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城市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廣東深圳518031)
美國紐約街道一直以富有活力且多功能聞名,街道不僅僅作為交通空間,還承擔著促進社會、經濟發(fā)展及良好生活等多種功能。馬車、自行車、機動車以及攤位、露天市場、游戲場等共享街道,在帶來豐富的街道活力與多樣性的同時,也嚴重影響了交通安全、環(huán)境衛(wèi)生與交通效率,見圖1。1776年紐約市城區(qū)遭遇大火,此后美國各城市開始廣泛反思街道與建筑問題,并陸續(xù)建立一批城市規(guī)劃系統(tǒng)約束與規(guī)范,以符合防火、通風、采光、交通等要求。
1840年工業(yè)革命之后,城鎮(zhèn)化使人口劇增,強調機動車優(yōu)先的道路工程設計以及交通管理導致城市生活郊區(qū)化以及城市無序蔓延。作為反思,精明增長(Smart Growth)、新城市主義(New Urbanism)和可持續(xù)發(fā)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這三場城市規(guī)劃運動開始關注舒適、友好的城市步行環(huán)境,推崇以人為本,基于城市用地、功能、交通、密度、特色等綜合解決思路的城市街道設計手段也逐漸發(fā)展成熟。
近年來,紐約市的工程師、規(guī)劃師與設計師開始強調一種交通、社區(qū)、環(huán)境共贏的街道設計目標。他們認識到對高品質街道基礎設施的投資相比只關注交通機動性可以獲得更好的效益,良好的人性化街道環(huán)境可以吸引更多的居民與商業(yè)投資。
經過十余年的發(fā)展,紐約市積累了大量創(chuàng)新街道設計的方法,其中包括規(guī)劃設計管理、材料使用、街景照明、街道管理等。在這些經驗的基礎上,2009年由紐約交通運輸管理局(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DOT)牽頭,融合城市規(guī)劃、設計與建設、建筑、環(huán)保、經濟發(fā)展、城市管理等多方面編制了第一版《紐約街道設計手冊》(Street Design Manual,以下簡稱《手冊》),作為對街道戰(zhàn)略規(guī)劃《可持續(xù)的街道》(Sustainable Streets)與交通白皮書《世界級的街道》(World Class Streets)的技術細化,面向設計操作和審查提供詳細指導。同時,《手冊》作為《紐約2030》規(guī)劃的重要支撐,促進紐約市繼續(xù)保持創(chuàng)新型世界城市的地位,打造更和諧和綠色的城市。
隨著城市發(fā)展目標的變化,《手冊》也不斷更新(本文基于2013年最新版本進行論述),不斷融入最新的實踐經驗與設計理念,以期通過街道設計提供一個不斷進步、富有創(chuàng)新性且安全、良好的城市環(huán)境。
作為街道規(guī)劃與設計評價的完整參考文件,《手冊》對“規(guī)劃—設計—管理”三階段中關鍵問題提供前瞻性規(guī)劃和參考解決方案,使其在街道設計全過程能夠真正提供解決方案。《手冊》的主要作用包括:1)輔助各個項目設定合適的建設目標;2)提供設計決策的框架;3)建立清晰統(tǒng)一的設計評審程序;4)作為核心、綜合的街道設計參考。
其中,針對項目管理者、規(guī)劃設計師、工程師,《手冊》在“目標設定、項目現狀與限制評估、方案設計、方案提交審查”等階段提供設計支持與幫助,使其首先可以成為專業(yè)人員的設計參考;針對社區(qū)委員會、社區(qū)社團以及其他公眾可能會產生疑問與困惑的問題,《手冊》進行了詳細回答,力圖更好地協(xié)助非專業(yè)人員理解并掌握街道評價的基本原則。
《手冊》并不能完全替代既有的工程與環(huán)境設計標準,只作為一份對既有標準成果的補充,彌補以往標準規(guī)范設計中對項目發(fā)展全過程及設計要素詳細闡述的缺失。為了充分體現紐約這一國際都市的豐富、復雜與多元,街道設計標準并非是固定的模式,僅提供對于設計要素的建議,為具體個案街道設計留有比較、裁定的選擇空間。
1)為紐約市街道設計提供設計大綱參考并明確街道設計的流程框架。
《手冊》提出在街道設計時應遵循與堅持的6條設計原則,依據安全性、可達性、環(huán)境協(xié)調、宜居性、可持續(xù)性、經濟性的順序,確立了街道設計中各方面考慮的優(yōu)先次序。6個原則代表了街道設計的整合目標,與規(guī)劃、設計、管理三個階段的設計流程共同指導街道設計的大綱制定。
2)為紐約市街道設計提供設計要素的指導意見,提供設計要點清單。
《手冊》面向城市管理部門、設計機構、私人開發(fā)商以及社區(qū)組織等多方面主體,通過將所有街道設計要素合理分類列舉,形成設計要素檢索,方便專業(yè)與非專業(yè)人士查閱核對,搭建一個平等、共享、供多方討論與評估的平臺。詳細的設計要素闡釋以“設計工具箱”的形式重點關注了城市街道的平面幾何設計(包括機動車道與人行道的細節(jié)設計、交通穩(wěn)靜措施的細節(jié)設計)、街道材料的使用(車行道、人行道、交叉口、安全島、廣場等)以及街道照明、街道家具、街道植栽景觀的類型及推薦形式。
3)為管理部門提供審查街道設計方案的清單。
所有的街道設計都將提交DOT審查,因此,《手冊》以附件的形式提供了一份審查街道設計方案的要點清單,包括街道的環(huán)境條件(歷史、土地利用、網絡區(qū)位、地區(qū)特征)、設計目標的確定、各種設計問題的回應(行人、機動車、可達性、公共空間、排水、道路設計等)、綠化(行道樹、綠植帶、雨洪控制)以及對《手冊》的采用5個方面。當所有街道設計方案提交時,DOT將根據工程設計標準及專家的評價對設計方案作出裁決,這個過程中“安全第一”將作為首要考慮原則。
圖1 1900年的紐約墨貝里街Fig.1 Mulberry Street,New York in 1900
《手冊》前瞻性的提出打造世界級街道的三階段設計流程框架,即規(guī)劃、設計、管理三步,見圖2。街道設計并非孤立存在,應當置于整體的框架內思考,全面考量街道設計的背景,依此制定相應情境中的設計要點。
1)規(guī)劃。
《手冊》鼓勵從城市、區(qū)域交通網絡的視角來思考街道設計,解讀上位規(guī)劃定位與街道文脈(包括社區(qū)、土地利用、歷史、交通狀況等)。同時,規(guī)劃應為街道設計設定清晰的目標與原則,除了解決城市與社區(qū)現存的主要問題,還要盡量滿足城市以及街道相關權益者的政策目標或其他需求。在可能的情況下,可以鼓勵邀請相關權益者從概念至實施全程參與。
2)設計。
《手冊》以“設計工具箱”的形式提供設計指導?!妒謨浴窙]有指定任何強制實施的措施,而是給使用者判斷與思考的空間;通過構建以保障安全、適宜步行、可持續(xù)等為原則的設計價值觀,明確街道設計框架,引導設計者根據項目具體的建設目標與重點建立適用與可操作的總體設計大綱。
3)管理。
《手冊》認為街道的管理、運營與街道的設計一樣重要,例如人行道、交通控制(指示牌、信號燈、標志)等街道管理是街道公共空間品質的重要體現。同樣的,街道的步行可達性可以通過限制車輛的通行空間和時間實現、街道的通達性可以通過在不同的時間或全時段限制過境交通或者商業(yè)性交通實現。
設計工具箱是《手冊》編制的核心理念框架,主要包括原則、類型、要素、要點四個層面。原則與類型主要服務于街道設計的定位與導向。要素與要點是工具箱的主體部分,通過詳細闡述每一個街道設計要點,為街道設計提供了一套通用的設計指引,使得每一項要素得以標準化與可索引。設計師、開發(fā)商、居民、政府均可查閱《手冊》的工具箱進行對應校驗。設計工具箱最大的意義在于形成了一個供多方討論的公共平臺,從目標到操作、從策略到方法、從設計到產品,供使用者自校,同時指導設計、審查與評價。
根據《紐約可持續(xù)雨洪管理規(guī)劃》(PlaNYC Sustainable Stormwater Management Plan),街道空間超過紐約市土地面積的1/4,街道扮演著重要的城市公共空間角色,深刻影響著城市的環(huán)境健康與居民生活品質。同時,在街道有限的空間內,交通、生態(tài)、形象、生活等諸多問題交織。因此,為每一項街道設計項目提供一份清晰的設計原則與大綱十分必要,其意義在于與全過程設計框架形成一套全面而客觀的設計思維方式乃至價值觀,保證每一項設計的品質與思考的廣度和深度?!妒謨浴钒丛O計參考優(yōu)選度列出6大原則(見表1):
圖2 紐約街道設計流程Fig.2 Street design process in New York
1)為安全而設計:自1910年開始,紐約市利用工程、教育、管理等多種手段持續(xù)降低交通事故發(fā)生率,設計安全的街道是DOT的首要政策。這其中包括為弱勢群體(肢體殘疾、盲人等)、行人及自行車提供交通優(yōu)先權;減少存在安全隱患的交叉口;研究、測試、評估新的交通安全措施,尤其是世界范圍內已成功的案例。
2)區(qū)分道路使用權與提高交通效率:在城市人口不斷增加、道路通行不斷限權等背景下,《手冊》認為街道設計應該進一步加強路權分配,保障人流、物流的高效運輸以提升城市的經濟活力。其中包括:優(yōu)先為行人與自行車交通提供安全、舒適、便捷的設施,尤其是在指定的道路或重要的城市節(jié)點;在減少對社區(qū)負面影響的條件下合理規(guī)劃貨物運輸;增加應急交通規(guī)劃;對交通量進行預測并保證交通高峰時段的運行效率。
3)依據本地設計條件延續(xù)街道文脈:街道設計應當基于本地歷史、土地利用和地區(qū)地標,進一步延續(xù)與重新定義地區(qū)特征。其中包括積極保護本地特征元素;提供與地區(qū)地標的便捷通道;提供更多綠色、安寧的街道活動環(huán)境。
4)重視街道的公共空間屬性:街道是開放的公共空間網絡,可以促進社會交往與經濟交流?!妒謨浴芬蠼值涝O計應仔細甄別街道中未充分利用的空間,鼓勵利用這些空間設計步行廣場、拓寬人行道或考慮綠色種植。此外,《手冊》鼓勵增加舒適、實用的街道設施以吸引各年齡層次的人群駐留,使得街道具有吸引力與活力。
5)增加街道可持續(xù)設計:在世界范圍內,街道空間已體現出其改善城市環(huán)境的卓越能力。基于此,《手冊》建議通過部門合作研究新材料,增加材料的滲透性與熱反射率,增加地表綠色植栽與樹冠遮陰,采用雨洪管理的理念或者其他更好的管理措施。
6)考慮設計的經濟性:街道的更新建設需要持續(xù)穩(wěn)定的財政支持,在未納入私募基金參與的情況下,政府財政的支撐總是有限的,因此每項街道設計的經濟性考量都很重要。《手冊》提出要綜合考慮街道建設與維護全過程的支出與收益,尤其是長期維護過程中由高質量設計與管理所帶來的經濟、環(huán)境、安全、健康等收益?!妒謨浴方ㄗh街道設計應滿足未來城市的需求,并建立清晰、持續(xù)的街道檔案,以備查閱。
表2 街道設計類型及主要特征Tab.2 Street design types and main characteristics
表1 紐約街道設計手冊原則大綱Tab.1 Outline of the street design principles in New York
為了幫助設計師、工程師更好地理解街道設計類型、給居民直觀的街道印象,《手冊》界定了五種街道類型,以此為基礎闡述設計要點如何與感性認識相契合。五種街道類型包括通用車行道(General Street)、形象林蔭大道(Boulevard)、公共交通道(Transit Street)、社區(qū)慢車道(Slow Street)以及全步行街道(Pedestrian-Only Street),見表2。
《手冊》劃分的街道類型既包括展示城市形象的大道,如第五大道;也有以公共交通為導向的開發(fā)(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TOD)、注重公共交通運輸功能的公共交通道;全步行街道則主要面向商業(yè)區(qū);最后鑒于紐約市路網均質網格劃分,以通用車行道的概念概括其余道路空間。通用車行道作為一種基本類型,具有相當大的靈活性,通過對街道要素進行設計,可以組合衍生出多種變化。例如對于車行道數量、設計車速的調整,是否使用中央綠化帶,街道步行空間寬度,甚至街道設施、家具、路牌、材料、色彩等。
表3 空間設計工具箱Tab.3 Spatial design toolbox
《手冊》以兩張圖展示設計工具箱中提到的諸多設計要素在街道中的示意位置,分別為多車道城市干路(圖3a)與社區(qū)支路(圖3b),其并非直接代表五種街道類型,而旨在涵蓋設計要素,將其直觀的呈現,便于理解與討論。
《手冊》包含六個章節(jié)及四個附錄。其中第一章作為《手冊》使用導引,具體介紹《手冊》所秉承的全過程街道設計框架。第二章至第六章作為《手冊》的主體部分,包含街道設計要素的詳細指引,分別關注街道設計的空間、材料、照明、家具、景觀五個方面。
1)空間:《手冊》針對街道空間的配置建立了一套判斷依據,見表3。首先,根據街道在城市交通網絡中的區(qū)位、角色等設定目標交通量,然后在能夠保證緊急通行的基礎上決定車行道寬度與數量。出于安全第一的考慮,《手冊》非常強調減少行人過街設施的長度,因此,要最大可能的縮小路緣石半徑,對交叉口路緣石進行拓寬處理,見圖4和表4。
2)材料:《手冊》提倡使用豐富的材料創(chuàng)造更加舒適的城市環(huán)境,對不同空間的材料使用加以區(qū)別,按照空間要素類型為街道材料的使用設定統(tǒng)一標準,同時提供了特殊區(qū)域的替代材料,見表5。
3)照明:《手冊》匯總紐約市正在使用的幾十種街燈形式,分別給出推廣或限制使用的建議,其中重點關注燈具的設計、年代及燈池與燈源照度等要素?!妒謨浴穼囆姓彰鳌⑿腥苏彰髋c交通信號三個類型分別提出多種標準設計形式(示例見圖5),并結合其他燈具的設計元素,體現以標準形式為基礎、融合其他設計元素的街燈設計控制原則。
圖3 兩種類型道路示例Fig.3 Illustration of two types of streets
圖4 利用綠化種植拓寬路緣石Fig.4 Curb extension with green planting
4)家具:《手冊》針對常用的街道家具——自行車停車架、公共汽車站雨棚、自行車雨棚、報刊亭、公共廁所、帶信號燈或廣告旗幟的路燈、座椅、垃圾箱等給出詳細的尺寸、位置與布置建議,示例見圖6。其中自行車停車架采用國際設計競賽的成果,雨棚、報刊亭及公共廁所這三種大型街道家具采用CEMUSA公司的獲獎設計,以上街道家具將在整個城市實施替換、更新,保障統(tǒng)一的設施品質。
表4 關于利用綠化種植拓寬路緣石的分析Tab.4 Analysis on curb extension with green planting
表5 材料設計工具箱(部分)Tab.5 Material design toolbox(partial)
5)景觀:《手冊》為公共路權空間提供了選擇、設計、安裝、維護景觀綠化的通用準則,這些經驗主要來自于《紐約2030》規(guī)劃以及《紐約森林規(guī)劃》(MillionTreesNYC)、DOT“公共廣場項目”以及紐約環(huán)保局(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DEP)的《綠色基礎設施規(guī)劃》(Green Infrastructure Plan)。重點關注樹池、行道樹、廣場種植、景觀種植、雨洪樹池等幾個領域。
以五大類街道設計要素為基礎衍生的設計要點,是直接指導設計的最后一個層次。在空間要素中,按公共交通與行人優(yōu)先為導向,分為公交專用車道與非機動車道、人行道與分隔帶、車行道穩(wěn)靜交通設計以及街道種植4個板塊,并進一步細分為29個設計要點。針對每個設計要點,《手冊》明確其含義、設計重點、作用意義、運用場合、滿足的既有設計要求、其他需考慮的設計要求、促進可持續(xù)的潛力以及建議的設計要素推廣度。在材料要素中,細分為人行道、路緣石、交叉口、車行道四個區(qū)域,列舉素混凝土、花崗巖、著色混凝土、多孔混凝土、瀝青、橡膠等28種材料的適用特征,區(qū)分出標準做法、可選擇做法、歷史地域做法、謹慎嘗試四種使用類型。
設計要點以空間區(qū)域與實體家具設計為基礎,分別進行區(qū)分與總結,結合最新的綠色基礎設施、景觀都市主義以及交通穩(wěn)靜化等理念對街道設計進行新的思考,最終形成百余項設計要點,相對完整地概括了街道設計的全貌,便于設計者更加全面而豐富的認識這些要點。設計要點作為設計工具箱的最重要組成部分,是設計工具箱的基石與直接內涵?!妒謨浴吠ㄟ^要點的性質與使用分析,深入淺出地勾勒了街道廣闊而具體的設計視野,同時簡要列舉了主要街道要素的責任主體(見圖7),使普通市民更加方便地了解街道設計的相關信息。
除設計工具箱之外,《手冊》還提供了一份設計檢索清單,為DOT審查街道設計方案時提供基準的列表,也促進設計方在設計時認真思考這些要點。清單主要針對街道環(huán)境的前提調研、街道設計、綠化以及街道設計對于《手冊》中重要問題的回應,見表6。
針對紐約市街道設計,還有兩份文件值得關注:《城市規(guī)劃和設計標準》(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Standards,以下簡稱《標準》)和《完整街道政策指南》(The Best Complete Streets Policies,以下簡稱《指南》)。
《標準》為美國規(guī)劃協(xié)會(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APA)主持編寫,是美國城市規(guī)劃、城市設計及城市產品開發(fā)研究領域最全面的參考書。《標準》中關于“街道設計標準”的內容在其第三部分“結構”和第四部分“場所與場所的創(chuàng)造”中進行了詳細闡述[3]。
圖5 帶交通信號燈的M-2A型眼鏡蛇頭路燈Fig.5 M-2A-type street light with signal pole
圖6 街道家具推薦設計示例Fig.6 Illustration of the recommended street furniture design
表6 設計檢索清單Tab.6 Street design search indices
表7 “三位一體”的街道設計文件Tab.7 Trinity-based street design documents
《指南》由美國精明增長協(xié)會(Smart Growth American)下屬的國家完整街道聯盟(National Complete Street Coalition)組織編寫。美國精明增長協(xié)會是一個全國性的機構,通過第三方的研究、宣傳向全國的社區(qū)提供更好、更可持續(xù)的發(fā)展策略。截至2012年,全美已累計有448個社區(qū)采納了《指南》的建議,涵蓋27個州、38個縣、共計379個不同等級的行政機構,另外尚有42個區(qū)域規(guī)劃組織參與指導編制各種街道設計大綱。《指南》所發(fā)揮的作用已得到廣泛的認可[4]。
綜合看這三份文件的關系,《手冊》以設計工具箱的形式將街道規(guī)劃設計清晰地解剖為幾個重要階段以及諸多設計要點,使得專業(yè)人士或非專業(yè)人士都能夠充分了解街道設計的過程,搭建起共同討論設計的平臺?!稑藴省纷鳛槲ㄒ话值涝O計要點的城市規(guī)劃規(guī)范、標準,是紐約市城市規(guī)劃與設計的技術規(guī)范,其將街道、街區(qū)和建筑作為整體進行設計,體現美國街道設計的廣泛內涵,具有有效的設計約束力[5]。《指南》主要被用于指導社區(qū)編制街道發(fā)展的綱要,在政策領域關注街道規(guī)劃建設的頂層設計。它明確一個完整的街道設計政策將提供規(guī)劃、設計、操作、管理等多階段的支持與導向。其形式包括城市政策法規(guī)、規(guī)章、執(zhí)行條款、部門政策、競選政策、規(guī)劃與設計導則等多種。三份文件分別具有不同的法律或行政效力,以約束和指導街道設計的正確執(zhí)行,見表7。
這三份文件作為紐約市街道設計的重要指導文件,構成“三位一體”的格局,從政策、理念到技術標準再到設計要點細節(jié),完整構建了街道設計的“規(guī)劃—設計—管理”三階段的技術支持,因此可以成為一套綜合的街道設計解決方案。除了這三份文件外,《手冊》附錄3列舉了包括國家、州、城市的設計法規(guī)、其他專業(yè)設計指引、街道規(guī)劃流程等各類關于街道設計的其他相關工程、法規(guī)、技術文件。
當前中國城市對于人性化街道的關注遠遠落后于西方國家,街道空間更多以車行道作為主體呈現。街道設計手冊作為一種引導、控制街道設計的手段可以有效促進對于街道公共空間的關注,其在中國尚處于初步研究階段,《手冊》作為紐約市街道建設的經驗結晶,其對于中國城市編制街道設計手冊的借鑒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全程化的設計理解,平臺化的手冊定位。
《手冊》以一種全局觀的視角審視了街道設計,提出“規(guī)劃—設計—管理”三個層次的全程化思路框架,并明確職能部門的任務、審查部門的設計檢索清單、行政方面的路徑及其他相關問題,規(guī)范了街道設計的行政流程,這些屬于剛性控制內容。其對于街道設計的成功具有重大意義。
《手冊》并不僅僅服務于設計從業(yè)人員,同樣面向行政與相關從業(yè)者,開放的定位使得多方之間均可以增加對設計實踐的理解。《手冊》對于五種街道類型、六大設計原則的歸納可以輔助使用者快速理解街道設計,簡明扼要地理解街道設計的屬性與問題,其對于《手冊》使用效果的提升有重要意義。
2)搭建平臺,提供可選擇的設計工具箱。
設計工具箱作為《手冊》的核心組織方式,有效地發(fā)揮了多平臺的作用。設計工具箱不僅僅關注街道設計要素的羅列與舉薦,同樣包含對于設計原則、街道類型的歸納,構建起街道設計的清晰路徑,在不同專業(yè)者之間搭建討論與評價的平臺,對于街道設計進行了一次標準化的拆解,使得設計過程透明而高效。工具箱的方式同樣沒有拘束設計師的想象,而是鼓勵設計師根據街道本身所處的城市環(huán)境確立設計原則、目標,進行設計抉擇與組合,使得設計靈活而可控。
此外,標準化的設計工具箱還可以看作一系列彈性引導的集合,通過設計要素的選擇以及推薦力度表明了《手冊》本身的價值觀,即鼓勵優(yōu)先考慮步行與自行車交通。例如在工具箱的街道設計原則部分,旗幟鮮明的將“安全”作為所有設計的第一原則,這深刻地體現了紐約市街道設計對于“人本街道”這一理念的堅守[6]。
3)圖示化的類型表達與層次化的綜合解決方案。
由于面向多部門、多層次人群,《手冊》在技術科普方面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對于復雜豐富的街道設計要素,以直觀的街道分類、設計要素分布例圖、設計要素一覽表等方式,較完善地詮釋了街道設計的全貌。
此外,美國街道設計的歷程曲折、成果豐富,《手冊》在諸多既有文件中尋找到合適的定位,與其他相關街道設計文件的使用關系契合形成層次全面的解決方案,并通過城市決策者的采納與發(fā)布,最終達到系統(tǒng)、合理且實用高效的目的,這一點對于中國城市編制街道設計手冊有積極意義。
4)重申街道設計價值觀。
美國在經歷了一系列城市變革后,正逐步回歸“以人為本”,認識到一個真正好的街道的長遠價值,同時也真正地將安全擺在街道價值觀的首位,體現了對人權的尊重與愛護,這些都是當下中國需要認真思考與借鑒的。
[1]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Street Design Manual[R].New York:NYDOT,2013.
[2]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Street Design Manual[R].New York:NYDOT,2009.
[3]林磊.從《美國城市規(guī)劃和設計標準》解讀美國街道設計趨勢[J].規(guī)劃師,2009,25(12):94-97.Lin Lei.American Street Design Trends from Planningand Urban Design Standards[J].Planners,2009,25(12):94-97.
[4]National Complete Street Coalition.The Best CompleteStreetsPoliciesof2013[R].WashingtonDC:SmartGrowthAmerica,2013.
[5]American Planning Association.American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Standards[R].USA:American PlanningAssociation,2006.
[6]姜洋,王悅,解建華,等.回歸以人為本的街道:世界城市街道設計導則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及對中國城市的啟示[J].國際城市規(guī)劃,2012,27(5):65-72.Jiang Yang,Wang Yue,Xie Jianhua,et al.Return to Human-oriented Streets:The New Trend of Street Design Manual Development in the World Cities and Implications for Chinese cities[J].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2012,27(5):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