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楠
(哈爾濱賓西鐵路有限公司, 哈爾濱 150431)
道岔設備是鐵路線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構造復雜,是線路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之一。道岔的作用是引導機車車輛由一條線路轉向或跨越到另一條線路,而這一功能主要是由轉轍部分來引導完成。轉轍部分的質量好壞直接影響到道岔的整體作用是否良好,出現一點問題,都會對行車造成重大的安全隱患。因此,了解道岔轉轍部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掌握處理辦法,成為養(yǎng)護好道岔的重點工作。
道岔過車均為側向通過,車輪對尖軌逆向行駛,因轉轍角的存在,相應造成動能損失,促使轉轍部分橫移。由于向心力的作用,車輪對其擠壓造成曲基本軌外移擦傷、尖軌磨耗嚴重。下面就幾點主要隱患做具體分析。
產生的原因:(1)加工制造時尖軌50mm斷面內刨切長度不夠;(2)尖軌頂鐵過長,補強板螺栓凸出;(3)轉轍機的位置與尖軌動作拉桿的位置不在同一水平線上;(4)曲股基本軌彎折點有誤;(5)基本軌工作邊及尖軌非工作邊有肥邊造成假密貼;(6)基本軌橫向移動;(7)基本軌或尖軌有硬彎;(8)基本軌、軌撐、滑床板擋肩之間有離縫;(9)第一、二連接桿與尖軌耳鐵連接的距離不合適。
處理辦法:(1)對刨切長度不足的尖軌再做刨切;(2)過長頂鐵可以進行打磨或更換;(3)調整轉轍機及尖軌拉桿位置,使其在同一水平線上;(4)撥正基本軌方向,矯正彎折點的位置和矢度;(5)打磨基本軌內側肥邊;(6)打靠道釘或擰緊扣件,消除假軌距;(7)調直尖軌或基本軌,撥正方向,改好軌距;(8)調整連接桿的長度,改變尖軌耳鐵的孔位或者加入絕緣墊片,誤差較大時更換耳鐵或方鋼。同時,要滿足直股、側向的扳動,尖軌中部不能過硬。
當列車通過轉轍部分時,尖軌跟部受外力作用而導致尖軌跳動,但不同道岔跳動的程度不同。
產生的原因:(1)尖軌跟端軌縫過大,連接零件磨耗,特別是間隔鐵、夾板、尖軌螺栓孔和雙頭螺栓磨耗;(2)跟部橋型墊板和防跳卡鐵等缺少和失效;(3)搗固不均勻,岔枕彎曲,有吊板;(4)尖軌跟部有錯牙;(5)尖軌跟端接頭低;(6)尖軌拱腰。
解決辦法:(1)焊補或更換間隔鐵、夾板;(2)增補整修跟部橋型墊板和防跳卡鐵。進一步采取尖軌防跳措施,如在基本軌軌底增設尖軌防跳器,或將尖軌連接桿兩端安設防跳補強板,使其長出部分卡在基本軌軌底,以防尖軌跳動;(3)加強尖軌跟部搗固,消除吊板處所,使軌底堅實,強度均衡;(4)消滅接頭高低、左右錯牙;(5)整治或更換拱腰及表面不平整滑床板;(6)整治尖軌拱腰。
尖軌軋傷多發(fā)生在尖軌尖端斷面比較薄弱部分,擋渣上的長度和深度達到一定程度時,車輪就有爬上尖軌的危險。軋傷一般發(fā)生在距尖軌尖端1m長度以內,300mm內較為明顯,軋傷垂直深度很少超過20mm,曲股尖軌多于直股尖軌。
產生的原因:(1)尖軌刨切范圍內肥邊不及時打磨,車輪通過時將肥邊連同尖軌頂面部分同時揭掉;(2)尖軌與基本軌不密貼或假密貼;(3)尖軌與滑床板不密貼;(4)尖軌跳動;(5)尖軌頂鐵過短;(6)基本軌垂直磨耗超限,尖軌前部頂面受車輪踏面和輪緣的軋、擠、輾作用。
解決辦法:(1)尖軌頂面有肥邊時,及時進行打磨;(2)按照尖軌與基本軌不密貼、與滑床板不密貼和尖軌跳動等病害的整治方法,進行綜合整治;(3)尖軌頂鐵過短時,加長頂鐵,使尖軌尖端不離縫;(4)將垂直磨耗超限的基本軌與軋傷的尖軌同時更換,或采取焊補辦法加強;(5)導曲線可根據需要,設置6mm超高,在導曲線范圍內按不大于0.2%順坡,嚴格禁止列車超速。尖軌尖端和跟端尖軌中部軌距小至1 430mm以下時,將危及行車安全。
產生的原因:(1)尖軌中部兩基本軌之間距離小于規(guī)定標準距離;(2)尖軌刨切不合標準;(3)尖軌密貼長度不足;(4)尖軌中部反彈;(5)尖軌中部豎切不密、連接桿尺寸過小。
解決辦法:(1)在電務人員的配合下,先向外移動曲基本軌到標準距離;(2)按標準刨切尖軌,調整連接桿、拉桿的長度,使其與基本軌密貼,矯直尖軌尖端和跟端變形的尖軌;(3)消除尖軌中部彈性矢度。
產生的原因:(1)尖軌爬行,兩股前后不一致;(2)拉桿或連接桿位置不正;(3)尖軌跟端雙頭螺栓磨損或間隔板鐵夾板磨耗嚴重,螺栓上緊后影響扳動;(4)基本軌有小彎,滑床板不直;(5)拉桿、連接桿、接頭鐵螺栓孔壁磨耗擴大,螺桿磨細。
解決辦法:(1)串動尖軌、基本軌使之處于正當位置,并將尖軌跟端螺栓方正,鎖定爬行;(2)整正拉桿或連接桿的位置;(3)焊補或更換已磨損超限的雙頭螺栓、間隔板和夾板;(4)整平不平直的滑床板;(5)保持尖軌跟端軌縫不超過設計規(guī)定,不允許擠成瞎縫。
尖軌反彈屬復合類問題,一般是由多種原因疊加造成的,是尖軌密貼于基本軌時發(fā)生道岔故障的主要成因。其處理程序比較繁瑣,反彈嚴重將影響道岔正常工作。
產生的原因:(1)尖軌爬行,兩股前后不一致;(2)拉桿或連接桿位置不正;(3)各連接桿與尖軌耳鐵連接的距離不合適;(4)轉轍部分存在三角坑;(5)轉轍部分方向不良;(6)尖軌頂鐵過長;(7)尖軌跟端雙頭螺栓磨損或間隔鐵夾板磨耗嚴重,螺栓上緊后影響扳動;(8)尖軌有側彎;(9)道岔直、側向行車密度差距過大等。
解決辦法:(1)串動尖軌、基本軌使之處于正確位置,按道岔標準圖保持尖軌至岔首軌端的距離,并將尖軌跟端螺栓方正,鎖定爬行;(2)整正拉桿或連接桿的位置及通過加、撤調整片的辦法使各連接桿的距離合適;(3)焊補或更換已磨損超限的雙頭螺栓、間隔鐵和夾板;(4)調直或更換側彎尖軌;(5)保持尖軌跟端軌縫不超過設計規(guī)定,不允許擠成瞎縫;(6)消滅轉轍部分三角坑及不良方向;(7)單側行車的道岔,在反彈不影響道岔表示的情況下,與信號密切配合將道岔調整到最佳使用狀態(tài)。
單開道岔或其他類型的道岔的尖軌動程常有不標準的情況發(fā)生,尤其是曲尖軌。動程小是造成雙尖軌橫向擺動的主要原因,車輪沖撞尖軌的機會會增多,不利于行車,必按照直尖軌或曲尖軌的標準動程來做適當的調整。
產生的原因:(1)第一位連接桿過長;(2)轉轍機與道岔拉桿調試位置不適當;(3)尖軌耳鐵加墊過厚。
解決辦法:(1)調好基本軌方向,使之達到要求標準;(2)調整尖軌尖端第一連接桿處尖軌與基本軌的距離,使之合乎規(guī)定要求。
道岔轉轍部出現的問題使道岔尖軌轉換阻力增大,對安全行車造成隱患。因此,線路部門要及時發(fā)現、分析成因,通過工電聯合進行整治,使道岔處于良好工作狀態(tài),確保鐵路行車安全。
[1]孫耀武.鐵路養(yǎng)路簡明技術手冊(第二版)[M].中國鐵道技術出版社,1992.
[2]鐵道部工務局.鐵路工務技術手冊:道岔[M].中國鐵道技術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