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莎
1869年,世界上第一位“鬼魂攝影師”威廉·穆勒被送上了法庭。穆勒的倒臺,部分原因是由P·巴納姆引起的。穆勒曾拍到巴納姆和一位極其著名的鬼魂的合影——此鬼看上去很像當(dāng)時剛被暗殺的美國前總統(tǒng)亞伯拉罕·林肯。
在法庭對穆勒的欺詐行為進行聆訊期間,巴納姆因不滿穆勒用照片招搖撞騙而上庭作證。
穆勒不是唯一因為好玩和追求利益,而將鬼魂攝影作為噱頭的人。照片處理技術(shù)幾乎和攝影的歷史一樣久遠。穆勒在處理照片方面的技術(shù)并不純熟,但他巧妙地用“鬼”彌補了不足。
審訊過程中,資深攝影師們先后展示了9個可以讓照片中出現(xiàn)“鬼魂”的方法,其中包括多次曝光和合成沖洗。正如萬花筒發(fā)明者大衛(wèi)·布儒斯特在1856年出版的關(guān)于立體鏡的書中所解釋的:
“為了取悅大眾的獵奇心理,攝影師甚至?xí)朕k法將人們帶入超自然領(lǐng)域。正如我在其他地方曾展示過的,攝影藝術(shù)能制造出一個或多個鬼魂的影子,這些鬼影像“稀薄的空氣”一樣,出現(xiàn)在實物的影像中。”
對穆勒而言,鬼魂攝影著實帶來了不少好處,首當(dāng)其沖的自然是生意。雖然他標榜的是出售懷舊和舒適性,但從技術(shù)上來說,穆勒最大的賣點是客戶與其已故親人靈魂的合影。
據(jù)牛津大學(xué)出版社的凱特·斯考特透露,這些合照每張售價在5美元到10美元之間?!霸诋?dāng)時,這是一筆不小的支出?!彼箍继貙懙溃巴ㄟ^鬼魂攝影,穆雷讓美國內(nèi)戰(zhàn)中因失去親人而悲痛欲絕的客戶完成了心愿。他自己也很快積累起一筆財富?!?/p>
那他又是怎么制作出這些照片的呢?有時,穆勒需要準備好“鬼魂”的照片。南北戰(zhàn)爭期間,許多家庭忍受著冗長甚至永久性的分離,拍攝紀念照因此走紅。其中,最流行的形式之一就是制作明信片——將照片貼在小且厚的紙片上。
這些卡片上的照片正是穆勒的“靈魂”素材庫之一。除了用普通人的照片營造出他能拍到靈魂的假象,有時他還用已故名人的照片制造合影,例如巴納姆照片中林肯的影子。
“鬼魂攝影”是種視覺記憶,看起來很巧妙卻也殘酷。親人們的照片會隨著時間逐漸褪色,圖像變得模糊,穆勒正是抓住了其中的機會。就像斯考特所寫的——如果顧客提供素材給攝影師,并且這些照片足夠模糊不清,那么制作出的“靈魂”就能說服那些渴望見到親人的顧客。
穆勒被控告欺詐,并不只因為這些照片。他被告的原因是他對顧客表示,自己可以通靈,因此能讓人們看到這些鬼魂。事實上,為了搜集素材,穆勒還被指控偷偷潛入顧客家中,竊取死者的照片。
那些和穆勒一樣的“鬼魂攝影師”們,利用人們希望自己深愛的人仍然存在的心理來賺錢。穆勒告訴顧客,盡管肉眼無法捕捉鬼影,相機卻可以做到。思念親人心切的顧客們也就輕信他了。
為何這些人愿意付出信任呢?想留一件借以懷念心愛之人的物品,這是人之常情,盡管飄渺無形,也希望他能常伴身邊。話雖如此,但相信攝影師的鏡頭能捕捉到人眼看不到的東西,又是另一回事。斯考特指出,穆勒所處的時代,人們正在重塑人與新的信息技術(shù)之間的關(guān)系。
19世紀中期正逢唯靈論在美國興起,這些具有宗教色彩的運動,假定靈魂可以脫離肉體存在。傳媒歷史學(xué)家杰弗里·斯肯瑟認為,電報和相機等新科技產(chǎn)品,給唯靈運動提供了理論支持。新技術(shù)將信息和發(fā)送者分離,圖像與實體分離,信息能從千里之外傳來——這一切令人們相信,靈魂也可以用它們的方式無處不在。
到了20世紀,“鬼魂攝影”繼續(xù)流行的部分原因在于內(nèi)戰(zhàn),以及后來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英國的威廉·霍普在一戰(zhàn)余波中,將“鬼魂攝影”繼續(xù)發(fā)揚光大,甚至獲得了包括創(chuàng)造出福爾摩斯的大作家柯南·道爾的支持。后者在1922年撰寫了名為《鬼魂攝影案》的書。
在多次被指控欺詐后,穆勒的事業(yè)開始下滑,但他從未被判刑,1869年的指控最終也被駁回。法官認為他可能對顧客進行了欺詐,然而始終沒有足夠證據(jù)將其定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