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木生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課堂教學中教師教的方式和學生學的方式在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筆者所在校在市教研室的指導下進行了《轉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討論實效》的課題研究,歷經兩年時間,取得了預期的效果,順利結題。本文僅就討論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問題的策略,以組織者的身份談談體會。
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tǒng)一
2011年5月,為了適應新一輪課改的需要,結合學校實際,學校思品組由我組織向南平市教研室申報了《轉變教學方式——提高課堂討論實效》的初中思想品德研究課題。該課題的研究從2011年5月申請立項,到2013年6月申請結題。在這近兩年的時間里,這是第一次真正意義地走進課改。在課題的研究過程中,大家認真學習了初中思想品德的新課程標準,始終秉持“堅持正確價值觀念的引導與啟發(fā)學生獨立思考、積極實踐相統(tǒng)一是本課程遵循的基本原則”這一課程理念。在我的主持下,課題組成員分工明確,扎實有序地開展教學研究,將課題研究與平時的課堂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課堂中來,落實到課堂教學當中去。
隨著新的課程理念逐漸被廣大教師所接受,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就某些問題進行討論,是廣大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師普遍采用的一種課堂教學組織形式,是實現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的一種課堂教學策略。這種小組討論合作學習的方式也被我校的很多思品老師廣泛應用,課題組的成員對如何提高課堂討論實效進行了兩年的跟蹤研究,結果發(fā)現教師在運用小組討論的教學中存在如下問題:
問題一:學生缺乏主動性,合作參與不足 在教師組織課堂討論時,經常發(fā)現這樣的情形:教師剛提出一個問題,教室里立即一片喧嘩聲,好像每個學生都在參與討論。仔細觀察一下,發(fā)現有些學生的確是在按照要求在積極思考交流討論的問題;可也有的學生互不傾聽,你說我也說,有的學生干脆一言不發(fā),等著聽別人得出的答案。在常態(tài)課中,上述現象表現的比較突出。在公開課上(可能已經過事先的演練),發(fā)現學習成績好、膽大、性格外向的學生參與的機會相對較多,尤其是好學生經常代表小組發(fā)言;絕大多數的學生則扮演了群眾演員的角色,未經獨立思考就直接從好學生那里獲取了答案和信息。學困生、性格內向的學生能從討論中獲益多少呢,這是個未知數。學生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彼此之間受到多大的啟發(fā),這也是個未知數。
問題二:學生缺乏實質的合作,教師停留在 “重視形式”的層面 在組織學生討論時,有些不需要討論的問題,也在組織討論;有些問題需要討論,但給的時間不夠,學生還沒有說上兩三句話,就草草收場。要想讓討論真正落到實處,教師應該充分考慮討論小組的建立、討論時機的選擇、討論氛圍的磨合等方面的因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置的討論問題有時太淺顯,學生一看就知道問題的答案;有時問題的答案就在教材中用黑體字明顯標注著。這樣組織討論,看似學生非常“活躍”,甚至是借此機會對學生個性的“張揚”,其實學生的思維是僵死的,絲毫沒有得到鍛煉,造成了課堂教學的虛假繁榮。有位老師在講七年級的《走進法律》一文內容時,讓學生討論“法律的三個特征是什么?”這個問題根本沒有什么可討論的,三個特征就在教材上明明白白的寫著。有時老師設置的問題太綜合、太深奧,學生看到問題,有一種“老虎吃天,無從下口”的感覺。有位教師在講《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一文內容時,給學生出了這樣一個討論題,“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與落實科學發(fā)展觀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結果是很少聽到學生交流的聲音。就剛剛接觸這部分內容的學生來說,不但對科學發(fā)展觀缺乏了解,就連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有關知識也知之甚少,在這種情況下,讓學生去討論“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與落實科學發(fā)展觀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無疑是難為學生,討論毫無效果。產生以上狀況的原因,就是教師對要求學生討論的問題缺乏深層次思考,不能從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出發(fā),問題缺乏討論的價值,致使課堂討論陷入了十分尷尬的境地。
問題三:教師缺乏有效引領和公平合理的評價標準 學生討論問題時,教師在干什么?有的教師在面無表情的袖手旁觀,或只顧低頭背自己的教案,或像個警察一樣地走來走去,嚴重缺乏參與意識。有些教師雖然參與了討論,卻光顧著和個別學生討論交流而忘了要照顧其他同學,于是就出現了教學秩序失控的現象。當學生在討論的過程中遇到問題向老師請教時,教師不是進行點撥和有效指導,而是以“你們再好好討論討論”“等會兒聽聽其他同學的想法”等語言搪塞過去,討論過程中教師對問題缺乏有效引領。
學生討論過后,老師對小組討論學習評價往往打一個團體分數。評價只著眼于對整個小組的評價,沒有關注學生在活動中的個性反應。這就容易造成評價主體單一;評價內容沒有突出思想品德課的德育功能,即使重視了,也是過分強調“主旋律”而忽視社會道德和日常行為規(guī)范的落實;還有一些教師對學生討論后的問題解答,缺乏認真的傾聽,缺乏準確的點評,只是一味的“可以”,甚至把不可以的答案也給予了肯定的評價,在某種程度上誤導了學生。有的教師甚至簡單地把學生的答案再復述一遍,缺乏必要的總結概括和思路梳理,盡管不少的學生回答了自己的想法(不少的想法具有片面性),這個問題到底應當按怎樣的思路去解決、怎樣解決,結果學生仍是茫然,教師的課堂評價缺乏激情,缺乏準確性和客觀真實性。
實施有效教學策略
針對上述存在“三個缺乏”的問題,我們組認為解決以上問題的根本出路就是實施有效教學策略,即做到“三個堅持”
堅持實行科學分組,落實個人責任 科學劃分學習小組。課堂討論以小組討論為主,這就需要根據學生與教學情況進行分組。劃分學習小組要本著學生“學科互補、性格互補”的原則,組間同質、組內異質,每一個學習小組以4至6人為宜。在分組的基礎上,小組內部成員還需進一步進行角色分工,找出記錄員、小組發(fā)言人、組長等,明確各自職責,充分發(fā)揮團隊合作精神,群策群力。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為使每一位同學都有表現自我的機會,小組成員的角色應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變動。同時,要充分研究運用合作學習的評價機制,在促進小組不斷進步的同時,實現每個小組成員的共同提高。
堅持做好教學設計,確定學生“需要”交流的問題 精心準備是課堂討論有效進行的前提,討論前教師要精心選擇并精確表述論題。因為論題的好壞影響討論的質量,精選論題是組織討論的最基本的要求。一個好的論題本身應是明白易懂、表述清晰。其答案來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需要知識的深化和綜合。學生回答時需用自己的立場觀點加以詮釋。如,值得爭辯、探討、質疑的問題:思品課教學中易產生認知沖突或學生意見不統(tǒng)一,比如, “作為消費者,為了一元錢打官司,值得嗎?”通過質疑、爭辯、探究能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的理解和感悟;還有涉及評判的內容: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有涉及到較多價值判斷的內容,這些內容可通過小組合作學習進行。如 “老人摔倒該不該扶起來”。再有個人無法完成的復雜問題:當前,初中思品課教材增加了許多探究與實踐內容,這些內容越來越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比如,設計開展保護環(huán)境的公益性活動的步驟等。
堅持實施發(fā)展性評價
把評價的權力還給學生,當學生小組討論結束時可以采取學生自評、他評、小組互評等方式,評價自己和同伴對團體做出的貢獻,并反思合作過程的得與失。同時,教師也要對小組討論進行客觀、公正的點評。堅持實施發(fā)展性評價,對一些表現突出的同學給予適當的表揚和鼓勵。
在課題研究中,深刻認識到小組討論是目前教學中的一種非常重要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它體現了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及合作學習等先進教學理念,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在課堂教學及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中,還需要思想品德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總結。
(作者單位:福建省南平市第四中學)endprint