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發(fā)如
教學簡單地說就是傳授學生知識,教給學生方法,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的過程。隨著素質教育的推行,以簡單傳授學生知識為主的教學方法已不可取,應該更注重對學生方法的傳授、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才能適應社會對人才的要求。那么在化學教學中會有一些怎樣的思維方式呢?
一、定向思維
定向思維并不是定式思維。定向思維就是初步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過程。無論是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都必須掌握一些基本的理論知識。定向思維讓學生更易掌握這些知識,并為他們對知識的簡單應用指明了方向。如初中化學經(jīng)常用稀鹽酸來檢驗碳酸鹽,這就是利用了H+與CO2-3相結合會產(chǎn)生CO2的特點。那么,在今后的學習中遇到碳酸鹽(CO2-3)就應該定向想起酸(H+)。形成這種定向思維對解題很有幫助,可減少思考時間。如除去括號中的雜質:KCl(K2CO3)、K2SO4(K2CO3)、KNO3(K2CO3),學生就不難想起可分別用稀HCl、稀H2SO4、稀HNO3來解決問題。
二、發(fā)散思維
發(fā)散思維就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提出多種不同的方式方法的過程。隨著教育改革的發(fā)展,中考命題更趨向于素質測試,這對學生發(fā)散思維能力的要求提升了一定的層次。所以教師對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不容忽視。發(fā)散思維并非漫無目的地思考,而是圍繞一個中心——解決某個問題,遵循一定原則——符合基礎理論知識,提出不同的想法——解題方法的多樣性、結論的開放性。如鑒別某溶液中是否含有CO2-3,這個中心就是解決上述問題;遵循的原則就是利用某物質與CO2-3反應產(chǎn)生特殊現(xiàn)象的理論知識;提出不同的方法:可利用稀HCl和石灰水、稀H2SO4和石灰水、稀HNO3和石灰水、CaCl2溶液、Ca(NO3)2溶液等解決問題。長期這樣有目的地訓練,學生的發(fā)散思維能力就會不斷提高。
三、極限思維
極限思維就是為解決某個問題或理解某個知識而采取的一種極端假設的方法。極限思維也適用于當今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符合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宗旨。初中化學的很多問題,利用這種思維方式解答可能會讓學生更好理解。如溶液中的pH值與溶液中H+、OH-的離子濃度有關,而初中所學內容又不涉及離子濃度,這時就可采用極限思維。
例:將某硫酸溶液稀釋,這個過程中溶液的pH變化情況。我們采用極限思維,假設稀釋到最后“沒了硫酸”而只有水,則此時的pH=7,那么稀釋硫酸的過程pH值應逐漸向7靠近,這樣解釋學生就很容易接受。利用相同的思維可以解決類似的問題甚至解決其他問題。再如:已知鎂在空氣中除了與氧氣反應外還能與氮氣反應,化學方程式為:3Mg+N2=Mg3N2,問24克鎂在空氣中燃燒生成固體的質量為多少?如果我們只根據(jù)正常的思維方式是很難下手的。這時我們可以根據(jù)極限思維,假設24克鎂全部與氧氣反應,就能算出生成40克的MgO,假設全部與氮氣反應就能生33.3克的Mg3N2,這樣就不難得出24克鎂在空氣中燃燒生成固體的質量為:33.3克﹤M固體﹤40克。如果能經(jīng)常性地訓練極限思維,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會有一個新的提高。
四、平均思維
平均思維主要針對計算題而言,一般是將數(shù)學平均原理應用于化學計算的解題方法。平均思維最適合定性地求解混合物的組成,即只求出混合物的可能成分,不考慮各組分的含量。根據(jù)混合物中各個物理量的定義式或結合題目所給條件,可求出混合物某個物理量的平均值,而這個值必須介于組成混合物的各成分的同一物理量數(shù)值之間,換句話說,混合物兩個成分中的這個值肯定一個比平均值要大,一個比平均值要小,才能符合要求,從而判斷出混合物的組成。平均思維解題的范圍很廣,特別適用于缺少數(shù)據(jù)而不能直接求解的混合物判斷。例如:兩種金屬組成的合金5克,與足量的Cl2完全反應后質量增加了7.1克,則該合金組成可能是什么?我們在求解的過程中不要把它當作混合物,而作為一個整體,可求出這一整體的平均相對原子質量即平均值為50,那么合金成分中一個相對原子質量大于50,另一個相對原子質量小于50,這樣就很容易做出選擇。當然平均思維不僅僅限于兩種混合物,可以延伸到多種混合物,只要混合物中的成分有比平均值大的也有比平均值小的就可以。所以思維方式也只是一個方向,在這一方向可以不斷延伸拓展。
總之,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所以作為一名教師應該從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角度去教育培養(yǎng)學生,而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又是對學生思維的培養(yǎng),因而我們每個教師應該去開發(fā)學生的思維潛力,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為最終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奠定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