)出的感事傷世情懷更為強烈。他站在關閘門前,感慨萬千,《澳門雜詩·雜詠二十六首》中的《關閘》云:
互市濠鏡澳,聿自嘉靖始。設關官守之,啟閉候符使。如何百年來,彼族頓增壘。旁行斜上書,突兀閘前峙。我來長太息,疇為志疆理。?輥?輯?訛
此詩以吟詠關閘為線索,詩后有千馀字的注釋,征引史實,追述了葡人侵占澳門的歷史過程。汪兆鏞深嘆清政府的無能,怒斥葡萄牙殖民者的橫蠻。又如《大三巴門》云:“乾隆全盛時,封禁唐人廟。畏懷豈無術,所貴樹聲敎。一廢不復興,綠蕪黯斜照。堂陊門猶存,雕石彌晃耀。鞾帕迎漢官,故事足憑吊。”?輥?輰?訛撫今追昔,透露出沉重的歷史滄桑感。此外,《東望洋山 西望洋山》描寫澳門半島雙峰對峙,二灣波平如鏡,嶺上松林碧翠、塔燈轉(zhuǎn)射,景色空靈絕麗,令人神往。
澳門開埠數(shù)百年,作為中外交流的門戶,東西文化共容的奇特風貌隨處可見?!斑@種特殊的社會文化,令明清以來不少曾到澳門的學者文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他們的文學作品里,多少也記錄了他們對澳門的描寫,寄托了他們對這座中西文化交流展覽館的贊嘆。近代以還,寓居澳門的學者詩人日多,故有關澳門的詩歌,更是多不勝數(shù)。汪兆鏞前后居澳的時間共十三年又九個月,對于澳門的獨特社會風情,自有深切領會?!??輥?輱?訛如果說《雜詠二十六首》側(cè)重記述澳門的歷史和描摹古跡名勝,《澳門寓公詠八首》寄托了不忘前朝的感慨,那么《竹枝詞四十首》就是澳門風俗民情的真實寫照。
它們觸及了澳門風俗民情的各個方面,彷如在讀者面前展開一軸絢麗多姿的風情畫卷。如云:“飲瓢喜有在山泉,傍海人家滿載船。更向門前題井字,可應解唱柳屯田?!??輥?輲?訛當時澳門尚無自來水,端賴數(shù)艘水船每日赴銀坑山汲泉載回,傍海人家就近挑運;而各家內(nèi)有水井者,須于門首以中、葡文粉書“P井”,以便發(fā)生火警時辨認汲用。此外,竹枝詞還分別寫到葡婦衣飾、西式婚禮、化妝舞會、主教葬禮、圣像出游、西樂演奏等中西文化交融的新奇現(xiàn)象,這些作品大大地擴展和豐富了汪兆鏞詩詞的題材。
另一方面,汪兆鏞后期詩詞中的描寫主體也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表現(xiàn)得最為特出的是《岐關車行》,詩云:
西法汽輪通■岈,濠鏡雷轉(zhuǎn)驚飛沙。風聲鶴唳尤紛拏,車中黃童白叟兼稚娃。駢首蠕動如穴■,蹲伏更苦若井蛙。近自廣南鄉(xiāng)邑接小艖,遠或鄂渚湘水贛江來荒遐,羸骨垢面發(fā)鬖髿。困餓不得食,沖寒莫周遮,兒啼婦哭呼娘爺?!??輥?輳?訛
此詩寫于民國二十七年(1938),是汪詩歌行體中較有代表性的一首。在日寇橫行、民族面臨亡國滅種威脅之時,已是風燭殘年的詩人滿懷悲憤,把目光投向逃避戰(zhàn)火的難民。遠從湖北、湖南、江西等地逃難而來的災民,在石岐擠上岐關汽車倉皇來澳,蓬頭垢面、饑腸轆轆的災民驚魂不定地蜷縮在狹窄的車廂內(nèi),“兒啼婦哭呼娘爺”的慘狀,在詩中得到了真實的反映。
汪兆鏞為避戰(zhàn)亂,奔波于穗澳之間,早已嘗透流離之苦,也曾多次在詩詞中發(fā)出無奈的哀嘆;但是此詩抒發(fā)的不再是個人的嘆息,災民百姓成為了詩歌描寫的對象。詩人(“道旁病翁”)和廣大民眾一起,詩歌的主體由過去的“我”變成了“我們”,這是在汪兆鏞前期詩詞中不曾出現(xiàn)的。在日寇瘋狂入侵的危難時期,汪兆鏞的國家觀念,已非獨以清室為對象,轉(zhuǎn)而關心社稷蒼生,這不能不說是后期詩詞內(nèi)容的一大變化,更是汪兆鏞晚年思想的一次飛躍。
其次,汪兆鏞后期詩詞的另一題材是抒發(fā)流寓澳門的身世之感。汪兆鏞在辛亥革命爆發(fā)后不久即避地澳門,開始時并無久留的打算。但是,由于政權迭轉(zhuǎn)及長期動蕩,汪兆鏞無奈地以澳門作為寓居之地,“此地終非故鄉(xiāng)”的感覺始終蘊藏胸臆,故而常藉詩詞抒發(fā)對故鄉(xiāng)之思。
1913年夏天,廣州又有戰(zhàn)亂,汪兆鏞再次匆匆來到澳門。剛好臺風襲澳,南灣樹石多為風所摧損,汪兆鏞從自然界的風雨聯(lián)想到時局的動蕩,于是發(fā)出身世離亂飄搖之嘆:“萬馬聲何急,驚心夜未休。濤喧疑裂石,風獰欲掀樓。燕雀飛應息,魚龍夢亦愁。漂搖身世感,天地一虛舟。”?輥?輴?訛而《中秋寓樓寫望,烽火倉皇,西風衰鬢,不知今夕何夕矣》則云:
小有圣湖趣,倚樓情邈然。山遙微點墨,水闊暗生煙。攬景非吾土,浮家各一天。兒孫輩或在廣州,或散而之滬、鄂、湘、桂。懸知今夜月,無賴向人圓。?輥?輵?訛
可見雖然身在亂世中相對安定的澳門,但汪兆鏞還是在頗長的時間里沒有找到“家”的感覺,客居不安,在中秋之夜自然會思念起故鄉(xiāng)和親人。
與此同時,抒發(fā)故園之思的詞作也有不少,如《柳梢青》曰:
雨暗煙昏,故園何處?花落成茵。幾日離愁,閑拋篴譜,懶拂箏塵。盡教燕去鶯嗔,休忘卻、東風舊因。夢里還尋,愁邊獨寫,忍說殘春。?輥?輶?訛
春殘花落、燕飛鶯啼,加上舊夢離愁,交織成詩人欲說還休的故鄉(xiāng)之念,故此葉恭綽《廣篋中詞》評曰:“欲言不盡?!??輥?輷?訛另一首《蝶戀花》詞亦是感懷身世、抒寫鄉(xiāng)愁的佳作,詞曰:
蜃霧漫空吹不定。浮海年年,身世同飄梗。有客談瀛多異境。藜床病眼誰堪省。歸夢迢遙思越井。滿地風煙,漠漠迷三徑。經(jīng)卷藥壚銷晝永。未妨腰瘦成孤另。?輦?輮?訛
此詞前小序云:“丁卯十二月,澳門病中作。”丁卯即民國十六年(1927),時局動蕩,汪兆鏞寄身澳門多年,此日病榻前不知憑誰切問?哀嘆身世如飄梗無定,對魂牽夢縈的故園“越井”的思念又不禁涌上心頭。
另一方面,黍離之悲也是汪兆鏞后期詩詞的重要內(nèi)容。汪兆鏞前半生雖然多次轉(zhuǎn)換為幕地點,然而生活尚算安定。出身于儒生門第,傳統(tǒng)思想使汪兆鏞將忠君愛國作為立身處世的最高規(guī)范;故此清王朝被推翻,宣統(tǒng)皇帝黯然遜位,對他而言不啻是天塌地裂的事情。汪兆鏞固守忠臣不仕貳主的觀念,拒絕與新政權合作,以此表示對前朝的效忠;所以在詩詞中,就自然增添了哀嘆“國變”、抒寫遺老情結(jié)的內(nèi)容。辛亥九月,汪兆鏞甫抵澳門,即于重陽日作《虞美人》詞:
去年今日呼鸞道。烏帽清游早。今年風雨暗山城。鶴唳長空猶誤紙鳶輕。素箏濁酒渾閑事。秋色寒如此。菊花向我亦無聊。獨看暮煙殘葉下蕭蕭。?輦?輯?訛
通過去年與今年重陽風光的比照,透露出清室敗亡后,汪兆鏞心境一如秋色般蕭瑟。此外,《除夕大雨》云:
年年今夕換桃符,雨橫風狂送歲徂。如此江山如此夜,坐看燭淚夢丹除。?輦?輰?訛
每在風雨之夜,汪兆鏞都會觸景生情,故國之思充滿胸臆,難于入眠??梢哉f,“如此江山如此夜”一句,蘊涵著多少遺民懷抱,又豈只是眼前自然風雨的寫實。
汪兆鏞避居澳門除了因粵地動亂外,友儕的影響也是原因之一。中國大陸很多文人學者在辛亥革命后紛紛以港澳作為暫住或長居之地,當時寓居澳門的就有沈澤棠、汪兆銓、丁長仁、戴鴻惠、吳道镕、林鶴年、張學華、梁慶桂、崔斯貫等人。汪兆鏞、吳道镕、張學華數(shù)人在澳門二龍喉張園設了一個名為“蓮峰陶社”的詩社,定期雅集。“蓮峰”是澳門的別稱,“陶”字取陶淵明隱居之意。這些文人在往還唱酬時,都會流露出強烈的遺民心態(tài)。娛園主人盧廉若及其弟盧煊仲喜與文士相交,娛園因此成為了民初在澳文人的聚會之所。每年正月十三日,他們都會聚在一起為清遜帝溥儀遙賀誕辰,并以詩志之,如汪兆鏞所作《丙寅正月十三日,娛園祝嘏,同集者八人,敬紀小詩,用甲子韻》云:
此日蒙塵萬乘身,祖宗厚澤與深仁。自忘天位真堯、舜,誰佐中興是甫、申。養(yǎng)晦惟蘄勤典學,宸章早見勁通神。昔年拜觀御筆臨歐陽詢《醴泉銘》。孑黎海澨無疆頌,時雨蓬蓬戀遠春。?輦?輱?訛
汪兆鏞與陶社仝人以氣節(jié)自居,在詩歌中寄托了悲憤孤忠的遺民之志,當中的無奈與失落,給人印象尤深。
汪兆鏞在清末僅為幕客,并無一官之守,他所以深抱遺老情結(jié),恐與其個人思想觀念有關。因為他把清室看作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表征,是知識分子安身立命的所在,故此與清室在感情上極難徹底割舍。當汪兆鏞得到溥儀親書“?!弊值馁p賜時,就曾喜不自勝,即牓其所居為“賜福堂”,又請人刻印一枚,文曰“宣統(tǒng)辛亥后番禺汪氏賜福堂印”?輦?輲?訛,珍而藏之。還有一首詩值得一提,就是《澳門雜詩·雜詠二十六首》中的《學塾》,詩云:
學僮禁讀經(jīng),中土新建議。此邦老塾師,猶不舊學棄。彈丸一海區(qū),黌校已鱗次。雅頌聲瑯瑯,到耳良快意。禮失求諸野,宗風儻未墜。?輦?輳?訛
辛亥革命之后,國民政府禁止學生讀經(jīng)與祀孔。汪兆鏞發(fā)現(xiàn)澳門的塾師竟然不棄舊學,繼續(xù)教授《四書》、五經(jīng)等儒家典籍。本以為自己固守的“國粹”已被連根拔起,想不到在澳門還得以保留傳承,興奮之馀,汪兆鏞寫下了這首自流寓以來的“第一快詩”。正是透過詩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亢奮,讓人更清楚地感受到汪兆鏞忠君守禮的遺民心志。
汪兆鏞的思想傾向雖然有悖于時代風潮,但從他在澳門創(chuàng)作的部分詩詞可以看出,他與那些一味守舊的前清遺老還是有所不同的。諸如在游覽關閘和萬里長城時曾痛斥殖民者的侵略行徑,對維護國家民族尊嚴的官員大加贊許;在吟詠西洋風物制度時會反省中國政治文化;在看到澳人在土地誕和媽祖誕演戲酬神時,會為中華傳統(tǒng)習俗在此扎根而深受鼓舞。他又關心民生疾苦,對于逃難的百姓寄予深切同情。己卯(1939)年,侵華日寇氣焰囂張,生靈涂炭,汪兆鏞在其有生之年最后一次為溥儀祝嘏禮佛時,仍不忘為百姓祈求“我佛功德水,當為開迷津。愿燃無盡鐙,永銷浩刧塵”?輦?輴?訛。凡此,都顯示出汪兆鏞雖以遺老自居,但卻能堅持民族大義,有鮮明的國家民族立場。
總的來說,汪兆鏞后期詩詞的內(nèi)容和情感,都與前期作品有著明顯的變化。在這些詩詞中,可以讀到詩人濃重的懷念故鄉(xiāng)之情,也可以讀到詩人強烈的故國黍離之悲。憂國傷民與客愁鄉(xiāng)思的交織,將汪兆鏞后期“寓公之詩”的特色表露無遺。
三、汪兆鏞詩詞的藝術特色
汪兆鏞幼即能詩,又得汪瑔的教導,復于學海堂浸淫,師友之間相互砥礪,學識、詩藝皆有長足的進步。汪兆鏞的詩詞頗有成就,在當時嶺南詩壇已占一席之位,如葉恭綽《廣篋中詞》評其《憶舊游·登韶州九成臺》曰:“神似玉田?!??輦?輵?訛夏敬觀在《忍古樓詞話》中謂汪兆鏞“其詞致力姜、辛,自摛懷抱”?輦?輶?訛。汪兆鏞的詩詞明淡樸素、托意深婉,與傳統(tǒng)詩歌一脈相承。具體來說,汪兆鏞詩詞的藝術特色大致包含以下三個方面。
(一)感時傷事,持守“隨山家法”。
汪兆鏞年輕時從汪瑔讀書,人格及詩風深受其影響,張學華的《微尚齋詩續(xù)稿·題辭》開首一句就是“隨山詩派有傳人”?輦?輷?訛。汪瑔,字玉泉,一字越人,號芙生,又號谷庵??婆e一途屢遭挫折,先后得兩廣總督劉坤一及張樹聲、曾國荃等攬為幕客,以才略著稱。汪瑔在當時文壇頗有聲名,與沈世良、葉衍蘭合稱“粵東三家”,著有《隨山館詩簡編》等。汪兆鏞晚年回憶在廣州時汪瑔對他的教誨,謂“叔父飲食教誨,眷愛無微不至。每夜闌客散,命侍坐,或論學,或講處世接物之道,娓娓不倦。兆鏞一生得益,實基于此”?輧?輮?訛。汪瑔最重視詩詞的真情實感,曾說:“詞者,詩之馀也。詩緣情而綺靡,惟詞亦然。必先有纏綿婉摯之情,而后有悱惻芬芳之作。情之所至,文自生焉。清空可也,澀亦可也。非然者,鏤冰翦彩,真意不存,獨區(qū)區(qū)求工于字句間,庸有當乎?”?輧?輯?訛汪兆鏞一直都是遵循著重視真情這一“隨山家法”去創(chuàng)作的。
詩詞應以真情感人,洋溢真摯情感的詩詞,不必事以華藻,已能扣動心弦。汪兆鏞在《微尚齋詩·序》云:“少長江湖,郁伊多感,悲愉離合,亦時時于詩寄之?!庇钟诹臍q(1924)時云:“清理辛亥以來所作詩詞,多傷時感事,于世觸忌不少,然意之所寄,不忍捐棄耳?!??輧?輰?訛汪兆鏞所言的“傷時感事”、“意之所寄”,就是真實感情的流露,也是他最為珍視的,所以才會“不忍捐棄”?!睹娦颉吩疲骸霸娬?,志之所以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痹姼鑴?chuàng)作是由于被觸動而發(fā)生感情,這種感情積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得不抒發(fā)出來。理智讓位于感情,雖有觸犯時忌,也在所不顧。也就是說,汪兆鏞的詩詞并非為迎合時代主旋律的功利之作,而是不由自主地讓感情得到徹底地抒發(fā)。他的詩詞每予人孤清悲涼、格調(diào)低沉之感;這種悲慨心境,正是那個社會劇變的時代中,以儒家傳統(tǒng)倫理觀念為依歸的知識分子憂患意識的表現(xiàn)。
1. 表現(xiàn)了憂國憂民的民族大義
《漢書·藝文志》云:“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备袝r傷事、寄寓興亡是古代詩歌的抒情傳統(tǒng)。汪兆鏞對于國家民族的感情,無論是在前期還是后期的詩詞中皆一以貫之。庚子事變后,他有感于八國聯(lián)軍在北京燒殺搶掠,寫下了《傳聞》四首,其一云:
畿甸忽烽火,傳聞儻未真。如何五里霧,飛動六街塵。蠻邸猶無恙,青蒲大有人。殷憂將啟圣,誤國自孱臣。?輧?輱?訛
國家面臨空前劫難,汪兆鏞深表擔憂;對遭受兵燹蹂躪的百姓,寄予無限的同情。除前引《岐關車行》外,在《懺庵至澳匝月,復返廣州賦簡》中,亦有句云“頻年苦鋒鏑,嶺海多凋殘。蒼穹胡弗仁,民命若草菅。既非博浪椎,復異酸棗壇。蠻觸恣想爭,漂血川成丹。蓬累吾遠行,圖作流民看”?輧?輲?訛。此外,又有一首《一萼紅》,詞曰:
訪槐陰,共江湖老去,華發(fā)未勝簪?;脑虹娐暎韬煚T影,相對壚篆煙沈。乍回睇、楓林月黑,嘆渺渺、天際叫哀禽。楚些繁憂,漢臺危涕,愁自登臨。東澥夕烽飆起,又蘭枯蕙悴,浩刧驚心。哀賦黃旗,蕪吟碧樹,塵外幽夢誰尋?忍還念,山川故國,向灤水,遺事話遼金。祗剩悲歌酒闌,臥雨鐙深。?輧?輳?訛
此詞不盡山河喪亂之感,滿懷民族大義,是表現(xiàn)汪兆鏞憂國情懷的力作。汪兆鏞對于現(xiàn)實的混亂無可奈何,但仍不失清高本色,始終自覺關心國家民族的前途,并將人格涵養(yǎng)視為詩詞的內(nèi)核,故而他的詩詞往往透露出民族的正氣真聲。
2. 展現(xiàn)了作者孤獨的心靈
汪兆鏞生活在晚清民國之交,政局劇變激發(fā)起他強烈的興亡遺恨與文化憂患,并且時時托之于詩。因此,詩詞作品常在悲勁蒼涼中又有一種幽艷凄絕的情調(diào),而他的悲情人格?;癁楣陋毿撵`的律動。汪兆鏞的詩詞,特別是辛亥以后的作品,常常傾訴家國舊情與生命悲感,這很大程度上是著眼于對傳統(tǒng)文化消亡的眷戀與懷念。1917年5月,民國政府憲法審議會將原憲法草案中“國民教育以孔子之道為修身大本”的規(guī)定刪去,否定將孔教定為國教的提案,中國大陸開始抵制尊孔讀經(jīng)。汪兆鏞及其同道的切膚痛感如祖墳被挖,他們視民國如敵國,與之誓不兩立。明乎此,就不難理解為何汪兆鏞在澳門聽到瑯瑯讀經(jīng)聲之時會欣喜若狂。他有一首《點絳唇》詞,小序云:“壬子冬暮,偶過學海堂。壁間石刻為亂兵椎毀,此君亭竹亦摧殘盡矣。裵■凄感,倚聲寫哀。”詞曰:
蒼雪亭空,山齋凄冷無人到。梅邊月小。畫出傷心稿。滄海歸來,我亦垂垂老。莓苔掃,舊題塵杳。悄聽哀蛩叫。?輧?輴?訛
如前所述,汪兆鏞與學海堂淵源極深,學海堂在他心中有一種強烈的文化象征意義;如今被毀,不啻是寄托精神的神殿坍塌。辛亥革命對以三綱六紀為中心的傳統(tǒng)文化造成前所未有的沖擊,汪兆鏞眼看昔日所崇拜的文化精神被推向衰亡,而自己卻無挽回之力,內(nèi)心的痛苦與煎熬可想而知。陳寅恪先生曾在《王觀堂先生挽詞并序》中說:“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xiàn)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輧?輵?訛把這段話移諸汪兆鏞身上,也是合適不過的。汪兆鏞在時代潮流的沖擊下,孑然勉力傳承儒素,自然難掩心靈的孤獨。
遺民情結(jié)是汪兆鏞心靈孤獨的另一根源。汪兆鏞的科舉道路并不順暢,但族人卻取得令人艷羨的成績。據(jù)《微尚老人自訂年譜》所載,“(光緒二十九年癸卯)仲弟于上年縣試第一,季弟府試第一,大兒考入武備學堂,二兒考入大學堂。……二兒上年未服闋,不能應試,去秋服滿。正月奉部咨,二月學使朱彊村(祖謀)按臨送考,榜發(fā),取進正額第三名,與仲、季二弟同日簪花釋菜,一時佳話。余署門聯(lián)云:‘玉峰雙秀,珠樹三英?!??輧?輶?訛從這段文字可知,汪兆鏞對給予汪氏家族仕進之途的清室確實感恩戴德。因此,汪兆鏞對清王朝的覆亡一直耿耿于懷,對新政權異常決絕,先后堅拒多項邀聘。他時刻不忘以遺老自居,編撰歷朝遺民錄;又在澳門與同道組設蓮峰陶社,虔誠地參與香港及澳門舉辦的為遜帝溥儀祝壽的活動等。清室覆亡、民國新立已是不可改變的事實,以遺老自許的汪兆鏞只能在澳門小城通過文酒之會,以詩詞抒發(fā)對前朝故主的緬懷和依戀,寄托其失去家國君父之痛。
與此同時,悼亡哀痛也是汪兆鏞孤獨心靈的流露。汪兆鏞的悼亡詩詞數(shù)量不多,且與逝者親疏有別,但都情真意切,頗為感人,如《哭丙兒》、《閩縣王先生(仁堪)挽詩四首》、《悲懷五首》、《追悼陶子政》、《哭莘伯兄》等。最能表露汪兆鏞孤寂心靈的悼亡作品,莫若其為悼念嫻芬妾所寫的兩首《金縷曲》。汪兆鏞結(jié)婚甚早,十七歲即娶陳氏為妻。此婦羸弱多病,結(jié)褵二十馀載,于光緒二十六年(1900)病逝于樂昌。同年十二月,納沈澤棠一陳姓婢為妾,改名嫻芬。嫻芬品性極好,夫妻感情至篤;可惜嫻芬亦頗瘦弱,終在1913年因肺病逝于廣州。嫻芬歿后,汪兆鏞很是傷心,作了一首《金縷曲》,前有小序云:“姬人嫻芬生平絕愛梅花。十月十二夕怛化時,庭梅將萼,顧景凄然,因作《梅夢圖》,詞以志悼?!痹~曰:
籬角梅開矣。恁凄涼、看花人杳,孤愁無寐。翠羽羅浮原是幻,誰遣辛酸情味。記不盡、風憔雨悴。待向寒香澆一琖??蛇€知滴滴傷心淚。如泡影,十年事。今番已了盟來世。
好相依、空山冰雪,同生同死。祗惜落英紅似血,尚少綠陰青子。算重見、除非夢里。想象歸來環(huán)佩冷,黯銷凝疏影蒙蒙地。終古恨,幾曾棄??輧?輷?訛
嫻芬去世一年后,汪兆鏞對她的懷念依然十分強烈,再作《金縷曲》以遣哀思。其中“欲檢遺箱都不忍,入空房便涌如泉淚”一句,語雖平淡,卻情真意切,讀之令人動容。這兩首《金縷曲》,將汪兆鏞的孤獨心靈顯露無遺。
文學創(chuàng)作的過程,就是作者將自己心靈世界中的真實面貌客觀展示的外化過程。在汪兆鏞的詩詞中,可以看到他在清末政局劇變時的憂患意識,可以看到他在中國由封建王朝轉(zhuǎn)為民國時的心靈震撼與人生抉擇,也可以看到他在國運艱危時表現(xiàn)出來的民族大義。急遽變化的時代風云沖擊著汪兆鏞,為他的一生涂抹上一層悲劇色彩。個人壯志未酬的悲哀和對于國事的憂患,長期在汪兆鏞思想深處積淀發(fā)酵,寄諸文字,便釀成沉郁蒼涼的風格。汪兆鏞的孤獨情懷交織著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愛國情結(jié),又帶有鮮明的時代印記。
(二)寫景詠物,每每寄托遙深。
汪兆鏞早年游幕各地,在不同的風光名勝里尋幽訪逸,故而詩詞中有不少描摹景色的篇什。《微尚齋詩續(xù)稿》中的《紀游集》記錄了汪兆鏞各個時期的游蹤,《澳門雜詩》及《雨屋深鐙詞續(xù)稿》、《三編》的部分作品對澳門風光更有傳神的描畫。汪兆鏞在詩詞中時常運用繪畫手法摹狀景物,這種特色于《紀游集》內(nèi)隨處可見,而在《澳門雜詩·雜詠二十六首》就更為突出。如《蓮花徑》云:
北自前山來,沙堤平而直。路南一山聳,儼如蓮莖植。跗萼連蜷中,秀采森嵂崱。怪石高逾尋,惜乏文字泐。裵■一瞻眺,天然樹封域。?輨?輮?訛
又如《東望洋山 西望洋山》云:
東西兩望洋,崷然聳雙秀。地勢繚而曲,因山啟戶牖。南北成二灣,波平鏡光逗。登高一舒嘯,空翠撲襟袖。尤喜照海燈,轉(zhuǎn)射夜如晝。?輨?輯?訛
閱讀這類詩句,腦海中不其然會出現(xiàn)一幅幅逼真的圖畫,既受文字的感染,又得到形象美的享受。同時,汪兆鏞部分摹寫自然景色的詩詞各有不同的風貌,如《清耘山瀑布致佳,〈樂昌志〉未載,詩以張之》云:
……討春近入清耘山,乍見飛瀑杳靄閑。殊形異姿不可狀,無冬無夏長潺潺。水簾窄于頂湖里,層峻斯若相倍蓰。持視羅浮定何如,中宿、西樵皆馀子。奇絕尤在蓄勢高,一落千丈生怒濤。亂石穿空雪花碎,白龍素虬爭翔翱。擘分雙派互注射,一伏一起起逾尺。驚雷壑底噴薄來,十畝盤陀作瀾碧。碧瀾寸寸攙松風,空翠疑與銀河通。鳴湍盈耳山愈靜,何處復著纖塵紅。……?輨?輰?訛
與靜態(tài)描繪的《蓮花徑》等不同,此詩氣勢磅礡,上下遠近全方位地描寫了清耘山瀑布。有形有聲、有動有靜,將感情滲透在景色描寫中,工筆與潑墨交融運用,既寫實景,又加想象,如此虛實結(jié)合,把人引領到一個遠離塵囂的人間仙境。
汪兆鏞善于描寫景色,實與其精工書畫有著密切的關系。汪兆鏞年輕時已對書畫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一生收藏名家書畫甚夥;又長期與畫壇中人往來不絕,鑒識造詣高深。除寫成《嶺南畫征略》十二卷外,還常為別人的畫作題辭。由于詩書畫三者融會貫通,使汪兆鏞對于景物具有更高層次的審美眼光。汪兆鏞固然是帶著感情去描繪景色,而他的詠物詩詞更深深地寄托了內(nèi)心的感情。如《蝶戀花·粵秀山木綿和榆生》一詞前有小序云:“廣州北城跨山,山多紅綿,暮春花時,照耀雉堞間,偉麗絕勝。聞山中人云:‘二十年來林壑陊貿(mào),非復承平日風景。余亦頹疴偃蹇,鍵戶罕出,倚竹畣響,為之憮然?!痹~曰:
霸氣銷沈山嵽嵲。望極愁春,春釀花如血。照海燒空夸獨絕。東風笑客誰堪折?一片蕪城都飽閱?;饦淠昴辏瑩u落清明節(jié)。聽取鷓鴣嗁木末。畫情空憶山樵說。?輨?輱?訛
此詞名題木棉,實則蘊涵時移世易、風光不再的嘆喟,確是借物抒情的佳作。此外,又有一首詠盤香的《疏簾淡月》詞,先寫盤香的香氣,次寫盤香的形狀,接寫盤香燃燒,再寫盤香化為灰燼飄墜于地,徐徐道來,甚為細密,其中“屈曲人間贏得,孤芳如此”?輨?輲?訛一句,無疑是對自己身世境遇的婉轉(zhuǎn)自況。
汪兆鏞在寫景詠物之時,非常注意鑄煉意象。汪兆鏞的詞作,常常通過不同的意象去描寫和抒發(fā)自己的孤獨情緒。一是落花殘葉:這類句子如《柳梢青》的“雨暗煙昏,故園何處?花落成茵”?!队菝廊恕ば梁ブ鼐湃兆鳌返摹熬栈ㄏ蛭乙酂o聊,獨看暮煙殘葉落蕭蕭”?!陡哧柵_》的“沖泥幾費詞人筆,對落英、感觸幽芳”。離本的落英,風中的飄絮,在詩人眼中都代表著一種“無主”、“無根”的難堪處境。汪兆鏞在經(jīng)歷國變家移之后,精神上無不有被遺棄的“失怙”感受,落花殘葉正是孤獨心靈的折射。二是夕陽殘照:如《憶舊游》的“剩平蕪殘照,添數(shù)絲衰柳,搖落山川”?!督膺B環(huán)》的“黯銷凝、露泣珠盤,黃昏立盡”?!顿I陂塘》的“參軍寫出蕪城怨,腸斷夕陽沈處”。汪兆鏞詩詞中的常用意象還有很多,同樣寄托著孤寂沉郁的感情。除了單獨使用,他亦善于把各種意象混合,使得意境更為鮮明,感情色彩更為濃烈。
為了增強藝術感染力,汪兆鏞在經(jīng)營意象時,還精心選擇富有感情色彩的摹形狀聲詞語與之搭配。普通的意象,如“雨”、“蟬”、“柳”等,在汪兆鏞的詩詞中常會看到“凍雨”、“幽蟬”、“衰柳”、“危榭”、“荒苔”、“冷灰”、“哀禽”、“亂煙”、“殘燈”、“冷壚”、“瘦馬”、“暗燭”、“霜笛”、“冷祠”、“澹月”、“殘春”、“啼鵑”等。汪兆鏞就是這樣借助多種冷艷的意象去展示其孤獨的心靈世界,寄托遙深。感物傷懷與直抒胸臆互相結(jié)合,成為了表達人生體驗和內(nèi)心真情的主要手段。清人袁枚曾在《隨園詩話》中指出:“詠物無寄托,便是兒童猜謎?!蓖粽诅O深明其中三昧,故能做到詩與人合、物與人合,深具情感之美。
(三)巧于用事,融注經(jīng)史學養(yǎng)。
汪兆鏞的家學淵源奠定了他對經(jīng)史研究的基礎,后入學海堂,成為陳澧的入室弟子,學問更為精進。因受陳澧的影響,汪兆鏞于考訂經(jīng)史時能夠摒除門戶之見,兼容并蓄。淵博的學識,加上嚴格的訓練,為其在詩詞中作考據(jù)文字提供了充分的條件。汪兆鏞寫詩,每于吟詠之馀,加入考據(jù)注釋,并常采用小序、夾注及附注等形式。以詩序作注的例子,在紀游詩中最為常見,如前引的《任將軍廟》便是顯例。又如《甘泉山館題壁》的序言,結(jié)合出土古碑,考證了南漢甘泉苑的故址。此外,《永福社行》的序言,遍引《宋史》、《香山縣志》、《粵大事記》、《大清一統(tǒng)志》等史籍,考證了澳門沙梨頭永福古社與南宋端宗(趙昰)的關系,結(jié)論容或可議,但卻顯示出汪兆鏞的考據(jù)之細和寄托之情。此外,汪兆鏞的部分題畫詩,如《漢壽易實甫(順鼎)屬題明張夢晉(靈)〈歲寒三友圖〉三首》、《薛劍公畫〈獨石〉歌》、《題釋深度畫山水卷子二首》等,詩前皆有考證式的序言,為后人了解這些畫作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相對于詩序而言,句中夾注的文字則較為簡明,大多是點明詩句所涉典故的出處或?qū)τ嘘P人物作簡單介紹。如《偕吳澹庵、張暗公過普濟禪院》云:
狼嗥蟻斗此何時,叩寂僧廬向海湄。林壑沈冥生異態(tài),竹房蕭瑟動歸思。抱殘珍秘澹公字,寺藏澹歸和尚手書日記及草書冊子。憂亂低回成鷲詩。跡刪和尚《寓澳門普濟禪院寄東林諸子》詩:“但得安居便死心?!鄙杏辛純壒灿五?,未因飄泊損襟期。?輨?輳?訛
又如《拙政園》云:
綠水名園三百年,吳門喬木此巋然。山茶已萎復再放,園亭有光緒間提學溥良楹帖,云:“我來值山茶再放?!蔽襾硐凑叭A妍。區(qū)區(qū)嘉卉奚足侈,低徊曾迓天顏喜。純廟南巡駐蹕。輦道香飄芝蓋塵,帟帷辭擬柏梁體。承平侍從多英才,陰廊詩碣珍瓊瑰。錢文端公陳群、沈文愨公德潛諸人詩刻尚存。浩刧未攖赤熛怒,暗捫堪剔蒼苔堆。獨惜婁東吳祭酒,看花詩句傳人口。難覓留題一字珠,空馀掩映數(shù)行柳。文章顯晦固無常,倚徧欄干枉斷腸。誰似門前紫藤老,人間飽閱幾滄桑。此藤盤屈何奇縱,前朝植自文征仲。書格槎枒勢欲飛,畫家摹寫資清供。裵徊到此重欷歔,下有浭陽尚書書?;ㄏ率獭拔暮馍绞种蔡?,光緒三十年浭陽端方書”十六字。遺銘鑿齒痕猶在,毅魄銜須恨有馀。登臨別有蒼茫意,廢興都是空王地?!短K州府志》:“園為元大德間大宏寺故址?!被酒饺蓦娙?,試看洛下伽藍記。?輨?輴?訛
至于通過詩末注釋的形式去考據(jù)史實則出現(xiàn)更繁,這類例子最早見于《樂昌十三首》。其它如《無錫雜詩》、《季瑩舉〈蓮香集〉見贈,乃未逾月而季瑩歿矣。檢書凄感,再題二首》、《天然和尚自棲賢寄海幢阿字書,黃子靜裝卷,屬題五首》等,記事考古;《己未十月,博羅四首》、《題葉小鸞眉子硯拓本四首》、《題馮魚山舊蔵顧橫波畫蘭卷子五首》等,考證畫人畫事;《庚申三月,返山陰故里,漫書十二首》等,載錄家族事跡?!栋拈T雜詩》更幾乎通集皆是,最突出者莫過于前引《雜詠二十六首·關閘》,詩后注釋中又加夾注,洋洋灑灑竟過千言,顯然汪兆鏞是藉吟詠關閘為線索,征引史實詳加注解,說明葡人入據(jù)澳門的由來。此外,《澳門公廨》的詩后注釋,詳細地介紹了當時澳葡政府的管治架構(gòu)及各個官署的所在位置。由此可見,汪兆鏞這些詩史結(jié)合、詩史互證的詩歌作品,除了文學意味之外,還具有一定的文獻價值。
詩前小序、句中夾注或詩后注釋三種形式,在作品中或有或無,或詳或略,或單用,或并用,皆視乎需要靈活運用,其目的不外記史、述事、釋史、糾訛、補墜。無論哪種形式和目的,從這些考據(jù)文字中,都可以看到汪兆鏞淵博的文史知識和堅實的訓詁功力,更可以看到汪兆鏞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不舍與堅持。
值得附帶一提的是,汪兆鏞的詩序,文筆簡練,意味深遠,如《海珠木棉花歌》的序言云:
廣州城南江中,巨石隆起,名“海珠”。舊有得站臺,為南宋李忠簡公(昴英)讀書處,后人于此建祠祀之。祠前木棉三株,花時奇麗聳拔,與越秀山環(huán)植者遠近輝映。年來墮城,山中多已芟薙,海珠復毀祠鑿石,夷為行路。木棉伐二存一,獨樹臨江,翛然意遠,偶憇花下,長歌寫懷。?輨?輵?訛
既述說了廣州海珠一地的古跡風物,又描寫了木棉的聳拔獨存,更抒發(fā)了世事滄桑之感,真可謂一篇精致的小品文。
綜上可見,以汪兆鏞這樣的一位嶺南文學名家,又與澳門因緣深厚,顯然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以便揭示澳門近代文學豐富多彩的一面。
① 張學華:《誥授朝議大夫湖南優(yōu)貢知縣汪君行狀》,見汪兆鏞《微尚齋詩續(xù)稿》,庚辰(1940)排印本,第3頁。
② 汪兆鏞:《微尚齋詩·序》,辛亥(1911)刻本,第1頁。
③⑤⑥⑦?輧?輱?訛 汪兆鏞:《微尚齋詩·卷上》,辛亥(1911)刻本,第3頁;第9-10頁;第13頁;第13-14頁;第13頁。
④⑩?輦?輯?訛 汪兆鏞:《雨屋深鐙詞》,辛亥(1911)排印本,第3-4頁;第5頁;第11-13頁。
⑧?輦?輲?訛?輧?輮?訛?輧?輰?訛?輧?輶?訛 汪兆鏞撰,汪祖澤編:《微尚老人自訂年譜》,汪敬德堂抄印本,第16頁;第43頁;第7頁;第44頁;第25-26頁。
⑨?輨?輰?訛 汪兆鏞:《微尚齋詩·卷下》,辛亥(1911)刻本,第12頁;第10頁。
?輥?輯?訛?輥?輰?訛?輥?輲?訛?輦?輳?訛?輨?輮?訛?輨?輯?訛 汪兆鏞:《澳門雜詩》,戊午(1918)排印本,第1頁;第8頁;第10-11頁;第7頁;第2頁;第3頁。
?輥?輱?訛 彭海鈴:《汪兆鏞與近代粵澳文化》,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1頁。
?輥?輳?訛?輥?輵?訛?輦?輰?訛?輦?輱?訛?輦?輴?訛?輧?輲?訛?輨?輳?訛 汪兆鏞:《微尚齋詩續(xù)稿·辟地集》,庚辰(1940)排印本,第15-16頁;第10頁;第1-2頁;第8頁;第16頁;第4頁;第6頁。
?輥?輴?訛 汪兆鏞:《微尚齋詩續(xù)稿·辟地集·癸丑七月十六夕大風》,庚辰(1940)排印本,第3頁。
?輥?輶?訛?輦?輮?訛?輧?輴?訛?輧?輷?訛?輨?輲?訛 汪兆鏞:《雨屋深鐙詞續(xù)稿》,戊辰(1928)排印本,第2頁;第7頁;第1頁;第2-3頁;第3頁。
?輥?輷?訛?輦?輵?訛 沈振垣等編:《御選歷代詩馀(附篋中詞、廣篋中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691頁;第691頁。
?輦?輶?訛 龍榆生主編:《詞學季刊》第一卷第三號,1933年,第153頁。
?輦?輷?訛 汪兆鏞:《微尚齋詩續(xù)稿·題辭》,庚辰(1940)排印本,第1頁。
?輧?輯?訛 陳良玉:《隨山館詞稿·序》,見汪瑔《隨山館續(xù)稿·后附》,清同治七年(1868)刻本,第1頁。
?輧?輳?訛?輨?輱?訛 汪兆鏞:《雨屋深鐙詞三編》,庚辰(1940)排印本,第3頁;第5-6頁。
?輧?輵?訛 陳寅?。骸蛾愐〖ぴ娂ǜ教乒o詩存)》,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第12頁。
?輨?輴?訛 汪兆鏞:《微尚齋詩續(xù)稿·紀游集》,庚辰(1940)排印本,第14-15頁。
?輨?輵?訛 汪兆鏞:《微尚齋詩續(xù)稿·蟄居集》,庚辰(1940)排印本,第32-33頁。
(責任編輯:張衛(wèi)東)
On Wang Zhao-yongs Poetry
DENG Jun-jie, CHEN Ye-do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University of Macau; Macao Modern Literature Society)
Abstact: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ng Zhao-yong had been to Macau for 12 times and spent more than 13 years here altogether. In Macau he wrote a large number of poems, most of which are about the history, culture and customs of Macau. This essay makes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periods, ideas and artistic features of Wang's poetry in order to demonstrate their value in his creative life.
Key words: Wang Zhao-yong;poetry;works written in Macau;ideas;artistic fea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