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春 善
(延邊大學 民族歷史研究所,吉林 延吉 133002)
日本投降后國共兩黨對東北地區(qū)朝鮮人的政策及其影響
金 春 善
(延邊大學 民族歷史研究所,吉林 延吉 133002)
1945年8月日帝投降后,國共兩黨在東北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zhàn)。在此過程中,國共兩黨對朝鮮人實行了截然不同的民族政策,不僅對朝鮮人的歸國和定居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東北解放戰(zhàn)爭的順利進行。國民黨視東北朝鮮人為僑民,制定了將其全部遣送回國的基本方針,對其財產則視為日偽遺產予以全部沒收或扣押。結果,國民黨“收復區(qū)”內的大部分朝鮮人或歸國,或前往共產黨“解放區(qū)”。與此相反,共產黨尊重東北朝鮮人的民族感情和意愿,主張賦予他們“雙重國籍”,在土地改革中給予其土地所有權,這為大部分朝鮮人放棄歸國而定居中國東北創(chuàng)造了條件,進而使得他們自愿投入到共產黨領導的東北解放戰(zhàn)爭的洪流中,并最終發(fā)展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新成員——中國朝鮮族。
國民黨;共產黨;東北朝鮮人;政策;影響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居住在中國東北地區(qū)的近210多萬朝鮮人中先后有70多萬返回朝鮮半島,其余100多萬繼續(xù)留在東北,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中國朝鮮族。這一時期,東北地區(qū)朝鮮人的歸國和定居是在中國國內極其復雜的政治、軍事環(huán)境下進行的,特別是國共兩黨在東北地區(qū)的軍事沖突和對立,使得這一地區(qū)成為國民黨占領的“收復區(qū)”和共產黨管轄的“解放區(qū)”。國民黨視東北地區(qū)的朝鮮人為僑民,制定了將其全部遣送回國的基本方針,對其財產視為日偽遺產予以全部沒收或扣押。結果,“收復區(qū)”內的大部分朝鮮人因喪失生活根基被迫回國,或是轉移到“解放區(qū)”。與此相反,共產黨尊重朝鮮人的移民歷史,早在1928年開始把東北地區(qū)的朝鮮人看作為中國境內的少數(shù)民族,不僅堅持民族平等的政策,而且賦予他們“雙重國籍”,無償分配給土地,從而為他們繼續(xù)定居東北,進而成為中國朝鮮族奠定了基礎。
迄今為止,學術界關于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國境內朝鮮人的歸國和定居的研究成果頗少。鑒于此,本文通過分述國民黨、共產黨各自在其“收復區(qū)”、“解放區(qū)”內對朝鮮人的施政舉措,探討日本投降后東北地區(qū)朝鮮人歸國和定居的歷史過程。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中國東北地區(qū)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軍事要沖。從地理位置上看,東北地區(qū)鄰接蘇聯(lián)、外蒙古、朝鮮,西南與冀熱遼解放區(qū)和山東半島相望。因此,如果共產黨掌握東北,不僅可以擺脫國民黨的包圍,而且可以將東北和冀熱遼等解放區(qū)連成一片,建立更加廣泛的解放區(qū),此外還可以隨時輕易地獲取蘇聯(lián)、朝鮮等國的支援和協(xié)助,這無疑對中共的軍事發(fā)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與此相反,如果國民黨掌握東北,不僅可以切斷中共和蘇聯(lián)、朝鮮等國的聯(lián)系,還可以對中共已有的解放區(qū)進行南北夾擊,從而有效地打擊中共的軍事力量。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即將結束,在國際上形成了以美國為中心的資本主義陣營與以蘇聯(lián)為中心的社會主義陣營相對峙的新的局面。在這種情況下,1945年1月美國制定了支援中國,把中國發(fā)展成為強大、穩(wěn)定、統(tǒng)一的政府,進而為其遠東戰(zhàn)略奠定良好基礎的基本方針。同年2月,美國與蘇聯(lián)簽訂《雅爾塔協(xié)定》。蘇聯(lián)政府以恢復沙俄時期在中國的特殊權益為條件,向美國保證國民黨政府對東北的完整主權,并同意與中方簽署友好同盟條約。但是,與美國相反,蘇聯(lián)對中國的態(tài)度十分消極。當時,蘇聯(lián)的對外戰(zhàn)略大都以自身的安全為中心而制定的,因此其對外戰(zhàn)略將維護東歐人民民主國家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放在首位,對東方僅限于恢復1904年日俄戰(zhàn)爭之前的局勢(恢復沙俄時期在中國的權益)和爭取得到南庫頁島、千島群島等。簡言之,蘇聯(lián)的對外戰(zhàn)略表現(xiàn)為“歐洲為中心,東方居其次”,這是因為蘇聯(lián)認為“未來統(tǒng)治中國的是國民黨而不是共產黨”。[1]
1945年8月8日,蘇聯(lián)根據(jù)《雅爾塔協(xié)定》向日本宣戰(zhàn),派遣百萬紅軍進軍中國東北。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政府首先制定了通過外交方法接收東北的方針,派遣以宋子文為首的代表團前往莫斯科,與蘇聯(lián)政府就東北收復事宜進行交涉。8月14日,雙方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其主要內容如下:
(1)蘇聯(lián)承認東北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尊重國民黨政府在東北地區(qū)的完整主權;
(2)中國和蘇聯(lián)共同經營長春鐵路;
(3)蘇聯(lián)的海、陸、空三軍駐扎旅順;
(4)日本投降后三周內蘇軍開始撤出中國東北,最遲三個月內全部撤離。
與此同時,國民黨政府以中央設計局的名義設立了“東北復興委員會”。1945年8月18日,設立了東北行營和東北行營政治委員會。9月30日,派遣以蔣經國為首的外交、政務、財政等特派員和東北行營的30多名軍事官僚前往長春,與蘇軍總司令部就接收東北有關事宜進行協(xié)商。在近一個月的交涉中,國民黨政府向蘇聯(lián)提出了以下四項要求:
(1)協(xié)助國民黨政府建立政權,接收各省市的行政機構;
(2)協(xié)助國民黨政府接收東北地區(qū)日本和偽滿政權的所有機構和設備;
(3)國民黨政府利用海路將部隊運送至大連港,并在此登陸;
(4)在蘇軍撤離之前,為了維持各大城市的治安,希望蘇聯(lián)協(xié)助國民黨政府向沈陽、長春等地空運一定數(shù)量的部隊。[1]
但是,蘇聯(lián)拒絕國民黨政府提出的第三、四項要求。結果,國民黨政府試圖以外交方式接收東北地區(qū)的計劃最終未能如愿以償。
盡管如此,蔣介石很早就制定了通過軍事手段“收復”東北的計劃。1945年8月蔣介石電邀毛澤東前往重慶進行和平談判之時,計劃將第13、30、32、52、92、94軍等國民黨主力部隊派赴東北。其中,最先進入東北的是全副美式裝備的第13軍和第52軍,總兵力達6個師,約70 000人。[2]
1945年10月,杜聿明將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從昆明遷至北平,11月在秦皇島設置指揮所,直接指揮軍事作戰(zhàn)。截至1946年4月,東北的國民黨軍多達7個軍22個師,總兵力約318 000人。[3]
自1946年2月開始,國民黨軍向中共領導的東北民主聯(lián)軍進行總攻,3月13日占領沈陽,5月22日、28日先后占領長春、吉林。自此,國民黨完全掌握了松花江以南的東北地區(qū)。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后,中國共產黨為了搶先占領東北也迅速采取了有效措施。8月10、11日,八路軍延安總部以朱德總司令的名義先后下達了一號至七號命令。其中,第二號命令指示,(1)原東北軍呂正操部隊從山西、綏遠進軍到察哈爾、熱河一帶;(2)原東北軍張學思部隊從河北、察哈爾進軍到熱河、遼寧一帶;(3)原東北軍萬毅部隊從山東、河北進軍到遼寧;(4)在河北、熱河、遼寧邊區(qū)的李運昌部隊迅速進軍到遼寧和吉林共同協(xié)助蘇軍收復東北。8月15日,八路軍延安總部又向美、英、蘇等國駐華大使發(fā)出通告,闡明國民黨政府不能代表解放區(qū)和淪陷區(qū)內廣大的人民,解放區(qū)和淪陷區(qū)內所有在延安總部指揮下的抗日武裝力量也享有接受日偽投降的權利。
1945年8月,共產黨的部隊開始挺進東北。同年10月,約110 000名官兵、20 000名黨政干部進駐東北。[4]
9月18日,中共中央在沈陽成立中共中央東北局,并作出了以下決議:(1)解除敵偽武裝,肅清土匪;(2)鎮(zhèn)壓漢奸和特務分子;(3)消滅偽滿政權,建立民主政權;(4)穩(wěn)定社會秩序,恢復生產。此外,中共中央軍委指示東北局,“在美、英積極幫助國民黨政府收復東北的情況下,我黨的方針是占據(jù)鄰接蘇聯(lián)、朝鮮、外蒙古、熱河等地的重要城市和鄉(xiāng)村,建立持久性的革命根據(jù)地”。同年10月31日,東北人民自治軍宣告成立,林彪任總司令。①截至1946年5月3日,除了大連以外,蘇軍全部撤出東北。此時,中共在東北設立了11個省政府、4個直轄市政府,以及30個市、區(qū)、孟等政府和200多個縣政府、鎮(zhèn)政府。這一時期,雖然沈陽、長春、吉林等主要城市被國民黨占據(jù),但中共決心以東滿為中心在松花江以北地區(qū)建設穩(wěn)固的東北根據(jù)地,與國民黨一決勝負。
(一)東北韓僑事務處和韓國僑民會聯(lián)合會
1945年11月,隨東北保安司令官杜聿明入錦州城的金弘壹從僑民會長那里得知,東北地區(qū)的中國人以為“韓僑和日本人一樣將會遣送回國”,肆意掠奪朝鮮人的財產和土地。在這種情況下,金弘壹制定了《韓國僑胞處理臨時方法》和《東北各地韓國僑民會組織要綱》,并以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的名義予以公布。隨后,“收復區(qū)”內陸續(xù)設立了43個韓國僑民會。②但是,韓國僑民會僅僅是朝鮮人自發(fā)組織的具有民間性質的社會團體,在解決“收復區(qū)”內朝鮮人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問題方面存在諸多限制。在這種情況下,金弘壹積極主張建立直接管理東北朝鮮人事務的行政機構——東北韓僑事務處。1946年4月2日,政務委員會認識到建立韓僑管理機構的必要性,在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下設東北韓僑事務處,任命金弘壹為處長。此后,東北韓僑事務處同各地僑民會一道,共同致力于“收復區(qū)”內朝鮮人的務農、教育等各項事業(yè)。
這一時期,蘇軍占領區(qū)內也組織了朝鮮人會。1945年8月27日,申肅等人在蘇軍管轄區(qū)域內的吉林召開朝鮮人大會,組織了吉林朝鮮人會,在永吉縣等其他縣城和農村成立了17所分會。同年10月,申肅組織成立了東北韓國民會聯(lián)合會,把在長春發(fā)行的《東北日報》改稱為《東北韓報》,作為韓國民會聯(lián)合會的機關報。此外,與蘇軍司令部協(xié)商,要求釋放收容在東北各地的約10 700名朝鮮人俘虜。③
1946年5月,國民黨軍隊占領了長春、吉林,自此完全掌握了松花江以南地區(qū)。隨著國民黨占領區(qū)的迅速擴大,韓國僑民會和朝鮮人難民急劇增加。在這種情況下,同年8月20日,東北韓國僑民聯(lián)合會成立大會在沈陽召開。會議通過了《東北韓國僑民會聯(lián)合會章程》,其中第四條規(guī)定,按照中國政府機關和韓國駐華代表團東北總辦事處的命令和指示,本會執(zhí)行以下任務:(1)韓僑教育文化輔導事項;(2)韓僑難民救濟協(xié)助事項;(3)韓僑及其他福利事項;(4)中韓民眾友好合作事項;(5)其他上級機關的指示等事項。④
1946年9月金弘壹回韓國后,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韓僑事務處劃歸外交部東北特派員公署,翌年4月又劃歸東北行轅公署。在這里需要指出的是,韓僑事務處的歸屬變更不只是單純的主管機關的變更,還反映了國民黨政府對朝鮮人認識的變化,即國民黨政府否認把韓僑的居住、營業(yè)等視為外交事務,主張將其劃入“內政范圍”。這種認識上的變化,還可以從1947年5月至8月韓僑事務處歸屬東北行轅期間制定的《東北行轅韓僑事務處辦事細則》(1946.5.1)等十余件關于朝鮮人法規(guī)的事實可窺一斑。總而言之,韓僑事務處劃歸東北行轅后,在東北行轅的支持和協(xié)助下,成為管轄“收復區(qū)”內關于朝鮮人的財產、教育、歸國、務農等所有事務的中堅機構。
(二)國民黨對“收復區(qū)”內朝鮮人財產的處理
1945年8月,國民黨政府以中央設計局的名義成立了東北復興委員會,制定了關于收復東北的《東北復員計劃綱要草案》(以下簡稱“綱要草案”)?!熬V要草案”由內政、外交、軍事、財政、金融等共16項構成,其中關于朝鮮人的是第9、16項。第9項為“農業(yè)”,規(guī)定“接收日偽政府設立的農、林、牧、漁和其它機關,接收并管理日、韓移民的農場”;第16項為“日、韓移民”,規(guī)定“將日本籍移民一律驅逐出境,遣送日本占領東北時期的朝鮮人移民,對其財產按照相關條例予以處理。”⑤
這一時期,國民黨政府為處理東北地區(qū)的日偽財產,設立了以東北行轅為中心的“東北敵偽事業(yè)財產統(tǒng)一接收委員會”,但對朝鮮人財產的沒收和處理依然由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韓僑事務處專門負責。當時,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韓僑事務處制定了《韓僑處理臨時辦法》,其中第9條規(guī)定,“凡是東北地區(qū)的韓僑,在歸國或檢舉其財產之際,一律按照對朝鮮人和臺灣人產業(yè)處理辦法和規(guī)定予以暫時收押。此外,調查并登記滯留韓僑的財產,嚴禁轉移財產或變更所有權。”自1946年4月3日至同年9月30日,韓僑事務處在遼寧、遼北、安東、吉林、熱河5省扣押的朝鮮人財產中,包括房屋1 757棟2 934 904.68 m2、基地1 406 761.67 m2、水田17 461 063.57 m2、旱田3 623 676.38 m2、雜地58 648 335.42 m2、原野276 480.00 m2、荒地279 952.38 m2、礦產地12 976 300.00 m2、墓地5 966.00 m2、工廠59所、機械1 642件、家具31件、醫(yī)器20件、有價證劵2 044 108.60元。⑥其中,扣押財產最多的為遼寧省,其后為吉林省、安東省。這是因為遼寧省是日偽時期軍事工業(yè)的中心,且大部分區(qū)域成為“收復區(qū)”。遼寧省收押的主要是礦山、工廠、機械等工業(yè)財產,吉林省收押的主要是土地、特別是水田等農業(yè)財產。日本投降后,吉林省“收復區(qū)”內10個市、縣的人口和耕地平均分別減少了60%和80%以上。⑦結果,“收復區(qū)”內喪失生活根基的大量朝鮮人或返回朝鮮半島,或前往進行土地改革、賦予朝鮮人土地所有權的“解放區(qū)”。
1947年5月,東北行轅頒布了《東北韓僑產業(yè)處理計劃》,同年7月又頒布了《東北韓僑產業(yè)處理辦法實施細則》,這使得之前國民黨政府對東北地區(qū)朝鮮人財產實施的無差別沒收和扣押政策多少有所緩和。根據(jù)上述規(guī)定,朝鮮人可以重新找回日本投降后被國民黨政府沒收或扣押的財產和土地的一部分。但是,國民黨政府的這種政策在具體實施中舉步維艱,大部分財產和土地依然以“接收”的名義被國民黨政府或官僚所強占。
(三)國民黨對“收復區(qū)”內朝鮮人的遣送
與中國關內地區(qū)不同,東北地區(qū)在地理上和朝鮮僅隔一江。因此,東北地區(qū)的朝鮮人可以不理會中國地方當局,在任何時候隨意返回朝鮮半島。特別是日本投降后,東北大部分地區(qū)曾一度處于無政府狀態(tài),這使得朝鮮人可以自由歸國。據(jù)統(tǒng)計,1945年9月,東北地區(qū)的朝鮮人2 163 115名中約70萬名陸續(xù)回國,剩余約1 402 131名繼續(xù)留在當?shù)?。?/p>
日本投降后,東北地區(qū)朝鮮人的回國大都是自愿的,但迫于國民黨地方當局、土匪的剝削和掠奪而回國的也不在少數(shù)。據(jù)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駐華代表團調查,當時“收復區(qū)”內被中國人迫害致死的朝鮮人,包括沈陽44名、長春75名以及其他等地的共176名,負傷的朝鮮人包括沈陽63名、鞍山200名、開元700名、長春237名、吉林289名以及其他等地的共1 866名,被拘禁的朝鮮人有3 468名,被強奸的朝鮮人有320名,被侮辱的朝鮮人有128 085名。⑨此外,據(jù)《東北收復區(qū)全僑民代表大會報告各地韓僑現(xiàn)況要記》記載,日本投降后東北地區(qū)約80余萬朝鮮人陸續(xù)回國,其中大部分途經安東。[5]
所有這些史實說明,與當時共產黨管轄的圖們江沿岸相比,經由國民黨占領的鴨綠江沿岸回國的朝鮮人更多。
1946年4月,東北保安司令長官部頒布了《韓僑處理臨時辦法》,規(guī)定“凡是不從事生產活動或沒有正當職業(yè)的韓僑一律集中起來,首先將其遣返回國?!敝螅瑖顸h政府對朝鮮人的遣返政策在東北行轅制定的《東北韓僑處理通則》(以下簡稱“通則”)中進行了詳細地規(guī)定:依據(jù)職業(yè)的不同將朝鮮人分為“暫時滯留者”和“即刻遣返者”,除從事生產勞動的為“暫時滯留者”外,其他朝鮮人全部為“即刻遣返者”。此外,獨身一人的朝鮮人必須即刻遣返,長期滯留者的家庭中,60歲以上、15歲以下的男女老少首先予以遣返。不僅如此,規(guī)定須即刻遣返的朝鮮人在1個月內向規(guī)定地點集結,其中,遼寧省、安東省的朝鮮人向安東集結,吉林省、松江省、興安省的朝鮮人向延吉集結,黑龍江省、嫩江省的朝鮮人向長春集結,遼北省、興安省的朝鮮人向沈陽集結,集結完畢后3個月內全部遣送回國。⑩
國民黨政府對“收復區(qū)”內朝鮮人的第1次遣返是在1946年12月。第1次遣返計劃將原籍為韓國(北緯38度以南)的15 000余名僑民通過輪船送回韓國。自1946年12月7日開始,沈陽的鐵西收容所開始收容主要從外地前來沈陽的難民,西塔收容所開始收容沈陽市的朝鮮人,總共收容約2 492名。原先計劃遣送15 000余名朝鮮人,但由于時間緊、天氣寒冷、交通不便,最終勉強遣返2 483名(收容的2 492名中6名病死、3名逃脫)。12月22日,這些朝鮮人分仁川第1隊、仁川第2隊、釜山大隊等3個大隊從沈陽出發(fā),23日下午1時20分抵達葫蘆島,24日上午乘坐美軍提供的船只向韓國進發(fā)。
國民黨政府對“收復區(qū)”內朝鮮人的第2次遣送始于1947年9月。1947年中期,國民黨的占領區(qū)域大為縮減,以沈陽為中心的遼寧地區(qū)的難民急劇增加,其中要求回國的朝鮮人達萬余名。第2次遣送計劃首先將1萬名朝鮮人集結于沈陽,然后通過葫蘆島將他們送回韓國的仁川、木浦、釜山等地。為此,東北行轅委托國民黨政府國防部和外交部同位于日本東京的同盟軍總部進行協(xié)商,派遣3艘平均搭乘量為3 000余人的船只在10月15日前抵達葫蘆島。此外,對集結在沈陽的難民進行編組,每40名為1個班,每3個班為1個分隊,每3個分隊為1個大隊,決定通過鐵路將他們運送至葫蘆島。但是,這項計劃因各種原因最終未能付諸實施。
進入1948年,中共領導下的解放軍開始占據(jù)軍事上的優(yōu)勢,占領了沈陽周邊地區(qū)。這一時期,部分朝鮮人難民向天津、北平等地移動,沈陽的僑民會干部和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駐華代表團也先后撤往天津。在這種情況下,東北辦事處副處長金學奎同上海的運輸大隊隊長陳納德進行商議,請求借用40架飛機將沈陽的朝鮮難民運至天津、北平等地進行避難,如果中國政府允許,計劃將這些朝鮮難民直接空運至韓國首爾。但是,由于戰(zhàn)爭局勢急劇變化,此事最終無果而終。
(四)國民黨政府對韓農的救濟政策
據(jù)1947年統(tǒng)計,“收復區(qū)”內的韓僑失業(yè)難民達25 630余名。另據(jù)1947年12月外交部駐東北特派員公署對沈陽縣、鐵嶺縣、撫順縣、新民縣4縣及其周邊地區(qū)的調查,赤貧韓農達3 250戶,約15 737名,已經流亡的為836戶,預計將要流亡的為1 330戶。
在這種情況下,國民黨政府不得不對其在“收復區(qū)”內所實行的對韓僑政策進行調整,將此前以遣送全部韓僑為原則而規(guī)定的“暫準居留”變更為“準予居留”,規(guī)定從事正當職業(yè)或水田耕作的韓僑全部“準予居留”。此外,1948年8月1日頒布實施的《韓僑處理方法大綱》規(guī)定,如果“品行善良,職業(yè)正當”,在接受國民黨政府地方當局的審查后即可發(fā)給滯留證。滯留證發(fā)放的年齡限制由原來的13歲以上改為7歲以上,手續(xù)費也由先前的300圓流通券改為2萬圓國幣。據(jù)統(tǒng)計,當時“收復區(qū)”內領取滯留證的韓僑達34 713名。
國民黨政府對韓僑的救濟政策主要表現(xiàn)為解決韓農的農業(yè)生產問題。1947年3月,東北行轅政委社會處在同其他相關機構商討關于韓農的農業(yè)貸款問題后,向東北農業(yè)委員會遞交了給韓僑的水田耕作提供3億圓流通券貸款的申請。對此,東北農業(yè)委員會決定將東北4省第1次9億圓農業(yè)資金中的3 000萬圓貸予韓農。此外,東北行轅還決定將發(fā)放給安東的4億7 500萬圓緊急貸款中的6 000萬圓貸予當?shù)仨n農。
然而,這些資金遠遠無法滿足韓農的需要。于是,同年4月,東北行轅韓僑事務處決定向沈陽、鐵嶺、新民、撫順等地安排約15億圓農業(yè)資金,并發(fā)布關于積極幫助韓農開展春耕的宣傳文。
同年10月,韓僑事務處頒布《東北貧困韓僑救濟辦法》,強調東北總辦署對韓僑的救濟方針應當堅持以“復興工場,復興商業(yè)、安定農耕”為中心。
這一時期,以東北行轅為中心的國民黨政府地方當局雖然采取種種措施,致力于謀求赤貧韓僑的生活安定,維持良好社會秩序,但其深層次的目的則在于解決急劇增長的軍糧需求問題。
當時,各地的韓僑民會還另外設置軍糧籌購委員會,每年各地召開的民會總會一定要有軍糧籌購委員會主任參加。此外,每逢春季,事先預測各地能夠生產軍糧的最大值。由此可知,國民黨政府為韓農提供農業(yè)貸款主要是為了解決軍糧問題。對此,曾任東北保安司令官長官部韓僑事務處處長的金弘壹在其自傳中寫道:當時,中央銀行能夠提供貸款,除了考慮個人信用外,也在于推廣國民黨政府的關于中央軍的軍糧由東北地區(qū)生產的政策。[6]
(一)共產黨的民族政策和東北朝鮮人的“雙重國籍”問題
1928年7月,在中國共產黨第6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通過了《關于民族問題的決議案》,認為“滿洲的高麗人”是中國境內的“少數(shù)民族”。1930年6月,《滿洲省委關于滿洲高麗人問題的提議》規(guī)定,“中華蘇維埃政府保證滿洲高麗人的居住、自由和經濟生活的發(fā)展?!?931年11月制定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規(guī)定,“蘇維埃政權領域內的漢、滿、蒙、回、藏、苗、黎等民族和中國境內的臺灣、高麗、安南人等,在蘇維埃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全部是蘇維埃共和國的公民?!盵7]綜上所述,中國共產黨在日本投降前就將居住在東北地區(qū)的朝鮮人視為中國境內的少數(shù)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享有同其他民族同等的權利。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中共對朝鮮人的民族政策面臨新的挑戰(zhàn)。之前,中國共產黨堅持民族平等的原則,團結、動員朝鮮人參加反帝反封建斗爭,爭取民族解放。但是,日本投降后,面對著同國民黨對峙的嚴峻局面,掌握延邊地區(qū)的共產黨迫切需要該地數(shù)十萬朝鮮人的支持和協(xié)助。為此,中共必須解決東北地區(qū)朝鮮人(當時東北地區(qū)朝鮮人達1 068 889名,其中延邊地區(qū)有563 000名)的國籍問題。雖然中共中央東北局在1945年9月向各地發(fā)出了“居住在東北地區(qū)的朝鮮人應視為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享有同漢族一樣的權利和義務”[3]的指示,但由于沒有制定關于朝鮮人國籍問題的具體法規(guī),各地的大小民族問題依然經常發(fā)生。在這種情況下,1946年12月,東北民主聯(lián)軍副司令、吉林省主席周保中在吉林省委群工會議上再次闡明中共中央和東北局視東北地區(qū)朝鮮人為中國境內少數(shù)民族的立場,強調“在新的環(huán)境下,我黨雖然沒有明確宣布朝鮮人的少數(shù)民族地位,但實際上實施的是民族平等的政策,這種政策將來會繼續(xù)發(fā)展完善”。[8]
這一時期,在解決朝鮮人的國籍問題上發(fā)揮關鍵作用的是時任延邊地委書記劉俊秀。劉俊秀在其回憶錄中寫到:當我在圖們江邊思考朝鮮人的國籍問題時遇見了一位朝鮮族老人,我問道:“中國和朝鮮哪個地方更好?”老人答道:“這邊是我的祖國,那邊也是我的祖國,就像爸爸和媽媽一樣,無所謂哪邊更好!”受此感觸,我認為應該尊重朝鮮人的感情,承認朝鮮是他們的祖國,同時也應認定他們?yōu)橹袊?,即主張賦予他們“雙重國籍”,這一方案也得到了省、黨中央的積極評價。[9]
1948年8月15日,中共延邊地委通過了關于延邊民族問題的決議案,其中規(guī)定了《對延邊朝鮮民族人民的方針政策》。決議案指出,應該承認東北地區(qū)朝鮮人“同朝鮮在政治、思想、經濟、宗教、家族等直接或間接的聯(lián)系”?!胺彩蔷幼≡谘舆叺某r人民,只要有戶籍就是中國公民;短期來往沒有戶籍者,未經我國政府批準移住出國又重新返回者,未經我國政府批準(近期)遷入者,均被視為僑民;戶主、家人和財產在延邊者,經我國政府批準者為中國公民,公民和僑民在權利和義務上應有所區(qū)別?!盵10]如上所述,日本投降后,中共延邊地委主張賦予東北地區(qū)朝鮮人“雙重國籍”,并根據(jù)所持戶籍與否將其劃分為中國公民和朝鮮僑民。
(二)共產黨對“解放區(qū)”內朝鮮人的歸國舉措
日本投降后,中共領導下的東滿根據(jù)地中同朝鮮接壤的是延邊的安圖、和龍、延吉、琿春4縣。如前所述,延邊地委主張賦予東北地區(qū)朝鮮人“雙重國籍”,承認其土地所有權,從而為大部分朝鮮人放棄回國而選擇定居當?shù)貏?chuàng)造了條件。但是,日本投降后,黑龍江和遼寧省一帶的朝鮮人迫于國民黨、土匪的剝削和掠奪大部涌入牡丹江、延邊一帶。據(jù)統(tǒng)計,1945年10月1日至11月3日,牡丹江市的朝鮮人難民收容所內的朝鮮人達1 935名,1946年下半期突破萬名。[11]
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救濟急劇增加的朝鮮人難民,民主聯(lián)盟牡丹江市委組織了歸農事業(yè)委員會,給他們提供農業(yè)資金的援助,同時積極幫助他們在朝鮮人集居的海林縣、阿城縣等地定居。此外,延邊組織延吉地方慈善會,在延吉街北山紅十字會內設置收容所,救濟中、韓難民。
進入1948年,中共領導下的東北人民解放軍開始在軍事上占據(jù)優(yōu)勢。隨著東北根據(jù)地的日漸擴大,原國民黨占領區(qū)內居住的難民、流民經由牡丹江大量涌入延邊。與此同時,延邊地區(qū)的朝鮮人鑒于當前局勢的好轉,紛紛向地方政府申請返回朝鮮,地方政府和貧雇農團則無條件地發(fā)放遷居證明。但是,當時朝鮮方面堅決反對中國境內的朝鮮人無秩序地大批入境。在這種情況下,考慮到社會治安和中朝兩國間的友好關系,延邊專員公署向所屬各縣發(fā)布指示,只允許戶主已在朝鮮找到工作,或是喪失勞動能力而失去生活能力的朝鮮人回國,其他回國理由不明確,或是具有勞動能力的朝鮮人一律不允許發(fā)給遷居證明。
與此同時,面對延邊地區(qū)申請回國的朝鮮人急劇增加的態(tài)勢,1948年8月5日,中共東北行政委員會制定并頒布了《朝鮮人請求歸國暫行辦法》。其中,第一條規(guī)定,“凡是申請回國的朝鮮人事先必須得到當?shù)乜h級以上政府的批準”。第三條規(guī)定,“凡是得到回國許可的朝鮮人,由東北行政委員會向朝鮮人民委員會報送相關資料,等待朝鮮方面的同意”。由此可知,延邊專員公署和東北行政委員會再三強調要求回國的朝鮮人須持有朝鮮政府的認證書,說明當時延邊地區(qū)的朝鮮人如果沒有朝鮮方面的認定書是絕不可能成功回國的。
總之,東北行政委員會頒布《朝鮮人請求歸國暫行辦法》后,回國的朝鮮人逐漸減少,地方政府對聚集在延吉、圖們等地的萬余名流民采取具體的措施。首先,延邊專員公署規(guī)定,凡是持朝鮮郡級以上人民委員會的證明者可直接前往圖們辦事處進行辦理,不必經由延邊專員公署。其次,東北行政委員會制定了遣散朝鮮人流民的方針,其主要內容如下:
(1)政委會和朝鮮政府交涉,遣送部分申請回國的朝鮮流民;
(2)政府遣散朝鮮流民,并給他們發(fā)放安置費,努力將其分散安排到各農村從事農業(yè)生產;
(3)政府將朝鮮流民送至礦山、工廠等地從事勞動,工資待遇與一般員工相同,以期自食其力。對那些具有勞動能力而不勞動的朝鮮人采取相應的強制措施。
(4)嚴格處理專門從事走私的人員;
(5)不具備中國公民資格的朝鮮人應持僑民證,不持僑民證者,政府將按照相關法令嚴肅處理。
東北行政委員會的上述方針究竟有無付諸施行,從現(xiàn)在所發(fā)掘的資料來看還無從知曉。但是,根據(jù)1946年延邊專員公署和吉東保安軍司令部從蘇軍方面接收日本人俘虜后將他們分散安排至各地礦山、農村進行勞動的處理史實,加之東北行政委員會和延邊專員公署認為流民并不是難民,筆者推測上述舉措付諸了實施。[10]
(二)共產黨對“解放區(qū)”內朝鮮人的土地政策
日本投降后,延邊地區(qū)的朝鮮人占延邊總人口的約79%,其中,農民占90%以上。因此,朝鮮人的土地問題成為中共延邊地委所必須面對和解決的主要問題。但是,中共很早就視東北地區(qū)的朝鮮人為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主張賦予其土地所有權,因此在延邊地區(qū)建設民主政權的同時迅速開展了土地改革。當時,中共東北行政委員會特別關注有關朝鮮人的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延邊地區(qū)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區(qū),朝鮮人占吉林解放區(qū)總人口的30%以上。當時,吉林解放區(qū)的總人口約200余萬,其中朝鮮人616 000余名,占吉林解放區(qū)總人口的約30.5%。延邊地區(qū)總人口約69萬,其中朝鮮人544 000余名,占延邊地區(qū)總人口的約79%,特別是農村地區(qū),朝鮮人的比例高達90%。[12]
第二,延邊地區(qū)公地面積很大。據(jù)1946年12月調查,琿春縣的公地約有13 009坰,占全縣耕地面積的30%;汪清縣的公地約有12 006坰,占全縣耕地面積的30%以上;延吉縣的公地約有57 583坰,占全縣耕地面積的約33%以上;和龍縣、額穆縣的公地分別占各縣耕地面積的約50%以上、50%—60%;蛟河縣的公地約有12 054坰,占全縣耕地面積的約30%以上;安圖縣的公地約有6 320坰,占全縣耕地面積的約60%;樺甸縣的公地約有54 000坰,占全縣耕地面積的約90%以上。[10]
由此可知,吉林省的公地占總耕地面積的1/3,對公地的處理問題成為土地改革的中心問題。
時任吉林省主席周保中指出,“民族問題的本質是農村土地關系問題,只有正確解決土地問題,民族問題才有望從根本上解決?!?947年1月,孔原在群工會議上關于土地問題的報告中也指出,“延邊地區(qū)的公地絕大部分是由朝鮮人耕作的,但這不是因為朝鮮人農民的比例高達80%而造成的,而是日本占領東北時期有計劃地賦予他們土地耕作權,以鞏固日本統(tǒng)治延邊的社會根基,進而達到“統(tǒng)制”和“利用”朝鮮人的目的?!薄耙话銇碚f,租種‘東拓’土地的農民在政治上和日偽沒有任何關系,在經濟上和其他一般農民一樣遭受著沉重的剝削和壓迫?!边@種解釋在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當時中國人對朝鮮人墾種大部分公地現(xiàn)狀的不滿。
1946年4月18日,吉林省延邊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頒布了《關于公地分配第3次指示》,指出被沒收的土地無償分配給無地的農民。同年5月4日,中共中央下發(fā)了《關于清算、減租和土地問題的指示》(“五四”指示),要求“廢止抗日戰(zhàn)爭時期減租減息的政策,實行沒收地主土地分配給農民的政策”。據(jù)此,東北根據(jù)地內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土地改革運動。延邊地區(qū)的土地改革運動始于1946年7月,止于1948年4月。當時,延邊的總戶數(shù)有154 243戶,總人口為718 886名(朝鮮人占81.9%)。其中,參加土地改革的戶數(shù)有116 681戶,占延邊總戶數(shù)的76.29%,分得土地的有549 961名,占延邊總人口的76.39%。如以農村人口計算,則參加分地的人占90%以上。當時,延邊的總土地面積為222 767 656平方公里,分配的土地面積為182 064 511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的81.16%,每人平均分得土地4.5—7.05畝。據(jù)1947年統(tǒng)計,敦化、額穆兩縣的總戶數(shù)有25 959戶,總人口為117 352名,其中18 400戶約8 976名總共分得土地約43 820公頃。[10]
黑龍江省的朝鮮人通過土地改革也獲得了土地,松江地區(qū)有40 548戶韓農,共分得水田53 928公頃,每戶平均分得1.3公頃,每人平均分得2.9畝。據(jù)1951年統(tǒng)計,東北地區(qū)朝鮮人的耕作面積達3 317 405坰,其中,水田1 531 761坰,旱田1 785 644坰。[13]
土地改革后,階級關系也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如汪清縣春興區(qū)共1 965戶,原有地主31戶中18戶降為中農、5戶降為富農,1 074戶貧農中有242戶上升為中農,81戶雇農上升為貧農。又如汪清縣春芳區(qū)共2 104戶,原有地主61戶中47戶降為中農、14戶降為貧農,612戶中農中7戶上升為富農,1 138戶貧農中783戶上升為中農,90戶雇農中40戶上升為貧農、49戶上升為中農。[10]
由此可知,中國共產黨在土地改革中堅決徹底貫徹“耕者有其田”的原則。
1948年土地改革成功結束后,中共延邊地委和專員公署為確保朝鮮族所分配土地的所有權,發(fā)放土地執(zhí)照,規(guī)定關于土地的雇工、借貸、買賣、租佃等事宜政府一律不予以干涉。不僅如此,政府還積極勸導朝鮮族開墾荒地、開發(fā)水田,承認其對開墾的荒地享有土地所有權,并發(fā)給土地執(zhí)照。此外,規(guī)定開發(fā)水田后的2年內、開墾旱田后的1年半內免繳公糧,將旱田改為水田后的2年內按照旱田的等級標準繳納公糧。特別是,政府積極幫助朝鮮族開發(fā)水田所需的經費和物品??傊伯a黨“解放區(qū)”的土地改革,是日本投降后朝鮮人放棄回國而定居中國的決定性要素。通過土地改革,朝鮮族農民無償?shù)孬@得了民主政府分配的土地,貧、雇農還分得了房屋、農具、家畜等。在這種情況下,朝鮮族為保衛(wèi)其生活根基,積極協(xié)助中國共產黨,為參軍參戰(zhàn)、支援前線、建設政權等傾注了極大努力。
與土地改革一起,中國共產黨還積極培養(yǎng)朝鮮族干部,使他們投入到政權建設上來。當時,以延邊地區(qū)為例,參加土地改革運動的4 631名基層干部中朝鮮族占79.7%,783名區(qū)級干部中朝鮮族占83.9%,221名縣級干部中朝鮮族占59.3%。此外,據(jù)1949年1月統(tǒng)計,延邊共有5個縣黨委、52個區(qū)黨委、440個黨支部、808個黨小組,5 244名黨員中朝鮮族有3 834名。其中,1948年入黨的有3 175名,朝鮮族新黨員為2 579名,占當年入黨總數(shù)的約80%。[8]
總之,中共積極培養(yǎng)朝鮮族干部,使其參與政權建設,這為日后的民族自治奠定了基礎,大部分朝鮮族作為中國的少數(shù)民族享有同其他民族同等的權利,在東北各地創(chuàng)建新的生活家園。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東北地區(qū)成為國共兩黨爭奪的戰(zhàn)略要地,分為國民黨的“收復區(qū)”和共產黨的“解放區(qū)”。初期,國民黨視東北地區(qū)的朝鮮人為僑民,實行對其財產一律予以沒收或扣押的政策。結果,“收復區(qū)”內產生了大量的赤貧韓農和難民。之后,國民黨東北行轅公署在大韓民國臨時政府駐華代表團和韓國獨立黨人的協(xié)助下設置了朝鮮人管理機構——韓僑辦事處,并在各地設立韓國僑民會,謀求“收復區(qū)”內朝鮮人的生活安定,還將2 000余名朝鮮人送回韓國。另外,東北行轅公署有時采取積極救助朝鮮人的舉措,如向韓農發(fā)放特別貸款以幫助其恢復農業(yè)生產,通過工賑的方法向朝鮮人失業(yè)者提供就業(yè)機會等。但是,國民黨政府的這些舉措并未收到良好的效果,這是因為國民黨驅逐和遣返“收復區(qū)”內所有朝鮮人的根本立場并未改變。結果,“收復區(qū)”內的10余萬朝鮮人不得不返回祖國,或是前往“解放區(qū)”。與此相反,中國共產黨對朝鮮人的政策則十分成功。中共尊重朝鮮人的移民歷史,很早就堅持民族平等的原則,團結、動員廣大朝鮮人積極參加反帝反封建斗爭,爭取民族解放。特別是日本投降后,面對擺在眼前的亟待解決的東北地區(qū)朝鮮人的國籍問題,中國共產黨主張賦予他們“雙重國籍”,在政治、經濟、文化上享有同其他民族同等的權利。中國共產黨對朝鮮人的“雙重國籍”政策和以此為基礎的土地政策得到了廣大朝鮮人的積極擁護和支持,這不僅為中共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創(chuàng)建鞏固的革命根據(jù)地提供了巨大的幫助,而且也成為數(shù)十萬朝鮮人放棄回國而選擇定居中國的決定性因素。
注釋:
①當時,部隊的名稱不是八路軍或解放軍而是自治軍,這與《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簽訂不無關系。
②延邊大學民族研究院藏:《各地韓國僑民會》、《東北韓僑狀況》。
③延邊大學民族研究院藏:《東北韓僑狀況》。
④國民政府主席東北行轅韓僑事務處:韓僑事務(第1號),1947年8月31日。
⑤南京第二歷史檔案館藏:全宗171卷91,《東北復員計劃綱要草案》。
⑥延邊大學民族研究院藏:《東北韓僑產業(yè)處理計劃》。
⑦延邊大學民族研究院藏:《吉林省收復區(qū)內各縣韓僑民會長第一回會議錄》。
⑧延邊大學民族研究院藏:《韓僑事務處概況》。
⑨延邊大學民族研究院藏:《東北接收地區(qū)韓僑被害調查表》。
⑩延邊大學民族研究院藏:《東北韓僑處理通則》。
[1] 王德貴,等.“八·一五”前后的中國政局[M].長春: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445,476-484.
[2] 佟冬,等.中國東北史(卷6)[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695,778.
[3] 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軍區(qū)司令部.東北三年解放戰(zhàn)爭軍事資料[Z].1949.1.
[4]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329.
[5] [韓]廉仁鎬.朝鮮義勇軍研究[D].漢城:國民大學校,1994.204.
[6] [韓]金弘壹.大陸的憤怒[M].漢城:文潮社,1972.416.
[7] 中共中央統(tǒng)戰(zhàn)部.民族問題文獻匯編[Z].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87.166.
[8] 中國朝鮮族歷史足跡叢書編輯委員會.勝利[Z].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703-707,145.
[9] 劉俊秀.在朝鮮族人民中間[J].延邊黨史資料通訊,1987,(1):1-3.
[10] 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檔案館.中共延邊吉東吉敦地委延邊專署重要文件匯集(第1集)[Z].1985.383-387,388-390,133-136,219,139.
[11] 徐明勛.北滿地區(qū)朝鮮人民主聯(lián)盟[N].黑龍江新聞,1988-3-21.
[12] 金春善.光復后中國東北地區(qū)朝鮮人的定著與國內歸還[J].韓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2004,(28):213.
[13] 姚作起.硝煙千里[M].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97.175.
[責任編校:洛冰]
Policies toward the Korean People in Northeast China by Kuomintang and CPC after the Surrender of Japanese Imperialist
JIN Chun-shan
(Institute of Ethnic History,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Jilin, 133002, China)
After the surrender of Japanese Imperialist, Kuomintang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PC) began a fierce fighting in Northeast China. However, different policies toward the Korean people living in this area were implemented by the two Parties. Kuomintang identified the Korean people as the overseas and intended to repatriate all of them. And their possessions should be forfeit or distrained. As a result, most of the people in the “reclaimed areas” ruled by Kuomintang returned to their homeland or went to the “l(fā)ibrated areas” governed by CPC. In contrast, CPC valued the Korean people’s feelings and willingness. They were granted with “a double-nationality” and the land ownership as well. Thus most of the Korean people decided to settle down to Northeast China and voluntarily devoted to the liberation war led by CPC. In the end, they evolved into a new member of the Chinese nation-Korean nationality.
Kuomintang;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Korean people in Northeast China; policy; influence
K266.9
A
1009-3311(2014)05-0046-10
2014-05-04
金春善(1957—),男,朝鮮族,吉林延吉人,延邊大學民族歷史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