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海上帝王

    2014-03-03 00:42:02諸榮會
    天涯 2014年1期
    關(guān)鍵詞:朱棣太監(jiān)鄭和

    諸榮會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人至今常常引以為驕傲的歷史壯舉。

    然而,南京鄭和公園里的鄭和銅像卻讓許多人失望:雖然那鄭和身披披風(fēng),手仗寶劍,迎風(fēng)而立,但他的身材明顯過于清瘦了,面目線條過于柔和了,沒有那如刀刻斧鐫一般的飽經(jīng)滄桑的皺紋,尤其是沒有一根胡子——古代男子塑像一般都不會少的胡子。

    其實(shí)歷史上真實(shí)的鄭和就是個太監(jiān)——太監(jiān)怎么會長胡子呢?!

    鄭和原姓馬,小名三保,云南人,生于1371年。1382年在家鄉(xiāng)被擄進(jìn)明軍,不久成為了太監(jiān),后進(jìn)入燕王府,成為朱棣的一名侍衛(wèi),因跟隨朱棣征戰(zhàn)屢建奇功,深得其賞識,朱棣即位后,賜其鄭姓,史稱鄭和。

    其實(shí)南京人不相信,或者確切地說是不愿意——不愿意鄭和是個太監(jiān),且這種不愿意由來已久,甚至他們還不愿意他姓鄭,他們更愿意他姓馬——或許在他們看來,鄭和成為太監(jiān)的標(biāo)志,便是由姓馬改姓鄭。盡管完成“下西洋”壯舉的是鄭和,但南京人就是喜歡那個姓馬的云南少年,以至于他在南京的“府上”,南京人世代都稱其為“馬府”,而不是“鄭府”,它所在的那條街,今天仍叫作“馬府街”。

    馬府街在今天的南京,是一條很小的街,說是“街”,其實(shí)叫“巷”更為名副其實(shí)些,因?yàn)樗L不過百米,寬不過丈余,今天一般人走進(jìn)這條小巷,是很難想到,就是這么一條小巷,它的盡頭會連通著長江,連通著海洋,連通著世界。

    1903年,云南出了一件大喜事,石屏人袁嘉谷在當(dāng)年科舉的經(jīng)濟(jì)科會試中考得了第一名,成了云南有科舉以來的第一位“狀元”。一天,有個人告訴他一件事,在昆陽縣的一個村上發(fā)現(xiàn)了一塊石碑,可能是鄭和父親墓上的。然而,大概袁大狀元有太多更要緊的事情要辦吧,他聽到這個消息后,并沒有立即做出什么反應(yīng)。直到過了近十年后的某一天,不知怎么袁狀元卻突然想起了這件事來,于是去昆陽尋訪,好在還訪得了此碑的拓片。一看拓片字跡,袁嘉谷立刻意識到了它的價值,于是熱情地為之作“跋”,是為《昆陽馬哈只碑跋》,同時還完整披露了碑文的內(nèi)容:

    故馬公墓志銘

    公字哈只,姓馬氏。世為云南昆陽州人。祖拜顏。妣馬氏。父哈只,母溫氏。公生而魁岸奇?zhèn)?,風(fēng)裁凜凜可畏,不肯枉已附人。人有過,輒面斥無隱。性尤好善,遇貧困及鰥寡無依者,恒保護(hù)給,未嘗有倦容。以故,鄉(xiāng)黨靡不稱公為長者。娶溫氏,有婦德。子男二人:長文銘,次和。四人。和自幼有才志,事今天子,賜姓鄭,為官監(jiān)太監(jiān)。公勤明敏,謙恭謹(jǐn)密,不避勞,縉紳咸稱譽(yù)焉。嗚呼!觀其子而公積累于平日與義方之訓(xùn)可見矣。公生于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于洪武壬戌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歲。長子文銘,奉柩安厝于寶山鄉(xiāng)和代村之原,禮也。銘曰:身處乎邊陲,而服禮儀之習(xí)。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澤之施。宜其余慶深長,而有子光顯于當(dāng)時也。

    ——永樂三年端陽日資善大夫、禮部尚書兼左春坊大學(xué)士李至剛撰

    我之所以要將這篇墓志銘原文照抄在這里,是為了方便下面與讀者解說其中的種種令人費(fèi)解之處:

    根據(jù)墓志所載,此文作于永樂三年,即1405年,也就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那一年;作者為當(dāng)時的禮部尚書、大學(xué)士李至剛。根據(jù)這一點(diǎn),我們不難想象,那一定是鄭和在臨出西洋前請李至剛寫的,要不,一個已故的山村野老的墓志,無論如何也難以勞得動尚書大人的生花妙筆的!然而就是這篇墓志中,我們竟然同樣找不到鄭和父親的姓名、籍貫、生平和死因等這些一般墓志銘所必須要交待的信息。

    死者的姓名是墓志銘必須要首先交待的重要信息,然而,這篇墓志中,對死者只稱“馬公”和“公”,沒有名,只有“字哈只”。但據(jù)專家研究,這里的“哈只”也不是鄭和父親的字,只是人們的一種尊稱,是對去過天方朝覲的穆斯林的尊稱。有人對此曾猜測,是因?yàn)猷嵑托r即被明軍擄去,他并不記得父親的名字。但這一說法令人難以信服,一是鄭和被擄時已十二歲,一個十二歲的少年還不能記住父親的名字,顯然難以說通;再則,碑文中明確寫著“祖拜顏”,那么,鄭和連祖父的名字都能記得,而竟然恰恰不記得父親的名字,也很不合邏輯;另外,即使真是鄭和沒記住父親的名字,那么1405年刻碑時,他的哥哥還在世,他就不能問一下自己的哥哥?

    墓志中交待,“公生于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卒于洪武壬戌七月初三日,享年三十九歲”。一個人死于三十九歲,該屬于英年早逝吧?怎么死的無論如何也要帶上一筆吧?但是只字未提;既然“卒于洪武壬戌七月初三日”,其中的年號寫得清清楚楚,那么生年為什么只是“甲申年十二月初九日”,恰恰沒有寫年號?

    這一切,難道只是作者筆下的疏忽?難道一個堂堂的尚書大人,連一篇普通的應(yīng)用文也寫得如此漏洞百出?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其原因只會有一個,那就是這些都是因?yàn)槟承╇y言之隱而需要故意隱去。

    于是有人根據(jù)鄭和父親去世的時間推測,其很有可能是死于對明軍的抗拒戰(zhàn)爭中,正因?yàn)槭沁@樣,所以其生平事跡和死因自然是難以言說,也正是因?yàn)檫@一點(diǎn),他的卒年時間可以寫得很明白,因?yàn)椤昂槲洹笔潜境?,而生時是元朝的至正年間,是“敵朝”,而此時元蒙勢力還沒完全被肅清。更有人進(jìn)一步推測,如果鄭和父親只是一個鄉(xiāng)野村夫,是不必有如此忌諱的,很有可能鄭和父親,甚至家族都原是元臣;甚至這也是明成祖在鄭和多次立功后要賜他鄭姓的原因之一,意即要他徹底與過去決裂,徹底忘了過去的出身和身后的家族。

    雖然這些結(jié)論的正確性一時還難以全部肯定,但是有一點(diǎn)我們還是可以肯定的,這一篇墓志銘的字里行間的確是充滿了難言之隱;當(dāng)然,其雖出自李至剛之手筆,但真正有難言之隱的并不是他,而應(yīng)該是鄭和。

    朱棣賜鄭和鄭姓是在永樂二年,即1404年,他為父親刻碑造墓是第二年。這不能不提醒我們,鄭和為父親的這一次刻碑造墓,或許是他借此而做的一次認(rèn)祖歸宗。認(rèn)祖歸宗,是每一個中國人都很看重的,但是鄭和卻明顯地認(rèn)得有所保留、偷偷摸摸,甚至不乏心有余悸。那么我們也不難想象,現(xiàn)實(shí)中的鄭和是生活在怎樣的尷尬、無奈和悲哀之中呵!

    “自幼有才志”,這是在《馬公墓志銘》中李至剛對鄭和的評價;“身長九尺,腰大十圍,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有智有略,知兵習(xí)武”,這是《明史·鄭和傳》里對鄭和的描述。然而才貌雙全、文武全才的鄭和卻成了一名太監(jiān)。

    洪武十七年(1384年),朱元璋命沐英留守云南,調(diào)傅友德、藍(lán)玉所部班師回都,鄭和隨軍被帶到了南京。此時他十三歲。

    來到南京不久,鄭和被選為宮廷侍從,而做宮廷侍從必須要先受所謂的“宮刑”,即“閹割”。據(jù)說,做過此手術(shù)后,要躺在一個既不見天光,也不得透風(fēng)的密室里百日才能愈合。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鄭和躺在那暗室中的每一個個日日夜夜里,在他心頭除了充滿痛苦和絕望外,更會瘋長著仇恨和報復(fù)的野草。

    中國歷史上的太監(jiān),似乎一直都是一些為人所不齒的角色,尤其是明朝的太監(jiān),更是惡名昭著。明武宗時,宦官劉瑾、馬永成、谷大用、魏彬、張永、邱聚、高鳳、羅祥等,被稱為“八黨”或“八虎”,令時人談“虎”色變;明熹宗時的魏忠賢更是“自內(nèi)閣六部,四方總督巡撫,遍置死黨”(《明史》卷 364《魏忠賢傳》),他自稱九千歲,下有“五虎”、“五彪”、“十狗”等徒子徒孫,黨羽遍布,并勾結(jié)外戚,專斷國政,大興冤獄,殘害百姓,殺害東林黨人。還有那個王振,竟然在家藏金窖銀六十余庫。然而,當(dāng)我們在指責(zé)他們的種種幾乎是變態(tài)的惡行時,有沒有想過,這多少與他們當(dāng)初成為太監(jiān)時所受的痛苦與絕望相關(guān)呢?他們的這種種惡行,是不是多少有一些是他們對于當(dāng)初所受痛苦的報復(fù)呢?

    洪武十八年(1385年),傅友德、藍(lán)玉部又奉朱元璋之命開赴北平府(今北京),協(xié)助燕王朱棣加強(qiáng)對北元的防務(wù),鄭和也隨軍北上,不久進(jìn)了燕王府,并很快得到燕王朱棣的賞識。

    1399年,朱元璋駕崩,由其長孫朱允炆繼位,燕王朱棣以“清君側(cè)”的旗號發(fā)起所謂“靖難之役”,實(shí)際上是為了爭奪皇位。正是這一場戰(zhàn)爭,不但改變了朱棣被建文帝朱允炆“削蕃”的悲慘命運(yùn),也改變了中國歷史的走向,而且也改變了鄭和的命運(yùn),他這條在風(fēng)雨中痛苦掙扎的小船,由此注定了將駛向一片無邊的海洋。

    朱棣在取得了帝位成為明成祖之后,史載鄭和是因“屢立軍功”而獲朱棣賜姓“鄭”的,那么,鄭和究竟在戰(zhàn)場上立過哪些軍功,他在戰(zhàn)場上又是如何勇敢殺敵等等,我這里不想去史書中一一抄來,我只想提醒讀者不妨想象一下:此時的鄭和,為什么能夠如此忠于朱棣、不怕犧牲、英勇殺敵?

    在戰(zhàn)場上殺敵時,我想鄭和一定很容易地想到父親的死,想到了他在南京的那個暗無天日的密室內(nèi)的痛苦和絕望,一定覺得眼下似乎是最好的報復(fù)的時候。

    不是嗎?當(dāng)年殺了父親的明軍是朱元璋派去的,現(xiàn)在朱元璋死了,但建文皇帝是朱元璋任命的,是他的繼承者,朱元璋欠下的,由他來還太合適了!朱棣真是為自己創(chuàng)造了一個報復(fù)的極好機(jī)會,而且表面上,自己奮勇殺敵還能贏得忠于主人的美名,真是一舉兩得!當(dāng)然,戰(zhàn)場上的勇敢,無疑是自處赴死,但這又有什么要緊呢?鄭和一定想到,早在十多年前南京的那個密室里自己已死過一次了,一個是男人而又沒有了男人尊嚴(yán)的人,活著又與死了有多大區(qū)別呢?或者說,與其這樣男不男女不女、人不人鬼不鬼地活著,還不如轟轟烈烈地死去!

    俗話說:“三十而立。”此時鄭和正好三十歲。

    朱棣登基后,第一件事自然是封賞群臣,“屢立軍功”的鄭和自然也在被賞之列。他得到的除了一個空頭的“鄭”姓賞賜外,也得到了提拔,“擢升官監(jiān)太監(jiān)”,也就是被提升到了太監(jiān)的最高級別了。

    然而,再高級別的太監(jiān)也只是個太監(jiān)呵!鄭和又一次陷入了尷尬。

    鄭和最輝煌的人生,當(dāng)然并不是他的“屢立軍功”。

    如果他沒有后來的七下西洋,或許歷史早就忘了這么一位從戰(zhàn)火和硝煙中走出來的大太監(jiān),也或許憑著他的“有智有略”再加上強(qiáng)烈的仇恨與報復(fù)心理真有可能成為魏忠賢的前輩。然而命運(yùn)又一次扭轉(zhuǎn)了他人生的航向。

    1402年7月10日,朱棣終于坐上了皇帝寶座。在他看來這寶座本來就應(yīng)該是自己的,然而別人卻不一定這么看。在他登基時,方孝孺一語道破:“燕王呵,百年之后,你也逃不過青史之上的那個‘篡’字!”為此,朱棣在很長一個階段都覺得屁股下不盡安穩(wěn)。

    其實(shí),哪怕方孝孺不明說,朱棣也比誰都清楚,他這個違背父命的皇帝,多少有點(diǎn)非法,他從臣下游移的目光中也沒少讀出了一些譴責(zé)甚至詛咒;他知道自己在世人的眼里永遠(yuǎn)是個“弒君篡位”的賊,史家的筆墨更是怎么也不會放過他,不會因?yàn)樽约寒?dāng)初的受辱而獲得稍稍的原諒。怎么辦呢?洗刷當(dāng)然是必要的,問題是怎么洗刷?自欺欺人、掩耳盜鈴式的洗刷最終都不成個事,因?yàn)槟菢拥慕Y(jié)果往往是越洗越黑。最好的辦法只有一個,那就是用出眾的功業(yè)來證明自己比那個被篡弒的建文帝強(qiáng)得多!甚至比自己的父親、開國的洪武大帝強(qiáng),更甚至比秦皇漢武唐宗宋祖?zhèn)儚?qiáng)——世俗傳統(tǒng)與世人目光聯(lián)手將朱棣又一次逼到了這樣一個境地。

    于是朱棣開始大張旗鼓地展示他的文治武功了:

    他首先想到的便是要巡視西洋,第二是編撰《永樂大典》,第三是御駕親征大漠,第四是修建大報恩寺和大報恩寺塔,第五是開鑿陽山碑材……而這一切都在證明朱棣的內(nèi)心——

    想當(dāng)年,面對那些從海上而來的倭寇海盜,即使是先皇,似乎也束手無策,只好下令禁海,并讓海邊的百姓后撤五百里;現(xiàn)在我不但要讓這些海盜從此識相,停止對我大明的騷擾,更要讓天下知道,我朱棣不但能如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一樣縱橫漫漫大漠,而且還能馳騁萬里海洋。

    想當(dāng)初,登基前后,江南的士子們不是寧可掉腦袋也要對我口誅筆伐嗎?他們斥責(zé)我暴厲、殘忍、不知禮法、毀壞人倫等等,現(xiàn)在我要讓天下文人士子們看一看,你們中多少人曾夢寐以求的文化功業(yè),只有我才能夠完成!我要用事實(shí)告訴你們,我也是一位很重視倫理人文的賢君!

    想當(dāng)年,已故父皇說出“清沙漠者燕王也”這句話時,想來有些人可能很不服氣,現(xiàn)在我要再次證明給你們看看,我朱棣不但能讓蒙古鐵騎聞風(fēng)喪膽,還能為大明王朝開疆拓土!

    不是說我大逆不道嗎?現(xiàn)在我要讓世人看看,我為娘修造的這座大報恩寺,其規(guī)模之宏大、建筑之富麗、裝飾之堂皇舉世無雙!我要讓世人都明白:我才是母后最孝的兒子!

    不是說我弒君篡位嗎?現(xiàn)在我要讓世人見識見識,我為爹開鑿的這座“神功圣德碑”不但古今中外的人們見所未見過,而且料定也聞所未聞過!我要讓世人明白,我不但是父皇最忠孝的兒子,而且還是父皇最能干的兒子!

    ……

    朱棣的其他三項(xiàng)壯舉這里不多說,只說那巡視西洋,那可是個世界級的挑戰(zhàn)!要知道,葡萄牙人哥倫布第一次航行到美洲,是此八十七年后的事情,而達(dá)迦馬繞過好望角也是此九十二年后的事情,西班牙人麥哲倫第一次完成環(huán)球航行更是一百一十六年后的事情。此時要巡視所謂的西洋,誰能完成這一光榮而艱巨的任務(wù)呢?

    朱棣幾乎沒太費(fèi)腦筋便想到了鄭和。

    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七月,朱棣一聲令下,鄭和率領(lǐng)一百多艘艨撞巨艦(時稱“寶船”),從南京的龍江寶船廠浩浩蕩蕩地駛出,沿著長江到太倉的劉家港集結(jié)后,便“云帆高掛,晝夜星馳”,直駛向茫茫的海洋。這便是鄭和的第一次下西洋。

    據(jù)史料記載,朱棣之所以選中鄭和下西洋,基于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因?yàn)猷嵑偷哪滤沽殖錾恚@在與西方各國打交道時少了許多宗教方面的隔閡。二是因?yàn)猷嵑汀坝兄怯新?,知兵?xí)武”——云帆一掛,自是千山萬水之外,一切意外都得主將自己做主決斷,有勇無謀自是不能擔(dān)當(dāng);此行,雖可謂是和平使團(tuán),但是誰知道又會發(fā)生什么事情呢?用兵之處自然難免;朱棣與鄭和一同身經(jīng)百戰(zhàn),他自然了解鄭和這方面的能力。三是因?yàn)猷嵑蛯χ扉Φ闹倚摹诵谐恕坝愑?,示中國富?qiáng)”外,還有一項(xiàng)使命,便是“成祖疑惠帝(即建文帝朱允炆,惠帝是清乾隆時的追縊)亡海外,欲縱跡之”,這就更需要主帥既要有過人的智慧,還要對朱棣忠心不二。要知道,這可是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支艦隊(duì)呵,船上的二萬八千多人,都是從明朝軍隊(duì)中優(yōu)選出來的,又經(jīng)過嚴(yán)格的海陸作戰(zhàn)訓(xùn)練,可謂是當(dāng)時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強(qiáng)大的海軍陸戰(zhàn)隊(duì)。他們遠(yuǎn)在天邊,或真的尋到了惠帝并與之聯(lián)手怎么辦?或留戀西方番國進(jìn)而一去不回怎么辦?朱棣除了相信鄭和對自己的忠心外,他還想到了一點(diǎn),這就是鄭和只是一個太監(jiān)——他永遠(yuǎn)也不會有后——一個無后之人是不會有叛主立國的野心的。

    經(jīng)歷了兩年零三個多月的等待,朱棣終于等到了鄭和船隊(duì)的歸來。永樂五年(1407年)十月二日,明成祖朱棣親臨龍江迎接,并且為慶祝鄭和的這次遠(yuǎn)航成功,下令在南京興中門外建天妃宮一座,并于永樂十四年親撰《御制弘仁普濟(jì)天妃宮之碑》碑文。另外又設(shè)西夷館一處,專職翻譯鄭和帶回的各國文書。

    然而此次回國,鄭和在南京僅僅只呆了十天,便于當(dāng)年當(dāng)月的十三日,又第二次起航了。此后又幾乎連續(xù)不斷地四次遠(yuǎn)航。

    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鄭和第六次遠(yuǎn)航回到南京,此時的南京只是名義上的“南都”,真正的首都早遷往了北京,永樂大帝也不再是當(dāng)年那個年輕的朱棣了,他似乎感覺到了自己的來日無多,他沒再急切地催促鄭和再次遠(yuǎn)航,而是任命鄭和做了南京留守。兩年后,成祖去世,朱高熾即位,是為明仁宗,他即位卻下令停止下西洋的行動。八年多的時間里,鄭和的寶船一直被擱淺在南京的龍江關(guān)外的江邊,而鄭和的心也似乎被擱淺在了一個人生的荒灘。

    鄭和在南京留守的任上做著應(yīng)做的事,上班點(diǎn)卯,聽鐘下班,日子順風(fēng)順?biāo)?,生活波瀾不驚。幾年過后,不要說中國,就是南京人,似乎也快忘記了自己的身邊住著一個將中國交給了世界的人,也幾乎忘了城外的江邊上擱淺著一條又一條曾到達(dá)過西洋的寶船。他們看到的鄭和,只是一個常常在馬府大門口迎來送往的老頭。

    宣德五年(1430年)的一天,馬府街上突然由遠(yuǎn)而近地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隨著一聲“圣旨到!”鄭和接旨。原來是宣德帝因“外番多不來朝貢”,命鄭和“往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干”。

    此時的鄭和已經(jīng)是一個六十歲的老人了。

    然而,接旨后的鄭和似乎一下子年輕了許多,很快,他便又一次披掛上陣,揚(yáng)帆而去了!

    至此,我無論如何也不能相信鄭和的一次次下西洋,只是僅僅簡單地對一道命令的服從,或者只是一種忠誠的表達(dá)。我們有太多的理由想象,在海洋深處的那些日日夜夜,鄭和一定是獲得了自己想要的那種渴望和滿足、成功和喜悅、孤獨(dú)和寂寞,那種完全的自由、最高的權(quán)威、絕對的獨(dú)立、至尊的榮耀,那種苦的甘甜、愁的欣慰和痛的快感……總之他得到了他想要的人生,一種可與明成祖相媲美的人生。而這種人生,是在陸地上永遠(yuǎn)也得不到的,只有到了海上,什么成祖!什么皇帝!都見鬼去吧!我就是皇帝,海上的皇帝!

    就這樣,大海成了鄭和的故鄉(xiāng),成了他的向往、他的樂園,他的一個永遠(yuǎn)也走不出的夢。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鄭和在完成了第七次下西洋的訪問任務(wù)后返航途中,因勞累過度,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大海也成了他人生最后的最好歸宿。

    鄭和死后,他的同伴將他按穆斯林的禮制葬于海洋,也將人類歷史上第一位海上帝王,就這樣最后交還了大海。隨后于當(dāng)年五月二十一日回到太倉港,七月六日到回到南京龍江。隨即明宣宗下令停止下西洋的活動,甚至連鄭和下西洋的檔案《鄭和出使水程》等也被全部銷毀。那些曾承載了中國人多少光榮與夢想的鄭和寶船呵,再也沒有駛出過龍江。鄭和將中國一度交給了世界,但終究也沒能將世界交給中國。好在那時,鄭和已經(jīng)死了,他不會再為此而感到尷尬。

    1842年8月,一艘“皋華利”號的英國軍艦,停在當(dāng)年鄭和船隊(duì)出發(fā)的南京龍江江面上,而軍艦之上,中國清政府的欽差大臣、兩江總督耆英,在英軍大炮的威脅下,與英國全權(quán)代表璞鼎查簽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此時,人們或許又會再一次想起鄭和,想起他的船隊(duì),但是他已死去整整四百年了,他當(dāng)然更不會為此而尷尬。

    尷尬的是我們整個民族!

    猜你喜歡
    朱棣太監(jiān)鄭和
    尋根(2022年2期)2022-04-17 11:01:38
    鄭和之后,再無鄭和
    鄭和異聞錄
    動漫星空(2018年11期)2018-10-26 02:24:20
    鄭和異聞錄
    動漫星空(2018年10期)2018-10-26 01:28:50
    鄭和異聞錄
    動漫星空(2018年9期)2018-10-26 01:17:02
    明清太監(jiān)也讀書
    百家講壇(2016年8期)2016-07-23 17:16:50
    『影帝』朱棣
    朱棣壓頂,解縉“三字撥千斤”
    宦官的職責(zé):灑掃庭除
    讀書文摘(2014年6期)2014-06-10 10:09:19
    史上最有骨氣文人
    安泽县| 闵行区| 南澳县| 宾川县| 滕州市| 夏津县| 曲靖市| 枣强县| 新绛县| 石城县| 炎陵县| 庆安县| 嘉善县| 观塘区| 泾川县| 宾川县| 桃江县| 固镇县| 武义县| 垦利县| 石景山区| 长汀县| 大庆市| 安徽省| 营山县| 威信县| 成都市| 甘洛县| 兴国县| 米易县| 洪泽县| 潍坊市| 邳州市| 隆林| 清丰县| 新疆| 兰坪| 白山市| 东明县| 山阴县| 富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