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蓬萊廣播電視臺 孫傳強
電視新聞報道的個性與個性塑造
□山東省蓬萊廣播電視臺 孫傳強
電視新聞報道是新近發(fā)生事實的報道,客觀性和真實性是新聞報道的共性。那么在共性的背后,視客觀公正為生命的電視新聞報道允不允許有個性?其個性是否會損害新聞的客觀真實性?新聞報道的個性又如何把握呢?
談到電視新聞報道是否應該有個性的問題,人們的第一反應是個性會不會影響新聞的客觀真實性。而新聞的客觀真實性是當前強調(diào)的一個熱點問題,也是新聞工作的底線。那么在堅守真實這一底線的同時,是否允許電視新聞報道有個性呢?在這里我們暫時放下新聞這個話題,先看一下與新聞一樣強調(diào)客觀真實性的“歷史”是否允許有個性。
我們都知道《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典籍之一,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與后來的《漢書》《后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史記》確定無疑是歷史類書籍。然而《史記》一改以前歷史書籍的枯燥與沉悶,開創(chuàng)了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yōu)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妒酚洝吩谡路ā⒕浞酥劣迷~上都頗有個性,《史記》并沒有因為其鮮明的文學性和包含作者情感這些個性,而失去歷史的客觀真實性,反而更容易被人接受、傳播,產(chǎn)生了巨大的社會影響力。
強調(diào)客觀真實性的“歷史”編寫允許有個性;同樣,強調(diào)客觀真實性的電視新聞報道也可以有個性。新聞事實是客觀存在的真實,是一種“本真真實”。新聞報道是對客觀事實的反映和再現(xiàn),是再現(xiàn)真實。傳統(tǒng)的西方新聞教科書奉客觀中立為新聞圭臬,卻忘記了任何報道都會有傾向性,都不過是特定意識形態(tài)的反映,西方的媒體只不過更懂得表達觀點的技巧。不同的媒體、不同的記者在報道新聞時也都或多或少地摻入了自己的觀點和情感。在報道“5·12”汶川大地震和“3·11”日本大地震時,面對重大的自然災害,在新聞報道時,記者也都流露出自己的感情,媒體和記者的個性也都表現(xiàn)在新聞中。這種感情是源于事實的生發(fā),不但不會影響到新聞的真實性,而且會讓人感到更加真實可信。如果在這樣的大災大難面前,記者保持無動于衷的冷靜、麻木不仁的客觀,不但不能保持新聞的真實性、客觀性,反而會引起讀者和觀眾的反感。也正是由于媒體和記者有了自己的個性,他們才會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報道新聞,使新聞更全面,更生動。一萬個讀者心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但是,這一萬個哈姆雷特是大同而小異的,不會因為人們心中的哈姆雷特有“個性”而喪失哈姆雷特的共性,使哈姆雷特成為不可知或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因此,電視新聞報道在保證客觀真實性的同時,還應該具有個性。
隨著科技和通訊的迅猛發(fā)展,以及信息的日益開放,獨家新聞已經(jīng)越來越稀缺。特別是因特網(wǎng)的普及,使新聞資源在最短的時間里成為共享資源。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如果每個廣播電視臺報道的內(nèi)容和程式都一樣,就很難吸引讀者和觀眾。沒有個性就沒有生命力,沒有生命力就沒有感染力,沒有感染力就沒有競爭力。
意大利著名女記者奧莉婭娜·法拉奇就是依靠其獨具個性的新聞報道成為二十世紀新聞采訪女王。她在新聞面前表現(xiàn)出的犀利和直率,她那種富于文學色彩的語言、第一人稱親歷報道風格、敘述與議論相結(jié)合、故事性構(gòu)思新聞的諸多個性特點讓其成為新聞工作者的偶像。
以嚴謹著稱的山東電視臺所創(chuàng)辦的《早新聞》》以其嚴肅性、多信息、快節(jié)奏以及刪繁就簡的個性色彩讓傳統(tǒng)的正規(guī)新聞煥發(fā)青春,牢牢抓住了白領(lǐng)階層;而以娛樂聞名的湖南電視臺,其午間新聞《播報多看點》,則以輕松、幽默、知識性和少許的時尚性、娛樂性的個性色彩贏得了很多年輕人的喜愛;以民生新聞一炮走紅的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其名牌欄目《南京零距離》以其犀利的語言、平民的視角的個性色彩深受普通老百姓的喜愛。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新聞也是豐富多彩的。正是因為有了許許多多充滿了個性的新聞報道,才真實反映了豐富多彩的客觀世界。反觀許多省市電視臺的《新聞聯(lián)播》報時政新聞和報經(jīng)濟新聞、社會新聞沒有多少區(qū)別,甚至有人戲稱,看了中央臺的《新聞聯(lián)播》就不用看本省的《新聞聯(lián)播》。
1.個性新聞報道要有好思路。公式化、概念化、教條化的新聞報道無人愛看,又何談作用。一條新聞的優(yōu)劣關(guān)鍵是看是否有好題目、好角度,是否有深度。一個好題目讓人眼前一亮,一個好導語讓人耳目一新,一條好新聞引人深思。記者的思維方式往往體現(xiàn)在其采制的新聞中。怎樣觀察、觀察什么?怎樣采訪,采訪什么?怎樣報道,報道什么?同樣一件新聞事件,有的記者會更側(cè)重從社會的原因去分析報道,而有的記者會從經(jīng)濟的視角去詮釋,還有的記者會從道德和情感的角度去感悟。用記者最擅長的角度去采訪、分析、報道,也就形成了個性化新聞報道。
2.個性新聞報道要有個性化語言。清楚準確地表達內(nèi)容是記者的基本功。而一條優(yōu)秀的好新聞僅僅清楚準確是遠遠不夠的。要采制出具有個性的新聞就需要有個性的語言。新聞的語言最忌陳腐,老生常談,缺少活力。富有特色、生動活潑、貼近生活的語言能讓新聞更鮮活。
3.個性新聞報道要有個性化欄目。電視新聞是要依附于媒體和欄目的,每一個新聞欄目都要有自己的風格。在新聞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欄目的個性化尤為重要。要有個性化的理念、個性化的主持、個性化的點評、個性化的包裝。欄目也要養(yǎng)成自己的風格和習慣,形成自己的個性,以欄目的個性統(tǒng)一記者的思維。同時,欄目還要具有開放的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創(chuàng)新型思維。能夠包容個性記者,包容個性新聞報道,為記者創(chuàng)造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和工作氛圍。
4.個性新聞報道要有個性記者。新聞是客觀存在的新聞事實與報道者的主觀認識的有機統(tǒng)一體。報道者的學識水平與表達能力直接影響著報道的質(zhì)量,別人無法越俎代庖。新聞寫作就是個性化信息的傳播,文如其人,生產(chǎn)個性新聞就必須培養(yǎng)個性記者。要寫出好新聞,記者的生活積累、文化積淀、個人修養(yǎng)非常重要。有了積累和沉淀才能培養(yǎng)出出色的個性,或仗義執(zhí)言,或委婉幽默,或文采飛揚,或犀利辛辣。
我們提倡電視新聞報道要有個性,不是否定新聞報道的共性,而是在堅持新聞報道共性的基礎(chǔ)上培養(yǎng)個性。其中,客觀真實性就是我們追求個性最重要的前提。在當今信息泛濫、新聞報道競爭激烈的情況下,更要把追求個性與嘩眾取寵區(qū)分開來,與低俗、媚俗、庸俗區(qū)分開來,與假新聞和標題黨區(qū)分開來。我們要警惕對新聞個性的誤讀,防止個性新聞報道走向自戀、自狂、自大,時刻要記住,新聞報道的個性是建立在共性的基礎(chǔ)之上的,新聞報道的個性是源于新聞事實本身自然生發(fā)的,是不能克隆、不能做作出來的。千萬不能為了追求個性而不顧事實盲目地標新立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