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菁
(西南科技大學文學與藝術學院,四川 綿陽 621010)
李漁作《連城璧》,其中末集名為“妻妾敗綱常,梅香完節(jié)操”。妻妾在封建社會皆為男子之婦,但地位不同,妻是正房,其待遇地位遠高于妾。 “娶妻納妾”,妻為“娶”,妾為“納”,娶妻時送“聘禮”,納妾則給予“買妾之資”。末集題目對仗工整, “梅香”與“妻妾”相對,已知“妻妾”是人妻之意,那么“梅香”又是什么意思呢?是人名還是代稱?《連城璧》末集中有以下一段:“碧蓮不得已,才回覆道:‘我的話不消自己答應……做婢妾的人比結發(fā)夫妻不同,只有守寡的妻妾,沒有守寡的梅香?!缃竦珣{二位主母,要留在家服事,我也不想出門;若還愁吃飯的多,要打發(fā)我去,我也不敢賴在家中??倎碜鲅诀叩娜耍瑳]有甚么關系,失節(jié)也無損于己,守節(jié)也無益于人,只好聽其自然罷了?!庇纱丝梢?,碧蓮即為對話中的“梅香”,她的身份是丫鬟婢妾。“梅香”之意也就不可能只是人名,而是某種身份的代稱。
何為“梅香”? 《漢語大詞典》對“梅香”一詞做了如下解釋:1.梅花的香氣。唐崔日用《奉和人日重宴大明宮恩賜彩縷人勝應制》:“曲池苔色冰前液,上苑梅香雪里嬌?!彼吻赜^《早春》詩:“酒力漸銷歌扇怯,入簾飛雪帶梅香。”2.比喻政績清明。唐劉震《唐故朗州武陵主簿桑公墓志銘》: “父倩,皇朝試廬州長史……博究書傳,達不因人,肅政推能,歷有梅香之任?!?.舊時多以“梅香”為婢女的名字,因以為婢女的代稱。宋華岳《呈古洲老人》詩: “朱簾更倩梅香掛,要放銀蟾入座來?!痹?王修甫《八聲甘州》套曲:“正心焦,梅香低報,報道晚粧樓外月兒高?!?《水滸傳》第五六回:“兩個梅香,一日伏侍到晚,精神困倦,亦皆睡了?!毙炫d業(yè)《金甌缺》第五章二:“叫她做一輩子的梅香丫鬟?就算過好日子,俺女兒也不稀罕!”
《辭?!分袑Α懊废恪币辉~也給出了兩個解釋:1.梅花的香氣:入簾飛雪帶梅香。2.古時婢女多以“梅香”為名,后因以為婢女代稱:兩個梅香伏侍做了一輩子梅香丫鬟。
與《漢語大詞典》相比,《辭?!分袑Α懊废恪钡慕忉?,少了政績清明這一條。梅花寓意頗多,古往今來,一直是文人墨客所稱頌贊美對象,用“梅香”比喻政績清明,是借梅花高潔傲岸、堅韌不拔之意。梅花是歲寒三友之一,花中四君子之首,正是“古梅如高士,堅貞骨不媚”。寒梅傲雪,雖不與百花爭芳,卻冰清玉潔,不畏嚴寒,“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唯有暗香來?!边@些寓意用以比喻清正廉明、高風亮節(jié)的正人君子再合適不過,故“梅香”有政績清明一意并不牽強。
這兩部詞典里,都有關于“梅香是婢女代稱”的解釋。用“梅香”指代婢女,最早出現(xiàn)在宋朝,南宋詩人華岳的《呈古洲老人》:“衛(wèi)霍勛名李杜才,才過四十也心灰。俗塵趁少便披拂,詩料空多難剪裁。時事謾提眉便皺,家懷未說眼先開。朱簾更倩梅香掛,要放銀蟾入座來?!便y蟾是月亮的別稱、故稱,傳說月中有蟾蜍。唐代詩人白居易在《中秋月》一詩中寫過“照他幾許人腸斷,玉兔銀蟾遠不知?!奔大w現(xiàn)了這一傳說。月光要想從窗外照進屋內,需有人將珠簾掛起,能完成這一活動的“梅香”自然只能是人而不是花或者其他事物,結合這首詩所描寫的場景,就可以看出詩中的“梅香”即是指侍女、丫鬟。
進入元代,雜劇和散曲盛行,文學作品塑造了大量以“梅香”為名的丫鬟形象,梅香在這一時期已經(jīng)完全成為了丫鬟的代稱。按照《元曲的角色》一書的分類,梅香屬于非角色的正名,即“本身非角色的名,只以其扮演的人物而名之。”同類的角色,還有店小二、張千等?!度肥珍浟嗽?87位存名曲作家和諸佚名曲作者現(xiàn)存的所有作品,包括完整雜劇162種、殘劇46種,著錄佚目429種,共637種。其中,“梅香”出現(xiàn)了41次。
給侍女取名做“梅香”,或者說給女孩取名“梅”,這應該是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梅蘭竹菊”蘊含的美好寓意分不開的。梅花不與百花爭艷,不懼寒冬嚴霜,紛紛點點,散落枝頭,高潔而不俗艷,優(yōu)雅而不淡漠,自古以來為文人墨客所推崇。《朱子語類》卷第六十七:“夫子以為四德。梅,初生為元,開花為亨,結子為利,成熟為貞。”在民間,梅花一直被當做傳春報喜的吉祥事物,梅花五瓣,象征著五福,即快樂、長壽、幸福、順利與和平。鑒于梅花的這些美好意義,至今仍有許多女子以“梅”字命名。
上文說道“梅蘭竹菊”,丫鬟中以其它寓意美好的事物起名的也有很多,那么為何不把丫鬟叫做“菊香” “蘭香”,而單單以“梅香”當做丫鬟的通稱呢?明代文學家李漁在其作品《十二樓》中的拂云樓第一回中給出一種解釋,“從古及今,都把‘梅香’二字做了丫鬟的通號,習而不察者都說是個美稱,殊不知這兩個字眼古人原有深意:梅者,媒也;香者,向也。梅傳春信,香惹游蜂,春信在內,游蜂在外,若不是她向里向外牽合攏來,如何得在一處?以此相呼,全要人顧名思義,刻刻防閑;一有不察,就要做出事來,及至玷污清名,梅香而主臭矣。若不是這種意思,丫鬟的名目甚多,哪一種花卉、哪一件器皿不曾取過喚過?為何別樣不傳,獨有‘梅香’二字千古相因而不變也?”
按照李漁的解釋,“梅香”之所以成為丫鬟的通稱,是因為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梅香”是“媒向”的諧音,所謂“媒向”就是媒人左右說合之意。古代大家閨秀并不輕易拋頭露面,若遇見心儀之人,也需有人加以撮合才能成就姻緣。丫鬟照顧小姐的飲食起居,能夠了解小姐的所思所想,也就成了才子佳人的戀情的最佳牽合之人。她們幫助小姐和未來姑爺互通書信,互傳心意,切實發(fā)揮媒人“左右說和”的作用,“媒向”之意名副其實?!懊废恪敝C音“媒向”,因其具有“隱蔽性”和交際作用,故而屬于由諧音構詞而成的“廣義隱語”范疇。廣義隱語是指能夠把說明白的事物說的不明白,使其具有隱蔽性的一切秘密語?!八^諧音構詞,是指利用隱語行話的所指成分和能指成分在讀音上的相同或相似關系來構詞?!迸e個例子來說,小偷也被稱為“鉗工”,就是因為“鉗”和“錢”讀音相似, “鉗工”即“錢工”,扒錢包的人?!懊废恪焙汀懊较颉钡年P系也是如此,“梅香”是我們聽到的聲音即“能指”,而“媒向”是它所表達的概念,是由“梅香”而引起的聯(lián)想,是“所指”。
另一方面,梅花本身亦是報春之物,“忽見寒梅樹,花開漢水濱。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唐 王適《江上梅》)梅花將春來到的信息傳遞給世人,而丫鬟將小姐一顆躁動的春心傳遞給外人。古代大家閨秀養(yǎng)在深閨,即“春信在內”,無法與外界相聯(lián)系,若真遇到的了才子將相,何以傳遞信息?唯有丫鬟可行,文學作品中丫鬟為小姐牽紅線的故事有很多,其中最耳熟能詳?shù)哪^于《崔鶯鶯待月西廂記》中的紅娘,后世更是將“紅娘”作為熱心的牽線搭橋者的代稱。崔鶯鶯和張生偶遇于普救寺,相識相知,情愫暗生。后孫飛虎圍困普救寺,老夫人許諾道“搬救兵者可娶鶯鶯”。張生遂請來白馬將軍解普救寺之圍。不料解圍之后,老夫人出爾反爾,竟然悔婚。老夫人的行為讓崔鶯鶯的貼身丫鬟紅娘十分不滿,她為崔鶯鶯和張生出謀劃策,傳書遞箋,讓有情人終成眷屬,促成了一段美滿姻緣。故事中的紅娘雖然名非梅香,但她的身份是“梅香”,她的所作所為也正印證了“梅香”傳“春信”這一說法。
“梅香”給小姐“拉媒牽線“這一作用在元雜劇中發(fā)揮的淋漓盡致。才子佳人的戲碼,佳人身后總是跟著一個小梅香侍奉左右。因其獨特的作用,“梅香”雖然是個小角色,但在戲曲中卻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會是劇作家描繪的重點?!懊穫鞔盒拧?,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才子佳人一見鐘情,卻苦禮教等方面的壓力,無法日日相見,而小姐身身邊最貼身的“梅香”則擔當起傳書送箋的角色,元代曾瑞的《留鞋記》第一折:“我是小梅香,好片熱心腸。全憑詩一首,送與有情郎。”其他如《董秀英花月東墻記》《裴少俊墻頭馬上》等作品中,“梅香”也都扮演了傳書遞箋的角色。不僅如此,在有的文本中如《梅香騙翰林風月》中,“梅香”甚至會陪伴小姐去與書生幽會。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文本中的丫鬟本名為樊素,“梅香”并非其名字,而僅是其身份的代稱。劇本中也提到了稱其“梅香”的緣由,“一十七歲,與小姐做伴讀書。她好生的乖覺,但是她姐姐書中之意,未解呵他先解了,那更吟詠寫染的都好,一番家使她王公大人家里道上覆去呵,那妮子并無一句俗語,都是文談應對。內外的人,沒一個不稱賞她的,因此上都喚她做梅香。”這里把樊素叫做“梅香”,更看重的是她的才華,取“梅香”文雅幽靜之意。樊素文采出眾,如梅之清香,雖不濃郁但幽香襲人,高潔謙遜。
除了元雜劇外,“梅香”在明清小說中也用作丫鬟的代稱。李漁《十二樓》中拂云樓的第二回“溫舊好數(shù)致殷勤,失新歡三遭叱辱”中寫道“這個梅香反大小姐兩歲,小姐二八,她已二九。原名叫做桃花,因與小姐同學讀書,先生見她資穎出眾,相貌可觀,將來必有良遇,恐怕以“桃花”二字見輕于人,說她是個婢子,故此告過主人,替她改了名字,叫做能紅”。丫鬟的名字原為桃花,現(xiàn)為能紅,并非“梅香”。聯(lián)系語境可以看出,一開始出現(xiàn)的“梅香”一名并非丫鬟真名,而是丫鬟的通稱。
明朝戲曲家王驥德在《曲律》中寫道“凡婢女皆曰梅香?!钡灿欣猓⒎撬械摹懊废恪倍际茄诀叩拇Q,如《鐵拐李度金童玉女》中,“正末扮金安壽同旦兒童氏、家僮梅香上”,這里的“梅香”雖為人名,但確指家童,而非婢女。
泥模藝術——白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