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兵 熊勇 鄒瑜斌 徐滿珍
結直腸癌是常見的腫瘤,目前的研究證實,炎癥反應和免疫狀態(tài)的變化與腫瘤的發(fā)生和進展有密切的關系[1-2]。血小板/淋巴細胞比值(PLR)是炎癥反應的主要臨床指標[3]。本院近年來通過術前分析血小板與淋巴細胞比值指導結直腸癌患者的預后,取得了較好效果,現(xiàn)將有關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7年6月-2012年6月本院收治的150例結直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02例,女48例;年齡42~77歲,平均(58.3±16.5)歲;結腸癌患者75例,直腸癌患者75例;TNM分期:Ⅰ期13例(8.67%),Ⅱ期61例(40.67%),Ⅲ期59例(39.33%),Ⅳ期17例(11.33%);手術方式:腹腔鏡下結直腸癌切除根治術53例(35.33%),開腹結直腸癌根治術97例(64.67%)。排除標準:在隨訪期因其他原因而非腫瘤死亡者;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全身感染患者;隨訪期失聯(lián)者;不愿意參與本研究者。
1.2 方法
1.2.1 分組方法 在患者術前1周內及術后1周內采集靜脈血常規(guī)檢測。根據(jù)常規(guī)檢測的淋巴細胞計數(shù)和血小板計數(shù),計算血小板/淋巴細胞比。按照術前血小板/淋巴細胞比是否<250,將患者分為高值組和低值組。其中:高值組血小板/淋巴細胞比≥250者28例;低值組血小板/淋巴細胞比<250者122例。
1.2.2 研究方法 比較高值組、低值組的臨床一般資料,統(tǒng)計兩組隨訪期內存活率。生存時間計算標準為:出院后到死亡或最后隨訪日。最后隨訪日為2014年5月20日。隨訪方法為:出院后第1~3年,每3個月隨訪復查一次;出院第4~5年內,每6個月隨訪復查一次;出院第5年后,每1年隨訪復查一次。隨訪時間6個月~7年,平均隨訪時間(3.4±1.5)年。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般資料的比較 兩組的腫瘤部位、手術方式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字2=3.726、8.441,P<0.05)。其中高值組結腸癌患者比例高出低值組21.96%,腹腔鏡手術患者比例較低值組低25.87%。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分化、T分期、N分期和臨床分期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的比較 例(%)
2.2 兩組5年生存率的比較 將TNM分期中的Ⅰ、Ⅱ期劃為早期癌,Ⅲ、Ⅳ期劃為晚期癌;將分化程度為好和中劃為較好,低分化和黏液腺癌分為差。低值組的5年生存率77.05%(94/122)明顯高于高值組的50.00%(14/2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按照TNM分期和分化程度進一步細分,結果發(fā)現(xiàn)在早期癌和分化程度較好患者中,兩組5年生存率無明顯差異(P>0.05),但是高值組中晚期癌及分化程度差患者的5年生存率均明顯低于低值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影響結直腸癌患者預后的因素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果表明,分化程度、臨床分期和PLR是結直腸癌患者存活率的顯著影響因素(P<0.05)。多因素分析結果則證實,PLR是結直腸癌患者5年存活率的獨立危險因素(95%CI:1.012~5.246,P=0.044)。
炎癥反應被認為是導致多種疾病的主要因素[4]。血小板/淋巴細胞比值是炎癥反應的主要臨床指標[5]。患者產生相關疾病后,血小板會相對上升,淋巴細胞則會相對減少,導致血小板/淋巴細胞比增高。目前的研究認為,炎癥反應可以釋放多種炎癥介質,這些炎癥介質可以抑制機體正常的免疫功能,造成淋巴細胞的減少[6-8]。C反應蛋白是常見的炎癥反應指標,但是在臨床中由于個體差異,C反應蛋白存在特異性不強的問題。血小板/淋巴細胞作為一種相對指標,受個體差異的影響較小,因此可以較好地反映炎癥反應狀況[9]。
表2 兩組5年生存率的比較 %
從目前的報道來看,血小板/淋巴細胞比值的臨床價值已經(jīng)在多種疾病中得到了證實,高血小板/淋巴細胞比值患者,5年存活率顯著低于低血小板/淋巴細胞比值[8-10]。本研究以血小板/淋巴細胞比值是否<250為標準,將結直腸癌患者分為高值組(PLR≥250)28例和低值組(PLR<250)122例。低值組的5年生存率77.05%(94/122)明顯高于高值組的50.00%(14/28),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后者存活率高出前者27.05%。研究結果表明,低血小板/淋巴細胞比的患者有更高的5年存活率,結論與劉海亮等[11]的研究結論是一致的。在劉海亮等[11]的報道中,血小板/淋巴細胞比≥250的高值組,5年存活率為51.5%,血小板/淋巴細胞比<250的低值組5年存活率則為71.4%,后者的存活率顯著高于前者(P=0.045)。
高血小板/淋巴細胞比的結直腸癌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低血小板/淋巴細胞,綜合各類的報道來看,其原因可能有如下幾種:(1)血小板刺激了腫瘤細胞生長[12]。腫瘤細胞會產生血小板生成樣激素和相關的炎癥介質,激素和介質會促進血小板升高,血小板升高后,又會釋放更多的腫瘤轉化生長因子,刺激腫瘤生長,從而加重了病情,制約了患者的生存和康復效果。(2)血小板還推動了腫瘤的轉移。研究發(fā)現(xiàn),血小板可以形成黏連橋,讓腫瘤細胞向毛細血管等部位擴散[13]。(3)淋巴細胞的相對減少讓機體的抵抗能力變弱[14]。淋巴細胞可以釋放T細胞、B細胞等,直接或間接殺死腫瘤細胞,維持機體的正常免疫功能[15]。在正常情況下,血小板/淋巴細胞是保持相對的動態(tài)平衡[16]。但是一旦血小板/淋巴細胞的動態(tài)平衡被打破,血小板相對上升,淋巴細胞相對減少,意味著機體的正常免疫功能被破壞,抵抗腫瘤的能力下降,從而影響患者預后。
本研究按照臨床分期和分化程度,將患者分為早期(Ⅰ、Ⅱ期)和晚期(Ⅲ、Ⅳ期)以及分化狀況較好和較差患者。從結果來看,低值組早期癌及分化狀況較好的患者5年存活率與高值組比較均無明顯差異(P>0.05)。但是在晚期癌癥患者和分化較差患者中,低值組的5年存活率均明顯高于高值組。這一情況的出現(xiàn),表明影響結直腸癌患者5年存活率的因素除了PLR外,與臨床分期和分化程度也有一定的關系,單因素和多因素分析也結果證明了這一點。
綜上所述,血小板/淋巴細胞比值是判斷結直腸癌患者預后的重要指標,值得在臨床中運用,該指標可提前判斷患者預后,并采取針對性的措施。
[1]韓剛,王以東,曹羽,等.直腸癌腹腔鏡與開腹根治術的近遠期療效及安全性評估[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3,13(8):1511-1515.
[2]丁志軍.老年直腸癌根治術后肝轉移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J].局解手術學雜志,2013,22(1):93-94.
[3]蔡凱,江龍委,艾月琴,等.外周血單個核細胞采集術對腫瘤患者淋巴細胞亞群影響的觀察[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13,20(21):1676-1679.
[4]劉莉,葉鵬.杓型與非杓型高血壓患者的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和血小板淋巴細胞比值[J].中華高血壓雜志,2013,21(8):774.
[5]詹妍,王文博,周福祥,等.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在乳腺癌預后評估中的應用[J].武漢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34(3):391-394.
[6]金鑫,馮利,李福廣,等.血清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與胃腸間質瘤患者預后的關系及其臨床意義[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13,20(8):910-914.
[7]鄭游冰,趙煒,劉冰,等.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預測肝細胞癌患者TACE術后預后[J].中國介入影像與治療學,2013,10(9):523-526.
[8]金磊,方美群.中性粒-淋巴細胞比值在急性心肌梗死診療中的臨床意義[J].醫(yī)學研究雜志,2014,43(1):131-134.
[9]張淑琴,王艷,闞耀東.白細胞分類及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的變化與冠心病病變程度的關系[J].陜西醫(yī)學雜志,2011,40(12):1669-1671.
[10]陸亞嵐,高清平.ITP患者促血小板生成素與T淋巴細胞亞群的相關性分析[J].醫(yī)學臨床研究,2013,30(10):2014-2016.
[11]劉海亮,杜曉輝,孫培鳴,等.術前血小板與淋巴細胞比值對結直腸癌預后的影響[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3,33(1):70-73.
[12]廉政,李宇,高學強,等.術前中性粒細胞對淋巴細胞比值與晚期胃癌臨床病理特點關系的研究[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2,12(11):2134-2137.
[13]李堅,潘海燕,蔡潮農,等.術前外周血中性/淋巴細胞比值對肝癌患者預后的影響[J].中山大學學報(醫(yī)學科學版),2012,33(3):394-397.
[14]胡秦妮,張玉琴,鄧芝云,等.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預測急性胰腺炎嚴重程度的意義[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3,34(23):3119-3121.
[15]李健,葉定偉,姚旭東,等.術前血小板/淋巴細胞比值判斷上尿路尿路上皮癌臨床分期及預后的價值[J].中國癌癥雜志,2013,23(6):457-461.
[16]王智,馬晉平,林建偉,等.術前中性粒細胞與淋巴細胞比值與結直腸癌患者預后的關系[J].消化腫瘤雜志(電子版),2011,3(4):246-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